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文學>

廖家橋散文隨筆

文學 閱讀(6.04K)

我們村莊東邊的小河上有一座石橋,它叫廖家橋。與鄱陽湖無數湖灣河汊上的眾多小橋一樣,這是一座普普通通的橋。它全長僅二十米,中間有一個麻石砌成的菱形橋墩,橋面是兩條並排的一尺厚的青石條。

廖家橋散文隨筆

兩百年前,我們廖家的祖先從外地遷徙到此地。當時這裡還是雜草叢生的湖灘。我們的祖先在這裡累土建房,開荒種地,捕魚撈蝦。站穩腳跟不久,先祖們就感覺到了出行的不便,於是集資興建廖家橋.

據村裡的老人講,祖先們為了建這座橋費了很多心血。單是把石料從幾十裡外的星子縣運回來,他們就花了一個月時間。在沒有汽車,又沒錢僱用大船的條件下,祖先們用鈀釘把兩條打魚用的小木船釘在一起,分批裝載沉重的石料。在裝卸做橋面用的重達千斤的青石條時,有一個人砸斷了腿。當時,那家的兒女都還小,族老們決定那家的重活兒以後大家輪流做,全村每家每年出一斗米供養那家的兒女,直到他們成家立業。

有了這座橋,小河兩岸的鄉親們走個親戚呀,換個谷種呀,牽著公豬到對岸給母豬配個種呀都方便多了。有時水牛跑過了河,小放牛娃可經過小石橋到對岸去尋找,不必再央求大人們划水過河,還免受一頓訓斥。

廖家橋不僅方便了兩岸的鄉親,還方便了周邊十里八鄉的百姓。鄱陽湖西岸有個叫姑塘的古鎮。它是連線鄱陽湖和長江的重要碼頭,也是遠近聞名的漁港,還是熱鬧非凡的集市。我們這一帶的鄉親買賣什麼東西,都得去姑塘鎮。如果沒有廖家橋,他們得彎老大一個圈,多走五六里路。經常挑米或柴禾去姑塘鎮趕集的人喜歡把廖家橋當做歇腳打尖的驛站,坐在石橋邊,敞開衣襟,讓開闊河灘上涼爽的風輕撫汗津津的胸膛,那才叫舒坦!再吃一點乾糧,掬一捧橋下清亮的河水喝下,渾身又來了勁兒。後來,為了給過路人遮風擋雨,村裡幾個老人自己動手,用四根粗細不一的樅樹在橋邊搭了一座涼棚。閒暇時,他們輪流帶一壺涼茶到涼棚裡閒聊。往來姑塘鎮的人路過,老人們會熱情地邀請他們歇歇腳,喝一杯免費的涼茶。其實,他們真實的目的是打聽姑塘鎮最近發生的事情,瞭解姑塘鎮上各種買賣的最新行情。慢慢地,這幾位老人也就成了村裡見多識廣的人,他們在村裡的.威信也越來越高。因為了解行情及時,我們村裡的瓜果蔬菜家畜家禽總能買個好價錢。

早年,我們村有個孝順的媳婦因急著要見快要斷氣的老孃一面,晚上過河回孃家時,不幸掉到河裡淹死了。為此,我們整個村子哀傷了大半年。後來,村裡的族老們決定每天晚上掛一盞馬燈在橋邊的涼棚上。這盞燈一直點到一九四九年解放的時候,總共三十多年。無數曾夜晚經過廖家橋的人心懷感激。

因為廖家橋,我們村子小有名氣,村裡的人也有了自豪感。在熙熙攘攘的姑塘鎮街上,當別人問起是哪個村的,我們村裡的人會大聲地說:“廖家橋的!”

廖家橋讓我們村莊欣欣向榮,人丁興旺。當別的村莊快三十了還打著光棍的男人大有人在的時候,我們村莊過了二十四歲還沒結婚的小夥子很難找到。那些長年見不到“外人”的村莊裡的姑娘們都樂意嫁到我們村裡來。她們中意的不僅僅是我們村的富裕祥和,還覺得廖家橋可以讓她們“開眼界”。解放初期,我們村已是人口在當地數一數二的大村子。

隨著社會的發展,鄉村交通條件的不斷改善,廖家橋的作用日漸淡化,過往的行人越來越少。前不久,我回到家鄉,恰巧遇見掠村而過的環鄱陽湖高速公路的通車儀式。站在歡鬧的人群背後,我揪心地發現,匍匐在巨龍般高速公路腳下的廖家橋顯得那麼荒涼,那麼落寞,那麼悽苦。

曾讓我們村莊引以為榮的廖家橋快被荒草野藤淹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