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生活經驗>

人教版六年級數學下冊《正比例的意義》教後反思

生活經驗 閱讀(2.73W)

今天進行了《正比例的意義》這節課的教學,有幾分喜悅,也有幾分遺憾。

人教版六年級數學下冊《正比例的意義》教後反思

《正比例的意義》這節課一直是教學的重難點,以前也曾經執教這節課,但總感覺一節課下來,老師很累,學生卻很迷茫。為了突破這一教學的尷尬,在本次的達標課中,特意選取這節課來上。一開始決定上這節課,自己也是覺得很為難的,不知道從何下手。從網上搜集資料,沒有找到名師的課例,其他課例看了都覺得不令人滿意,所以最後索性拋開別人的設計而進行設計。

首先是這節課的匯入,因為教學內容不易被學生接受,所以必須有一個有趣的情境合適的匯入來帶動學生的學習熱情。我思之很久,最後忽然想到了教學《用字母表示數》常用的一個例子,因此決定用此來匯入:一隻青蛙四條腿,兩隻青蛙八條腿......想到青蛙,耳邊又響起兩句詞:“稻花香裡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稻花香裡說豐年,不正蘊含著正比例的意義嗎?想至此,一陣竊喜,就這樣匯入了。在課堂教學中,發現學生對此匯入很意外也很有興趣,看來,匯入是成功的。

第二,最關鍵的是引導學生來理解正比例的意義。課本上選取的是有關圓柱的體積、底面積和高的例子,對學生來講,感覺是有點吃力的,因此就順藤摸瓜,以青蛙的只數和腿的條數這兩個量來引導學生理解正比例的意義。引導學生從左向右觀察,發現兩種數量的變化情況,再從右向左觀察發現變化情況,然後再結合起來觀察,一種量隨著另一種量的變化而變化,由此讓學生理解什麼是兩種相關聯的量,兩種量的變化規律是怎樣的。最後引導學生再去縱向觀察兩個相對應的量,有什麼新的發現,得出相對應的兩個量比值一定。從而由三點來理解正比例的意義:一、是否是兩種相關聯的量。二、兩種量的變化規律是否一致。三、比值是否一定。這樣的安排,由具體到抽象,讓學生經歷了知識產生的.過程,留下了較為深刻的印象。

第三、練習的設計。第一題,看到“速度”你會想到什麼呢?讓學生結合所學的知識來判斷當速度一定時,路程和時間是成正比例的量,兩者是正比例的關係。第二題,判斷兩種量是否是正比例關係。第三題,通過年級和跳高的高度,讓學生去充分的感知判斷兩種量是正比例關係必須同時具備三個條件,缺一不可。

第四、知識拓展應用。由金字塔古代的測量引出物體和影長這兩種量,通過竹竿的長度和影長的表格,讓學生來觀察判斷兩者的關係,激發學生學習數學應用數學的興趣。

第五、全課總結。由課始的問題,詩中的哪句詩蘊含了正比例的含義前後呼應來總結,教育學生認真學習,祝願學生有付出就有相應的收穫,讓付出和收穫成正比。這樣的結語,讓數學課顯得意味深長。

以上是對本節課認為成功的地方,教學設計有新意,層次清楚,由形象到抽象,很好的融數學學習於輕鬆愉悅中。

課後和領導、聽課老師交流,也發現了一些問題。一是學生的情緒還欠缺,回答問題不太積極,很害怕出錯。也許是聽課老師較多的緣故,也許是我引導的不夠,沒有很好的創設愉悅的學習氛圍,大多學生顯得很拘謹,尤其是開始,站起來的表情很不自然,到後來慢慢的有所改觀。二是對於兩種量是成正比例的量,兩種量是正比例的關係,這兩種說法強調的不太夠,以至在開始的判斷中學生表述不很清楚。三是在引導學生學會對照三條性質來判斷的基礎上,沒有引導學生怎樣更快的去判斷的方法,完全可以抓住比值一定這一根本性質來進行快速的判斷。因為只要兩種量的比值一定,一定是兩種相關聯的量,兩種量的變化規律一定是以至的。學生在後來的練習中對此有所感悟,但是我沒有讓學生來進一步的總結。其實,原來的教學,最後總是讓學生這樣來判斷的,效果也不好。我想不好的原因是一開始就讓學生這樣來判斷,而省去了依照三條性質判斷的過程,雖然是捷徑,但學生沒有很好的經歷知識形成的過程,而這個過程是必經之路。看來,在教學設計上,不按照學生的認知規律來設計,課下就不得不亡羊補牢了。提高課堂效率的關鍵,首先是在教學設計上。

另外,還有一種強烈的感覺,要想上好一節數學課,僅僅有數學的知識是遠遠不夠的,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蘊。一節課是我們綜合知識和素質的展示,學習是提高的最佳捷徑,我要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