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文學>

春遊法門寺散文

文學 閱讀(1.18W)

法門寺位於陝西省扶風縣城北10公里處的法門鎮,距今約有一千多年歷史,始建於東漢末年恆靈年間,是歷史上著名的皇家寺院,有“關中塔廟始祖”之稱。

春遊法門寺散文

因了法門寺的聞名遐邇,作為一名扶風人,我常感到莫名的自豪,在外邊逢人總要將法門寺誇耀一番。其實,說來慚愧,以前在給別人提說法門寺時,我並不曾到過法門寺,只是聽說寺裡有佛指舍利。當沒有去過法門寺的外鄉人問起更多關於法門寺情況時,我會說:耳聞不如目睹,你有機會親自過去看,美得很;若是有去過法門寺的人說起法門寺時,我就隨聲附和著說:對,就是這樣,就是這樣。說出這些言不由衷的話後,我會感到臉燒心虛,然後就暗暗發願:有機會一定要到法門寺觀光一下,要不然就枉為扶風人了。

這個夙願終於在2006年的春天才得以實現。農曆三月十八日,星期六。那日,天氣晴明,惠風和暢。一大早,我和曾在法門師範上過學的女友從絳帳鎮乘車先到扶風縣城,再轉車到了法門寺的所在地——法門鎮。

正巧,那天法門鎮上過古會,氣氛很是熱鬧。我們穿過一條挨次擺著香火、古玩、舊書及特色小吃等攤點的寶塔路,鑽過一道題著宋徽宗御書的“皇帝佛國”字樣的山門,再走過一個車輛星布、遊人如織的大廣場後,才終於來到法門寺。

寺門朝南開,遊人出出進進,絡繹不絕。我們剛踏進大門,就抬頭看見一座古色古香的仿唐式建築——天王殿(原為銅佛殿),從裡面飄來一股股香火味道,傳出一聲聲佛音,只感覺心緒一下子沉靜下來。殿正中是一個佛龕,據說供養的是毗盧遮那佛和菩薩兩尊,東為騎獅觀音,西為乘象普賢,個個面頰豐滿,眉目慈祥,態度從容。十八羅漢依著牆壁環繞於佛龕周圍,各自手持法器,窮形盡相。有一個香案放置於佛龕前,供放著香爐和果盤。來自各地的.香客們依次在蒲團上虔誠地作揖叩拜,香案左側站著的那個大和尚一臉的高古神情,一手不緊不慢地敲著他的磬。香菸嫋嫋,磬聲悠悠,和諧自然,皆大歡喜。

穿過天王殿後門,一座雄渾高大的十三級磚塔撲入眼簾。塔身默默屹立在院中,塔頂指向湛藍的天空,塔身上刻著四個大字:“真身寶塔”,塔周有迥廓,廓內有云龍圖案,中有金粉彩畫。這就是法門寺的中心建築物。塔是佛教規律性建築,又稱浮屠或佛圖,為供奉佛骨或葬貯僧尼屍骨之用,也作為收存佛經或置佛像之處。相傳法門寺塔為印度摩揭陀國孔雀王朝阿育王(意譯無憂王)所修,以瘞貯佛骨,所以稱為“阿育王舍利塔”,它先後經歷了木塔和磚塔兩個時期:木塔有1502年曆史,磚塔有372個春秋;從木塔到磚塔,壞了重建,重建起又毀,經歷了近兩千年。女友說,佛指舍利就在寶塔下的地宮內供養著。我想登臨塔頂去看個究竟,女友說封著呢,上不去,但可以到塔下的地宮去參觀佛指舍利。我又很想趕快進地宮去一睹舍利子的風采,女友說先到寺院裡轉一圈再去。我們繞過寶塔,繼續向前走去。

十許步之外,有兩座譙樓,西邊是鐘樓,東邊是鼓樓,門上都掛著大鐵鎖。夾在鐘鼓樓之間的是又是一座大殿堂,上面掛著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題寫的金字牌匾:“大雄寶殿”。殿門兩側刻有著名國學大師文懷沙先生撰寫的對聯:“法非法非非法舍非非法,門無門無無門入無無門。”大雄寶殿為七開間,是僧眾日常舉行法事活動的主要場所,整體具有唐代宮殿風格,據說是目前西北地區最大的大雄殿。剛進去,迎面的佛龕正中供奉的是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的金身塑像,兩邊並排列坐東南西北四方佛。香案前香菸繚繞,鐘磬擊響,經聲不絕。殿內紅漆大柱周圍廓廡環繞,周圍供奉的是二十四周天和十一菩薩、韋駝大士。佛像一律塑了金身,腳下各放著一塊寫著名字的木牌。我到過很多地方的寺廟,但都不曾叩拜過,唯獨在這裡,我忽然就有了虔誠之心,相信法門寺的佛和菩薩才是正宗的,便從釋迦牟尼開始挨個拜過。

從鐘樓旁邊的走道往東去,鑽過一道大門,便到了另一個院子,空間一下子開闊了許多:除了禪房、寮舍等建築外,空地上都是一片片草坪,還有池塘一方,小橋一座——看來像是後來才擴建的新院子,風景和剛才的截然不同。從主幹道再往東邊去又見到一個建築——“千佛閣”,高十米許,閣中樹立著一座漢白玉雕刻成的如來佛塑像,周身一轉圈全雕刻著容貌、神態、服飾、動作不同的佛像,讓人目不暇接,歎為觀止。兩旁靠牆各有一個樓梯,可以上到閣頂去,但是樓梯口被封住了,寫著“謝絕登臨”的字樣,且門口有兩個年輕和尚看守,讓人掃興。

千佛閣門前不遠處是“救生池”:一個小池塘,嘩嘩地冒著噴泉,池塘上架著一座小石橋。過了橋便又是一個殿堂。不過,這個殿堂似乎建成時間不久,顯得比較冷清,主要就是一個的“臥佛”,據說長2米、重5噸,系用緬甸國寶大型漢白玉雕刻而成,其施造、運送均由香港永惺法師佈施。臥佛像,睡態安詳,臉盤豐滿,感覺很像是唐朝侍女,據說這是釋迦佛留給人間的最後一個形象。來到殿門前一看,匾上題曰:“臥佛殿”。

出了臥佛殿一看,離寺院大門不遠了。女友說,基本上轉完了,就這麼大個地方。然後,我們便原路返回,來到了舍利寶塔下。

寶塔地宮是遊眾和香客進寺院朝拜的主要場所。從地宮剖面圖看,該地宮由踏步漫道、平臺、隧道、前室、中室、後室和祕龕七個部分構成,整個空間結構呈圓柱型。下漫道後進入地宮,中心是一個刻滿佛像的高大立柱,繞立柱一圈是個大展廳。展廳中,首先看到的是安置於地宮隧道入口附近的曾經裝放四枚舍利的三重塔棺,聽導遊小姐講,三重棺塔是漢白玉雕刻而成,原本是彩繪的,後來由於地宮開發後,保護技術沒跟上,上面的色彩被氧化掉了,之所以將它陳列於此,在於它們以實物形式敘說了舍利入華和中國式的供養方式。隧道是地宮的主體,入口很小,基本呈正方形,剛好能容一個人爬著出入。我蹲下來朝隧道里面看,裡面有燈光照射,可依次看見前室、中室、後室和祕龕,這四個部分之間都有兩扇刻著雄獅的石門,據說四枚舍利子原來就是放置於這四重內室的。但現在,所能清楚看到的是前室兩旁靠著的兩道石碑:一道是《大唐鹹通啟送岐陽真身志文》(簡稱志文碑),敘述了唐代六次迎佛骨的歷史;另一道是《物帳碑》,它實際上是一個移交清單,由代表皇帝行事的高職朝官、宦官和高僧團向法門寺和鳳翔府移交供養品的手續,該碑堪稱唐代物主和交換人數最多的一個帳單,對地宮內文物的名稱、重量、尺寸、製作工藝、質地、紋飾、配件數等進行了詳細的登載,而且帳物相符。地宮展廳牆壁及中心立柱上刻著的梵文字母、關於釋迦佛傳說的浮雕組圖、天王力士彩繪像、金毛獅子等組合在一起,表現出了佛教特有的神祕的、莊嚴的氛圍。

從地宮出來,眼前春光明亮,清風徐來,感覺一下子又從歷史回到了現世。我攜女友之手,向寺院西牆邊的迴廊走去。迴廊的牆壁上全是一幅幅關於法門寺的歷史圖文字資料,一路看過去,我腦子裡便對法門寺的歷史沿革有了一個比較清晰的認知,也深刻體會到什麼叫桑田滄海,什麼是世事無常。

出法門寺時,院牆邊的柳樹在風中輕輕拂擺,像雲像霧又像煙般的柳絮慢慢飄灑下來,迷迷濛濛的,滿地都是。忽然,我不知自己身在哪裡,紅塵裡還是紅塵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