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文學>

教育的細節讀書筆記

文學 閱讀(1.25W)

朱永通《教育的細節》一書共五輯——“活在觀念裡”“守住教育的重心”“一釐米之變”“教育中的習以為常”“過有思考的較教書生活”,文字雖很樸實,卻正如網路評論的那樣“能穿透靈魂、體現育人智慧”,確實是一本教育界的好書。

教育的細節讀書筆記

教育的細節讀書筆記【篇一】

自從學校啟動“讀書月”活動以來,我研讀了朱永通教授所著的《教育的細節》一書,翻開書,僅僅讀了幾十頁,便有一種相見恨晚的感覺:此書猶如教育迷途中的一座燈塔,讓我及時找到了方向。

閱讀《教育的細節》讓我感受到細節力量之磅礴,書中朱教授講述了很多生活的案例:有他女兒教育成長的真實經歷,有他到各地學校的所見所聞,有他擔任校長期間的治校方略。朱教授剖析和研讀這些案例時,把教育觀念的變革和實踐操作的創新緊密結合,觀點鮮明,理念新穎;在講述時,有的娓娓道來,有的當頭棒喝,有的義憤填膺,有的嗤之以鼻,但都能鞭辟入裡,讓人耳目一新,受益匪淺。

年初朱教授來我校講學時講到一個“以柔刻剛”的案例,我一直記憶猶新,現在書上又提到這個案例,我依然頗有感觸。

朱教授講到:龍巖一中有一個姓林的語文老師,個子很矮,在一堂課上有三個男生搞惡作劇,把兩個黑板擦都放到林老師看得到卻夠不到的地方。但是林老師整堂課和往常一樣仍在黑板上寫滿了板書卻沒有提黑板擦的事。臨下課在回顧這節課的內容時拿出手帕把黑板擦得乾乾淨淨,並對學生說,這些板書老師擦掉,是為了告訴你們:知識,只有留在你們的心中才有價值,因為留在心中的知識是不用擦,也永遠擦不掉的。下課後三名男生主動跟林老師承認了錯誤。這個故事我們見證了矮個子林老師的偉岸,也讓我們看見“美好的教育背後迷人的東西——教師個人的功底和修養”。林老師這種以柔刻剛的教育方式值得我們每一位老師學習。

但是,想一想我們身邊的老師是否都有林老師這種魅力和修養呢,答案是否定的。就在今年4月中旬萬寧市第二中學就發生了一起數學老師在課堂上對學生拳打腳踢的事件。起因是學生上課打瞌睡被老師發現並叫醒,而學生不滿隨手拿書砸向老師,進而爆發了老師和學生之間的衝突。雖然學生不對在先,但老師是教育者,是傳道、授業、解惑之人,而學生是未成年人,思想還不夠成熟,思維尚不夠縝密。而這位數學老師遇到突發事件,完全失去理智,不顧教師形象和職業道德,對學生大展拳腳功夫。其實對這樣的突發事件老師可以採取多種處理方式。比如:你想把這個當作禮物送給老師嗎,但是送禮的方式可需要改進喲!或者老師繼續上課,下課後把學生叫到辦公室進一步加強教育等等。但這位老師偏偏用了一種對學生和對自己最不利的處理方式。我想這位數學老師要是讀過朱教授的書,平時注意加強提升自己的綜合素養,絕不會對學生採取如此過激的粗暴行為。二中事件給我敲響了警鐘,在以後從教的路上,我一定得多向那位用手帕擦黑板的林老師學習。

在看《教育的細節》,朱教授有一節提到“自遲到看教育文化”。講到一般老師對於學生遲到,都採取的是讓學生認同的教育行為,比如凡遲到一次,就當一次班級義工,幫當天值日的同學做衛生;或寫一篇短小的隨筆,或在班會課上做一次3分鐘的演講,或下午放學後,到操場跑幾圈步。這些雖不是最好的教育行為,但比有的學生遲到後老師讓學生“站一上午”來聽課,或者罰抄什麼內容幾百遍要好的多。朱教授講到一種溫暖人心的教育行為,他到河南鄭州的艾瑞德學校聽課時,發現學生遲到,從不喊報告,而是悄悄地坐到座位上,不影響老師和同學;老師和同學也安之若素,轉頭見到,都是微微一笑。是啊,學校是講愛的地方,首先要給孩子安全感和愛的示範。再看看我們萬寧的一些學校,有的老師對待學生遲到的處理方式簡直讓學生和家長無法忍受。曾經我們萬寧就有一位四年級班主任對學生遲到後罰做500個上下蹲的做法。雖然最後學校也對該老師進行了經濟上的處罰和思想上的教育,但是我怎麼也不敢相信“上下蹲500個”這個數字太刺眼了,太傷人了,可是這是真的,因為這就是我女兒上四年級時班主任最初對遲到學生的處理方式。雖然沒有一個學生能做到500個,老師本意也是嚇唬學生,但是班上大部分同學都嚐到過“上下蹲後頭暈目眩的滋味”,有的小孩就真的被“嚇”到而不敢去學校了。這位老師雖然“嚴”字當頭,但卻沒有“愛字隨後。記得一位知名校長曾說過:“我寧願我的小孩是一位陽光、健康的高中生,也不希望他是一位駝背、高度近視、瘦小的清華或北大生。”

感嘆我們身邊有如此不注重愛的教育、不注意教育細節的老師之餘,現在我看到了萬寧教育的希望,特別是我進入萬寧附中後,在這所學校我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溫暖。朱教授的書中列舉了很多所學校充滿愛的教育、陽光教育的故事,而就在我們這所年輕的學校,上到領導,下到每一位老師,都比較注重教育的細節,提倡全人教育,培養的是高分高能的學生。首先是校領導對老師的關懷。比如三八節不僅開展校園慶祝活動,而且每位老師還能得到一份心愛的禮物;而以往的六一節每個老師的小孩(在14歲以下)都可以領到一份精美的禮物;又如高三年級十點後還在上晚修的老師學校會及時送上一個蘋果或者一盒牛奶或一個冰涼解口的椰子;還有孩子較小的女老師為了有更多的時間照顧自己的小孩,都可以申請彈性坐班等等,諸如此類的領導關心老師生活的事情在我校比比皆是。其次,校領導對學生的關心無微不至。比如學生座談會提出食堂飯菜種類少,不乾淨,超市物品少,營業時間短、教室、宿舍維修不及時;某某老師上課聲音小,課間操時間短來不及上廁所等問題,校領導當場就向學生保證這些問題一定要給大家解決好,讓大家在學校生活好、學習好。隨後學校馬上召急相關負責人員整改,現在食堂的飯菜種類增多,質量也提高了,園丁超市商品繁多,營業時間也延長,總務處在維護方面也保證在24小時內維修到位,課間操時間也延長5分鐘了,部分老師上課存在的一些問題學校領導也找其談話,讓其改之。我沒想到學校領導說到做到,這麼肯聽“學生”的話,“把學生當作主體地位”並不是一句空話。

還有我校老師對學生的教育關注細節、感動人心的故事也很多,比如有的放假留校生會被班主任或科任老師請去自己的家裡吃一頓,這樣既可以稍微增加一點孩子的營養,也可以緩解一下留校生思鄉的情緒。有的`老師看到班上的學生經濟情況十分困難時,也從自己的工資中接濟一點!還有很多的老師帶病堅持上課。在這裡,沒有老師以學生的家庭經濟和社會地位來給學生排座位,很多老師從不接受家長的送禮和請吃,他們對每一個孩子是一視同仁的。還有高二(13)班王開雲同學,得了白血病,學校師生代表不僅去醫院看望了他,而且全體師生在短短時間內就為他籌得了一筆數目不小的善款,而且學校還求助社會上的力量來幫助他,王開雲同學是不幸的,同時他又是幸福的。所以在這樣領導和老師的引領下,我校的學生也比其他學校的學生愛學習,愛生活。在這裡,仍有學生給老師鞠90度的躬後向老師問好,在這裡經常看見學生主動到教師辦公室打掃衛生,在這裡學生補辦校卡後總會對老師說聲“謝謝”,在這裡,遇到節日時學生總會寫上幾句祝福的話語送給老師……太多太多,師生之間互相溫暖的故事數不勝數。從這些細小的例子當中足可以看見我們的學校、我們全體師生在老百姓心中的份量。

朱教授《教育的細節》這本書我已讀了好幾遍,受益匪淺。仔細品味書中的每一個案例,猶如久旱得到雨露的浸潤,猶如寒冷遇到一盆炭火,猶如在他鄉見到故知,樸實的文字滲透著細節的力量,我將沿著朱老師的路,把他的思想融進我的教學實踐,打造柔美的教育。

教育的細節讀書筆記【篇二】

《教師月刊》這本雜誌的貼地性與思想深度在圈內是早就有名的,主編林茶居先生更是早就熟識,寒假裡拜讀該刊首席記者朱永通先生新作《教育的細節》,感觸尤深。用王木春先生的話來講,是深入教育現場多年觀察和思考的結集,“散發著親切的泥土氣息”。

這部作品是一個獨立教育研究者在常識的框架內的平實述說,說出了教育的本質,是以敏銳的眼光,透視了教育行為中的真善美和虛假醜。讀完之後能明晰什麼是好的教育,什麼是好的學校,什麼是好的教師,感受一種“夢在遠方,路在腳下”的平靜和力量。整本書沒有高深的理論,拋卻新潮的術語,矚目於教育的小事、細節,帶你抵達教育現場,為教育做最真實、深刻的“側寫”——這些書評都極為中肯。

感觸最深的是書中“教育中的習以為常”這個章節。第120頁,朱先生借引義大利人洛利斯馬拉古齊(Loris Malaguzzi)的名詩《其實有一百》,質問孩子的九十九種語言哪裡去了?

孩子是有一百組成的。

孩子有一百種語言, 一百隻手,一百個念頭,一百種思考問題的方式,還有一百種聆聽問題的方式,驚訝和愛慕的方式。

一百種歡樂,去探索,去發現;一百個世界,去發明;一百個世界,去夢想。

孩子有一百種語言,一百、一百、再一百,但被偷走了九十九。

學校和文明,將孩子和身心分離。

他們告訴孩子,不需用手操作,無須用腦行事,只要聽,不必說,理想世界不必伴隨快樂……

他們要求孩子,去發現只存在的世界,在孩子一百個世界中,他們偷去了九十九。

朱永通先生指出:“我們習以為常的教育行為,也極有可能存在諸多可怕的盲區,比如,無視過程,無視原理,無視他人的情感和感受,遇事不及思索,甚至隨心所欲”。於一些隨意的教育細節中滅失了學生的天知,我與此有著很深的共鳴。在2013年第8期《教育新理念》我曾經撰有《語文課堂:教師引導拒絕先入為主》一文,剖析教師本位先入為主的傳統教學模式是如何形成的,指出首要原因是緣於對兒童的誤讀——兒童是什麼?“語文界先入為主派的教師用他們的教學行動確認兒童就是一張白紙。兒童天生應該什麼都不知道,一切問題理應由老師先來發問。那麼,兒童真的是一張白紙麼?”

其實,兒童天生會學習,兒童的學習力幾乎與生俱來。可是,對兒童的誤讀使得教育者對此視而不見。面對這樣的窘態,《國小語文教學》會刊主編李紅雲曾撰文呼喊:“哪一個孩子生下來,對世界不是睜著一雙好奇的大眼睛呢?哪一個孩子不是急切地想探索未知的世界呢?是誰把孩子的求知慾望銷減了?是誰把孩子的求知火苗撲滅了?”

回想起傳統的語文課堂:使用精美的語言匯入新課,解讀文字由教師率先發問,迫使學生跟進。教師上課講究起勢、勾連、承轉、收合,教學預設程式化,追求教師表演嚴絲合縫、至臻至美,“三維目標”精準達成,師生課堂表現常常“精彩紛呈”。這類課堂,教師課前對教學設計往往苦心孤詣,對文章內容、特色已然凝練概括,對作者生平、寫作動機更是反覆推敲,課堂上只幾下“蜻蜓點水”,便極為輕巧地“幫助”學生清除了閱讀障礙,省時、高效、創境、激趣,一舉數得,教師顯得遊刃有餘,學生的學習也似乎順順利利。但這樣的課堂真的可取嗎?2011新版《語文課程標準》(部頒)明確指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鼓勵自主閱讀、自由表達,充分激發學生的問題意識和進取精神”,“語文課程要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語文教學中,內容的確定、方法的選擇、評價方式的設計,都應有助於新型學習方式的形成”。顯然,新的語文教育思想並不支援這種課堂上以教師為本位,強調教師引導先入為主的做法。但是,現實中我們發現,以教師引導先入為主為正規化的教師本位課堂在當今小語界的教學中仍比比皆是,是主流的教學樣式。為何遲遲不見變革?教師本位課堂,以及教師在小語課堂上先入為主的引導底氣從何而來?

現在讀讀朱先生的作品,我發現,這個問題其實也體現了很多老師,平時對一些教育細節的忽視,其中包括對兒童的仔細觀察,漸漸的導致自己累積了一些教育的“惡習”,生出許多“反教育”的行為,滅失學生的天性,這其實是極為可怕的,教育方式方法的選擇很多時候取決於對細節的觀察與領悟!

朱永通《教育的細節》一書共五輯——“活在觀念裡”“守住教育的重心”“一釐米之變”“教育中的習以為常”“過有思考的較教書生活”,文字雖很樸實,卻正如網路評論的那樣“能穿透靈魂、體現育人智慧”,確實是一本教育界的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