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瓦爾登湖》讀後感10篇

校園 閱讀(1.62W)

當閱讀了一本名著後,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讀後感吧。可是讀後感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瓦爾登湖》讀後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瓦爾登湖》讀後感10篇

《瓦爾登湖》讀後感1

《瓦爾登湖》是梭羅的作品。

梭羅竭力描述了瓦爾登湖不同於世俗的美麗,歌頌那一種與世隔絕的安寧。他試圖讓大家相信,瓦爾登湖正是他想要的寧靜和溫暖。

然而,我作為一個讀者,卻明顯地感覺到文字背面的另一種真實,那就是:他的心靈並沒有真正安放在這片深邃的藍色裡。這兒不是他的家,而是一個躲風避雨的涼亭。瓦爾登湖的水融化了潔白的雪花和金色的陽光,卻並沒有化開這顆對現實世界充滿了憤怒和失望的心。

梭羅和他的思想,是瓦爾登湖來自遠方的真摯的朋友。瓦爾登湖於梭羅而言,是一種深刻的思索,無奈的超脫。正如一個企業家從高空跌落時,離開家而躲進了月亮湖。睡不著覺的時候,躺在草地上數星星,一顆,兩顆……

而梭羅則數著第一塊冰下面的氣泡,一個,兩個……

雖然瓦爾登湖的每一滴水,都被梭羅細細地研究過了。但,我看見的,卻依然是一個沒有家的孩子,他試圖儘自己的全力皈依瓦爾登湖。

只有瓦爾登湖的兒子,才能融入瓦爾登湖的心。無論什麼,都比不上生命的起源,生長的樂土。那寧靜、歡暢和自在的水,一滴滴,如同流淌在自己身體裡的血液。

發自內心的愛,是大自然的音樂

《瓦爾登湖》讀後感2

“一切悟性都隨著清晨甦醒。”假如我們不是被內心的新生力量和內心的渴望喚醒,而是被機械式的推醒,那又有什麼希望可言。

一切難忘的事件都是在清晨的時間,清晨的空氣中發生。對於思維活躍、精力旺盛、與太陽同步的人來說,白天就是永恆的清晨。

醒著即為活著,覺醒並保持覺醒,而這並不是靠著機械的幫助,而是靠著對黎明的無窮盡的期望,那種期望在我們睡得最熟的時候也並沒有拋棄我們。

每日清晨,被暖和的被子所封印。眼睜睜的看著窗外從黑夜漸為魚肚白,從魚肚白在變為白晝。

人醒來了,可我們真的醒來了嗎。內心的覺醒不會伴隨著生物的醒來而覺醒,每日喚醒我們的不該是煩人的鬧鈴,也不該是社會齒輪的攪拌聲。

內心的新生力量和內心的渴望,是清晨無比美妙的鬧鈴,那振聾發聵的響聲讓人從沉醉其中,喚醒的不僅僅是麻木的四肢,還有麻木不仁的頭腦。

內心的覺醒,足以讓人24h醒著。即使我們已深入夢鄉,也不會被黑暗所迷茫。

《瓦爾登湖》讀後感3

梭羅對生活的理解是在與自然的相處中得到昇華的。“親近自然就是親近自己心靈,遠離自然也就是遠離了自己心靈。”書中如此說道。這與中國古老傳統文化中人們對自然的崇拜異曲同工。熱愛生活的人必然是熱愛自然的,自然是一切生命的源頭,探求生活的本質離不開對自然的感悟。

《瓦爾登湖》中蘊含了一些東方色彩,在對湖畔生活和思想的一點一滴描寫中,我感受到了莊子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即自然界與人的精神相統一。只有完全拋棄塵世的雜念,與自然融為一體,心靈方能找到歸宿。

瓦爾登湖畔的生活是樸素而又簡單的,而透過生活與現實,他所聯想和展示的思想卻如禪宗一般深邃。梭羅信仰宇宙規律中的永恆,他從釣魚之中質疑人本能的存在與否;他從冬日狐狸的聲音中思索是否禽獸與人類一樣擁有文明……

當身邊一切的平凡成為經典時,我想,我只能仰望。

正如佛曰,一花一世界。細微的東西,用心靈才能看清。

學會觀察,試著像梭羅一樣的思索,時刻保持一顆對世界的好奇心,平凡便成為偉大,淺顯便成為深刻,稍縱即逝的思緒便成為永恆的哲理。

《瓦爾登湖》讀後感4

這才真正的理解了:讀一本好書就像同一位高尚的人談話。

走進瓦爾登湖,就像面前開始徐徐播放一部老電影,配上緩緩而又動聽的聲音,讓你看清山,看清水,看清花鳥魚蟲,生活百態,並且猶如身臨其境,怡然自得。我驚歎於作者的生活態度,我著實羨慕這閒適而又頗有趣味的生活,就像走進了一場美好的夢,可遠觀而不可求,途中看到了很多人的觀點看法,就像於多個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聊最喜歡的事,體會著你不能體會的美好,同時也感嘆著這種肆意的生活。

瓦爾登湖是通過黃磊推薦後來看的,看完以後發現一件奇妙的事,他出奇的吻合師父參加過的一個節目《嚮往的生活》就是所有人理想中的美好生活,這種生活看似最簡單,但實際卻最難實現,如果你沒有一定的資歷,一定的閱歷和歲月的沉澱,假使以一顆年輕而又驕傲的心,又如何能真正的體會這種的生活的美好,讀書過程中看到很多人說不懂作者意,讀不下去,這正是它的體現,如果你並非家庭教育事業有成,以十七八歲躁動的心,在當今這樣的社會,將如何“拋棄家庭,不顧親友”來獨自這樣肆意的生活,又將如何安撫自己那顆展望未來,渴望拼搏的心

由此,心態不同,所處境地不同罷了

《瓦爾登湖》讀後感5

一直以為《瓦爾登湖》是一本單純描寫湖畔風景的書,開啟來澄澈的湖水便會鋪面而來,有早晨的鳥鳴、花香、有參天的巨樹,林間的松樹,樹葉間細碎、斑駁的陽光。

終於在圖書館的書架上找到它,欣然借出,看封面鬱郁的森林,靜謐的湖水,深藍色的月夜——咦?!陽光和花香呢?怎麼會用這麼深沉的色調?這樣安靜的氛圍,仿若一個哲人靜夜無人時的沉思。

一本薄薄的書,看了兩個多月,終於體味到一位詩人所說的《瓦爾登湖》只能在心靈沉靜時閱讀的真諦。其中的思想包羅永珍,不僅描述了梭羅在高港山上魯賓遜式的自我隔離生活,亦曲折的表達了對當局的抨擊,及對人類及人類社會的特別看法。作者在瓦爾登湖畔的小木屋中,以最樸素,甚至可以說是簡陋的生活方式,在粗糙的環境中,卻有著最高雅、精緻的思想。他遠離人群,遠離俗世紛擾,自己築屋、種豆、捕魚。曾經因為逃離紛擾太過徹底,拒絕作為聯邦納稅人的光榮而被捕入獄,這也算是梭羅和政治最親密的一次接觸。

體味梭羅書中的哲學市場思想是一種辛苦而有益的心靈體操,初始時有疲累、乏味的感覺,看多了卻如飲甘露,芬芳而清冽。他反對頻繁的商業活動,樂於徜徉於古代詩人荷馬的世界中。

《瓦爾登湖》讀後感6

傳世的經典總是等待時間下了判決才被人們認可,然後媚俗作態地去追捧。

和大多數傳世之作一樣,梭羅的瓦爾登在出版的當時遭遇冷遇,甚至譏評。甚至在它終成世界名著後他仍然像瓦爾登湖一樣在靜靜等候偶爾的寂寞訪客的光顧。譯者徐遲先生說,在繁忙的白晝他有時會將信將疑,覺得它並沒有什麼好處,直到黃昏,心情漸漸寂寞和恬靜下來,才覺得“語語驚人,字字閃光,沁人肺腑,動我衷腸”。

大多數人看不到一本大部分在讚美自然的獨居日記有什麼實際價值,它既不能告訴人們如何獲取更大的'財富,也不能給沒有目標的人們提供一個明確的答案。而這恰恰是梭羅的意圖,他不希望所有人在看了瓦爾登後過同他一樣的生活,他珍惜生活的豐富和多樣,以及人與人之間的差異,拒絕因襲父輩的生活方式,過著沒有感官的生活。

他也不急於去提出一個振聾發聵的哲學命題,讓學術界爭論不休,這些都離題萬里。正如他在《瓦爾登湖》的結語所言:我寧願獨自走我的路,或者可以的話,和宇宙的建設者結伴同行,也不願混在盛裝打扮的人群中招搖過市,我不願生活在這躁動不安,神經兮兮的,熱鬧喧囂的,雞零狗碎的19世紀,我寧可站著或者坐著思考,任由它悄然流逝。

《瓦爾登湖》讀後感7

這本書給我最大的影響,應該是帶給了我看世界的一個新的角度。後來的我開始留意自然,在自然裡找到了最純潔美好的樂趣。

梭羅的歸隱跟陶淵明不同,跟我國古代的多數名人逸士不同。並非因為厭惡官場,也不是出於對汙濁世事的失望才選擇隱居湖畔。他的歸隱,讓我想起黑塞筆下的樹:“它們好似孤獨者,它們不像由於某種弱點而遁世的隱士,而像一些偉大而落落寡合的人物。”這一段話,恰能和很好地描述梭羅。

他獨身於林間,每日與壯美的事物為伴,思考人生的的意義。他曾考上過哈佛大學,曾開過鉛筆廠。可是已經成功了的事,他就不想再做下去。我想他對這個世界並沒有太多的不滿,僅僅是想要體驗這樣一種生活方式。人只要活著,就生存在體驗的海洋,無以逃遁。

當你習慣這樣一種生活態度,你就不會感到寂寞。你會很留意身邊的小事,仔細觀察,而不是覺得只有聲色的盛宴才能帶給你歡愉。“我愛孤獨,我沒有碰到比孤獨更好的同伴了。側身於人群之中,大概比獨處室內更為寂寞。這樣一來,反而覺得社交生活逃過與擁擠了。我們生活的太擁擠,互相干擾,彼此牽絆,已經缺乏敬意了。”

我想象著,每日與大海為伴,聽潮漲潮落,看雲起雲歸,一個人孤獨地生活。

《瓦爾登湖》讀後感8

一百六十多年前,一個年僅28歲,名叫大衛梭羅的美國人幽居在瓦爾登湖畔三年光陰,獨自一人建造了小屋,並漁獵,耕耘,沉思,寫作,最後誕生了一部偉大的散文集《瓦爾登湖》,《瓦爾登湖》深深影響了一代人,許多偉人也拜讀了此書,時至今日該書仍然閃爍著耀眼的光輝,影響深遠。此書也入選了美國國會圖書館評出的“塑造讀者的25本書”。

哈丁曾說過《瓦爾登湖》資料豐富,好處深遠,是簡單生活的權威指南,是對大自然的真情描述,是向金錢社會的討伐檄文,是傳世久遠的文學名著,是一部聖書。《瓦爾登湖》

字裡行間都洋溢著梭羅對於瓦爾登湖的熱愛,對於小屋的熱愛,對於山林的熱愛,對於林中小動物的熱愛,對於大自然萬物的熱愛,這是一種怎樣的情操!讀這部書時我經常嘗試著把自己放在梭羅的位置上,我感到在那時我才活得真誠,沒有了矯揉和造作,書中所有的事情都那麼自然,所謂的心靈淨化就是指這個吧!更讓人歎服的是,每次讀後都會有全新的感受,平淡的語句中涵藏著最深沉的哲思,很多地方務必得反覆讀才能體會得到其感情的豐厚!

《瓦爾登湖》讀後感9

《瓦爾登湖》是作者戴維·梭羅獨居於瓦爾登湖,遠離塵囂,想於大自然的安謐中尋找本真,質樸的生活狀態,一種更具詩意的生活。或許這次選讀這本書,是希望我們體會到作者深入思考,並尋找本真的心路歷程,感受來著大自然的力量,並尋找我們自己心中的《瓦爾登湖》。

本書描述了梭羅在瓦爾登湖居住期間所經歷的一切,與周圍農夫、鄰里相處,去親身經歷周圍的一切,與周圍動物互動,進行心與心的交流,感受不同世界的對自由的渴望。作者在瓦爾登湖居住的兩年期間,見證了瓦爾登湖的春夏秋冬更替,見證了屬於瓦爾登湖的魅力。作者以自身經歷展開敘述,寫了自己境界的昇華,願意將自己的個人生活與大眾分享,自己的主張即迴歸自然。

在我們看來,《瓦爾登湖》一本嚮往平靜的大自然,是內心的嚮導。其實這個瓦爾登湖不是真正意義上的隱居之地,而是可以讓精神超凡脫俗的出塵之所,是慰藉心靈的地方。讀這本書或許可使我們在這浮世中釋放安靜的靈魂,減輕焦慮。這或許是“採菊東籬下”的悠然,願我們在大學中保持一顆平靜的心去豐富自我的精神世界。

《瓦爾登湖》讀後感10

實際上《瓦爾登湖》裡的瓦爾登湖是另一個世外桃源,在這裡,我們可以感受到無論什麼,都比不上生命的起源,生長的樂土。

梭羅竭力描述了瓦爾登湖不同於世俗的美麗,歌頌那一種與世隔絕的安寧。他試圖讓大家相信,瓦爾登湖正是他想要的寧靜和溫暖。

然而,我作為一個讀者,卻明顯地感覺到文字背面的另一種真實,那就是:他的心靈並沒有真正安放在這片深邃的藍色裡。這兒不是他的家,而是一個躲風避雨的涼亭。瓦爾登湖的水融化了潔白的雪花和金色的陽光,卻並沒有化開這顆對現實世界充滿了憤怒和失望的心。

梭羅和他的思想,是瓦爾登湖來自遠方的真摯的朋友。瓦爾登湖於梭羅而言,是一種深刻的思索,無奈的超脫。正如一個企業家從高空跌落時,離開家而躲進了月亮湖。睡不著覺的時候,躺在草地上數星星,一顆,兩顆……而梭羅則數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