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文學>

《課堂教學行為創新》讀書筆記

文學 閱讀(2.58W)

導言

《課堂教學行為創新》讀書筆記

(一)教師發展的幾個因素:認識教育教學的一般規律;掌握基本的教育教學技能;重視自身綜合運用能力;在教育教學實踐中用生命體驗、感悟。

(二)教學行為具有實踐性、個人性、情境性、生成性、操作性等特徵。

(三)教學行為的結構

1、教學行為是由內在的教學能力、教學技能和教師的時間智慧轉化而來的活動狀態,表現為三種性質的教學行為:

(1)程式性教學行為

(2)生成性教學行為

(3)策略性教學行為

2、按照課堂教學的過程來看,教學行為又可以區分為課堂教學前的教學行為、課堂教學中的教學行為和課堂教學後的行為

3、在國內,教學行為的功能結構大體有兩種分類辦法:

(1)按照基礎-技術-組織理論分為教學基礎行為、教學技術行為和教學組織行為;

(2)按照主要-輔助-管理理論分為主要教學行為、輔助教學行為和教學管理行為。

(四)在教育教學實踐中教師要保持一種積極研究的心態,結合具體教學情境,圍繞教學行為問題進行反思,它應該以行動研究方式的進行。而且教師的這種行動研究實質是敘述一個故事。它敘述教師個人獨特的聲音與感受,用教師自己的語言來表達自己的行動研究過程。因此,教師敘述故事的時候一定要注意細節,要直接反映事件真實而具體的過程。

專題一 語文課堂教學的變革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簡稱《語文課程標準》)提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這裡就明確的突出了語文課程內容的交際性和人文性,為語文學科的性質、語文課程的理論研究和教學實踐作出了理性的定位。此外,《語文課程標準》還表達了四項基本理念,體現了課程改革的指導思想、改革重點和對現實的追求:

(一)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二)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主要體現在發揮語文教育的人文性、獨立性與多元性及加強實踐性,遵循漢字、漢語自身規律上

(三)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四)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

在重新審視以往語文教學的基礎上,人們充分認識到語文教學是由多種因素組成的。這就決定了它是獨特的、永遠變化的,有多少個學生,就有多少個問題、方法;有多少個班級(學校),就有多少種課程。每個學生都帶著自己的經驗背景,帶著自己獨特的感受,來到課堂進行交流。這本身就是課程建設。學生從同學身上、教師身上學到的東西遠比從教科書中學到得多。課堂教學過程不再只注重文字、知識,而是更注重學生和老師個體的體驗,成為了老師和學生共同探求新知識的過程。根據現代課程理論,語文課程是在語文學習情境中,以預選的資源為基本內容,在老師、學生以及其他有關人員的交往互動的過程中,建構的情境、過程、文字以及其他成果;是以語文學科知識、與語文相關的生活經驗以及師生與文字對話等要素的整合所構建的具有動態性和創生性的教育生態環境

教學實踐活動從本質上來說,是教師和學生以課堂為主渠道的交往活動,是教師和學生在特殊教育情境中的自主探究活動。語文教學本身就是一種創造性的活動,其目的在於引導學生將來進行更大的創造。語文教師每時每刻都面對著複雜多變的事件,需要充分調動自己的知識儲備和智慧潛能,進行有創意的工作;學生每時每刻都面對著各種資訊的刺激,需要梳理自己原有的經驗,尋找有效的成長,建構具有個性的意義世界。語文課程標準要求,要充分發揮師生雙方在教學中的主動性和創造性,進行教學創新。創新就意味著勇於探索,大膽開拓,打破一些條條框框,用一些與眾不同的方式、方法進行教學。所以,無論從語文教學觀,還是課程資源觀看,新課程的實施為語文教師的教學創新提供了新的空間。

專題二 教學設計行為的創新

進行課堂教學設計時必須考慮課堂教學的現代特徵,符合新的教學理念。根據語文新課程所表現的新理念,在教學設計中,要突出以下原則:體現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位一體課程功能;注重教學的生成性和開放性;注重教學的實踐性和綜合性。

進行具體教學設計時,要注意把握教學的主體內容、主體脈絡,保持思路清晰,重點突出;準確把握教材特點和學生實際,突出教學主線,科學簡化教學環節,特別是要削減那些淺表性活動,改變教學中刻板呆滯狀態,保持學生思維的流暢;根據課型不同、教學著眼點不同,統籌兼顧,課始、課中、課尾巧做安排,優化組合課堂教學的各個組成部分。

按照新課程的要求,教師不僅應當幫助學生制定適當的學習目標,而且要幫助學生確認達到目標的最佳途徑;指導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正確的學習策略;還應創設適宜的教學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學生提供各種便利,為學生的學習服務;建立一個接納的、支援性的、寬容的課堂氣氛。

專題三 教師課堂呈示行為的創新

教師的課堂呈示形為包括講述行為、體態語的運用、板書行為以及運用現代教育技術行為。

講述行為是教師在課堂上最常運用的教學行為,它是指教師以口頭語言向學生城縣、說明知識,並使學生理解知識的行為。從資訊傳播方向上看,講述行為具有單向性,它不要求學生有對應的互動行為。

教學語言是傳承教學資訊的口說的書面語言,也是藉助非語言表達方式的語言。非語言表達方式中,通過面部表情、手勢、體態等來表達教學中的某種意義,稱為體態語或態勢語。一個成功的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不只是利用語言手段,他(她)還會藉助於體態語輔助有聲語言,傳遞教學資訊,吸引學生注意,啟迪學生思維,提高教學效果。

板書是指教師講課時在黑板上所寫的文字、數理化公式、符號以及所畫的圖表。板書是教師在精心研究教材或教學資源、充分備課的基礎上,將教學內容或思路濃縮,取其精華,把教學重點和難點以凝練、準確的書面文字形式展示在黑板上,從而傳遞教學資訊的一種行為方式;教師的板書是展開於空間,表現為靜態,感知於視覺,以展開知識的核而存在於黑板上的一種藝術。

聲像呈示形為是教師運用視覺和聽覺媒體幫助學生獲得感性認識,學習知識的行為。隨著視覺、聽覺媒體,尤其是電子計算機的迅猛發展,這些媒體不再僅僅停留於向學生提供某種具體、形象的感性材料,而是逐漸與教學中的某些要素相結合,擴大在教學過程中作用,甚至在一定範圍內已開始獨立地對學生進行教學。教師的聲像呈示行為將成為今後提高教學成效的重要因素。

專題四 教師課堂對話行為的創新

對話主要是指主體之間情感的交流、心靈的溝通、靈魂的問答,是一個主體與另一個主體相互敞開與接納,是一個生命與另一個生命的交鋒與同構,是一個心靈與另一個心靈的碰撞與融合,是一個靈魂與另一個靈魂的考問與消解。從語文的文化特性和功能來說,語文教學的對話,是平等主體間思想的交流、智慧的碰撞,是心靈的體驗與感悟,是情感的激發與敞亮,也是主體間自主與合作、傾聽與訴說的相互交融。對話型語文教學通過師生對話、生生對話、師生與文字對話、學生的自我對話達到促進學生主體的自我建構和生命成長的目的。

專題五 指導學生學習行為的創新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語文綜合性學習有利於學生在感興趣的自主活動中全面提高語文素養,是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團結合作、勇於創新精神的重要途徑,應該積極提倡。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對教師行為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師逐漸成為學生學習的合作者、促進者、引導者和參與者,逐漸轉向平等中的首席。在這種情況下,師生互教互學,彼此形成一個真正的學習共同體。教學過程不只是忠實地執行課程計劃(方案)的過程,而是師生共同開發課程、豐富課程的過程,課程變成了動態的、發展的,教學真正成為師生富有個性化的創造過程。教師在課堂上所扮演的角色直接影響著教學效果。

專題六 語文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行為的創新

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是新一輪課程改革提出的新目標。其目的是要改變學校課程過於注重書本知識傳授的傾向,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以及現代社會和科技發展的聯絡,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經驗,並要適應不同學生髮展的需求,體現課程結構的均衡性、綜合性和選擇性,增強課程對地方、學校及學生的適應性。

語文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是保證語文課程實施的基本條件。教師應該成為課程資源開發的重要力量,教科書不是唯一的課程資源。語文課程資源需要語文教師去組織、去開發、去利用,語文教師應當學會主動地、有創造性地利用一切可用資源,為教育教學服務。教師還應該成為學生利用課程資源的引導者,引導學生走出教科書,走出課堂和學校,充分利用校外各種資源,在社會的大環境裡學習和探索。

專題七 語文課堂教學組織管理行為的創新

所有教師都扮演著多重角色:他是作為教員的教師,也是作為管理者的教師,還是作為諮詢者的教師,更是作為公共關係專家的教師。無論他是否意識到這一點,他實際上都在履行著多重的職能。教師已不單單是知識的佔有者、傳授者和教育教學工作的策劃者,而是成為融學習者、組織者、協作者、參與者、研究者、指導者、促進者、教育者等多重角色於一身的富有生命活力的新型教育者。因而,每一個教師在承擔著教學任務的同時,也有課堂管理的任務。好的課堂充滿了生命的活力,學生在其中可以充分地展現自己的個性、施展自己的才華。這就需要教師積極地進行審美創造。好的教師應當是這樣的管理者:不論他面對的是什麼樣的學生,他都能從中發現美好的東西,並以此為基礎,設計一個符合學生最近發展區的目標,並有效引領學生為實現這一目標而努力。

人的手可以做出幾十億種動作,它是意識的偉大培育者,是指揮的創造者。蘇霍莫林斯基在《給教師的建議》中曾舉過這樣一個事例:有一所學校,學生在學習的時候,腦力活動非常侷限和單調,沒有培養他們的智力興趣和需要;而且更加令人擔憂的是,這些處於童年和少年期的學生,沒有用自己的雙手去從事過任何複雜的、精密的、要求細心和動腦筋的作業。這種做法給這所學校的許多學生的智力發展打下了烙印:16歲到18歲的男女青年,當需要他們用最基本的機械進行操作時,竟顯得束手無策,心慌害怕。這所學校沒有一個畢業生通過高校入學考試。這就是在總的智力貧乏的背景上暴露出低劣的勞動素養而造成的可悲後果。在人的大腦裡,有一些特殊的、最積極的最富創造性的區域,依靠把抽象思維跟雙手的精細的、靈巧的動作結合起來,就年激發這些區域積極活躍起來,如果沒有這種結合,那麼大腦的這些區域的活力就處於沉睡狀態。在童年和少年時期,如果沒有把這些區域的活力激發起來,那麼它們就永遠也不不會覺醒了。

因此,我們從一年級起,就要要求學生的雙手能作出準確的、有成效的動作。在手工勞動課上,在課外小組裡,孩子們就學習用紙剪出或者用木料雕出精細的圖畫。誰學會了使用雕刻刀,能寫出漂亮的字,他就會對稍有一點點偏差的地方都很敏感,不容忍馬虎了事的作業。這種敏銳的感覺會遷移到思維上去。手能教給思維以精確性、工整性和明確性。

......

我在許多年間觀察了在職青年業餘班的學習情況。許多學員儘管沒有時間完成家庭作業,也不上課,但是他們掌握數、理化的知識卻比全日制的學生深刻得多。這是為什麼呢?原來激發他們的智力才能的一個強大刺激物就是他們都有一雙很巧的手在工作。業餘班裡的優秀的數學老師,都是一些有文化、有天賦的機械師,就是那鞋在民間被稱為自學成家的人。精細的、耐心的、用腦的創造性工具,使他們變成了無師自通的人。我們借鑑日常生活中這些有益的經驗,努力做到不僅在勞動課上,而且在其他各種活動中,使學生的雙手激發他們的思維。

蘇霍莫林斯基的這種做法,雖然我們國家現在正在採用,但是在實際教學中,有很多農村教師並沒有真的落實,除了語文、數學外,其他課程並沒有切實教好。所以,我們一定要重視這個問題,在教學時一定要加強孩子的動手能力的培養。

剛開啟一本雜記就看到了這麼一篇讓我深思的文章,不得不讓我想到自己的學校."互聽互評"課在我們學校搞地非常熱門,對教師的培養也是相當的.有效,可是看了這篇文章後,我沉默了.

整篇文章是這樣的:

我聽過這樣一節歷史地理學科結合課.學生就祖國統一這一問題的子問題分小組彙報,提問.主持人由學生擔當,教師只是評述小組的發言,或者在出現問題的時候適時地站出來.學生的表現很精彩,真正讓人看到有個性的學生.

這堂綜合課是兩節課連著上的,在中間休息的時候,聽課的教師卻走了五分之四.

教師們為什麼沒有興趣把這一堂學生表現很精彩的課聽完? 我想,很大原因在於教師要聽的是教師表現很精彩的課,而不是學生表現精彩的課!

課堂的主角到底是誰? 一堂好課的標準是什麼?我們聽課聽的是什麼? 一堂好課就是要展示教師多才多藝,胸有成竹,運籌帷幄嗎? 一堂好課就是教師準備充分,銜接得當嗎? 教師教得好,學生就一定有收穫嗎?

我還聽過一堂國小語文課--<<耳朵上的綠星星>>.課堂上教師的朗讀很有感情色彩,他一邊朗讀,一邊表演,學生也模仿老師的語氣姿態朗讀課文.看起來,這是一堂很好的課,教師表演出眾學生生氣勃勃.專家對這堂課的評價是"美麗的老師上了一堂漂亮的語文課"!但是,很遺憾,我們只是看到了美麗的老師,我們讚美的只是老師,而不是學生.在課堂上,學生可以展示自己的地方,都被教師佔據了.學生只是跟著教師的思維走,看似教師引領到位,實則學生失去了主體性.但是恰恰是這樣的課,被很多教師所認可,而對一堂學生搶了教師的風光,甚至佔盡課堂風光的課則很不理解,甚至於不屑於聽.

我們反過來想一想,學生為什麼在課堂上表現精彩?是因為教師教得好,引領得好啊!學生的創造性和個性不是天生的,是教師培養和教育出來的.學生表現的精彩,就是教師表現的精彩啊!像前述那堂綜合課,我們看到精彩的學生,有個性的學生,自然就會想課下教師一定下了很大的功夫!難道在課堂上就看不到教師的角色和地位嗎?不是!在每個小組彙報之後,甚至在小組彙報之中,教師都要適時地站出來,給學生適宜的指導,給學生的彙報畫龍點睛,給學生思維的延伸指明方向.這更需要教師下工夫,也更看得出教師的真功夫.

作為教師,最常犯的錯誤就是怕別人不知道自己什麼都知道,怕別人不知道自己有本事.所以,教師一定要時刻問自己:課堂到底是誰的?不要怕學生搶了教師的風光,將學生的自發性,主動性和創造性調動到最充分的狀態,就是教師的本事.當別人誇你的學生表現精彩的時候,實際上就是在誇教師,學生的精彩是教師培養出來的啊!

俗話說的好:書籍是人類的朋友,是人類進步的階梯。的確是在看了《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之後,給了我一些啟發和思考。蘇霍姆林斯基在許多條建議中都提到,教師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養,就是要讀書,讀書,再讀書。的確,我們教師教給學生的那點基礎知識,只是滄海一粟,教師要想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在教學時遊刃有餘,就需要不斷地讀書,不斷地補充自己的知識的儲備。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一個真正的人應當在靈魂深處有一份精神寶藏,這就是他通宵達旦地讀過一二百本書。

書中第二十二條講到爭取學生熱愛你的學科。在蘇霍姆林斯基看來,只有學生喜歡上了某一學科,那麼這些學生的天賦素質才會得到發展,他們的愛好、稟賦、才能、志向才能建立起來。我們也可以從生活中的種種事實看到,一個人最終的研究或發展方向,都可能與他小時候所喜愛的那門學科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是啊,作為老師,最希望的就是學生熱愛你的學科,只有這樣,學生才有興趣學,才能學的好!

如何讓學生喜歡你的學科呢?它所需要的條件太多了,教師靠高尚的人品,積極的智慧,高超的教育藝術吸引了學生,學生喜歡你,自然會愛烏及屋,從而喜歡了你教的這門學科。蘇霍姆林斯基也提出了一些很好的建議,他說去爭取自己學生的思想和心靈,跟你的同事們,其他學科的教師來一番競賽。但有一些學生對什麼都不感興趣,他們對一切都感到漠然。蘇霍姆林斯基說,在學生對待知識的態度上,最令人感到苦惱和感到擔憂的,就是這種無動無衷的精神狀態。但同時也給了我們建議: 接近那種無動於衷的頭腦的最可行的途徑就是思考。所以我們要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