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文學>

鄉村圖景散文隨筆

文學 閱讀(8.28K)

這個春節,我隨愛人回他的農村老家過年,與農村有了一次更親密的接觸,作為外鄉兒媳,我想把聽聞的鄉村圖景與讀者諸君一起分享。

鄉村圖景散文隨筆

一場葬禮

臘月二十一,正冒雪和單位同事在伊川縣半坡鄉孫村對口扶貧,愛人的一個電話讓我怔了好久:86歲的爺爺因肺癌晚期終沒踏進新年的門檻,永遠離開了。

次日,雪下得很緊。忍著悲痛,冒險驅車回到400公里之外的滑縣牛屯鎮。沒進家門,就聽到低低的哀樂,感受到悲傷的氣氛。

勞累了一生的爺爺身穿“老衣”,靜靜地躺在雕花棺木中,昔日善良與樸實的種種往事浮現在眼前——

爺爺當了半輩子煤礦工人,板車拉煤送煤幾十年。記得15年前頭一次去婆家,爺爺從他居住的院子過來,忙前忙後,圍著我噓寒問暖。第二天天不亮回城,我和愛人在車站等車,遠遠望去有個人蹲在牆邊,一見我們,立刻起身,送上一大包牛屯鎮特有的火燒,這件事情讓我終生難忘。

想起與一位慈祥的老人從此陰陽相隔,忍不住淚如雨下。

一場葬禮,考驗著市場經濟背景下的農村人際關係。其實,目前的農村經濟發展好於以前任何時候,雖然大量農民外出務工,但留下的`人更加團結,鄉村鄰里之間的淳樸民風被保留傳承。誰家有事,大家都不求任何回報,有人出人,有力出力,也沒有絲毫刻意的避諱與禁忌,沒有刻意分工,卻能井然有序幫主家完成繁雜的傳統喪葬禮儀。

一場婚禮

臘月二十八,是愛人表弟的婚禮。農家小院張燈結綵,新房佈置得漂亮精緻,到處充滿喜慶的氣氛。

操勞了半生的姑姑滿臉笑容,平時少言寡語的兒子喜不自禁。

家有男孩,在農村,蓋房、結婚就是頭等大事。早在幾年前,表弟還沒有結婚物件時,姑姑已經幫他蓋好了寬敞的新房。但因表弟現在在鄭州工作,姑姑花了半生積蓄給他在城裡安了新家。

從雙方商定婚禮日期開始,就開始了漫長的婚禮籌備。買鑽戒、找婚車、佈置婚房、床,準備婚慶用品、賓客宴請等,雖然累而繁瑣,但看著自己賢惠懂事的兒媳婦,姑姑甜在心裡。為了讓婚禮辦得更體面,40多歲的她還遠去江蘇打工掙錢。

這就是鄉村的父母,一生忙碌為孩子,而自身的精神生活和物質生活可以忽略不計。眼下,攀比風之盛已到了讓人匪夷所思的地步,彩禮的價碼、婚宴的規格、規模都讓我咂舌,一場婚禮可能掏空整個家庭所有的積蓄,但看著孩子成親,作為父母,沒有絲毫怨言,心裡還是甘甜的。

一種鄉俗

愛人家所在的宋氏家族是個大家族,為明初國子監祭酒閣老宋訥後代。宋訥80歲卒,明太祖朱元璋寫祭文悼念,遣官護殮入葬,為閣老碑題詞曰“開國名師”。宋閣老的墓地距離婆家四公里之遠,每年清明宋氏家族會舉行大型祭拜儀式,唱三天三夜大戲。

除夕一大早,婆婆就忙著向“天地三界十方諸神之位”和祖宗上供,神朝東,祖宗朝北,菜餚供饃整齊擺好,敬香,燒元寶,磕頭,祈禱家人新年平安。

這種風俗在我兒時記憶裡才有,母親總是早早在院子裡、屋子的各個角落擺滿各種供香,虔誠地焚香禱告,為表達對鬼神的敬意,不允許小孩大聲說話。

不少人說,在物質如此發達的今天,這些繁縟禮節就是迷信。其實不然,農村人對各路神仙心懷敬意,對天地表達敬畏,這本身就是人類應該有的儀式感和宗教感。

而當這所有的一切都被省略,過年只是吃美食、打麻將、玩紙牌,是不是欠缺了年味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