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文學>

論語讀書筆記(通用15篇)

文學 閱讀(3.03W)

讀完一本書以後,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是時候寫一篇讀書筆記好好記錄一下了。那麼我們該怎麼去寫讀書筆記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論語讀書筆記,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論語讀書筆記(通用15篇)

論語讀書筆記1

清晨的陽光透過窗子,灑進寬敞的教室,暖暖的。沐浴著日光,我翻開了《論語》的第一張,開啟了一場思想和心靈之旅。

再讀《論語》,這一次,經歷了更多的生活磨練後,我對書中的內容有了更深的體會,也深深地被孔子及其弟子的智慧和古代的禮儀道德所吸引。閱讀著一句句充滿智慧的言語,我受益匪淺,其中,讓我感觸最多的就是“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別人不瞭解我,我卻不生氣,不也是君子的行為嗎?這個世界紛紛擾擾,複雜多變,誰也不是你肚子裡的蛔蟲,誰也不是鏡子裡的另一個你,不會有人完全讀懂你,欣賞你,甚至還會誤解你,傷害你,可我們為此而生氣、鬱悶,真的值得嗎?在大千世界裡,每個人都是獨特的,我們沒必要因大眾而隨波逐流;也沒有不要為別人的看法和評價而改變原本優秀的自己。人是為自己而活,不是為了別人,始終活在別人的陰影之下,就永遠無法成為最優秀的自己。儘自己最大的努力做最好的自己就夠了,何必因為別人的不理解而生氣、鬱悶呢?

前幾日娛樂圈內一位著名演員、歌手喬任樑因抑鬱症而自殺身亡,這深深地震撼了我,我久久不敢相信一顆隕星就這樣墜落。從前的他陽光、帥氣、有才華,是娛樂圈冉冉升起的一顆新星,他是父母最大的驕傲,可再優秀的他也被脆弱的心靈所打敗,他承受不住巨大的輿論,他痛恨別人看不到自己的努力,他傷心別人對他不理解。最終,他選擇提前離開這個壓迫得他無法呼吸的世界,在痛惜這個年輕生命的同時,我們也應該為此深切地思考:為何輿論會使一個年輕的生命走上絕路?這實在讓人痛心。

世間充滿了不解或誤解,有時候,僅僅依靠人自身的意志做抵抗是不夠的。由於“病毒”無孔不入所以經常性的給自己打“預防針”,並且應隨著“病毒”的升級而更新換代,是自己變得更強,百毒不侵。

如今的我們風華正茂,處於人生中的花季,但也處於一個心靈脆弱的時期。我們會因為別人的不解而悶悶不樂,也會因為別人的誤解而傷心落淚。別人的不知都是正常的,畢竟我們無法看透別人的內心,我們要做的就是放平心態,努力做好自己,解釋清楚,沒必要為之氣憤,這樣,別人的行為就與自己無關了。

這個世界是雜亂多變的,當我再次受到別人的不解或誤解時,我想我不會再氣憤,而是放平心態,提升自己,做最優秀的自己,然後笑著感嘆一句“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論語讀書筆記2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敏而好學,不恥下問。”這是《論語》裡給我感受最深的兩則。前一則,那麼,他們中必定有我的老師。後一則告訴我們:聰敏而一則努力地學習,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為羞恥。這兩句話雖是說:幾個人在一起出自20_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在今天對我們的學習仍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人不怕犯錯誤,只要勇於改正就好。孔子就常坦言自己這方面或那方面不如弟子;言行不當的時候,一經別人指出,他就會立即道歉並改正。他的弟子子貢就曾經感慨過︰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

孔子說:“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就是說教師對自己要努力學習,永不滿足;對學生要勤奮教導,不知疲倦。《論語》引孔子的話說:“若聖與仁,則吾豈敢!抑為之不厭,誨人不倦,則可謂去爾已矣。”他說,如果說到聖與仁,那我怎麼敢當!我只不過是學習和工作從不厭倦,教誨學生總不知疲倦,那是可以這樣說的。

在《論語》裡對曾經犯過錯誤的少年,孔子表現出寬巨集的胸懷。他說:“人潔以進,於其潔也,不保其往也。”意思是說人家已經去掉了汙點而進步,就要讚許他的潔淨,對他的過去不應該抓住不放。我想,如果將孔門的七十二賢三千弟子看成是棵棵樹苗的話,那孔子就是肥沃的土壤,他們共同營造了一片生命的綠洲,兩千多年來,我們華夏大地。這一片綠洲一直點綴裝扮著

孔子認為,學習必須有明確的目的,但重點在於“學以致用”。子曰:“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於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也就是說,熟讀《詩經》三百篇,交給他政治任務,卻辦不成;派他出使到外國,又不能獨立作主應對;這樣,雖然書讀得很多,又有什麼用處呢?又說:“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也就是說,品德不去修養,學問不去講習,聽到正義的事不能去做,有錯誤不能改正,也就是理論和實際不能結合,這才是我們憂慮的。

通過學習《論語》,我懂得了許多做人、處世的道理,更讓我明白了關於學習和讀書的方法、態度,真是得益非淺!

論語讀書筆記3

作為當今的父母大多認為,子女的教育是自我最大的課題。我也不能脫俗,總期望自我的女兒能歡樂健康地長大,總怕自我沒有教育好她。女兒11歲了,開始構成自我的人生觀和世界觀了。我不想把我的強加給她,所以,我買了一套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叢書,期望她會從中有所啟發。《論語》是十本之一,也是她認真閱讀的第一本。

我以前沒有系統地讀過《論語》,和女兒一齊讀時才發現,我許多為人處世的原則原先都能夠在書中找到依據。我很遺憾,以前沒有認真的閱讀過《論語》,更期望女兒能夠從中有所“悟”,如願的話,女兒會從中大獲裨益的。

孔子的學習觀,我十分欣賞。他提倡學習不僅僅限於書本,更重要的是學習做人和做事,強調在實踐中學習。這與當今社會對孩子們的要求是很一致的。如今的孩子,不僅僅要學會知識,更重要的是學會學習,注重本事和人際交往的培養。而這些,孔子在許多許多年前就用一句句精闢的經典格言告訴了我們應當怎樣去做。

我不認為女兒學了“見賢思齊”就能立志成為聖人,學了“事父母,必竭其力”就能極孝,學了“學而時習之”就能學會學習,她的領悟需要時間,閱讀《論語》只是對她的思想道德的一個啟蒙。

論語讀書筆記4

論語是孔子寫的一本名著,分別有二十篇,第一篇是學而第一、第二篇是為政第二、第三篇是八佾第三……

今天我讀了第一篇學而第一,心裡有很多感受。其中有一段使我覺得很有道理,這句話就是“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意思是:孔子說:“學了後,時時去溫習它,不也很高興嗎?有志同道合者從遠方來共學,不也很快樂嗎?別人不瞭解自己的才能,卻不抱怨,不也算得上君子嗎?”最讓我深刻感受的句子,就是第這一句。

我覺得這句話正好指明瞭我的缺點,我也要感謝這句話,讓我知道了如何改正。以前我總是學了的東西就扔在一邊不管了,而如今知道了學完的東西要時時去溫習才行。而且就是因為這個問題才讓我幾次考試沒得滿分。

記得有一次,我們班正在為一次期會考試做準備,我一個人卻在漫不經心的讀課外書,我心想:上課時我那麼認真,這一次考試我一定大獲全勝,我越來越得意,慢慢就放鬆了對考試的警惕,一天一天的過去了,直到考試那天,我胸有成竹地走向考場,我拿著試卷,就在這一刻,我目瞪口呆,只見那一道道難題擺在面前,我心裡一急,連題目都沒看清楚,就毫不猶豫的寫起來,我寫一題錯一題,心裡好像有一群兔子在跳躍,到了最後我還有幾道題沒寫,頭上像炸開了鍋。結果大家可想而知了。

我經過這次失敗加上“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這句話,我一定會改正缺點的。

論語讀書筆記5

合上《論語》,手依然依依不捨的緊緊抓住它,目光隨著手鎖定《論語》,我不禁陷入沉思。它以語錄體和對話文體為主,記錄了孔子其弟子言行,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論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面對《論語》,我不再只是為了完成任務而讀書,而是用一顆渴望去了解的心去認真閱讀,去品味書中的每一段話、每一個字、甚至每個標點符號,直到了解透徹才讀去下一段落。它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撰而成。與《大學》《中庸》、《孟子》、《詩經》、《尚書》、《禮記》、《易經》、《春秋》並稱“四書五經”。雖然它多為語錄,但都辭約義富,有些語句、篇章形象生動,看得我內心澎湃,腦子裡充滿了感悟。

孔子的弟子把孔子說過的話記錄下來,寫下了《論語》。小時候看來枯燥,現在卻覺得很有哲理。它在生活上,交友上,學習中,為人處世和孝順父母等,給了我們很明確的指示。正是因為這樣,才會出現北宋初年的宰相趙普的“半部論語治天下”和“半部論語秀自身”,說明了學習儒家經典的重要和《論語》充滿了智慧。

我最喜歡是:“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三句話是千古名句,代代相傳。意思是:學過的內容在適當的時候溫習,不也是件很愉快的事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是很令人高興的嗎?人家不瞭解我,我也不怨恨、惱怒,不也是一個有德的君子嗎?宋代著名學者朱熹對此章評價極高,說它是“入道之門,積德之基”。這樣的主張思想在《論語》中多處可見,本章提出以學習為快樂的事,做到人不知而不慍,從而反映出孔子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注重修養、嚴格要求自己的主張。儒家的話就是這樣,一句話蘊含著豐富的哲學知識,但是它又不給出太多條框,要靠自己去理解意思,就顯出悟性的重要了。

除了學習,時間也很重要。“子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出自論語《子罕》,是孔子的一句名言。形容時間像流水一樣不停地流逝,一去不復返,感慨人生世事變化之快,亦有惜時之意在其中。聖人之言,含有多義。雖然書中的註釋已解釋清楚意思,但不能到此為止,我們要還要理解言外之意。這提醒著作為學生的我們要在快節奏的生活中珍惜時間,抓緊時間學習。不要讓時間像一灘水一樣,接在手掌心,不一會兒就漏光了。

開啟《論語》去讀,去看幾千年前的春秋時期是如何產生孔子這樣偉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他的智慧是如何啟迪著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後人又是為何尊稱他為“聖人”。我們要學習《論語》中的精神,領悟其中的道理,並將其行動。

論語讀書筆記6

歷史的畫卷,因歲月的沖洗,顯得枯黃陳舊,將歷史的足跡點點抹淡。然而,華夏五千年的文化,總有些像《論語》一類的書籍雖早已褪去了華麗的色彩,顯得古老陳舊,但實則它與我們的距離並不遙遠。——題記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出自《論語·衛靈公》。《論語》中有許多簡單的道理需要我們去感悟與實踐。它用的文字往往言簡意賅,但其蘊含的道理絕不會同表面一樣容易。就像《論語·衛靈公》中記載的,孔子的學子之一子貢,曾問了孔子一個非常重大的問題:"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意思是有沒有一句話可以使人終生奉行的呢?孔子用商量的語氣對他說:"其恕乎!"什麼叫"恕"呢?孔子又用了八個字解釋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意思是自己不願意做的事情不要強加給別人。那麼也就是說,做任何事,都要推己及人,將心比心,不要強人所難,更不要給別人造成傷害。用現如今的話說,就是要學會寬容。

《北京日報》曾刊登過這樣一件事:一位少年在公交車上吐了一口痰,女售票員讓他擦掉。少年感到很難堪,不願去擦。女售票員給了他個臺階下,自己用紙把痰擦掉了。事後少年很後悔,他給報社寫了封信,表示向這位售票員道歉。這件事告訴我們,得理且讓人。寬容的感化常比劍拔弩張的作用要恆久得多。如果她不這麼做,而是硬逼少年去擦痰,結果會是怎樣的呢?也許,不用我說,也可以想象得到。正因為女售票員懂得"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道理,所以以寬容之心完美的化解了這件事。

怎樣算寬容呢?就是要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換位思考,包容他人;就是要學會忘記。因為剋制性的寬容,不是真正的寬容,它不能從根源癒合心靈的傷口。只有那種不記、不究的寬容,才是寬容的真正境界。

"其恕乎!"——就一個"恕"字,教會我們如何在現代生活中獲取心靈的快樂,如何適應日常的秩序,找到人生的目標;就一個"恕"字,就是我們自己的一幅健康的心電圖,是這個世界的一張美好的通行證。讓我們學會如何去寬容別人吧!得過且過,我們的生活才會快樂。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為人著想,人也會為你著想,真誠才能換真心。生活中如果人人都能做到這一點,世界會更加和平,安寧。生活會更加和諧,幸福,並充滿了快樂。

論語讀書筆記7

《論語》一部充滿深刻哲理的著作,但又是那麼貼近我們的生活。每週五我們的語文老師都會開展一節閱讀課,專門講解並誦讀《論語》,一則一則耐心地教我們,告訴我們背後的故事。漸漸的,我們的語文老師和我印象中的孔子形象重合,老師和孔子一樣因材施教,不因為某某學習不好就對他態度不好,一視同仁。因為老師我第一次走進《論語》,《論語》從而成了我現在最愛讀的一本書。孔子的儒家思想一直延續到今天,“仁和禮”的思想已經深入到我們中華文化的精髓之中。早在孔子之前,就有人提出“仁”的看法,但都只是泛泛而談,沒有廣博而深刻的內涵。《論語》賦予了“仁”新的內涵,但在書中,孔子給“仁”下來太多豐富而又模糊的意義,所以試圖用一兩則語錄來詮釋“仁”是不可能的,而是要縱觀全書,才能對“仁”有些許皮毛的領悟。

老師也是個知書達理的人,有一次監考,我坐在第二排,她沒帶表,於是問第一排一個同學:“同學,請問現在幾點了?”同學漫不經心地回答之後,她依然說:“好的,謝謝。”感覺老師對《論語》很感興趣。我們經常能看見她在早讀課上和我們一起大聲誦讀《論語》,她對《論語》理解很透徹,總能結合實際生活解析,讓我們感覺兩千多年前孔子所說的話依然那麼和藹可親、那麼明晰深刻,給予我們很多啟發。

老師每上一則就要求背誦,這段時間通過對《論語》的背誦,使我對孔子各個方面有了深入的理解。孔子作為偉大的教育家,實行“有教無類”,只要“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他教育學生從不分貧富,只要拿十條幹肉作學費,他沒有不教育的,使教育不再是貴族的權利,他開創了私人教育的先河。從這一點來看,他不愧為是個偉大的教育家。他對學習和思考的論述非常精闢,比如“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只學習不思考,就會糊塗;只思考不學習,便會疑惑不解。說明“學”與“思”結合才是學習的正確途徑。

我最喜歡的一句話:“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不管做任何事情都得像這句話所要表達中的一樣,可我們現在的社會,卻連這一句話都做不到,工作中很多人不懂裝懂導致了多少失誤甚至慘劇。

讀完《論語》讓我豁然開朗,有如明媚的陽光照進櫥窗,驅散了我內心的陰霾。我們要把這些道理銘記在心,時刻做一個具有高尚人格的人。“仁”是一種品德,首先是內在,是以感知而得到的,它是有實踐性的,能在現實生活中體現,我們能隨時隨地的行善,又何樂而不為?

論語讀書筆記8

對於《論語》,我們並不陌生,可是真真正正坐下來閱讀它還真的是第一次,可能我們對於《論語》中有很多經典名句很熟悉,但是你從深處挖掘一下,就會發現其實這些最簡單的句子裡面蘊藏著最深刻的道理。

《論語》是一本記錄聖人孔子言行的書。在讀了之後,其實我們可以感受到孔子的理想和抱負,而且書裡面也記載了很多他教人的道理,並且他也十分嚴謹的規範自己,以自己實際行動來做出表率。我想:他之所以被後人稱為聖人,就是因為他把平常生活中的一點一滴累積起來,成了我們現在最寶貴的精神財富。孔子的言論很多,而我在這裡只是把讀到的一些我自己很有感觸的話想要拿出來分享一下。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論語顏淵》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自己不喜歡的,就不要強加給別人。比如說:飢寒是自己不喜歡的',不要把它強加給別人;恥辱是自己不喜歡的,也不要把它強加給別人。將心比心,推己及人,從自己的利與害想到對別人的利與害,多替別人著想,這是終生應該奉行的原則。這句話其實說著很簡單,但是在我們做起來總有一些困難,可能我們現在強加給別人的不是有形的物體,很多時候,我們總會在無形中把一些情緒強加給別人,就像我們經常說的:把自己的快樂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之上。我想這個是不可取的,所以這句話依然是我們要學習的一種態度。

欲速則不達。——《論語子路》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想要快反而達不到目的。孔子的弟子有一些做官的,孔子教育他們幹出政績不要急於求成。任何事物發展有它的規律性,在學習上我們要循序漸進,打好基礎,在工作上我們同樣要這樣,很多人都想著我們做到怎麼怎麼樣的業績,可是光想著怎麼樣能夠快點的完成目標,做出成績,卻忘記了很多事情基礎很重要,過程也很重要,只想著快點到終點,而忽略了旅途中的風景,我想這並不是成功。很多時候,我們要放平心態,規劃好,腳踏實地地一步一步實現,這樣才會看到更美更長久的風景。

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論語子罕》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消逝的時光像河水一樣啊,日夜不停地流去。現在我們很多人都喜歡享受生活,把時間浪費在一些吃喝玩樂上面,等到年齡大了,才發現很多事情並沒有實現,心裡就有很多後悔,可是時間卻在也回不去了。看著孔子說的這句話,在當時的社會,孔子都有如此感觸,說明無論世界怎麼樣發展變化,真理的東西還是永恆不變的,而我們也要時刻謹記這句話,合理安排好自己的時間,為自己的理想而奮鬥,不要等到失去了才來後悔。

我讀了《論語》後,知道里面很多道理放在我們現今社會還是經典,而且也是我們要做到的,就像于丹老師說得:《論語》沒有很嚴密的邏輯性,很多是就事論事,裡面也很少有長篇大論的文字,幾乎每一則語錄都很簡短,它就是一種態度,是一種樸素的、溫暖的生活態度。

論語讀書筆記9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是大家耳熟能詳的經典,孔子留給後人的思想,他的言傳身教被弟子所記錄下來,形成了最有名的《論語》。每每誦讀它,都能教人反省和深思。

“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最喜歡的是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翻譯為:“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誠實可信了呢?老師傳授的知識是不是複習了呢?”這則對我啟發很大。

在生活和工作中,我也在時常在反省自己。在生活中為人處世的時候,有沒有盡心去幫助朋友,同朋友交往是否誠實,特別是在我們經濟快速發展的時代,所有的事情都是很快的解決,包括友誼,我悟到:在生活中誠心誠意對待朋友,有困難盡力幫助,這樣的自己會很感到很充足也很愉悅;在工作上,我時常反思自己在上課時,有沒有把重難點講清,有沒有關注學生,學生有沒有掌握知識,有沒有及時給予學生鼓勵,當發現學生還學不懂時,我也會反思自己是不是備課沒有認真,授課時沒講清楚,表達的方式是否準確,在課後輔導學生時,是否做到耐心細緻講解;在學習時我也時常反思,不管是校外培訓還是校內教研,還是導師指導,在這些過程中我都能虛心學習,並多鑽研複習,爭取做一名合格的老師。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在那個年代什麼都很慢,古人們的人生也在慢慢規劃,正如孔子所說:“我十五歲開始有志於做學問,三十歲能獨立做事情,四十歲(遇事)能不迷惑,五十歲知道哪些是不能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歲能聽得進不同的意見,到七十歲才做事才能隨心所欲,不會超過規矩。”每到人生的一個階段就做這個階段該做的事,而到了經濟快速發展的今天,很多人急於成功,忽略了做學問的樂趣,也沒有了古時悠閒的生活意境,每天匆忙的奔走在路上,幸福感卻沒有因此提升,快樂少了。

孔子留給後人的思想還有很多,現在,讓我們不妨慢下來好好品讀孔子留給我們的思想,雖然有些並不能完全適合我們現在的思想,但經典永不會過期,值得我們誦讀。

論語讀書筆記10

感謝學校開了讀經典這門課程,我們語文謝老師帶領著我們早晚吟誦。在幼兒園的時候背誦過《三字經》、《弟子規》之類的國學經典,我對古文化很好奇,雖然很多不太理解其中的涵義,但是謝老師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多讀書慢慢就能體會書本中的道理,引導我們走向正確的人生道路。

老師告訴我們,《論語》是我國儒家經典核心著作,記載著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及其弟子的語錄,古人說:半部論語治天下。可見論語多麼有用途,“修身治國平天下”的道理對我來說有些深奧,但是從讀經典這幾個月以來,加大了識字量,拓寬了知識面,提高了朗誦能力,對學習尤其是學習語文助力不少。“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只有認真讀書,才能實現人生價值。

書中篇篇經典,“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這一節我最喜歡,意思是說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為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誠實可信了呢?老師傳授給我的學業是否溫習了呢?我們要誠實守信,不撒謊,學習認真,溫習功課,不辜負父母老師的期望和朋友的信任。時刻提醒自己,約束自己。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意思是說要孝順父母、尊敬師長、認真學習文化知識,做好這些,可以開啟我們的智慧,陶冶我們的性情。當然這些很多是老師和父母講給我聽的一些理解,我要按照孔子說的那樣要求自己更加努力的讀好經典,不斷提高自己。

論語讀書筆記11

世界上的真理永遠是最樸素的,就好像太陽每一天從東邊升起,西邊落下。《論語》告訴大家的東西永遠是最簡單的,只是它把你內心深處的良知給激活了。

兩千五百多年前,孔子教學和生活中的點點滴滴,被學生片片段段記錄下來。這些以課堂筆記為主的記錄由他的學生編纂,之後記成了《論語》。我們會覺得,《論語》好像沒有很嚴密的邏輯性,很多是就事論事,裡面也很少有長篇大論的文字,幾乎每1則語錄都很簡短。其實,無言也是1種教育。我們都說孔子是聖人,聖人就是在他生活的土地上最有行動潛力,最具人格魅力的人。孔聖人帶給我們的是1種在大地上生存的信念,他這樣的人1定是從我們的生活裡面自然而然地生長出來,而不是從天而降的。與西方不一樣,中國哲學系崇尚的是1種莊嚴、理性和敦厚之美。

《論語》中孔夫子的形象,就是這樣1種審美理想的化身。在孔夫子這個形象身上,凝聚著他內心傳匯出來的飽和力量。只有當天地之氣凝聚在1個人心中的時候,它才能夠如此強大。這是1種力量,我們如果學會了提取鍛造這種力量,我們就能夠獲得孔夫子那樣的心胸。我們看到孔夫子的態度十分平和,而他的內心卻10分莊嚴。因為其中有1種力量――信念的力量。孔夫子是1個個性講信念的人。宋代開國宰相趙普也以前說過自我以半部《論語》治天下。可見《論語》在古代社會生活和政治生活中發揮的巨大作用以及古人對《論語》的推崇與敬仰。子曰:“天何言哉?4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論語》?陽貨)孔子對他的學生說:“你看,蒼天在上,靜穆無言,而4季在輪轉,萬物滋生,天而要說話嗎?”《論語》的終極傳遞就是1種態度,是1種樸素的、溫暖的生活態度。孔夫子正是以此來影響他的弟子。大家明白,儒家理論的核心和最最精髓的東西,除了“恕”字以外,還有1個字就是“仁”。孔子的學生樊遲以前問過孔子什麼叫仁?孔子只回答他兩個字:“愛人”。愛別人就叫仁。樊遲又問什麼叫智?孔子說:“知人”。瞭解別人,就是智。關愛別人,就是仁,瞭解別人,就是智。

就是這麼簡單。《論語》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樣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生活。道不遠人,讓我們在聖賢的光芒下學習成長!

論語讀書筆記12

朋友,不知給你上過課的老師們有誰?是班主任?普通老師?優秀老師?代課老師?實習老師?年過半百的“老教師”?那些啊,和我比起來,可都不如我厲害,你可知道,咱們北京東路國小的孫校長親自來為咱們五(1)班的同學們上了一節公開課!

今天,我們北小五(1)班的同學們穿著整齊地上了車子,前往目的地——東南大學禮堂,為全國各地的語文老師們展示了一堂生動精彩的語文課。

一進大禮堂,可把我嚇壞了,那麼多的語文老師注視著我們。為了使咱們放鬆心情,孫校長一開始和我們玩起了“猜名字”遊戲,大家頓時輕鬆起來。不久後,我盼望已久的語文公開課在孫校長那響亮的“上課”聲中開始了。這次的內容是“走近《論語》”,《論語》我們在晨讀中早就讀過了,但正如孫校長說,溫故才能知新。我們大家在他的帶領下又讀了六條論語,每一條論語,那孔子所說的經典語句,在孫校長那一個個幽默生動的小故事裡,都有了新的認識,而且不同於以往的體會。不愧是北小的校長啊,上課就是不一樣!我暗暗讚歎道。

剛剛開始上課的時候,我還有些不習慣,手心裡全是汗,也不怎麼敢舉手,但後來,我在校長那生動活潑的課堂環境下,敢發言了,有自信了,有感悟了,膽子大起來了,自己手心裡的汗也少了許多,輕鬆多了。這應該就是孫校長上課的魅力所在吧。

學習了這節課,我更深刻地理解了“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這句聖人之言;我還有個小小的心願:希望孫校長能再次為我們五(1)班上一堂精彩生動的課。

論語讀書筆記13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所描述的,是一個人做人做事的狀態和心情體驗。學習的內容是做人做事,因此學習的時間並不僅在課堂上,在書本里,而是在日常的時時刻刻。“時習之”就是要時時刻刻加以練習和溫習,通過實踐得來的知識才是真知。生活是一切知識的源泉,這就要求我們“時習之”,勤思考,多練習,時刻不忘學習,保持一種活到老,學到老的生活態度。

世間什麼最難?做人最難。拼上三年兩載的工夫做成一兩件事不難,做人卻是一輩子的事,弄不好一輩子也不會做人。不會做人怎麼做事?“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孔子的弟子評價孔子為:溫、良、恭、儉、讓。做人首先要注重品德修養,其次才談得上學識,我想,這大概也是孔子學識淵博的原因吧。義大利詩人但丁曾說過:“一個知識不全的人可以用道德去彌補”,道德是做人的基本準則,懂得了做人的基本道德準則,一個人才能夠站在道德的立場,真心對待他人。

孔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這句話是孔子讚美顏回高尚品德和情操的。其實,人活在世上是否幸福、快樂,關鍵在於心態,貧或富只是一種外在因素,真正有學識的人是不會受其左右的。

生活中有很多人,總是擔心自己的才華不被人知,悄無聲息的被埋沒了,埋怨沒有慧眼識己的伯樂,這些擔心都有些多餘,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真正緊要的問題,並不在於人知,而在於知人。知人總會在關鍵時刻對一個人的命運產生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論語》還教會我一項道理,人必須學會多種本領,做一個能文能武的通才,不僅要對專業要精通,對其他領域也要能懂能做。

“君子事來而心始現,事去而心隨空”一切功名利祿不過是過眼煙雲,得而復失,失而復得都會經常發生,只有將功名利祿看淡看開,才能“事去而心隨空”

《論語》,一本包含了道理的聖賢之書。

論語讀書筆記14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為政第二)這裡講的是如何調和“學”和“思”的矛盾,作為一個理科的學生,我覺得我對這個問題有相對深入的理解。只學而不思,不易發現別人的錯誤,也不容易有自己的思想。就像讀《論語》,買一本書回來,刷刷幾下讀完,即使過目不忘,學到的也是別人的東西。思而不學,則會進展緩慢,而且容易鑽進牛角尖出不來。這時如果能夠參考一下以往人們對同一問題的看法,則很可能會有豁然開朗的感覺。荀子也說過“吾常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所以,孔子告訴他的弟子,在學習中要把握好“學”和“思”這對矛盾。

論語讀書筆記15

《論語》,一部中國人的聖經,一條古老而又永遠不朽的龍脈,一條浸透了中國人血脈的永不停止流淌的河流。《論語》讓我明白了做人可以平凡網,但不能平庸!

在我國中學習生涯裡,我常常急於求成,卻忽略了學習的過程,這些致使我學得不紮實,另外再加上各種教輔書籍上的學習方法更是讓我眼花繚亂,滿頭都是星星在轉。後來,我反覆回味那《論語》中的“溫故而知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些話都令我大開眼界,受益匪淺!

以前,我有做事衝動,有不經過大腦的過濾就忙著做事的壞習慣,自從讀了《論語》後,我總結出了——三思為妙,怒上心頭,忍讓最妙。若能以此去處事,一生快樂任逍遙。哈哈!怎麼樣,我這麼長時間的努力沒白費吧!

《論語》中倡導的是老實、嚴謹的學習態度,一定要反覆學習舊的知識,從中就會學到新的知識!如同在炎熱下品嚐那苦中略帶一絲清涼的檳榔!雖苦,但卻可以從中回味出沒有苦就沒有甜的道理!所有人都是從苦中走出來的,苦代表著成長!

還記得,國小剛畢業,心裡還有著對過往生活的一絲留戀,也曾因此流過淚。是《論語》把我從陰霾中拉出來,帶到一個光明的世界。我回味著《論語》給予我的所有。悟出了畢業就像一窗玻璃,我們遲早要撞碎它,擦著鋒利的碎片走過去,血肉模糊後,開始一個不同的生活!從此走向另外一個光明的世界!

相信我,走過悲傷吧!

回味那些曾經因為悲傷而打破的夢,從中品出本應散發著濃郁清香的歡樂語錄!你會走向一個不同於尋常的人生,慢慢成長起來!

走過通往成功的途中,手中捧著一本千萬中國人心中的聖經——《論語》,會讓你的人生更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