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生活經驗>

桂劇的特點起源藝術特色

生活經驗 閱讀(8.71K)

桂劇流行於廣西當地說北方話(官話)的地區,如桂林、柳州、河池、南寧等市說“官話”的城鄉,深受桂林人民的喜愛。下面是本站小編給大家整理的桂劇的特點簡介,希望能幫到大家!

桂劇的特點起源藝術特色

  桂劇的特點

桂劇是廣西主要的地方劇種,發端於明代中葉,明末清初在廣西已有崑腔,隨著高腔和弋陽腔相繼傳入,各曲種相互融合,形成以彈腔(即皮黃)為主結合高、昆、吹、雜等五種聲腔藝術的桂劇。

桂劇的劇目有“大小本雜八百出”之說。由於它的歷史與徽劇、漢劇、湘劇、祁劇有密切的血緣關係,所以它的劇目多與皮黃系統的兄弟劇種相似。

桂劇的聲腔以“彈腔”為主,兼有“高腔”、“崑腔”、“吹腔”以及雜腔小調。其“彈腔”分“南路”(二黃)、“北路”(西皮)兩大類。它們的反調形式“陰皮”和“背弓”又都自成體系

桂劇的伴奏樂隊亦與其他皮黃系統的劇種一樣分為文武場。前者使用二絃(似京胡)、月琴、三絃、胡琴以及曲笛、梆笛、嗩吶、唧吶(即海笛)等,兼配部分中、低音樂器;後者使用脆鼓(板鼓)、戰鼓、大、小堂鼓、板(扎板)、大鑼、大鈸、小鑼、小鈸、雲鑼、星子、碰鈴等等。

桂劇的角色分為生、旦、淨、醜四大行當。生行又分生、末、外、小、武;旦行中又分旦、佔、貼、夫;淨行則分為淨、副、末淨;醜得只分醜和小丑。

桂劇的表演側重做工,注重以細膩而富於生活氣息的表演手法塑造人物。即使是武戲,也多是文做。

  桂劇的伴奏

桂劇的伴奏樂隊分為文場、武場。前者使用二絃(似京胡)、月琴、三絃、胡琴以及曲笛、梆笛、嗩吶、唧吶(即海笛)等,兼配部分中、低音樂器;後者使用脆鼓(板鼓)、戰鼓、大堂鼓、小堂鼓、板(扎板、搖子)、大鑼、大鈸、小鑼、小鈸、雲鑼、星子、碰鈴等等。這些樂器在音色上各有特色,是桂劇各聲腔音樂的.重要組成部分。

  桂劇的流派

桂劇的角色分為生、旦、淨、醜四大行當。生行又分生、末、外、小、武;旦行中又分旦、佔、貼、夫;淨行則分為淨、副淨、末淨;醜得只分醜和小丑。另有一些跑龍套的下手,統稱為“雜”。各行當在表演上風格各異。

生行:穩健持重,雍容大方。如《六部大審》的閔爵,《楊袞教槍》的楊袞,《轅門斬子》的楊延昭等。

小生:瀟灑飄逸,清秀俊雅,武小生則儒雅英武。如《黃鶴樓》的周瑜,《柴房別》的李旦,《槍傘》的蔣世隆 等。

旦行:或端莊華貴,或倩麗靈巧,佳者唱做兼備,文武俱能。如《桃花教瘋》的桃花,《桂枝寫狀》的李桂枝,《斬三妖》的蘇妲己等。

淨行:雄渾威凜,剛武火爆。如《鴻門宴》的項羽,《蘆花蕩》的張飛,《司馬洗宮》的司馬師等。

醜行:滑稽而不鄙俗,詼諧而不油滑,輕鬆自然,恰到好處。如《化子罵相》的孫巧兒,《古董借妻》的張古董,《乙保寫狀》的何乙保等。桂劇無搖旦專行,搖旦腳色常由副淨、醜、夫等行演員兼演,表演重詼諧。如《拾玉鐲》的劉媒婆等。

上述各行除雜外,均有應工戲。如生,凡老生戲均能飾演;外主演掛白髯的老生戲;末主演桂花(灰)髯的老生戲;小為文小生,主演文戲;武為武小生,主演武戲。旦,凡旦行劇目都能飾演;佔多演文戲;貼多演武戲;夫主演老旦戲。淨須文武皆能,但側重於唱功戲;副淨戲路類似京劇的架子花臉;末淨多飾演不掛髯口的花臉(粑粑臉)角色。(此類角色也可由武小生開臉飾演)醜、副醜原均為文丑,醜主演官衣、褶子戲,副醜主演袍裙、富貴衣戲,後吸收京劇表演,副醜逐步成為專工武戲的武丑。雜為雜角,多演家院、中軍一類角色。隨著清末 “三小戲”的興盛,桂劇旦行又逐漸細分為正旦、閨門旦、背心旦等。

桂劇現行的行當體制仍以生、旦、淨、醜為主,在飾演現代劇中的角色時,則多打破行當界限,而以劇中人物性格為依據,由具備相應條件的演員飾演。

仫佬族劇與桂劇是一對孿生姊妹,都是由湖南的祁陽劇嬗變而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