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文學>

鄉村的婚禮-抒情散文

文學 閱讀(2.97W)

我們這個村子不大,一共不到100戶人家卻被一塊不寬的田地相隔成東西兩個村。西村是袁和王兩大姓,東村是黃、楊、董、趙幾個姓,我家就住在東村。東村有一個單門獨戶的董家,這個董家是南京下放知青,插隊來到我們村子的。董家最大的男孩是個瘸子,聽說是天生的小兒麻皮症落下的後遺症。他的下面還有幾個妹妹,和一個十多歲的弟弟。對於他們家最深的記憶則是董家瘸腿大哥結婚時的事了。那時的我也就五六歲的年紀吧,雖然很多細節記得不是很清,但是卻是我記憶裡印象最深的一次鄉村婚禮。

鄉村的婚禮-抒情散文

正婚那天下午,全村鄉鄰都早早吃了中飯,早早的趕到他們家,三五成群的這裡一堆,那裡一群的在說著笑著焦急等待看新娘子。宴席還正在進行中時,突然的就聽到劈劈拍拍的鞭炮聲,然後就聽到有人在興奮的大聲嚷嚷著“新娘子來了”,“新娘子來了”。於是大家就趕快都往門口跑,因為我們的習俗看新娘子其實就是看新娘子是如何進得新房的。新房的大門門檻外面,三條長條凳子橫在門口,上面擠滿了村子裡年輕的後生們。在他們腳前面,放著一個裡面燃著一堆不時啪啪炸出火花,火星飛濺的烤火盆。火盆外面,相隔一步的地方,橫放著一條裝糧食用的麻袋。站在火盆和麻袋邊上的黃二媽,當地話叫“米頭奶”也就是婚前幫助佈置新房,正婚時幫忙說喜話的人。對於這樣的`人必須是兒孫滿堂,德高望重之人才可以勝任。她自聽到鞭炮聲起就忙不迭的放下碗筷跑到這裡,和大家一起等候新娘子。

新娘子終於姍姍的來了,被人群簇擁著,打著黃色的油布傘,傘也是新的,但是打得很低很低,即使彎下腰,探著頭,也還是一點都看不到,就只能看到身高和穿著。黃二媽一見到新娘子,一個飛步跑上前,一把攙住新娘子的一隻胳膊,另一隻胳膊被“攙接姑”就是現代的伴娘攙著。黃二媽一邊口裡大聲唸到:“新娘跨麻袋,上代傳下代”一邊和攙接姑兩人幾乎是駕著新娘子跨過麻袋。待新娘子站穩,剛喘息一口氣,黃二媽就又大聲唸到:“新娘跨火盆,大人傳小人”就和“攙接姑”兩人扶著新娘子跨過火盆,很順利的就到了門口。可是在我們老家有個風俗,就是在新娘子進新房之前,要有“攔門的”預示著經過被為難後的婚姻會順順利利。三排的長條凳子上早就坐滿了年輕力壯的後生們。爭著吵著要看新娘子,還有的吵著要煙,也有的要糖的等等,總之就是找各種理由攔住新娘子不讓進門。這時候,“攙接姑”的任務就是保護好新娘子,攙住她站好站穩,不被搶下傘,勸說工作就全靠“米頭奶”一人的了。由於今天“攔門的”小青年們都是村上的,“米頭奶”黃二媽一口“好乖乖”,一口“好小肉”的哄個不停。眼看著好話歹話都不聽的黃二媽就鼓動看熱鬧的人幫忙動手使勁拉呀、拽呀的,就這樣僵持了將近一個小時,最後答應要一條煙的給2包煙,要一斤糖的給2把,家人也都把喜煙喜糖分發給他們了。可是未能滿足他們的要求,大家還是賴著不下來,被“米頭奶”和幾個看熱鬧的大嬸們趁機一把拉下幾個,又合力強行掀翻了凳子,幾個賴著不動的後生們人仰馬翻摔倒在地,就在他們還沒來得及爬起時,“攙接姑”和黃二媽兩個人攙著新娘子,從他們身上跨過去,衝進了新娘房。這就是在我小的時候,給我印象最深的一次看新娘子,就是這個董家新娘子了。

日子還是向前繼續著,我們也在懵懵懂懂中漸漸長大,也都因為上學或者其他原因離開了老家,可是在我的童年時代,在我們的家鄉,留給我印象最深的莫過於那次看新娘子了,在那以後,再也沒見過諸如跨麻袋、跨火盆之說,鄉村的習俗一天天減少,一年年隱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