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生活經驗>

試論中國國民性與茶文化精神

生活經驗 閱讀(5.5K)

中國茶文化是中華傳統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幾千年來,茶文化之花之所以在中國大地上常開常新,就 址因為茶能符合中國國民的內在追求,從而茶文化精神成為中國國民性的一個組成部分。同佯,茶文化精神 也反映了中國的囚民性。

試論中國國民性與茶文化精神

中國茶文化之花是由具有中國特性的國民澆灌和培育出來的,即中國國民性規定了中國茶文化的內在 特質(即茶文化精神),因此,要深層次地理解和把握中國茶文化,就必須首先理解和認識中國人,即中國的國民性。

一、重視現實人生是中國國民的特性也是中國茶文化的精神

在中國古代乃至近現代,塑造中國國民特性的主要思想是儒家和道家。

儒家以孔子為代表,奠定了儒家思想的基礎,其思想的核心是"仁"。"仁"是--個比較寬泛的概念,有多層 含義。其中的一層,也就是對中國國民的以大塑造,就是重視現實人生。孔子說:"未知生,焉知死","未能事 人,焉能事鬼",這是對人生的充分肯定。中國國民不捨棄或輕視現實人生,而是在現實世界巾保持或追求 幸福和快樂,即"道在倫常日用中",這便是孔子的"仁"對中國國民的塑造。

道家思想在中國古代社會中,作為儒家思想的對立補充,對中國國民性的塑造也起了重要作用。

道家儘管是崇尚沾淨虛無,去塵離俗,恬淡無為,然而,他們仍然是重視現實人生,他們修煉長生術的目 的,仍然足為了求得生命的延續,仍然是為了活得更好,更有質址,這就是道士們所向往的輕身換竹,羽化成 仙。

無論儒家也罷,道家也罷,對中國國民性的塑造之一就是重視現實人生。

中國茶文化是由中國特性的國民所創造、培養和發展,因而重視現實人生也就成為巾同茶文化的內在特 質之一。中國文人士大夫的種種品茶贊茶的文化表現說明了這一點。

茶是中國文人士大夫得志時怡情、修性的重要手段,而茶更是中國文人士大夫失意時安慰人生、平衡心靈 的重要手段。因為茶中有人生的滿足,使得中國的文人士大夫即使遭受巨大的打擊和不幸,也不陷入宗教的 迷狂或深沉的憂鬱。中國茶文化的發展史在某種程度上就是中國失意文人品茶贊茶的歷史或情感體驗。

中國茶學第一人--茶神陸羽,儘管看透人生:"不羨黃金壘,不羨白玉杯,不羨朝入省,不羨暮入臺",然 而,他沒有沉入佛門避世,而仍然執著現實人生。不斷地對現實人生探索,而達到了人生的高境界,將儒、道、 佛融於一身,才寫出了茶學經典《茶經》。

自陸羽之後,歷代茶人正因為重視現實人生,才有如此多的詠茶之詩和茶學著作。文人士大夫們在"修身 齊家治國平天下"時以茶勵志,以茶修性,而失意時或經歷坎坷時則從品茶的境界中尋得心靈的安慰和人生的 滿足。

唐代詩人韋應物說:"為飲滌塵煩"--飲茶能消除人世間的煩惱。韋應物是個失意文人,在現實社會無 法施展才華,便消沉隱退,在茶盅中享受人生。

唐代詩人白居易在後半生仕途不暢時,便退隱山林,在恬淡寧靜中以茶相伴、享受人生:"食罷一覺睡,起 來兩甌茶。……無憂無樂者,長短任天涯。"

被譽為宋詩"開山祖師"的梅堯臣,宦途不得志而畢生致力於創作,創作了大量的茶詩,在茶中享受"閒遠 古淡"的人生。

南宋大詩人陸游也是因為壯志難酬,而在茶中尋得慰藉,創作了唐宋詩人中最多的茶詩。

中國茶文化的發展,在某種程度上就是得益於中國歷史上失意的文人士大夫們沉湎於茶藝或茶道,在茶 中享受人生,在茶中傾注中國的儒釋道思想。

二、追求人格完善是中國國民的顯著特性也是中國茶文化的重要精神

中國國民的文化心理結構奠定於孔子"仁"的思想,兩千多年來持久而穩定地承續下來。孔子的思想是中 國農業社會的結晶,而中國農業社會在兩千多年中沒有大的變化,即封閉而穩定地發展。因而孔子所奠定的 這麼一種文化心理結構在封閉而穩定的農業社會的環境中承續不斷,後世的思想家們也只是在不同的時代 背景下發展了孔子思想的某一方面。

孔子"仁"的一大特性就是突出了對個體人格完善的追求,而極力強調學習和教育,"學而不思則罔,思而 不學則殆"。通過追求知識、勤奮學習和講求控制、鍛鍊意志而達到偉大的人格:

"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三軍可奪帥,匹夫不可奪志山"。

"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

這就是孔子的個體偉大的理想人格。

孔子所樹立的理想人格,經過孟子的發展得到了極大地高揚,孟子說:

"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 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竹,餓其休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聽以動心,忍性, 曾益共所不能。"

"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於生者,故不 為苟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於死者,故患有所不闢也。"

這些經典名句,兩千多年來,激勵著中國的'國民,而成為小國國民的性格,特別是成為丈人士大大的人格 理想。

中國茶文化主要是由中國文人士大夫所創造和發展起來的。因此,追求人格完善成為中國茶文化精神的 題中應有之義。

中國茶學的開山祖陸羽,就是把品茶作為人格修煉的手段,他在《茶經》中說:"茶之為用,昧至寒;為飲,最 宜精行儉德之人。"於是,"精行儉德"成為歷代茶人的格言。陸羽的一生就是在不斷地實踐和修煉"柿行儉德" 的理想人格。他的《茶羨歌》:"不羨黃金壘,不羨白玉杯,不羨朝入省,不羨暮人臺,千羨萬羨西江水,曾向競陵 城下來。"充分表現了他獨立自由的人格,在茶與山水中尋得人生的滿足。

唐代有一批詩人都是以茶來排解煩惱,磨勵志向,完善人格。詩人韋應物在《喜園中茶生》中稱茶:"沽性 不可汙"。唐僧皎然稱茶:"此物清高民莫知,世人飲酒多自欺。"唐人裴汶對茶性的體驗:"其性精清,其味淡 潔,其用滌煩,其功緻和",因而茶成為國人鍛鍊意志的手段:"至其沖淡、簡潔、高尚、雅清之韻致。"

宋代大文豪蘇東坡一生屢遭坎坷挫折,而茶葉則成為它個人追求高潔、剛正純樸的品格象徵。其所作《葉 嘉傳》最能反映他追求的理想品格:剛正不阿又恬淡飄然。在《葉嘉傳》中稱讚茶葉"廣風味恬淡,清白可愛","容 貌如鐵,資質剛勁",這實際上就是蘇軾自身所追求的理想人格。蘇軾的另一名言:"從來佳茗似佳人",也是反 映了他高沽的人格追求。

大文豪及史學家司馬光則把茶比作君子:"茶欲白,墨欲黑,茶欲新,墨欲陳;茶欲重,墨欲輕,如君子、小人 不同。"茶中有完美的人格,司馬光通過贊茶表達了個人人格的追求--做君子,不做小人。

即使身處富貴鄉的北宋末代皇帝宋徽宗也是把品茶看作人格的修煉,他稱讚茶"i哩甌閩之秀氣,鍾11JJlJ之 靈桌,祛襟滌滯,致消導和則非庸人孺子而可得而知矣。澹間沾,韻高致清……。"因而"天下之上,勳志清白, 竟為閒暇修索之玩,莫不碎五鏘金,啜英咀華,較筐笑之精,爭鑑裁之別,雖下士於此時不以蓄茶為羞,可調盛 世之清尚山"

元明清的茶人如唐宋文人士大夫一樣,在品茶中,在茶藝或茶道中追求人格的完善。

明代屠隆在《考般木餘事》中對品茶人品的要求:"茶之為飲最宜精行修德之人……。使佳茗而飲非其人,猶 汲泉以灌蒿萊,罪莫大焉,,"茶道或茶藝必須要德行高修養好的人才能得到茶中的審美境界。

晚明眾多茶人則在內困外憂中,更足在茶藝中走向內向心性的修養,在清賞閒適中避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