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文學>

家鄉的婚慶習俗散文

文學 閱讀(2.7W)

【婚慶時節憶搬嫁妝】

家鄉的婚慶習俗散文

立秋過後,便是婚慶的旺季。按照家鄉的風俗,古時嫁女時,要先搬嫁妝,有的地方是大婚前一天搬,有的地方是大婚當天搬。

嫁妝的品種,從廳房中的傢什、床上用品到衣服箱櫃、廚房用具,各式各樣,各個家庭情況不同,嫁妝的多少也不盡相同,但其中有些象徵好兆頭的東西,一般都會有。例如,痰盂作子孫桶,象徵女兒開枝散葉,兒孫滿堂;紅尺作子孫尺,有良田萬頃之意;花瓶代表花開富貴;銅盤及鞋,用其諧音寓意同偕到老;銀包皮帶有腰纏萬貫之意;剪刀寓意蝴蝶雙飛;龍鳳被、床單及枕頭一對寓意新人龍鳳吉祥,恩愛纏綿;片糖比喻甜蜜幸福;龍鳳碗筷作衣食碗,有豐衣足食之意。還要有百年好合茶具(一盤、一壺、四杯),百年好合衣食碗(碗、筷、碟、匙各一對),百年好合有蓋杯(一對),真絲刺繡同心筷子雙人套、雙喜鴛鴦面盤、安床京果盤,寓意新人百年好合,永結同心。

搬嫁妝的風俗一直延續到上世紀八十年代。記得我堂姐結婚還有搬嫁妝的儀式。

那是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堂姐出嫁了,母親幫搬嫁妝。我們家鄉的風俗是結婚當天搬嫁妝,搬嫁妝的人先出門,然後是送嫁的隊伍出門。

當天,秋高氣爽。吃過午飯不久,一陣“噼裡啪啦”的鞭炮聲響過後,就有人大聲叫:“搬嫁妝囉!”每戶的門口以及巷口,站滿了看熱鬧的人。搬嫁妝的基本是同一族的婦女,她們穿著新衣服,有的紮上紅頭繩,有的別上紅髮夾,喜氣洋洋,笑逐顏開。母親和嬸嬸走在最前,她們抬著紅色的樟木攏,興高采烈,有說有笑;跟在後面的,是推著自行車的人,車前紮了一朵大紅綢花;之後有抬著縫紉機的,有抬錄音機的,這些嫁妝都用紅綢帶扎著,很耀眼(堂姐的嫁妝備齊了當時的'四大件:單車、衣車、手錶、收音機)。跟著是抬電風扇、被子、衣服、臉盆、梳妝盒、開水瓶、痰盂等等的。搬嫁妝的人很多,浩浩蕩蕩,一路上,錄音機還放著喜慶的歌曲,熱鬧非常。後來母親告訴我,經過圩鎮時,她們停下來休息,很多人來圍觀,人們都稱讚女方的富有,這讓她感到很自豪。搬嫁妝的人到了新郎家,領了喜錢,吃過飯就歡天喜地返回。

現在結婚的程式比以前簡化了,搬嫁妝已淡出了人們的視野。那浩大、熱鬧的場面只留存在老一輩人的記憶中了。

【又聞嫁女餅飄香】

前段時間,鄉下的親戚結婚,送來了一袋嫁女餅。聞到了久違的嫁女餅的芳香,我浮想聯翩,想起了與之有關的一些事來。

相傳送嫁女餅起始於三國時期。當時孫權為了收回被劉備借去的荊州,接受了周瑜所獻的美人計,假稱將自己的妹妹嫁給剛喪偶的劉備,接劉備至東吳成親。劉備將計就計,一入東吳境內,就派出士兵四處送禮餅,讓劉孫聯姻的喜事弄假成真,嫁女餅的習俗就這樣傳開了。

家鄉的婚嫁習俗,女子出嫁前要派嫁女餅。嫁女餅先由女方說要幾擔、幾斤和幾頭,1擔=100斤,1斤又分為四頭或八頭。四頭表示1斤4個大餅,八頭表示1斤8個細餅,男方在過禮時如數送去女家,女方再派給親友。在派餅時要雙數,喻意好事成雙,輩分較親的派兩斤以上,較疏的親友一般派12個至16個。嫁女餅中有“綾酥”。以前豪門嫁娶以禮餅的豐厚來顯示家庭的財氣,綾羅綢緞乃華貴衣料,其中綾最名貴,所以禮餅就以“綾酥”為名,象徵榮華。綾酥有黃、白、紅、橙四色之分:黃綾用豆蓉做餡,象徵貴族和皇氣;白綾用爽糖或五仁做餡,象徵女方的貞潔;紅綾最講究也最貴,以蓮蓉做餡,象徵喜慶的氣氛;橙綾用豆沙或椰絲做餡,橙是金黃色,象徵新人婚後生活金燦燦。四色綾酥的出現,表現了老百姓對新人的美好祝願。

禮餅因地域和習俗的不同而各異,有些地方黃、白、紅、橙四色綾酥齊全,有些地方只有紅綾、白綾。家鄉的嫁女餅大都有核桃酥、圓蛋糕、雞仔餅、紅綾、白綾。有些地方還有西樵大餅。雞仔餅裡面有肉,夠油,口感香脆;紅綾口感綿軟,香滑;白綾爽甜,都是我喜歡吃的。

二十多年前,一位家住白坭的同學結婚,因為路遠,她在結婚前來不及送餅給我,叫我到喝喜酒那天再拿。到了她家,我客氣地說,不用給那麼多,隨便給幾個就可以了。她笑了笑,沒說什麼。後來我看了她給的那袋嫁女餅,就感到很不好意思了。原來她那裡的風俗,一份嫁女餅就是兩個西樵大餅,而餅卻有盤子那麼大。我以為她們那裡和我家鄉一樣,起碼有12個,所以叫她給幾個就算了。現在想起來仍感到好笑。

如今,許多人把送嫁女餅改為送餅券了,但我還是喜歡家鄉人派送嫁女餅,因為餅裡散發著濃濃的香味,還有濃郁的鄉土人情。

【大紅喜帳高高掛】

上個月,我去鄉下赴堂大姐兒子(姨甥)的婚宴。婚宴設在他們老家的村子裡。按照三水農村的風俗,主人家有兒子結婚,有些親戚除了要送賀金外,還要送喜帳(又叫賀帳),比如新郎的舅公、舅舅、叔公等。我父親──新郎母親的叔叔,我弟弟──新郎的堂舅都要送喜帳。喜帳一般是紡織品,如被子、布匹、毛巾之類,這些喜帳按照與新郎關係的親疏和輩分掛在大廳的不同位置。俗話說,“天上雷公,地下舅公”。舅公、舅舅的地位最高,所以他們的喜帳一般掛在大廳正中的位置。喜帳上面,用紅紙寫著賀詞、送禮人的姓名和與新郎的關係(有些地方按輩分用不同顏色的紙寫),如“某某甥孫新婚之喜──叔公某某賀”。

我們下午去喝酒,之前弟弟已把賀禮和喜帳送到了主人家了。當我們來到新郎的家裡時,只見廳堂中間的牆上貼有金色的“囍”字,堂前的桌上鋪有繡著龍鳳圖案的紅緞臺圍,一隻紅色托盤上盛有糕點、糖果、水果等。桌前置香爐蠟臺,紅燭高照,香菸繚繞。廳堂四周掛滿了一幅幅紅色或粉紅色的喜帳:有羽絨被、緞被面,有毛巾,有布匹,大多是紅色或粉紅的,充滿喜慶的氣氛。父親和弟弟的喜帳掛在中間稍偏一點,還是比較顯眼的。走進大廳,彷彿走進紡織品專賣店。大廳里人頭擁動,有來看熱鬧的村民,有來送賀禮的親戚,有專門負責掛喜帳的族人;親戚看自己的喜帳掛在哪裡;村民看主人有多少喜帳,誰的喜帳最氣派,指指點點,評頭論足。喜帳掛得越多,表明主人家的親友多,主人家越有面子。

掛完喜帳,便是新郎新娘敬茶。英俊的新郎西裝筆挺,頭髮油亮,胸帶紅花,喜氣洋洋;漂亮的新娘身穿紅色褂子,頭戴鮮花,略施粉黛,嬌豔奪目,他們逐一為長輩敬茶。長輩們按輩分輪著,正襟危坐,接過“新抱”(新娘)的茶,說一些百年好合,早生貴子之類的祝福語,邊說邊封個“利市”(紅包)給新郎新娘,同時也不忘把小費給旁邊倒茶的大衿姐。

新郎新娘遞茶完畢,一聲鞭炮響後,宴席便正式開始。親友們舉杯慶賀,觥籌交錯。

久違了的大紅喜帳高高掛的熱鬧場景,以前在農村常見到,但現已很少見了,隨著人們對結婚儀式的簡化,估計在不久的將來,這場景也會隨風消散。

【請柬漸欲迷人眼】

請柬,通常也稱作請帖,是人們在節日和各種喜事中請客用的一種簡便邀請信。作為告知眾親友喜訊的媒介,歷史悠久,顏色多為大紅色或金色。每年立秋過後,便是婚慶的旺季。一張張紅色請柬飄飛而至,讓人眼花繚亂,目不暇給。

記得小時候在農村,村裡人結婚請飲是不用請柬的。主人家派一人到被邀請的人家裡傳達口頭通知:某某某哪天結婚,在祠堂擺酒,到時記得賞面去飲酒哦。傳達者鄭重其事,被邀者興高采烈,都會說:一定一定。人與人的關係很融洽。請村外的親戚朋友就派請帖,那時人們用的請柬都很簡單,一張紅色的卡,上面寫上結婚人及其父母的姓名、結婚時間、酒席設定的地點、入席的時間等等,基本是手寫體──請村裡字寫得好的人寫的,後來逐漸發展成印刷體,只填寫結婚人及父母的姓名;現在有些主人家乾脆全部請人印刷,省去很多麻煩。

現在的請柬形式多樣,越來越精美。

上兩週,幾乎是同一天,我共收到五張結婚請柬。有單面式,有摺疊式的,有鏤花的,有立體的。第一張是傳統型的──大紅色卡燙印金色字;第二張是寫真型的──把準新人姓名、婚紗照印在喜帖上;第三張是西洋型的──在喜帖上印有中、英文的字句,充分表現浪漫的氣氛;第四張是創意型的──上面有“我們結婚了!”的字眼,有準新人的姓名和婚紗照,後面有準新人父母的姓名,創意的地方是,請柬的第二頁標有酒席設定點的地圖。因為朋友兒子的婚宴設在農村,很多客人沒去過那裡,主人家想得周到,就把地圖示在請柬裡,讓人一目瞭然。這張請柬的設定可謂煞費心思;第五張是電子請柬,這請柬製作很精美,美麗的玫瑰花開在請柬上,一對戀人相依相擁,呈現出唯美與浪漫。這種請柬既節約環保又省時省力。據說這種請柬特別受大城市年輕人的青睞。

上週週末我去某村喝喜酒。村子處於江心小島上,四面環水。從鎮上坐船到對岸,艄公只收每人兩元的費用。上了岸,走進村子,只見村前大道筆直寬敞,綠樹成蔭;村裡建築古樸,巷道整潔;鳥語花香,雞犬相聞,一時間我疑是到了世外桃源。在村公佈欄看到了一張很特別的請柬,內容如下。

宴請通知:我長女某某某於新曆1月4日,農曆11月14日出閣成婚,是日於本村禮堂設宴,敬請全體村民(男女老少)上午11時、下午5時回村赴宴,全天恭候。閱讀通知後,請代為轉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