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文學>

《孔子》讀書筆記

文學 閱讀(9.13K)

當閱讀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此時需要認真思考讀書筆記如何寫了哦。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孔子》讀書筆記,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孔子》讀書筆記

《孔子》讀書筆記1

孔子生下來很窮,他三歲的時候,爸爸就死了,他和媽媽過著艱難困苦的生活。它不像其他兒童一樣玩耍,而是學習禮儀。他媽媽死後,他開始立志學習,只要他不會的都要仔細地詢問。40歲的孔子想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他開始當官治理國家,可是大官們都不聽。他想尋找一個更好實現理想的地方,就開始周遊列國。在途中,他收了許多徒弟,回到了故鄉,寫下了《春秋》這一本書。他死了以後,弟子們為了紀念他,寫了《論語》這一本書。“昔仲尼,師項橐”,“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孔子在周公的太廟裡,不停地問這問那。我也要像他一樣勤學好問,想方設法解決自己不會的問題。“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不放過任何學習的機會,只要有不會的就去問。孔子每天都在大樹下大聲朗讀。

我也要像他一樣堅持學習,節約時間,堅持做到每天早晨都大聲朗讀。

《孔子》讀書筆記2

于丹的孔子忽然就熱了起來。于丹的孔子用樸素的真理,打動了千千萬萬讀者的心。讓大家忽然感覺到,孔子並不是遙不可及的。我也參與了其中,並從中感受了點什麼。把這點感受寫出來,和大家一起分享。

1.“做人第一,學問第二”——體育與德育

"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體育作為學校素質教育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擔負著提高少年兒童身體素質的主要任務,而思想品德教育也是體育的教育目標之一。體育課是學生的必修課,在體育教學中滲透思想道德教育所收到的效果是其他學科無法比擬的。體育教學在對人的教育和培養過程中所具有的獨特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也使體育教學中的德育教育問題,成為廣大的體育工作者所關心的熱門話題。

新的《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除了突出運動參與、運動技能、身體健康三個方面外,更加具體並強調了心理健康和社會適應方面的目標體現和滲透。可見,學校體育煉“身”的同時更要煉“心”。不僅要鍛鍊學生健壯的體魄,更要培養學生健全的心理和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質。

體育活動多數是以團隊的形式進行的,體育活動中的團隊也是多種多樣的,班級、小組、教學比賽中臨時結成的隊(組)等等,都構成了團隊。在集體專案中,團隊更是體育活動的基本單位。體育活動非常有益於團隊意識的形成。團隊精神需要團隊成員具有強烈的合作精神和角色意識。合作精神和角色意識不僅是一種心理、思想品質,也是一種實踐能力。從某種意義上講,合作精神滲透在角色之中,能夠在體育活動中扮演好所承擔角色的人,就被認為是具有合作意識和能力的人。

因此,我在日常的體育教學工作中,把握當代少年兒童的個性心理特徵和思想品德狀況,創造性地探索在體育課中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方法、策略和技巧。有意識、有目的、有計劃的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寓德育於體育之中。

2.快樂比知識更重要.

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快樂的心態讓人充滿智慧,直接指向成功.”

知之者不如好之著意思就是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喜歡是一種大知識.

皮亞傑說:“一切有成效的工作必須以興趣為先決條件。”心理學家也認為,學生在興趣盎然的狀態下學習,觀察力敏銳,記憶力增強,想象力豐富,會興致勃勃、心情愉快地去學習,表現出個性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學生參加體育鍛煉,上體育課,最初往往是從興趣出發,他們喜歡有興趣的遊戲,喜歡比賽,特別關心自己的成績,希望得到教師對自己練習結果的鼓勵和表揚。在體育教學中,教師要將教材內容、教學要求、思想教育與學生的身心活動有機結合起來,創設生動活潑、形式多樣的教學情景,使學生在具體生動的情景活動中產生強烈的角色體驗感和濃厚的學習興趣。

“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意思也還說,做一件事光憑愛好還不行,還必須不斷收穫快樂才能成功.

體育教學中現在崇尚“快樂體育”。快樂體育指的是深層的心理快感或成功感,是讓學生在體育運動中體驗到參與、理解、掌握以及創新運動的樂趣,從而激發學生參加運動的自覺性和主動性。在立足尊重學生的體育運動中的主體地位的.同時,重視激發學生對體育運動的樂趣,並認為體育教學過程本身就是快樂,有吸引力的。

快樂體育教學模式是以最佳的教學手段來培養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調動學生鍛鍊身體的積極性。使整個教學過程充滿快樂、喜悅、和諧的情感與氣氛。既讓學生喜歡學、樂於學,又讓他們知道學習的目的和意義、自覺主動地參加體育鍛練,充分發展學生的個性,培養學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質。這是體育教育藝術的最高境界,也是成功教育的必經之路。事實證明,通過快樂體育教學模式的探索與實踐,在教學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和教師的主導作用,大大地提高了課堂教學的質量。 當然,快樂體育教學模式並不代表教學的整個過程,而是在教學過程中所採用創新教學的一個點,是培養學生對體育學習的興趣和為養成終身體育習慣打下良好的基礎。

“快樂”並不是沒有任何失敗的痛苦,某些人認為體育的某些專案不可能帶給學生快樂,但因其具有某種特別的運動價值而主張必須保留,還有些人則認為既然不能帶給學生快樂,就應該減去這些專案,增加學生喜歡的專案,其實這兩種看法,既沒有看到痛苦和快樂,失敗與成功的內在聯絡,快樂體育的指導思想不可能否認痛苦和失敗的存在,因為只有經過了失敗的成功才能真正理解到快樂的含義。經歷上自己的努力拼搏才能感到真正的樂趣,這些正是學生投入到終生體育的原動力,例如長跑專案的運動員,每天必不可少的經歷許多次的胸悶,氣憋的痛苦,而最終把目標實現,最終把一項紀錄打破,這時只有他體會到了體育的快樂,體育的真諦,又如我國有途步走遍祖國的從事體育人,他又經歷了多少苦和累,挫折與痛,才能達到了目的,只有他才體會到了體育的快樂,體育的真諦。快樂體育的含義,簡單地說是“寓教於樂”這就是體育的最高境界。體育的發展是人類追求著快樂的發展,體育教材與體育樂趣有著天然聯絡,它須要我們去研究、提煉、利用他們把這體育內在的魅力帶給學生。

《孔子》讀書筆記3

最近,我學習了《孔子游春》這篇文章。這篇文章講了孔子帶著弟子到泗水灑畔觀賞迷人的春景,並借水論人和弟子們各談其志。從這篇課文,我覺得孔子把大自然都做他的講堂,在什麼地方都能講課。我還覺得孔子雖然孔子要傳授道理給弟子們,但他不會直接告訴弟子該怎麼去做,他會說一段比較深奧的話語,讓弟子們自己去體會其中的道理。我覺得像孔子這樣善施教化、充滿智慧的老師,才有可能教出出色的學生。

學完這篇課文,我對孔子產生了興趣,便去翻閱了關於孔子的其它故事。這故事又讓我覺得孔子不僅善施教化、充滿智慧,我還發現他其它特點。

故事是這樣的:在認識孔子之前,子路好武,每天衣著不整,子路總惹事生非,去孔子學堂搗亂,還有時差點劃到孔子的鼻子,但是孔子並沒生氣,反而感覺有趣。幾次之後,孔乙己子對子路說:讀了書就有學問,就像在竹箭上裝上羽毛,箭頭又安上了箭鏇,這樣箭就更利害了!你與其這樣每天混日子,還不如來我這讀書吧!聽了這話,子路去偷偷聽了幾堂課,對孔乙己子佩服的五體投地,就求人介紹他進學堂。

從這個故事,我又體會出孔子循循善誘,不擺架子,不小心眼。由此看來,孔子才是真正的好老師啊!

《孔子》讀書筆記4

在一個星期天的中午,我與爸爸去南城圖書館看書,我剛進書店就聞到了書的芳香,我跟著味道“飄”過去,卻沒看見可以讓我“一飽口福”的“大餐”,這時,那道令我難以忘懷的味道又出現了,我一路緊追,來到書架前,我一看,啊!

原來是《孔子》,我飛快的從書架上把書拿下來,急忙開啟書,一個個生動活潑的“小精靈”跳了出來,將我拉進了孔子的世界。

在書中,我瞭解到:孔丘的父親叔梁紇有9個女兒,還有一個兒子,叫做孟皮,可他的腳有些毛病,所以叔梁紇不太滿意,他決定再去外求親。他來到了顏大人的家中,打算與顏大人的女兒成親,顏大人來到房間與女兒們商量,他的小女兒顏徵十分敬重父親,就答應了。叔梁紇成親之後,卻不見生子,他很是著急,他們決定去求抱子娘娘,讓他們生個兒子,沒過多久,顏徵果然懷了孩子,過了十個月,在山洞中生下了孔丘。叔梁紇異常高興,抱過孩子,大吃一驚,把孩子給了顏徵,說道:“這孩子相貌醜陋,怪的嚇人。”

說罷,長嘆短息起來。後來,他還將孔丘私自扔進山裡,顏徵不顧剛生完孩子的痛苦,跑進山裡把孩子找了回來。漸漸的孔丘到了三歲,他聰慧過人,又活潑機靈。可就在這年十月,叔梁紇離開了人世。顏徵對孔丘說:“孩子,娘是為你而活著的。”說罷,向曲阜城走去。在曼夫娘的幫助下,他們在曼夫娘家旁邊住下了。曼夫經常帶孔丘去教堂看祭祀,孔丘一回來就向媽媽問這問那,顏徵看孔丘如此好學,就說:“孔丘,娘一天給你講一個故事,你要記住才行,好不好。”孔丘高興地直拍手。一天中午,孔丘要求媽媽教他讀書寫字,顏徵十分高興,只用了半天的工夫就學會了200個生字。又愛上了《易》學,經過了長時間的努力,成為了大學問家。可孔丘覺得依然不夠,就駕起馬車,來到了洛陽,找到了老子,用了半年的時間,終於學富一車,回到了家鄉,並開了一傢俬塾,專門教學。

讀完這本書,我陷入了沉思:孔丘雖然醜,可他卻並不自卑,他依然像正常人一樣的生活,甚至比正常人更好學;更勤奮;更加的聰慧,並且他還十分的謙虛,雖然她聰慧過人,還滿腹經綸,可他依然要千里迢迢的去洛陽拜師學藝。

他小時候媽媽雖然三十出頭,卻佈滿了魚尾紋,他為了讓媽媽省心,就三天不上學,在家裡幫媽媽燒火,洗衣,做飯,到了晚上,還和媽媽一起編草鞋。顏徵在他的幫助下果然氣色好了很多。可我呢,不是十分聰明,可並不謙虛,一有一點點小小的成就就十分驕傲,有時還不肯做作業;有時還不肯認真聽講;還有時就連和朋友說話都帶一點傲氣。並且我還不是很聰明,很容易被別人超前。還不願意幫父母做家務。我與孔丘截然不同呀!我以後定向孔丘學習,以長補短。

這次的“大餐”讓我“吃”的很有感觸,我以後一定會多吃一些不同的“大餐”來滿足我的“食慾”,豐富我的生活。

《孔子》讀書筆記5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在學習中,我只知道孔子的這兩句名言,但孔子是個怎樣的人?他的話為什麼能千古流傳?讀了《孔子的故事》這本書後,我對他有了更深的瞭解。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時期魯國陬邑人。中國歷史上偉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和政治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孔子的故事》一書從孔子的出生以及成長開始講起,主要講述他開創杏壇教育,招收弟子,廣推周禮、六藝之道,周遊列國14年,創立了以仁為核心的道德學說。暮年的孔子,因為抱負不能施展,開始編撰《春秋》,他的言論以及與弟子們的對話也被編寫成《論語》一書,千古傳誦。

孔子是我們學習的榜樣,他的很多舉止行為都值得我們學習。從他初習周禮,到下定決心學習聖賢,造福於民,孔子的虛心好學、求實上進的精神深深感染著我。我感受最深的是寒窗學易。由於孔子很小就失去了父親,漸漸地,母親沒有能力教導他了,就把他交給了外公。一個下著大雪的冬天,孔子在雪地裡一會兒原地小跑、一會兒扎馬凝神,一會兒又俯臥在地練雙臂腕,讀到這裡,我想:孔子才十歲呀!一個十歲的孩子在這樣的天氣裡是怎麼做到這些的?帶著疑問,我繼續往下讀。原來是孔子是在看《周易》的時候,有一些疑問,見外公在休息,由於天氣寒冷,於是就練武強身一下。從這裡,我們看到了一個勤學好問,熱愛學習,尊敬長輩的孔子。我想:孔子真是勤奮啊!在這樣冷的天氣裡也不休息,仍然在學習,而且遇到不懂的就虛心請教外公,怕[

《孔子》讀書筆記6

一個甘願把趕馬車當作自己專長的人,以自己的灑脫與智慧,脫出凡人的概念,成為兩千年來“不朽”的聖人。

我是喜歡朗誦古文的。三年級的時候,無意之間看到了學校正廳的揭示板上的一句孔子的格言,回家後便搖頭晃腦,不厭其煩地反覆吟誦。我很喜歡古文的韻律與簡潔。起初父母對我示以百分之三百的贊成。可是時間一長,連父母都厭倦了,因為我只會一句,每天用各種腔調去讀。父母不願打擊我,便買了一本《論語》。就這樣,我和孔子有了第一次接觸,雖然我還不是太懂裡面奇怪的文字組合。

隨著對“仁”的認識逐漸加深,我對孔子也多了幾分尊重與敬仰。他的“信”也是我所奉行的,即使不是能百分百做到。孔子灑脫,他說一個真正的人本來就是不成器的。可是現在的家長卻要求自己的孩子個個成器。成器的目標無疑就是成為某方面的專家,好在社會上混一個穩定的職業。這樣固然好,可孔子為什麼不呢?當有人笑他博學而無所專時,他就自嘲說,要把趕馬車作為專長。這,就是人與聖人的差別吧。

孔子灑脫。他說要以德報怨,以德報德。現今能做到這點的人有幾個?即使一個人的無意之言不小心中傷他人,可能也會遭到意想不到的報復。以德報怨已經成了許多人口中的空話。

孔子灑脫。當別人都在海闊天空地大談理想時,他卻語出驚人:“我希望在暮暮三月,輕裝出發,約了若干朋友,到河裡游泳,在樹下乘涼,一路唱歌回來。”可見孔子未染的氣息,性情與靈魂。那些遙不可及的理想與之相比,是否太過俗氣?

一份灑脫,一份寬容;一份灑脫。一份輕鬆;一份灑脫,一份自在。拋開所有顧慮,給人性一份灑脫,豈不妙哉?

《孔子》讀書筆記7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這是孔子說的,出自《論語。為政》

孔子是一個“頂天立地”的高人,他不但是外形上的高人,從歷史意義上來說,他更是一個不折不扣的高人,他以一個窮苦孩子出身,通過自己不懈的努力,以一己之力,鑄就華夏子民的心理模式,成為了一個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更是成為了後人心中的“聖人”。

今年暑假,我有幸讀到了亦歌著的《孔子》,對這位“聖人”有了更全面的瞭解,他雖然生活清貧,卻始終未動搖過對知識的渴求,“學而不厭”是孔子一貫學習的作風,在學習上,孔子必定將所學學通、學透,使我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次孔子向師襄子學琴,師襄子教孔子怎樣用指法音調去彈一首曲子,孔子認真聽講並反覆練習,一連幾天老是練同一首曲子,師襄子說“這首曲子你已經學會了,可以學新曲子了”,孔子卻說“老師,曲子的調子學會了,但奏曲的技巧還未學好”,又過了一陣子,師襄子就他學新曲,可孔子卻說還未領會曲子的神韻和志趣,又過了一陣子,他認為自己還未體會曲子的作者和為人風貌,一直不停地練,直至體會出曲子的作者必為周文王為止,使師襄子大為佩服,並認定發揮和光大音樂的希望在孔子身上。而聯想上自己學音樂,不肯吃苦,能偷懶就偷懶,小提琴或笛子,爸爸媽媽讓我多練一會兒,我練那麼一兩遍就說自己已經會了,或是累死了,死活不肯多練,學別的東西也是如此,只求一知半解,只要會一點兒,就自認為自己已經學會了,不肯再學。

讀完《孔子》,使我明白了許多道理,特別是他學習的精神,知道了有志者,事竟成,只要自己肯下苦功夫,每一樣東西都一心一意地好好去學,一定能學好。

《孔子》讀書筆記8

孔子為人謙恭好禮,有些過分好禮了,所以齊國晏嬰建議齊景公不用他,確實他不適合齊國的施政方針。要在春秋戰國時期在政治上有所作為,得臉厚、心狠、手辣,得見機行事善於權變,看樣子孔子不具備這些特質,而且他提倡的那一整套關於禮的理論,並不適合那一個弱肉強食的時代,不實用啊。再說他臉皮也太薄了,與南子見了一面,回來被學生“不悅”,就急得發誓賭咒,“予所不者,天厭之,天厭之。”不必這麼緊張吧,反倒引人遐想。在他後期是有所醒悟了,會權變了,但他的形象已定型,沒人敢用他了。

孔子真正令人稱道的,還是在思想上和教育上的成就,他整理編寫的《詩》、《書》、《禮》、《樂》、《易》、《春秋》六經,確是中國千年文化中經典中的經典,他教育學生的種種言論,讓我在這裡評價一句正確都覺得不夠貼切不夠資格,因為孔子的思想已經構成中國傳統文化的靈魂,每一箇中國人在成長的過程中或多或少都受到孔子思想的滋養,我們其實更多要做的是用孔子的思想來衡量現實的所作所為,而不是以一已之私對孔子思想進行評論。

關於孔子的思想是一個太博大的話題,以我笨拙的筆墨無法寫出其中萬一,只是覺得很奇怪的是:一個說出那麼多經典的對的話的人,為什麼不能做對的事,讓他能夠在當世得償所願施展才華呢?看到他那句:“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其天乎!”讓人不能不品出一些苦澀。

《孔子》讀書筆記9

發憤忘食 樂以忘憂

孔子62歲時,曾這樣形容自己:“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當時孔子已帶領弟子周遊列國9個年頭,歷盡艱辛,不僅未得到諸侯的任用,還險些喪命,但孔子並不知難而退,仍然樂觀向上,堅持自己的理想,甚至是明知其不可為而為之。

 學而不厭 誨人不倦

孔子以好學著稱,對於各種知識都表現出濃厚的興趣,因此他多才多藝,知識淵博,在當時是出了名的,幾乎被當成無所不知的聖人,但孔子自己不這樣認為,孔子曰:“若聖與仁,則吾豈敢?抑為之不厭,誨人不倦。” 孔子學無常師,誰有知識,誰那裡有他所不知道的東西,他就拜誰為師,因此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直道而行

孔子生性正直,又主張直道而行,他曾說:“吾之於人也,誰毀誰譽?如有所譽者,其有所試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史記》載孔子三十多歲時曾問禮於老子,臨別時老子贈言曰:“聰明深察而近於死者,好議人者也。博辯廣大危其身者,發人之惡者也。為人子者毋以有己,為人臣者毋以有己。”這是老子對孔子善意的提醒,也指出了孔子的一些毛病,就是看問題太深刻,講話太尖銳,傷害了一些有地位的人,會給自己帶來很大的危險。

 與人為善

孔子創立了以仁為核心的道德學說,他自己也是一個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樂於助人,待人真誠、寬厚。“己所不欲,毋施於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躬自厚而薄責於人”等第,都是他的做人準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這是孔子對自己一生各階段的總結。

《孔子》讀書筆記10

利用寒假時間,我讀了一本名叫《孔子》的書。這本書詳細講述了孔子不平凡的一生。讀後使我受益匪淺。

孔子是春秋時期魯國人,偉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儒家學說的創始人。在他很小的時候,父親就去世了,母親獨自撫養他,生活很苦,但孔子聰明好學,於是媽媽請知識豐富的外公顏襄來教孔子讀書。

平時孔子認真聽講,不恥下問,讓外公覺得“孺子可教也”,便把他所學一一傳授給了孔子。孔子長大後,希望平民子弟能夠平等地受到教育,於是開了一個私學,學費只收十條肉乾,遇到窮苦的就只收兩三條。漸漸地,孔子的名氣越來越大了,許多名門望族都來拜他為師。

孔子雖然出名了,仍虛心地向老子等名家問禮。特別是孔子向師襄學琴的故事讓我感觸最深。別人學一首曲子只要一天到三天,可孔子卻要十多天。他不但要弄清楚曲子的含義,還要知道作曲人的胸襟、志向以及品德如何。“活到老學到老”這句話在孔子身上得到了完美的體現。孔子一生教過將近三千多人,其中出名的就有七十二人,完成了《詩》、《書》、《禮》、《樂》、《易》、《春秋》這幾本名著。

看完這本書後,我想了很多:孔子小時候就可以做到學而不厭、不恥下問,為什麼我們卻做不到呢?在學習上,我們也應該像孔子那樣,好學上進,不恥下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