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生活經驗>

《故鄉》人物形象分析

生活經驗 閱讀(7.88K)

故鄉,熟悉而有陌生的名詞。

《故鄉》人物形象分析

一次次在夢裡看見故鄉在向我招手,因我那久別的故鄉,對於我們,是一棵沒有年輪的樹,在我們的心中永不老去。

文章裡重點刻畫了幾個人物:“我”、“閏土”、“楊二嫂”。通過他們,讓我們目睹了故鄉的衰敗景象,和農民的貧困生活,更加揭示了深刻的主題。

小說中的我,有作者的影子,但是決不等同於作者。“我漂泊在外,對故鄉一直懷著美好的回憶,那回憶中的故鄉並不僅僅是一個現實的世界,那更是一個想象中的世界。”我想念和“我”一起小時候的哪個閏土,我對閏土懷著深厚的感情,但當閏土叫出那一聲“老爺”的時候,我才明白,我們之間已經形成了一層不可逾越的隔閡,這隔閡是舊社會人與人之間階級隔膜和等級觀念的思想束縛造成的,使我產生了對勞苦人民的同情與憐憫。我便成了一個追求新生活,心懷希望的知識分子。

我所銘記了一個少年,他名叫閏土。兒時的印象如今又浮現在眼前,那是一個活潑剛健、動作乾脆利落,說話脫口而出,樸質,有智有勇,熱情又純真的小英雄,小夥伴。當閏土把幹青豆拿出時,說:“請,請老爺……我明白,一切都變了,唯有善良純樸沒有變。當他揀起一幅香爐和燭臺時,我知道,這時的閏土麻木遲鈍,把改變現實的希望寄託在對神靈的祈求禱告上。我們聊了些閒天,卻早已經沒有了兒時的純真友誼,昔日的閏土也失去了純真與溫情,變得木訥,麻木,市儈,猥瑣……他時生活的重壓之下艱難掙扎在貧苦深淵中的廣大中國勞動民眾的代表。他的生活不僅是他自己的辛酸史,也是當時廣大農民的一個縮影。

零星的記憶讓我想起了二十年前的那個美麗的女子,“豆腐西施”楊二嫂,她的生活是辛苦的,但這中辛苦也壓碎了她們的道德良心,看著她說的“忘了?這真是貴人眼高……我們小戶人家用得著,迅哥兒,你闊了,你現在有三房姨太太,出門便是八抬大轎,還說不闊……”楊二嫂的話中,恭維帶挖苦,拉下臉皮,討要東西,而且隨意編造,心口胡說,要走的時候,順便將母親的一副手套塞在褲腰裡,在人眼前偷東西卻沒有一絲羞恥之心……她變得沒有信仰,沒有操守,沒有真摯的感情,不講道德,自私狹隘的人,變成了庸俗小市民的典型。

昔日的故鄉變成這樣,讓我覺得不可思議,但我聽到了那句話“可是,水生約我到他家玩咧!”你聽,那也曾經是我和閏土的對話啊!巨集兒和水生之間的情誼,像記了我和閏土小時候的情誼,看著巨集兒天真和對美好未來的嚮往,但也同時給人們提出了一個深刻的問題:“下一代的命運會怎麼樣呢?會和我們之間一樣嗎?

不知是誰打開了記憶的枷鎖,那句話輕輕地飄到了耳邊:

“那西瓜地上的銀項圈的小英雄像,我本來十分清楚,現在卻模糊了。又使我非常的悲哀……”

往事一幕幕,美好的回憶都變成了痛苦的現實,小英雄的形象為“木偶人”所代替,誰的心中能不悲哀呢?但“我”此時的悲哀並不等同於“絕望”,“我”依然相信,我的故鄉會有美好的未來,不過,有些渺茫罷了!

“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變成了路!”對啊!有了希望,並矢志不渝地奮鬥追求,一定會實現的。“希望”是“無所謂有,也是無所謂無”的,如果人們都朝著希望的路走,那樣便會迎來新的生活。

寫到這裡,掩卷沉思,作者以“我”這次回故鄉的經歷為題材,寫出了當時社會中痛苦根源。中國人民仍處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黑暗中。但是,我相信,總有一縷陽光會衝破黑暗……

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

我想,當我們久別故鄉時,我們不會再用起這句話,那時,我們感嘆的會是“柳暗花明又一村”,那時我們感嘆的會是故鄉的燦爛與輝煌。

《故鄉》人物形象分析 [篇2]

小說中的人物有閏土、楊二嫂、水生、巨集兒、母親和'我'。主要人物是閏土,襯托人物是楊二嫂。線索人物是'我'。

一、分析閏土人物形象:(外貌、動作、語言描寫,前後對比的寫法)

(朗讀第12自然段—30自然段;第55自然段)

《故鄉》寫閏土著重的是前後對比的方法。作品從哪幾方面進行對照?通過對比突出了什麼?

明確:

(1)外貌對比:

少年閏土:'一個十一二歲的少年','紫色的圓臉,頭戴一頂小氈帽,頸上套一個明晃晃的銀項圈'——淳樸天真、可親可愛;

中年閏土:'先前的紫色的圓臉,已經變作灰黃,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皺紋;眼睛也像父親一樣,周圍都腫得通紅','頭上是一頂破氈帽,身上只一件極薄的棉衣,渾身瑟索著','那手也不是我所記得的紅活圓實的手,卻又粗又笨而且開裂,像是松樹皮了'。——受盡生活折磨,命運悲慘(經濟生活的艱難和精神負擔的沉重)。

《《故鄉》人物形象分析》全文內容當前網頁未完全顯示,剩餘內容請訪問下一頁檢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