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文學>

關於老家廟坡的散文隨筆

文學 閱讀(2.63W)

廟坡位於老家欒川縣城北邊,因所在的土坡上有廟而得名。30多年前,廟坡的半坡上有個老院兒,是一高的家屬院,一溜兒13間房子,居民主要是一高的教職工及家屬,住了五六家二三十口人。我家在那裡住了11年。

關於老家廟坡的散文隨筆

那是一排低矮、破舊的老房子,不知道之前已經用了多少年。一條石頭墊起的小路,從坡頂一折一拐伸進院子。院牆是同樣破舊的夯土牆,東西各一扇木柵欄門,漫不經心地守護著各家沒幾個錢的家當。

院裡樹不太多,我記得有一棵冬青樹、一棵櫻桃樹、一棵被雷電劈掉半拉子的大柳樹,還有一棵毛桃、幾棵核桃樹。

這是個平淡無奇的院子,卻也是讓人多年後都感到溫暖而富有生機的所在。那時候,大家都很窮:燒煤,自己拉架子車到煤礦拉煤打煤球;吃菜,主要是蘿蔔、白菜。儲菜季節,全院女性居民集體動手,擦蘿蔔絲,切白菜、蘿蔔纓兒渥酸菜,空氣中好幾天都瀰漫著甜甜的蘿蔔絲味兒、淡淡的白菜氣兒。

為了增加菜的品種,更為了省錢,居民自己動手造地種菜:門前通道外的土溝用煤渣、垃圾慢慢墊平了填上土,房後的山坡填上土再施上雞糞,就開墾成了一片片菜地。人們用籬笆把菜地分割成一塊塊兒,種上西紅柿、倭瓜、大蔥、辣椒、雪裡蕻。

我爸爸是院子裡最會種菜的人。他在我們家住過的兩處房子的門前都搭起棚子,種上倭瓜、絲瓜、葫蘆。各家都養雞,也都種花。春天到來的時候,院子道路旁有盛開的牽牛花、倭瓜花,房前屋後有碧綠的青菜、各色藤蔓,院前院後便充滿了生機。

院裡各家對子女的要求都很嚴格,孩子們也都很守規矩。櫻桃紅了,沒有人動手去摘,一般是等到真正可以採摘那一兩天,住在樹下的那一戶人家把果子摘下,然後分送給各家各戶都嚐嚐;核桃熟透了,果實從樹上落下,早起的孩子可以從樹下撿起幾個,當成上天賜予的美食吃了,但沒有一個人上樹去摘。各家栽種的蘿蔔、西紅柿等,從來沒有人會不吭聲到地裡去採了吃。

這裡的居民是流動的,有些人只住兩三年甚至更短時間,但大家和睦相處,精神富足。於立冬的奶奶是山東人,說一口我當時聽不太懂的山東話。她主動承擔著維護院子秩序的`任務,看到哪家孩子不聽話或行為不得體,就毫不客氣地批評,孩子的家人知道了也都支援。老柴家的兒子叫伏牛,有空了就在核桃樹下給老年人讀古書。周立老兄那時開始搞攝影,姐弟三人還常在院子裡臨摹碑帖。我在西邊的柴門上裝過風向標,還曾從房後拉根廣播線把破廣播裝在大柳樹上,也算給院子增添過樂趣。

院裡的人,從沒吵過架、紅過臉。遇上什麼麻煩事兒,各方哈哈一笑了之。大人們見面也開玩笑,逢年過節串門喝幾杯,但都很節制,淺嘗輒止,沒有一個“院民”喝酒多了出洋相。我也從沒有聽說過誰家人有打麻將之類的行為。

這個院子後來更多被人所樂道的,是一種積極上進的風氣,因此造就了不少“有出息”的人。當年,同一年齡段孩子中品學兼優者,是所有家長口中的學習榜樣;“學習者”或自覺或被動地向“被學習者”看齊,即使不能望其項背,內心也是滿懷敬意的。也正因為這個原因,在我父母那一代,這個院子出了好多個很有成就的人;到我們這一代,歷年都有幾個重點大學的學生。一些人或許當年沒有考上理想的大學,但仍然不懈努力,後來也都在所在的行業或單位取得較好的成績。多年後,大家談起往昔,會不約而同地談起這個老院兒。

19XX年前後,老舊的院子面臨徵遷改造,我們家搬走了。後來,那裡新建了6層樓房,我們沒有再搬回去。此後的很多個春節,我都會抽出一些時間去那個院子附近看一看,看看那些斜坡、小衚衕,心中,想起當年的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