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文學>

瓦爾登湖讀書筆記

文學 閱讀(1.87W)

讀完某一作品後,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於自己的讀書感悟,為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書筆記了。那麼你真的會寫讀書筆記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瓦爾登湖讀書筆記,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瓦爾登湖讀書筆記

瓦爾登湖讀書筆記1

不要認為《瓦爾登湖》引了若干孔夫子的話,就認為梭羅是在為別人的思想寫作,安寧筆記——給《瓦爾登湖》。他不是在借鑑中國人的山水觀念——也不是在模攀他們的生活方式:恰恰相反,他讓這些因素都為他一個人服務。事實上,從西方對中國古典哲學的研究來看,思想家們都是非常獨立的——他們從先哲的著述中汲取對自己觀點有所佐助的內容,如伏爾泰選取“仁愛”,作為法國大革命的先驅性指導;又如英國人派使節訪問中國之前,他們一度非常崇拜儒學,因為這給予了統治階層一套非常完整且適合他們社會發展階段的體系模型——梭羅也不例外,東方為他的寧靜生活帶來了精神上印證。

不若更公平地講,除了現在已經不合時宜的繁雜禮制(以為我們大部分人所更正為“禮節”)之外,西方人引用中國先哲的言語頻率還是相當高的:和西方的思辨與對微觀世界的思考不同,東方講求務實的哲學家們為後來者提供了豐富的理論依據。而對於梭羅的Walden,它們不過是修飾屋簷的雕花而已——雖然曾經師從大名鼎鼎的Emerson,作者本身卻一點都沒有他身上的那種大巨集觀的思想氣質:梭羅的優點在於細膩,機敏而不多疑,熱愛生活,並且熱愛屬於自己的思想(這也正是一個獨具者所必須具備的一項能力)。同時,他的文筆獨到優美(這點毋庸置疑),也是使得這部書成功的一個原因。

下面從文中摘錄的語段,就是我認為梭羅寫得異常精彩的部分。

No.1

人類在過著靜靜的絕望的生活。所謂聽天由命,正是肯定的絕望。你從絕望的城市走到絕望的村莊,以水貂和麝鼠的勇敢來安慰自己。在人類的所謂遊戲與消遣底下,甚至都隱藏著一種凝固的、不知又不覺的絕望。兩者中都沒有娛樂可言,因為工作之後才能娛樂。可是不做絕望的事,才是智慧的一種表徵。

——簡樸生活

在這樣一段似乎有幾分斷章取義的文字裡,我讀到另一種人生的表述:人類千百年來的生活一直都是如此,風雲不驚,卻有沉重的暗流湧動。絕望是每個人天生所具備的氣質,一切有關於命運的抵抗不過都是在拒絕這種與生俱來的氣質:然而,在它面前我們卻都顯得如此渺小。對命運的服從於對命運的反抗之間,選擇本已經讓人感受到極致的矛盾與痛苦——而絕大多數人的服從的絕望,則更多地體現於根本不能實現的勇氣的渴求。人類缺乏本身安寧的態度。在絕望的掙扎中,我們愈敗愈勇,卻越陷越深。

事實上我們少掉的,恰恰是真正帶給生活希望的安寧。我們與自己漸行漸遠,拋棄自己從前的生活方式,並想以變化來引領一種新的生活:但是真正的平靜也許正是這種看似絕望的外表所具備的,晨起晚歸的耕作,把夢想和星辰與風雨交織在一起。智慧並不強調避世,卻是追求一種看似粗劣,實則高逸的自然主義的生存。

瓦爾登湖畔的生活正是這個樣子。抑或,那也並不是瓦爾登湖周圍所有的棲居者所具備的生活——正如陶淵明種豆,梭羅也種豆,可是陶潛之所以得到“草盛豆苗稀”的成果,而遠遠不及後者的豐厚所得,原因就出在種豆的心境。我相信,前者的心雖然孤高,卻不能夠真正灑脫於塵世,不能夠與村野之間人類最為純潔的生活相融合;而梭羅卻將智慧帶到這種生活裡,而歷史也證明他的勞作並不是為了逃離塵囂,而是一種對貼近大地的渴望。

No.2

然而,據我們知道的一些角色中,也許只有瓦爾登堅持得最久,最久地保持了它的純潔。許多人都曾經被譬喻為瓦爾登湖,但只有少數幾個人能受之無愧。雖然伐木的人已經把湖岸這一段和那一段的樹木先後砍光了,愛爾蘭人也已經在那兒建造了他們的陋室,鐵路線已經侵入了它的邊境,冰藏商人已經取過它一次冰,它本身卻沒有變化,還是我在青春時代所見的湖水;我反倒變了。它雖然有那麼多的漣漪,卻並沒有一條永久性的皺紋。它永遠年輕,我還可以站在那兒,看到一隻飛燕但然撲下,從水面銜走一條小蟲,正和從前一樣。今兒晚上,這感情又來襲擊我了,彷彿二十多年來我並沒有幾乎每天都和它在一起廝混過一樣,——啊,這是瓦爾登,還是我許多年之前發現的那個林中湖泊;這兒,去年冬天被砍伐了一個森林,另一座林子已經跳躍了起來,在湖邊依舊奢麗地生長;同樣的思潮,跟那時候一樣,又湧上來了;還是同樣水露露的歡樂,內在的喜悅,創造者的喜悅,是的,這可能是我的喜悅。這湖當然是一個大勇者的作品,其中毫無一絲一毫的虛偽!他用他的手圍起了這一泓湖水,在他的思想中,予以深化,予以澄清,並在他的遺囑中,把它傳給了康科德,中學生作文《安寧筆記——給《瓦爾登湖》》。我從它的水面上又看到了同樣的倒影,我幾乎要說了,瓦爾登,是你嗎?

——湖泊

對這樣的生活,我做不到不心存豔羨,但是卻也歎服作者這種深沉的、對於家鄉的湖泊的愛。他的文字裡充滿了美的敘述,彷彿有一支妙筆為伴——而這支妙筆,如果我們非要破譯它的身份的話,那麼,這就是梭羅對家鄉的一種情懷。一個人即便有再強的語言功底,如果描寫自己心中所漠然的景物,也斷是寫不出任何美好的文章的。

梭羅是一個可以挖掘出許多東方性格因素的人。首先,他便是一個有三分歸隱情節的人。他生活於瓦爾登湖的那段時間,正是許多青年奮發於事業追求,而最不願意回到村野之地的年華:在這一方面,他具有東方人格外提早的成熟,而從本質上講,就是擁有異常寧靜的心態,超乎年齡的生活智慧。另一方面,他又擁有中國古代知識分子的覺醒意識:也就是說,他連最高階的“東方式”矛盾都具備。他支援反對美國蓄奴制度的運動,並且在這個運動的領導人約翰布朗被逮捕,且被判絞刑處死時,發表了為布朗辯護和呼籲的演講——這倒讓我聯想到了聞一多先生,雖然兩者又是世紀之隔,但我們所看到的精神內涵式類似的。梭羅絕不是一個避世的、或者說是真正厭倦生活的人,恰恰相反,他的性格如此鮮活,和他家鄉美麗的瓦爾登湖完美地契合。

既然前面提到了東方性格,我們便能夠容易地聯想到中國人的一種特殊的情懷:寄情山水不如說是寄情於自己的性格,這一點,飽讀東方經典的梭羅不會不明白。抑或,兩句話就能概括他對這座湖泊的深情之本:一句是俗話,“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另一句則是李白的“相看兩不厭”——不過青蓮居士所寄乃是高山罷了。Nostalgia & narcissism,終究是連在一起的。

No.3

如果一個人聽從了他的天性的雖然最微弱,卻又最持久的建議——那建議當然是正確的——那他也不會知道這建議將要把他引導到什麼極端去,甚至也會引導到瘋狂中去;可是當他變得更堅決更有信心時,前面就是他的一條正路。一個健康的人內心最微弱的肯定的反對,都能戰勝人間的種種雄辯和習俗。人們卻很少聽從自己的天性,偏偏在它帶他走入歧途時,卻又聽從起來。結果不免是肉體的衰退,然而也許沒有人會引以為憾。因為這些生活是遵循了更高的規律的。如果你歡快地迎來了白天和黑夜,生活像鮮花和香草一樣芳香,而且更有彈性,更如繁星,更加不朽,——那就是你的成功。整個自然界都慶賀你,你暫時也有理由祝福你自己。最大的益處和價值往往都受不到人們的讚賞。我們很容易懷疑它們是否存在。我們很快把它們忘記了。它們是最高的現實。也許那些最驚人、最真實的事實從沒有在人與人之間交流。我每天生命的最真實收穫,也彷彿朝霞暮靄那樣地不可捉摸,不可言傳。我得到的只是一點兒塵埃,我抓住的只是一段彩虹而已。

——更高的法則

人以什麼心態活著,很大程度上決定他會怎麼活著。一個憂鬱的人永遠不可能獲得他所追求的快樂,相反,他的生活會變得更加憂鬱而自閉,以適應他永遠抬不起頭的心態。同樣道理,一個自以為自己可以由稟賦所鞭策的人最終會為稟賦所驅使——錯並不在人的天性本身,也許卻只是在駕馭中一個小小的方向性失誤。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這樣的關聯是低階的,卻也是最容易創造的。人把自己和周圍的環境聯絡在一起而營造一種心緒,事實上是沒什麼難度的——但若想用心靈去破解一種心緒,則要遵從一個完全不同於此的法則。

如果說人生的變遷相當於一個運動,變化才是主要成因的話,那麼在高一個層次的思想中,我們應該回歸一個更為平靜的層面,那就是“守恆”:好像每一天太陽都會升起,每一次太陽升起都會使大地遍灑歡樂與希望那樣,人生在這個層面上時是薄的,卻也是真實而偉大的。我們的獲得看似是微小而不值得一提的,但是這種平淡而不張揚(中國人謂之“中庸”)的生活正是以這種方式使得人們獲得明慧的思想,並將這個世界改造得更美好的。

N0.4

像湖水一樣,瓦爾登的冰,近看是綠的,可是從遠處望去,它藍藍的很美,你很容易就辨別出來了,那是河上的白冰,或是四分之一英里外的湖上的只是微綠的冰,而這是瓦爾登的冰。有時候,從挖冰人的雪車上,有一大塊冰掉在村中街道上,躺在那裡有一星期,像一塊很大的`翡翠,引起所有過路人的興趣。我注意到瓦爾登的一個部分,它的水是綠的,一俟凍結之後,從同一觀察點望去,它成了藍色。所以在湖邊的許多低窪地,有時候,在冬天,充滿了像它一樣的綠色的水,可是到了第二天,我發現它們已凍成了藍色的冰。也許水和冰的藍色是由它們所包含的光和空氣造成的,最透明的,也就是最藍的。冰乃是沉思的一個最有趣的題目。他們告訴我,他們有一些冰,放在富萊喜湖的冰棧中已有五年,還是很好的冰。為什麼一桶水放久了要臭,而凍冰以後,卻永遠甘美呢?一般人說這正如情感和理智之間的不同。

——冬之湖

我關注的是最後兩句話。這兩句話使我感受到自然教誨的偉大——雖然這也不是梭羅的首創,它們對我卻有一種超乎文字本身的啟示。

瓦爾登湖讀書筆記2

《瓦爾登湖》是美國作家亨利·戴維·梭羅創作的散文集,是梭羅對獨居在瓦爾登湖時期的日記式的記錄,記載了他獨居兩年時間裡的認知與思考,兩輪春秋的交替濃縮在了這18篇散文中。在19世紀上半葉,那個享樂與拜金的美國,物質侵佔人們的日常生活,貪婪和慾望控制著人們的思想,人們蜂擁著捲入財富與金錢的洪流,但人們卻越來越疏忽對於自我與自然的認知。梭羅獨自從城市去往一汪碧水的瓦爾登湖,從物質喧囂的孤島逃到精神寧靜的港灣,完成了一場追求人的自由精神,與強調人與上帝間的直接交流和人性中的神性的超驗主義的精神探尋之旅。序言裡說《瓦爾登湖》是本靜靜的書,極靜極靜的書,並不是熱熱鬧鬧的書。它是一本寂寞的書,一本孤獨的書。它只是一本一個人的書。在這本“私人化”的書裡講述了梭羅兩年面對平靜的瓦爾登湖找到的答案。對我們而言同樣也有所裨益。

“我願意深深地扎入生活,吮吸生活的骨髓,過得紮實,簡單,把一切不屬於生活的內容剔除得乾淨利落,把生活逼到絕處,用最基本的形式,簡單,簡單,在簡單”。簡單,簡單,再簡單可以說是對物質上最純粹的概括。梭羅向友人阿爾柯特借了一柄斧頭,就孤身一人,走進了無人居住的瓦爾登湖畔的山林中,自己在湖畔建了一個小木屋,並在小木屋生活了2年時間。

在他的“節儉”一篇說到“我們可以簡單點,再簡單一點,用不著每天思考生命的價值來度過生命。為著黎明和大自然,以及心中的歡快曲調活著。用精彩的思考填滿生活的長久,比看重年輕女郎的演出更看重精神的富足。”梭羅面對生活單純的態度在每一篇中都有體現,如《來客》中“單純也是一種智慧。在這個哲理滿天飛的時代,極盡單純的思想可能更閃著絢麗的光。人與人之間的來往,只限於為了思想感情的交流,啟發和深思的感動,即是足夠。就像我們不該為了填飽肚子去拜訪他人,應是為了填飽精神的空缺。我所盼求得來客,是冰心一片的美麗黑夜。”

不常去思考生命的價值,反而擁有更多的時間與精力自然而又平凡的去發現生命的價值,或許生命本就不應該是喧擾的,簡單更能體現生活的真實。現代生活的快節奏化的趨勢好像還沒有要停下的意思,匆匆的人們踏著魚肚白去,趕著落雁灰歸來,歸來又急忙拿出手機開啟一個又一個軟體陷入罔無的空虛之中,明明我們天天趕著與時間賽跑卻總是有許多人感到空虛與不快樂,明明我們一天到晚四周被人群包圍卻總是抱怨自己空虛與孤獨。這些或許我們都可以在巜瓦爾登湖》中找到答案,我們不該為了填飽肚子去拜訪他人,應是為了填飽精神的空缺。

瓦爾登湖讀書筆記3

“一個人只要充滿自信地朝著他夢想指引的方向前進,努力去過他心中想象的那種生活,那他就會獲得在平時意想不到的成功。他會把某些事情置諸腦後,越過一道看不見的界限;在他周圍與內心深處會確立一些新的、人人懂得的更加自由的法規來;要不然,舊的法規加以擴充,並從更加自由的意義上獲得有利於他的新詮釋,而他就可以獲得高一等生靈的資格生活。他的生活越是簡單,宇宙的法則也會顯得越簡單,孤獨將不成其為孤獨,貧困將不成其為貧困,懦弱也將不成其為懦弱。如果你造了空中樓閣,你是不會徒勞的;樓閣本該造在空中。現在已是給它們打下基礎的時候了。”

這是一本一百七十年前的書,我從大學的時候就一直想看,講真,雖然我沒能從頭到尾的平靜下來,但我相信曾經認識的人說過的一句話:一本書裡面哪怕只有一句話讓你有收穫,那也就夠了。

這本書裡很多描寫都很美很美,也有很多很枯燥,希望當我老了,可以住在一個像瓦爾登湖那樣還沒被破壞的大自然裡,想念大自然。

親愛的自己,不要去追求物質上的什麼東西,好好探索你的精神世界吧,,願你更加寧靜,更有智慧,更加篤定從容。

瓦爾登湖讀書筆記4

《瓦爾登湖》最深得我心的時候是那段最孤獨的時光,距離現在已半年的光景,而現在我比過去更享受獨處的時光,甚至吝嗇於告訴別人這樣的獨處有多麼美妙,好像怕被人知道了,會被剝奪了一樣。但我自認為我的這種愛好是最低層次的,我只是大略體會到了這種快感,尚不足以達到哲學命題,而促使我去探索這樣的一個鮮有人問津的話題的正是梭羅在瓦爾登湖裡關於孤寂的論述:我熱愛孤單,我從未找到比孤寂更好的夥伴。

大體上來說,混跡於人群之間,總比在室內獨處來得寂寞。思考著或者工作著的人無論在哪裡都是寂寞的。衡量孤寂的標準,並不是一個人和其同類之間隔了多少英里,真正勤奮的學生,哪怕伸出劍橋學院人滿為患的教室中,也必定如沙漠裡的托缽僧般孤寂。

梭羅在瓦爾登生活的第一年,在大半年的時間裡,他甚至什麼都不做,坐在陽光下,坐在湖邊,樹木中,從正午坐到黃昏,他把這樣坐著但思考著的狀態當做是全情投入地觀察自己,觀察自然的良機。他樂此不疲,從未感到是在浪費光陰。他在這段時間實現了靈與肉的分離,有一個靈魂的“我”在肉體的“我”之上觀察,這樣真切而赤果裸的觀察讓他成功地對一切行為和後果都淡然處之。梭羅獨居湖畔,過著近乎隱士的生活,他排斥社交,他認為社交過於廉價,我們不得不遵守某套規則,美其名曰禮儀和禮貌,以便能夠忍受如此頻繁的會面,而不致相互爭吵。

我們生活的太擁擠,因襲彼此的生活方式,相互磕磕絆絆,因此而失去彼此之間的尊重,對所有重要而熱忱的交往來說,次數再少肯定也是足夠的。據此我便無知地以為他是消極避世的,和中國古代大多數隱士一樣,因功名不得而憤世嫉俗,逃遁山林。

瓦爾登湖讀書筆記5

絕大多數人,即使是在這個相對自由的國家,僅僅由於無知和失誤,在生活中疲於應付各種自找的煩惱和多餘的勞役,乃至沒有餘力去採摘那些美好的人生果實。實際上,人每天奔波勞碌,根本沒有閒暇享受真正完整的生活。

人性最美好的品質就像水果表皮的白霜,只有通過最謹慎的處理才能得到保留。然而我們無論對待自己,還是對待他人,都不曾如此溫柔。

我自己的目光已經被閱歷磨的很尖銳。

你們不惜把自己累到生病,為的只是能夠存下些許防病的錢財。

大多數人生活在無言的絕望中。所謂的委曲求全是積重難返的絕望。

智慧的特徵之一,就是不去做絕望的事。

什麼是真正的生活必需品和真正的生活方式?

沒有哪種思考或者做事的方式,無論它是多麼的古老,值得我們盲目地去跟從。今天每個人宣稱或者預設為萬世不移的真理,到明天也許就被證明是謬誤。

最明智的人不曾從生活只能夠學到任何有絕對價值的知識。實際上,老年人並沒有非常重要的忠告可以給年輕人,他們自身的經驗很侷限,他們的生活充滿了可悲的失敗,而且都是各種個人原因造成,這他們肯定也知道。

人的能力從未得到測量,我們也不能依照任何先例來判斷他能做些什麼,因為他做過的事情實在是太少了。

如果說我有什麼懊悔的話,那就是懊悔我自己太過循規蹈矩。從前我真是鬼迷心竅了,怎麼會表現得那麼安分守己呢?

你能從圓心畫出多少半徑,生活就有多少種方式。所有的改變都是奇蹟,但這種奇蹟時時刻刻都在發生。孔子說過:要知道我們只知道我們知道的,不知道我們不知道的,那才是真正的知識。既然已經有人把一切未知事物排除在他的認知之外,那麼人們不敢去嘗試新的生活方式也就不難理解了。

看看商人的舊帳本,看看人們在商店裡最常購買的是什麼,他都儲備了什麼商品。時代的進步幾乎沒有影響到人類生存的基本法則。人的生活必需品細究起來的話,可以具體分為如下幾種:食物、住所、衣物和燃料。

人的身體就像火爐,而食物就是燃料,保持在肺裡的內在燃料。生病或者死亡是因為這種燃料發生的太快,或者缺乏燃料,或者通風口出了問題,最終導致火焰熄滅。

我要站在永恆的過去和永恆的未來交會點,也就是純粹的此刻,我想要活在當下。

在日出時起床是極其重要的一件事情。

我向來致力於培養各種嚴格的經商習慣,它們對每個人來說都是不可或缺的。

我們的衣服每天都變得更加貼合我們的身體,漸漸烙上了穿衣者的性格。

生命的關鍵時刻,都是由內在的努力和生長引起的。

商品就是你用來換他的那部分生命。

擁有了房子之後,農夫也許不是變的更富裕了,而是變得更貧窮了,實際上是房子擁有了他。

談論重大話題,我們需要的是智慧,而不是速度!

人為了和牛交換勞動,光是收割牧草,就得花上六個星期,而且這種活可不是兒戲。

窮人往往不是特別飢寒交迫,他只是渾身骯髒、衣衫襤褸和舉止粗魯。這跟他的品味有關,倒不僅僅是因為他窮。如果你給他錢,他也許會用來買更多的破爛衣服。

我想要的是一個人的鮮花和果實,我希望他身上有某種芬芳來薰陶我,在我們的交往中能夠感受到他的成熟。

我們應該散發出去的,不是絕望,而是勇氣,不是病態,而是健全。

我們自己首先要像大自然那樣簡單而美好。

每棵樹都有其相應而固定的開花結果的季節,期間它枝密葉茂、繁華滿樹,而後則枯萎凋零;柏樹和這兩種狀態無緣,他總是蒼蒼鬱鬱,而這正是自由者或者說不受宗教羈絆者的特性——別讓你的心牽掛那些短暫易變的東西!

好累,期間智慧需要慢品和應用!

瓦爾登湖讀書筆記6

中學時代,不記得是在課本還是課外讀物裡面,有一篇瓦爾登湖節選,在魯智深拳打鎮關西以及一棵是棗樹,另一棵也是棗樹的映襯下,覺得讀起來真是優美,於是我在西南風把它買了下來,去年底搬家收拾東西,從書櫃角落翻出來,薄薄一本,依然很新,因為基本沒有翻過幾頁,這本書和追憶似水年華,英語詞彙紅寶書一起,被我列為了最催人入睡類的書籍。

到現在,我記得的都是每次翻的前幾頁,搬到森林小屋後孤獨的自白,以及,翻譯是徐遲。

曾經想要把它讀完,然後可以寫個讀後感什麼的,而這彷彿是KPI一樣的任務,描寫手法不小心誇大了一點,雄心勃勃制定,而到年末,均要列入未完成部分。彷彿就跟每次都說要改掉的壞習慣,每次都說只吃一個的烤雞翅,每天重複同樣的工作一定要改變,以及忘記一個人一樣,都是誰也說不清楚,誰也控制不了的事情。

而沒看完書的這十年來,漸漸的,可以和我盤著腿嗑瓜子看球賽,還能吐槽加繆絕對是個烏鴉嘴的人越來越少,現在我主要是聽說誰誰買了個車,誰誰娃生了以及大資料時代要咋咋咋。而我也沒有去南極度蜜月看帝企鵝,沒有賣了房子環遊世界,沒有咬牙拿下最心儀的包包,要說這十年有什麼相同之處,就是每年KPI制定,都喜歡這樣誇張和比喻堆疊嘛,嗬嗬,就跟要讀完這本書一樣。

可是生活並不是永遠讀不完的書,各種要完成的事情,總是時不我待,就跟腰圍一樣,放任下去只會越來越粗。讀書的時候總是希望將來生活的地方種滿女貞和香樟,圖書館一定是要有大落地窗戶讓下午的陽光透進來,後來發現其實由不得自己,畢竟不能把靈魂給一座城市,而肉體卻生活在另外一座城市,無論我多麼想念一個地方,睜開眼也還是在這整年四季都是炎熱夏天的城市,無論選擇在紐約死於八百萬種可能,或者躲在洱海邊開個小客棧,都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所以,固執的堅持並不容易,然而所有的明天都是現在,今天消化不良吃著白粥就肉鬆過了一天,希望一覺醒來生龍活虎好殺出去吃個烤肉或者大骨拉麵,想到這個,晚上立馬跳了一個小時的操幫助消化。跟每年的計劃一樣,如果不馬上開始,就永遠不可能讀完自己那本瓦爾登湖了吧。就讓這本書成為我的失敗之書,提醒變化和更替都在進行,每個人心中夢想的瓦爾登湖,最終指向的還是自己。

—–即使它描繪的境界讓你沮喪,你也應對待它的純灼,如同仰視黑夜裡的繁星。

瓦爾登湖讀書筆記7

許久,許久未曾讀過書了。細數起來,大概有一年多吧,卻好似過了半個世紀。在思想的領域,一旦空曠,就覺得內心的荒涼,這也許是一種安全的缺失,內心的飢餓,靈魂的養分不足一般。

生活就像往常一樣,按部就班地上班工作,唯一的區別是自結婚以來,生活的起居不再像以前那樣只一個人,可以有獨坐的時間與空間;現在有許多的瑣事要處理,要生孩子,要看孩子,要為生活費、人情費等等努力周旋。這看似簡單卻又繁瑣的細節,卻佔據了所有的時間,將獨自一人的那份孤獨與僻靜佔去了,把心靈放空與歸尋的空間奪去了,所以,很少去思考,去冥想,去表達,用文字的形式。

工作雖然在今年又上了一個臺階,但不能談為事業。儘管事業本身不含創業與否,只在於個人在某個領域或空間有所建樹而已,但真說實話,還遠遠談不上。從主管單方面的工作到主抓全面,甚至還要兼及之前未曾涉獵的領域,對我而言,是一步並作兩步走,其艱難與困頓我自己很清楚。隨之而來的負面情緒不斷騷擾著生活甚至健康,多虧妻子的理解與容忍。所以要感恩,感恩生活於我,妻子於我,父母於我,朋友于我的愛與包容。這種平衡是上天給我最大的恩賜。

時至今日,工作上的表現可圈可點,儘管也有許多的瑕疵。很多時候,工作於我像是一種生命價值的表現,我也一直這麼認為,並且努力去奮鬥。也有時候會困惑,這種價值的展現需要多大的付出,是否存在最大的必要,留著這個問題已經很久,很久了。其實這一年的空曠,是因為孩子的降生。在孩子身上,你感覺光陰真就是光的速度,一晃眼就過去了,如今已經蹣跚學步,咿啞學語。從出生開始悄悄地成長,每一步變化都看在眼裡,都記錄在心裡,都是一種莫名的驚喜。這種驚喜是與生俱來的,發自肺腑的;是一種想脫口而出的快感;是生命付出的回報。細數著她第一次的吸吮,第一次翻身,第一次坐立,第一次爬行,第一次走步,第一聲爸爸、媽媽……這種生長的力量催化著我巨大的能量,給予我付出愛的火花與內心的喜悅,是任何工作甚至事業成就無法比擬的。

生活就像這生長的力量,有一種無形的東西在催促著我們努力前行,要麼生存,要麼傳承,要麼實現自己的理想與抱負。可是當我們回過頭思想的時候,或許只是偶然,只是一次火花的閃現,沒有人,沒有外界的力量激化我們內心的尋究。

讀書真是一件靈性的活動。因為讀書,才突然今天再書寫一段文字,關於生活與思想的文字,但並非唯一性。今天讀的《瓦爾登湖》,梭羅隱居的內心獨白,讀之有點轉,但真像之前獨自一人靜坐時的情景。

瓦爾登湖讀書筆記8

我沒有去過瓦爾登湖,但通過此書,亦可足不出戶便一覽湖光山色。這也是我喜愛閱讀的原因之一。書中有大段大段的優美文字描寫瓦爾登湖的迷人,譬如對其顏色的描述,“在你能看到近岸的細砂的地方,水色先是黃澄澄的,然後是淡綠色的了,然後逐漸地加深起來,直到水波一律地呈現了全湖一致的深綠色……在這種時候,泛舟湖上,四處眺望倒影,我發現了一種無可比擬、難以形容的淡藍色,就像波紋綢或閃光絲綢以及劍身使人聯想到的那樣,比天空本身更蔚藍,它和那波光的另一面原來的深綠色交替閃現,後者對比之下顏色更渾濁些。這是一個透明的、藍色帶淡綠的顏色……”細緻入微而富有層次感,恰到好處的戛然而止,又能留給人更多的想象空間,比真實的瓦爾登湖更為夢幻。

梭羅崇尚心靈的本真,於是他遠離塵囂,來到了瓦爾登湖畔,在山林中搭起木屋,開荒墾殖,自食其力,以一種近似於隱居的方式生活著。只是他雖有陶淵明“採菊東籬下”的悠然,卻沒有後者消極避世的心態。完全脫離世俗的人同樣極為罕見,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種人是不完整的。有人評價說:“梭羅的本質主要的還不在其對‘返歸自然’的倡導,而在其對‘人的完整性’的崇尚。”假如人分為兩面,在當時瘋狂追求物質財富的美國,大多數人都屬於世俗的那一面,而他算是一個標新立異的人,硬是將人自然的一面挖掘出來,拂去上面的塵埃,並鼓勵別人也去追求這種人性的完整。他沒有強迫任何人像他在瓦爾登湖的兩年那樣生活,僅僅是提醒:還有追逐功利之外的生活方式。

作為學生,我們不能放下一切,跑到荒郊野外住上個把月,但我們可以在週末同家人一起騎自行車出遊,享受鄉郊的陽光空氣水,享受更簡單更有幸福感的生活。梭羅的成功之處就在於他聽從心靈的召喚,選擇了一種冒天下之大不韙的生活,從而獲得了發自內心的幸福與滿足。雖然在當時這並不被人看好,但通過本書中關於他生活的一些瑣碎的記錄與感悟,可以發現,梭羅自己在湖邊的兩年是十分快活的,他自由,甚至可以說是“任性”,任著自己的天性,隨心而動,在極為普通的一天中,他或讀書,或種豆,或漫步於瓦爾登湖畔,靜靜凝視湖中若隱若現的一株水草,甚至什麼也不做,在陽光普照的門口坐下來,在時間的轉瞬即逝中幻想、思考,從日出到日落。“這樣做不是從我的生命中減去了時間,而是在我通常的時間裡增添了許多,超出了許多。”他如是寫道。

梭羅在瓦爾登湖的生活是寧靜的,所以書中的文字也像是在深井的水中浸泡了一千年那樣沉靜和清澈。這就要求讀者心無旁騖,完全沉浸在文字堆砌的世界中,看一排水鳥掠過湖面,看一朵雲彩變換形態。一個浮躁的人是永遠讀不下去的。很喜歡一句話:也許最好是先把你的心安靜下來,然後再開啟這本書。心靈的寧靜是進入此書的唯一有效途徑。

感謝梭羅,給我們留下了《瓦爾登湖》,一份如此珍貴的禮物。他教給我們簡單、自由與寧靜。梭羅在書中還這樣表述:“不必給我錢,不必給我名譽,給我真理吧。”我想,這真理該是:熱愛自然,迴歸自然的真善美。

寵辱不驚,閒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外雲捲雲舒。這大概就是《瓦爾登湖》中的人生哲學。

瓦爾登湖讀書筆記9

合上《瓦爾登湖》墨綠色的封面,一股清涼的湖水已然匯入心間,澄澈見底,將心境盪滌得如一泓秋水,不染纖塵。正如徐遲先生在《序言》中所說:“《瓦爾登湖》是一本靜靜的書,一本寂寞的書,一本孤獨的書,是一本寂寞、恬靜、智慧的書。”它只適合在“寂寞和恬靜”時閱讀,靜靜地讀,讀得靜靜。我想,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瓦爾登湖》是屬於心靈的。

白居易曾說:“水能性淡為吾友,竹能心虛即我師。”這恰似這坐落在康科德的小木屋,梭羅就是在這裡進行了兩年兩個月又兩天的獨居生活。他記錄從春到冬的這一輪的風景,他的超驗主義實踐建立了一種與現代物質生活日益豐富對立的簡樸方式,還原生活的原始狀態。

真的很難想象,梭羅是如何生活下去,他將自己放在一個杳無人煙的地方,他擁有的只有一個簡陋的小木屋,一張小小的床,一張普通的書桌和一些零落的稿紙,僅僅只有簡單的陳設,僅僅只是他執著的信念,僅僅憑藉著人對自然的慾望和熱愛,他,完成了這偉大的實踐,完成了這對自然的追求,完成了這本傑作,這不得不讓後人稱他為“自然隨筆的創始者”。

這些如水晶般的思想,梭羅還記錄了很多很多,終點就是起點,四季的輪迴正是生命的甦醒沉睡,這些文字就像是一杯溫水,讓人沉浸,心靈正被一點一點洗滌,靈魂正被一點一點安靜。

現代生活給人類提供了幾乎隨心所欲的舒適,水泥建築抒情地摩天,水泥路面光潔少塵,而地下水卻在不斷地下沉,天空出現臭氧空洞,酸雨腐蝕我們的視覺。我們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同時,又給自己埋下了生態陷阱,因而只能用迴歸自然來安慰自己的無奈。我們的祖先在被自然奴役時,敬畏自然,崇拜甚至神化自然,而作為子孫的我們,卻顛倒過來,蹂躪、奴役、稱霸自然。

梭羅在書中這樣表述:“不必給我錢,不必給我名譽,給我真理吧。”我想,這真理該是:熱愛自然,創造生活。

這是我讀過最難讀的一本書,正如徐遲所說,在繁忙的白晝他有時會將信將疑,覺得它並沒有什麼好處,直到黃昏,心情漸漸寂寞和恬靜下來,才覺得"語語驚人,字字閃光,沁人肺腑,動我衷腸",而到夜深萬籟俱寂之時,就更為之神往了。梭羅是一棵樹,超脫人世,卻在瓦爾登湖的夕陽下找到自己的位置。

希望通過這本書,讀出清淡、讀出真諦。當我們也能在心中勾勒出自己的“瓦爾登湖”,我們就會在自己的人生裡獲得這樣恬然的生活姿態,月光般明亮卻內斂,月光般平靜卻非凡,隱居只是一種選擇,是否選擇其實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日夜風塵僕僕的路途上,心內心外都要撒滿一路月光。

瓦爾登湖讀書筆記10

瓦爾登湖,簡直就是每一個人都存在的那些迴歸塵土的情感寄託。人世太短,不足以將世界猜透,為什麼有人的程序如此緩慢。大概就是每一天的每一個時辰,都被生活瑣事給消磨了。

讀這本書最好的方式莫過於趕在晨曦或者黃昏,細聽著早起的風撫摸著每一片尚在沉睡的樹葉,仰望著歸途的鳥兒停在電線上歇腳。可以看著一片片稻田,有不認識的狗從身旁經過。只有如此,才能體會瓦爾登湖的寂靜與深藍。

從城市到村莊,從喧囂到寧靜。不僅僅是身心的沉澱,更是洗盡內心塵埃的好方法。儘管不能看著豆子一天天的成長,但也可以趁著熱風,嗅著土地專有的生命氣息。晨光興起,便是開始。日色帷幕落下,便是結束。一天絕不是隻有二十四小時的束縛。世界也不僅僅只有三個維度,瓦爾登湖的時間慢的太多。

正如書中所說,最佳的住處,要有一條鐵路。在我的老家大門所對的山上就有一條鐵路。沒人會特意地去關切那座山,但每天有無數的人從它內心經過。形形色色的人,光鮮亮麗,窮困潦倒,都躲在一個被包裝好的鐵盒子裡從這路過。也許只要一分鐘,裡面的人卻一無所知。這時候才會體會,從大的方面來說,沒有人,沒有生物更高一籌。

哈利梵薩說:“居無鳥,猶如食無味。”想要有鳥,就必須要有山林,但是一旦有了山林,就不一定只有鳥兒了。享受著鳥兒的高歌,也得體會著夜晚無數蟲子的大合唱。總而言之,我們得記得太陽照耀在草地,和照耀在山林並沒有什麼差別。與其膽小甚微,不如肆意妄為。人活著都將變得一模一樣,與其變成父親母親,鄰居他人的模樣,不如有自己想變成的模樣。我不知道梭羅最終是否看明白了這個世界,可他比絕大多數人都要快樂。

也許我們一生追求,到頭來的發現居然是我們生命的存在就是一種恥辱,臨死的時候恐怕也沒那麼害怕吧。

瓦爾登湖讀書筆記11

讀書能使人靜下來,但這本書,只能先靜下來然後再讀。它不是小說,沒有引人入勝故事情節;它不是哲學著作,沒有嚴謹的邏輯順序;它不是專業理論,沒有讓人必須集中精神才能理解的種種專業術語。我覺得它就是是一本獨特的樸實的真誠的生活日記。剛開始的瑣碎讓我抓狂,然而抓狂過後,我獲得了極大的平靜享受。梭羅的文字有使人沉靜的力量,有使人緩慢上癮的魅力,甚至閱讀已不再是閱讀,而是與多年未見的老友面對面的對話交流。

有人說,《瓦爾登湖》是梭羅追求絕對自由的體現。而我沒看到什麼追求,只看到一個不被物質束縛、不被工作限制、不被情感羈絆,用豐富的精神世界及對大自然的熱愛作支撐,隨心所欲的過著自己想要的生活的強者;我只看到,簡單的生活,果真是觸手可及。

種豆,翻土,除草,自給自足;獨居湖畔,淨幾明窗,散步閱讀,親近自然,日子過得悠然自得;泛舟湖上,隨風飄蕩,半睡半醒,無所事事的心安理得。離群索居,沒有塵世的紛擾;滿足於基本的生活所需,沒有慾望的糾纏;強大豐富的內心世界,沒有對人際交往的依賴。心放開了,心強大了,簡單的生活,自然就來了。

住處,不要求豪華氣派,能遮風避雨,能滿足基本的衣食起居就行;食物,不要求多麼精緻上檔次,天然無汙染(自己動手,豐衣足食),能填飽肚子就行;錢財,不要求什麼富可敵國有剩餘,能滿足基本飲食、穿衣需求即可。“一簞食,一瓢飲,居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這是梭羅給我留下的最生動的印象,很具有中國風的儒者形象。而且梭羅在《瓦爾登湖》中,有不少地方引用了中國儒家經典的語句,令我甚是好奇。當然,在這裡只是提一下我的好奇,並不作深入的探究,畢竟功底遠遠不夠。

鄉情,親情,愛情,友情,家庭,身份,責任,別人說……我們深陷其中,難以自拔,總感覺生活受困的地方太多,細想想,這些受困,都是自己給予的,逼迫著自己為別人而活。可是,是否想過,如果我們不為自己而活,誰又會真正為我們而活?有人會說,我們為別人而活是因為別人也在為我們而活。那麼何不痛痛快快的,各自活成各自想要的樣子?你也許會認為這是我自私的想法,但又有誰不自私?人生有限,生命只能活一次,我憑什麼要為世間的你我他考慮那麼多,而不去嘗試其他可能,而不去真誠的面對自己,面對生活?我為何非要跟著大眾跳入困惑的牢籠之中?與其虛偽的無私,我寧願選擇真誠的自私。

如果覺得生活複雜,生活勞累,那可能不是慾望過多,就是迷失了自我,在勞心費力的活成別人眼中的樣子,再或者,是內心不夠強大,沒有勇氣抵擋寂寞孤獨,無法獨立行走於世間。因為簡單的生活,本來就是觸手可及的,無需糾結。

讀罷此書,一首古詩文浮現言前,久久不散:

瓦爾登湖讀書筆記12

在最初聽到《瓦爾登湖》的時候,我一直以為它是一本小說,但是當我真正開始閱讀《瓦爾登湖》的時候,我才驚訝地發現這本書從頭至尾都是梭羅在瓦爾登湖的湖畔兩年來的真實生活寫照。雖然這是本純寫景的散文或者甚至可以稱為隨筆的書,但梭羅在兩年的獨居中思考了很多,並且把他的思想注入到了這本書中。

我認為,梭羅便是那種值得我們敬仰的人,那種“用出世的情懷,做入世的事”的人。如果不是他骨子中的一種超脫世俗,他不會選擇到瓦爾登湖過整整兩年的簡樸的獨居生活,那不是一般人能夠忍受的孤獨和樸素。他也從不追求那些享受的事物,他認為財富是內在的而不是外在的。但同時他又許多他寫的書中告誡著人們要走出自己的路,這是他所堅持的“個人主義”。

《瓦爾登湖》中有大量唯美的景色,它們不是濃烈的色彩,不是讓人窒息的美麗,而是清淡的、素雅的——正如梭羅本人那樣。“文明創造了皇宮,但創造貴族和國王卻沒有那麼容易。假如文明人的追求並不比野蠻人高尚,假如他把生命的大部分都只用於謀取基本的必需品和舒適品,那麼他為什麼要比野蠻人住得更好呢?“”我希望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而不是模仿他的父親、母親或者鄰居。“他認為人們的思想是匹配不上人們生活的條件的,並且有太多的人在重複著別人的生命軌跡,這也是他來到那所簡陋的木屋,迴歸大自然的原因。

這本書如今這般受到追捧,我相信大部分人都明白生命不是用來謀取基本的需求的。但反觀我們的周圍,多少人按照自己父母給他們規劃好的人生路線上一成不變地前進著,學熱門的專業,畢業後做自己不喜歡但薪水高的工作,為買一輛車而沒日沒夜地工作著,就算買完了車,還需要有一套房,有了房,又差不多該考慮養老了……這又與梭羅所說的“野蠻人的生活“有什麼區別呢?陷入這個永無盡頭的需求圈套的人,也許也厭惡著自己日復一日重複單調的生活,一邊唾棄著這種沒有高度的人生,一邊又不得不迫於生存壓力坐在辦公桌前,然而有多少人又能擁有梭羅的勇氣,主動將城市中舒適的公寓拋棄,回到那個湖邊的木屋裡呢?倒不是所有人都要跟梭羅選擇同樣的方式,只是應該自己為自己的人生思考,而不是渾渾噩噩地被強硬地安插到一個可以賺錢的崗位上。然而又只有寥寥無幾的少數做到這點。

所以無論是《瓦爾登湖》這本書或是梭羅這個人,都帶給我許多思考,也讓我敬佩。我不禁問自己,現在的生活是我想過的嗎?還好我發現答案是肯定的,我也很高興我前進在自己希望的那條路上。

瓦爾登湖讀書筆記13

湖邊的泥鰍[噓]

“小牛的哥哥,帶著他捉泥鰍,

大哥哥好不好,咱們去捉泥鰍”

夜遊東風渠時,對岸飄來這首歌謠,歡快童趣,對比懇求,活力如泥鰍,泥鰍畫面隨著城鎮化而逐漸歸隱進回憶裡。

喜歡特立獨行的人,小時候我是不需要勞煩哥哥們求帶路的,放學路邊,偵測一下湖邊地形,捲起褲腳,光著腳丫,擼起袖子就幹。在涼水和汙泥中,我摸來游去,以奮鬥的手指為本。你知道不,泥鰍本身是有分泌一種光滑黏液的,憑藉如此大法能保它逃離危險。但只有掌握它們的人才能得法破解,我就是之一,用彎折的食指和中指,夾住泥鰍的頭部,恰好罩住它的去向,化解了其黏滑力,果然收穫不小。偶爾被龍蝦鉗子夾一下我也不怕,他說風雨中這點痛算什麼!寂靜的湖邊,自然饋贈竟如此有趣。

後來在吉林跟內蒙老兄一起吃火鍋,有泥鰍有燒酒,他們吼著“半瓶我悶完,剩下你隨意”,推杯執盞間,鮮活的泥鰍一躍而起,像一道光,從我面前畫了個漂亮的弧線,逃離了火鍋桌面。鯉魚躍龍門,泥鰍逃火鍋,魚生不白來,絕不輸於氣勢任人魚肉。

如今漂在江湖,手捧《瓦爾登湖》,時常還想起泥鰍的趣事。[微笑]

瓦爾登湖讀書筆記14

第一次看到“端的是”“斷斷乎”覺得蠻有趣,看的次數太多都乏味了。但是總體講來,我還是挺喜歡這一版本的翻譯,從目錄就能體現出美感。

《瓦爾登湖》就是那種沒看過卻一定聽過的書,放在書架好久了,上環境法課再次被老師推薦,才翻開這本書。

起初,我以為梭羅寫的是瓦爾登湖的美景,看第一章節時,我才知道到我錯了。再看一些我又以為這本書是絮絮叨叨略顯乏味,起初有些看不進去的。在斷斷續續看書的過程中,我意識到我讀書狀態的不線上。一開始我對此書的定位是名著,是通篇的景色描寫(是我孤陋寡聞了),基於這種錯誤的認識,讀書讀的很浮躁,像是敷衍了事。

我這個表達困難的人來寫一篇書評就真的表明我喜愛這本書的程度。描寫瓦爾登湖美景的文字表達很出彩,讓人心馳神往。居住兩年以後,作者離開了他親手打造的簡易小木屋,離開了瓦爾登湖和紅松鼠,大胖鴨。用作者的話來講,他是對這種生活方式的一種探索而並非久居,他又即將踏上新的旅程。在與大自然的親密接觸中,放下繁文縟節,捨棄奢侈與多餘,梭羅對瓦爾登湖與精神世界都進行了一次探索。書中不乏寓意,諷刺,但是不必非得每句話都琢磨出一點兒道理來好印證這本書飽含真知灼見,作者也非硬要塞給誰一點大道理,不必要和自己擰巴了,逼迫自己來看這個書。找一個安靜點兒的地方,安靜下來去領略一下瓦爾登湖的生機勃勃,去隨著作者反思一下人類為何踐踏了童話卻又追尋著童話,我看這本書也就輕鬆愉快。

瓦爾登湖讀書筆記15

花了一個週末的時間,終於把這本枯燥的書看完了!

《瓦爾登湖》是作者亨利。梭羅寫得一本散文集,主要內容是作者遠離塵世的喧囂,在瓦爾登湖邊上的森林裡過了兩年與世無爭的生活。

通過作者描述的如何通過自己的勞動實現自給自足的生活,如何與大自然相處,在沒有文明的生活中體會那種純粹的和大自然和諧相處的時光。作者批判了現實社會中的絕大多數人都在追求功名利祿以及一切看似很重要的東西,實際上一切都是浮雲。拋開表象去看實質,我們大多數人追求的東西都是沒有意義的,而我們為了追求這些沒有意義的東西卻舍掉了太多本該有的樂趣。作者用了絕大部分的篇幅來描寫了季節更替,山川湖水,飛鳥游魚等等自然現象,囉裡囉嗦說了很多很多,讓人看了很想睡覺。可能是因為翻譯的原因,或者作者想表達的就是觀察大自然的種種、與大自然相處本身就是一種很享受的事情,而這種樂趣需要去體會了才知道。

也許是因為我正處於作者批判的這樣一個社會中,自己也是這樣一個社會的產物,儘管我能明白作者想要表達的意思,但是內心還是很抗拒的。我想我們每個人內心醜陋的一面不也是我們的真實狀態嗎,不也是自然的一部分嗎?從達爾文的進化論來說,既然人類成為了地球上表面上的統治者,那所有人類正在發生的行為,所謂好的還是不好的,不也是進化的結果嗎?換言之,也是自然的結果。現在人類倡導的人和自然和諧相處,保護動物等等也是自然的結果。作者所倡導的那樣一種生活方式是要人類都回歸到一種簡單原始的生活狀態去,這樣就會減少很多痛苦。的確,人生中的很多痛苦都是自尋苦惱,所謂變苦、行苦都是,只有苦苦—生老病死是無可奈何的苦。然後,從另一個角度來說,所有這些痛苦都是我們為了追求所謂的功名利祿而付出的代價。如果我們寧願承受這樣的痛苦去追尋我們所想要的東西,我們承擔這個後果和代價去追求那些我們想要的結果,這不也是理所當然的嗎?

從這個角度來看,作者所描述的和我所說的形成了兩種極端。一種是類似犬儒主義的拋去世間一切枷鎖迴歸自然的狀態,一種則是主動承受社會強加給我們的枷鎖去追求世俗眼光中的功名和財富。其實各有利弊。作者所說的那種生活可以讓個人昇華成一種哲學的範疇,然而這樣社會就不發展了,文明也不進步了。而我所說的那種生活狀態其實是如今大部分人正在承受的,雖然能獲得某些方面的滿足,然而卻要承受更大的痛苦以及心靈的折磨而不得解脫。

想到這裡,我突然想到我們所尊崇的各類主義,佛家,儒家,拜金主義等等。以前從來沒有好好想過自己需不需要尊崇一種主義,現在我想是時候好好了解一下儒家了。我想孔子的儒家思想真正是做到了中庸之道,在一個大的禮制的環境下不過分的追求自己的抱負。

《瓦爾登湖》這本書中其實作者也多處引用了孔子的話,這多多少少讓我有些吃驚!而且作者的意思中國人是自以為是的,會不會是因為作者知道20xx多年前的中國人就已經擁有了這樣的智慧,所以現在變得有些自以為是了呢?又或者,作者就是通過這樣一種極端的生活方式的描述來喚醒現實生活中被矇蔽的我們呢?我因為讀書比較少,所以不敢妄加評價。既然這麼多人推崇這本書,必然是有一定的道理吧?我還要多加修煉,多讀書,多學習,才能體會這本書中的奧妙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