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文學>

落花生抒情散文

文學 閱讀(1.98W)

花生這個名字真是好聽。花,生。輕輕念出這兩個字來,彷彿看到眼前一片繁花盛開的樣子。而落花生這三個字更是貼切,它的根莖必須得牢牢地紮在土裡了,葉子上才能開出一朵朵細細的小黃花,地裡面才會長出一顆顆飽滿的果實來。

落花生抒情散文

花生在南方是一種再平常不過的農作物,田間地頭隨處可見。在我的家鄉,花生又名“拉果”。大概是因為收花生的時候,農人們需要徒手將花生從地裡一棵棵拔(拉)出來的緣故吧。作為一種重要的植物食用油原料,花生在南方的種植面積大、範圍廣,幾乎家家戶戶都種,少則幾分田,多的幾畝幾十畝都有。

每年春分前後,綿綿細雨終日淅淅瀝瀝下個不停,飢渴了一冬的土地都吸飽了水,這正是播種花生的好時節。泥濘的鄉間小路上偶爾會匆匆忙忙地走過一兩個挑著扁擔的農人,而路邊兩旁的農田裡,更多的農人正在忙著種花生。

細雨斜飛中,他們頭上戴著斗笠,身上披著一塊透明的或者上面印著花朵的塑料油布,捲起褲筒,光著腳踩在還積著水的土溝裡忙碌著。男人們揮舞著手中的鋤頭往已經整理成行的泥土裡打下一排排整齊的壠,小孩子們把手中盤裡裝著的花生籽一顆顆勻稱地點在壠上,女人們則跟在孩子後面,用鋤頭把土拔到壠裡將花生籽蓋住,並把上面的土平整好。

按理說,下雨天是不適宜幹農活的,但是農人們沒有辦法。每種農作物都有它播種的最佳時節,早了不行,晚了也不行。所以不管是晴也好,雨也罷,只要不是下太大的雨,他們都要下地去趕種花生。

三月裡春暖花開,草長鶯飛,萬物復甦。幾場雨過後,花生地裡就冒出了點點綠色的小芽兒。幾天後,點點新綠很快便變成了綠油油的一大片。這大片大片的綠啊,看在農人們的眼裡,滿滿的都是欣喜。他們又忙著給花生施肥、除草,汗水一滴滴地灑在地裡,也灑在那花生苗上。那地裡的花生苗,更綠了,這是生命的綠,也是飽含著農人們希望的綠。

每一個出生在農村的人,大概都經歷過“雙搶”吧。“雙搶”即是搶收和搶種,要把上一季種的糧食收上來,再趕著種下一季,這是農人們一年中最辛苦忙碌的時候。因“雙搶”一般都是在每年的農曆六月,故又稱為“收六月”。

這時學校已經放暑假,又恰逢小暑大暑,正是一年中最炎熱的季節,春天在地裡播下的種子,現在都開花結果了。西瓜要摘,黃豆要收,稻穀要割,花生要拔,滿田滿地的活都等著人去幹。這個時候在農村是找不出一個閒人來的,男的女的,老的.少的,全家老小齊上陣,誰也不得偷懶。

烈日當空,農人們埋頭苦幹,揮汗如雨,顧不得擦一把臉上的汗,只想著趕緊把地裡的花生收回來。拔花生沒有什麼技巧,就是力氣要大,因這時土裡的泥巴比較堅硬,倘若使的力氣小了土裡的花生不能完全拔出來,還得用鋤頭再挖一遍。

農人們是一顆花生都捨不得落下的,粒粒皆辛苦,都是用汗水澆灌出來的啊。有些綠色的渾身長滿毛刺的小蟲子會悄悄地躲在花生葉子的背面,冷不防就往正在拔花生的人手上蟄一口,把人的手蟄得火辣辣地痛。

花生從地裡拔出來後,還得一顆顆摘下來。摘花生這樣輕鬆的活一般都是留給小孩子乾的,在地裡摘不完,就捆起來挑回家放在牆角邊的陰涼處,中午或者晚上一家人吃完飯再圍坐在一起摘。花生摘好後裝在籮筐裡,先挑到池塘或者小河邊洗乾淨再挑到晒穀場攤開晾晒,天氣好的話,一般晒上個四五天就可以拉到城裡的榨油廠榨油了。

自家種的花生榨出來的油香味濃郁、純正,帶著植物特有的清香,是現在超市裡賣的那些轉基因食用油無法比擬的。從小吃慣了這種花生油,在外面再吃別的油,竟有些不習慣了。只是現在種田的人越來越少,市場上也很難再買到純正的花生油了。

農人們辛苦一季收回來的花生,除了大部分拿去榨油,也會留一部分自己吃。最經典的吃法是滷花生、花生燉豬腳,還會連殼做成鹹乾花生、蒜香花生,剝了殼放在油鍋裡炸得香噴噴的用來下酒也是常有的。

我父親好酒,喝酒必得配上一碟油榨花生米。我以前炸花生米總是掌握不好火候, 不是炸得不夠香,就是炸得過火了。後來炸得多了,便也慢慢學會了一些炸花生米的小技巧,現在炸出來的花生米又酥又脆,深得父親的喜歡。

還有一種用米粉和花生米一起炸出來的花生餅,如今已經成了我家鄉的一種特產,在小城街頭巷尾都能看到有大娘大嬸們支了油鍋現炸現賣。在外工作生活的遊子們逢年過節回來都要吃幾個解解饞,光自己吃還不夠,還要成箱成箱買了拿去送人。

曾經聽過一個故事,說城裡有些小孩居然不知道花生是長在地裡的。他們以為花生像蘋果那樣長在樹上,不然他們看到的花生怎麼會那麼幹淨一點泥巴也沒有?又怎麼叫落花生呢?

從小生活在城裡的他們遠離大自然,怎麼知道花生是從哪裡來的?又如何能明白他們吃在嘴裡的這一顆小小的花生裡面,包含著農人們多少辛勤的汗水呢?

還記得當時聽到這個故事的時候,我也只是笑笑,覺得孩子們可愛。可是現在再細細回想起來,心裡面竟有些淡淡的惆悵。

也許在不久的將來,我們這些從農村走出來的人的下一代,也分不清花生到底是長在樹上,還是地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