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文學>

幼兒教育隨筆-哄孩子有學問

文學 閱讀(5.1K)

在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對隨筆應該很熟悉吧?隨筆是過去社會較為流行的一種文體,語言靈動,婉而多諷。那麼,怎樣才能寫好隨筆?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幼兒教育隨筆-哄孩子有學問,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幼兒教育隨筆-哄孩子有學問

暑假時,同事小金對我訴苦,說他兒子性格怪僻,這讓他很苦惱。原來,小金大學畢業後留在了城裡工作,孩子一直放在老家,去年才接回身邊。小金原想與兒子共享天倫之樂,可是兒子整天不是看電視就是玩遊戲,任憑小金怎樣努力,孩子表現的都是冷冰冰的,對於他示好的許諾也表現得無所謂,他眼圈紅紅地問我:“你說,我是不是暖不回來他的心了?”

我安慰他:“先別急著下結論。按你說的情況,孩子恐怕不是不適應新生活,而是心理有點小問題。如果人經歷過欺騙或遺忘,失望情緒疊加,會激發心理的自我防護機制,就會表現出多疑和冷漠。這可能與孩子的成長環境、所受的教育以及監護人的教育方式、方法有關。”

小金不太接受我的分析:“我知道你懂點兒童心理學,但你說得也太玄了,看護兒子的是他親奶奶,疼還疼不過來呢,怎麼會欺騙?”我告訴小金,有時候大人對孩子的欺騙不是惡意的,甚至可能是善意的。然後我給他舉了個例子:有個四五歲的孩子一直期望能跟母親一起去趕集,可母親因為擔心路途遙遠孩子走路太辛苦,哄孩子說只要他早上起得來,就帶他去。本以為孩子肯定會睡過頭,沒想到孩子一大早就起床了,惦記著去趕集,母親卻食言了,最終沒帶孩子去。

然後我問小金:“你說這樣的孩子對大人能有信任感嗎?”聽我這麼一說,金亮立即想起一件事:“我兒子4歲時,有次給我打電話哭訴,說奶奶騙他。一問才知道,我媽媽帶他去商場玩,他看中了一個玩具火車,非要買。因為家裡已經有很多類似的玩具,怕孩子鬧,我媽媽就哄他,說回家取錢再來買,兒子就乖乖地跟奶奶回家了。結果奶奶卻食言了,沒給他買。兒子哭鬧了好一陣子,我當時沒有多想,只是勸他聽奶奶的話。我媽媽也曾說過,小孩就得哄著,先哄過去再說,不然孩子會在外面哭鬧,丟人。根據我媽媽這種理念,想來這樣的事情一定常有。”說到這兒,小金若有所思,“怪不得兒子有次跟我說,大人都騙人。”

我說,這種情況千萬不能大意,要趕快糾正,童年是一個人性格形成的關鍵時期,如果任由這種情況發展下去,不僅影響孩子的性格,也會影響孩子以後對社會和人生的看法。我建議小金立即行動,有意識地重新樹立孩子對父母的信任感,只要答應孩子的事,就一定要做到;而對孩子的多疑、冷漠,則要淡化處理,因為那只是孩子為了保護自己而採取的心理防護,當信任建立後,防護自然會解除。

前不久,我見到了小金的兒子,孩子已經和同齡孩子一樣活潑頑皮,對小金也十分親密。小金說,看到孩子恢復童真,他特別欣慰。他說這幾個月有意識地讓孩子樹立對他的信任,答應孩子的事他就堅決做到。開始孩子不冷不熱的,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孩子的狀態逐漸改變,願意和他親近,也開始相信他了。當然,對孩子的無理要求或者他做不到的事,他會堅決說“不”。開始他還有些擔心,怕刺激孩子,沒想到效果非常好。做不到的事他耐心和兒子解釋,兒子一般都會理解。“現在孩子性格變好啦!”小金高興地說。

現實生活中,有很多家長,尤其是老人,仍然信奉孩子要“哄”的'教育理念。他們認為,孩子年紀小,有了不合理要求時,為了避免孩子哭鬧,哄一下沒關係,過後孩子就會忘掉哭鬧的根源。這種做法非常不妥,因為孩子雖然能忘掉事件本身,但被欺騙的感覺卻會留在心裡,進而影響到他的性格和對人對事的看法。正確的做法是,能答應的和應該答應的要求,儘可能答應並堅決做到,反之,要直接拒絕,哪怕孩子哭鬧也不能假裝答應來哄騙孩子。“哄”孩子看似無傷大雅,實則是對孩子赤裸裸的欺騙,會導致孩子多疑、冷漠。要想孩子陽光、健康地成長,家長萬萬不可“哄”孩子。而這一點,早在20xx多年前曾子就已經做到了,他以“曾子殺豬”的故事為我們樹立了對孩子信守承諾的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