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生活經驗>

茶文化習俗

生活經驗 閱讀(2.28W)
  巴蜀茶館習俗

“巴蜀”茶館習俗甚多,常去茶館,就會有眾多的體驗:

茶文化習俗

1. 茶葉叫做“葉子”。茶碗中茶葉多稱作“飽”,反之則為“嗇”。飲茶叫作“吃茶”。把開水第一次衝進茶碗叫“發葉子”,再向茶碗內沖水則叫“摻茶”。“一道”(“一開”)、“二道”(“二開”)是吃茶之常用語,“開”即指摻水時揭開茶蓋。“才喝一道(一開)”是指時間較短,才摻水一次。品茶之人最忌別人來喝其二道茶,因其色、香、味正佳,故有“頭道水,二道茶”之說。

2. 如是討茶喝,因是別人喝過的茶,故稱為“加班茶”。每道茶只能飲一半,茶碗中所剩之茶水稱為“茶母子”。

3. 茶館中常有人“喊茶錢”,即某人走進茶館時,熟人便喊“茶錢我這裡會了”。喊茶錢的人越多,來人的面子就越大。其要口稱“捱過,捱過”以致謝。

茶俗介紹:新娘茶介紹

新娘茶,作為古俗,代代相襲,流傳不息。話說新娘在拜堂後的第二天,第一件事就是親手泡製香茶敬獻公婆及男家親眷。當然,坐在川流不息的城市裡吃飯的人,十有八九沒有經歷過這種鄉下規矩。

晚上七點多時,廳堂裡紅燭閃爍,新娘在小姑引導下,蓮步輕移,登堂向四周客人施禮。獻上新人果子,裡面有紅棗、花生、桂圓和瓜子,預兆新娘早生貴子。然後是煮水泡茶。新娘泡製的是冰糖桂花茶,是取甜蜜之意,賜於親人以吉祥如意的祝福。

茶藝最重要的就是程式和規矩。新娘敬茶也有序、重禮。按照考證出來的程式,敬的第一杯茶,當然是上方的公婆,然後按下左、下右、左上左下,右上右下的順序相繼敬茶。如果客人分列而席,那自然也是先左後右,先上後下了。但餐廳裡高朋滿座,分不清孰親孰疏,只好揀著順手的客人上茶。原來以為自己置身事外的顧客,對突如其來的“厚愛”頓生受寵若驚之感。一桌印巴客人喝了“新娘”敬上來的茶後忍不住嘀咕:中國人吃飯還捎帶搞行為藝術?

川流不息的茶藝表演,也許只是餐館豐富就餐氣氛的方法。但飯桌上喝茶的傳統確實應該有所光大,代代相傳,併發揚於世界各地。

  英國下午茶文化的起源

英國的下午茶,源起於19世紀的維多利亞時代,因此也稱維多利亞下午茶。

英國的維多利亞時代是英國最為強盛的時代,在全球各地佔據著很多殖民地和附屬國,自詡為“日不落帝國”。國家的強大和富足,促使人們注重追求有品位的生活,特別是一些豪門貴族更是在百無聊賴的日子裡,希望追求新的刺激,來填補生活的空虛和無聊。在1840年的下午,貝德芙公爵夫人安娜女士睡醒了午覺,覺得心無寄託,百無聊賴,卻對什麼都沒有興趣。大約在4點鐘,忽然覺得有點餓的感覺,就讓女僕到廚房給她找點吃食。女僕到廚房一看沒有合適的食物,就索性給夫人烤了幾片點心,沏了壺紅茶端了過來。貝德芙公爵夫人吃著新烤的麵包,喝著紅茶,覺得很受用。幾天後,貝德芙公爵夫人的幾位好友造訪,公爵夫人就命女僕,用點心和紅茶招待好友。不料這些好友異口同聲地讚美,回去後紛紛造訪,並逐漸擴大延展,就形成了流行於英倫三島的下午茶。

隨著下午茶的廣泛流行,下午茶這種飲茶方式變得越來越繁複,從喝下午茶的`器具,飲下午茶的擺設,以及配下午茶的茶點,都越來越講究。在下午茶的茶具方面,瓷質茶壺很講究,很精美,還要根據招待客人的多少來選用大小不等的茶壺和茶杯,此為還要備有糖罐、點心盤、果醬、奶油,以及叉子、餐巾、托盤墊等器物,這些茶具的擺設也有嚴格的要求。精美的茶具,優雅的客廳,在飲下午茶時還有用悠揚的古典音樂來陪襯,這樣,飲下午茶時的心情輕鬆而自在,形成了簡樸而不寒酸,華麗而不庸俗的優雅的氣氛。

飲下午茶的時間是下午的4點鐘,飲用的下午茶多為紅茶,如大吉嶺紅茶、伯爵茶(以中國紅茶為基本茶,加入佛手柑調製而成)、火藥綠茶、錫蘭茶等。飲下午茶時配備的茶點有薰鮭魚、火腿、蛋糕、三明治、英式圓形鬆餅、果醬、奶油和水果等。

隨著時代的發展,那種洋溢著維多利亞氛圍的下午茶,已漸漸失寵,但是飲下午茶的形式,在家庭、辦公室所還依然保持著。每天下午3點半左右都還少不了要喝一次下午茶。一般是幾個白領圍坐在圓桌旁,品著下午茶,吃著點心,稍作休息和精神調整。至於藍領往往沒有這麼悠閒,他們常常是晚上下班之後,在吃晚飯時,邊吃飯,邊飲茶。這就失去了悠閒的情趣,完全是出於生理需要來飲茶了。

  藝術新娘茶絕對搶眼

新娘茶,作為古俗,代代相襲,流傳不息。話說新娘在拜堂後的第二天,第一件事就是親手泡製香茶敬獻公婆及男家親眷。當然,坐在川流不息的城市裡吃飯的人,十有八九沒有經歷過這種鄉下規矩。

晚上七點多時,廳堂裡紅燭閃爍,新娘在小姑引導下,蓮步輕移,登堂向四周客人施禮。獻上新人果子,裡面有紅棗、花生、桂圓和瓜子,預兆新娘早生貴子。然後是煮水泡茶。新娘泡製的是冰糖桂花茶,是取甜蜜之意,賜於親人以吉祥如意的祝福。

茶藝最重要的就是程式和規矩。新娘敬茶也有序、重禮。按照考證出來的程式,敬的第一杯茶,當然是上方的公婆,然後按下左、下右、左上左下,右上右下的順序相繼敬茶。如果客人分列而席,那自然也是先左後右,先上後下了。但餐廳裡高朋滿座,分不清孰親孰疏,只好揀著順手的客人上茶。原來以為自己置身事外的顧客,對突如其來的“厚愛”頓生受寵若驚之感。一桌印巴客人喝了“新娘”敬上來的茶後忍不住嘀咕:中國人吃飯還捎帶搞行為藝術?

川流不息的茶藝表演,也許只是餐館豐富就餐氣氛的方法。但飯桌上喝茶的傳統確實應該有所光大,代代相傳,併發揚於世界各地。

  關於我國的飲茶風俗

茶興於唐而盛於宋。直至今日,中國的飲茶之風久興不衰,烹茶與飲茶方法日益完善。烹茶方法由煮水煎茶發展到沸水沖泡,然後細品咀輟。我國人多地廣,受歷史文化、民族習慣、地理環境等條件的影響,關於我國的飲茶風俗各有不同,大致可歸納以下幾種型別:

(一)茶藥一味以茶藥用,古今有之。這種把茶葉當作藥物飲用的風俗,在一些交通比較閉塞的山區比較常見。如湘、鄂、黔、川地區的土家族喝擂茶,雲南一些地區合酒茶等。中國有半數以上的省市和自治區產茶,因茶的出產地區、製作方法的不同,形成了種類豐富、品種繁多的茶葉。

(二)名茶名點流行於我國華南一帶,喝早茶,就是這類飲茶風俗的典型代表。早晨上茶樓的生活習慣和社會風俗在廣東由來已久,清晨人們在上班之前,在茶樓裡泡上一壺茶葉,挑上兩種甜美可口的點心,徐徐品飲,慢慢咀嚼。這種喝早茶風俗,已在中國的一些城市中流行,成為我國市民的一種生活方式。

(三)茶食相融這類飲茶風俗在我國少數民族中最常見。基本方法是在茶葉煮泡過程中,加入各種佐料,以形成特殊風味。如藏族的酥油茶,蒙古族的鹹奶茶,維吾爾族的奶子茶和侗族的打油茶等。

(四)清飲雅賞這類飲茶風俗在漢族地區最常見,如我國南方人喜歡喝綠茶,北方人愛好喝花茶,福建、廣東一帶飲的烏龍茶,西南一帶喝普洱茶等。其方法是直接用開水衝沏茶葉,無需在茶湯中新增任何佐料,強調香真味實,順應自然,體味茶的本色。

中國是茶的原產地,飲茶歷史悠久。早在四千年前的神農時期,我們的祖先就發現了茶及其藥用價值,人們也養成了煮煎飲茶的習俗。唐代以後,茶葉大師在公元780年撰寫了世界第一部茶葉專著《茶經》三卷,系統地總結了種茶、製茶、飲茶的豐富經驗。

  中國的古老茶祭風俗介紹

在我國五彩繽紛的民間習俗中,"茶"與喪祭的關係也是十分密切的。"無茶不在喪"的觀念,在中華祭祀禮儀中根深蒂固。用茶作祭,一般有三種方式:以茶水為祭,放幹茶為祭,只將茶壺、茶盅象徵茶葉為祭。

祭祀用茶早在南北朝時樑朝蕭子顯撰寫的《南齊書》中就有記載:齊武帝蕭頤永明十一年在遺詔中稱:"我靈上慎勿以牲為祭,唯設餅果、茶飲、乾飯、酒脯而已。"

以茶為祭,可祭天、地、神、佛,也可祭鬼魂,這就與喪葬習俗發生了密切的聯絡。上到皇宮貴族,下至庶民百姓,在祭祀中都離不開清香芬芳的茶葉。茶葉不是達官貴人才能獨享,用茶葉祭掃也不是皇室的專利。無論是漢族,還是少數民族,都在較大程度上保留著以茶祭祀祖宗神靈,用茶陪喪的古老風俗。

用茶作祭,一般有三種方式:以茶水為祭,放幹茶為祭,只將茶壺、茶盅象徵茶葉為祭。

在我國清代,宮廷祭祀祖陵時必用茶葉。據載同治十年(1871年)冬至大祭時即有"鬆羅茶葉十三兩"記載。在光緒五年(1879年)歲暮大祭的祭品中也有"鬆羅茶葉二斤"的記述。而在我國民間則歷來流傳以"三茶六酒"(三杯茶、六杯酒)和"清茶四果"作為喪葬中祭品的習俗。如在我國廣東、江西一帶,清明祭祖掃墓時,就有將一包茶葉與其它祭品一起擺放於墳前,或在墳前斟上三杯茶水,祭祀先人的習俗。茶葉還作為隨葬品。從長沙馬王堆西漢古墓的發掘中已經知道,我國早在2100多年前已將茶葉作為隨葬物品。因古人認為茶葉有"潔淨、乾燥"作用,茶葉隨葬有利於墓穴吸收異味、有利於遺體儲存。

歷古以來,我國都有在死者手中放置一包茶葉的習俗。像安徽壽縣地區,人們認為人死後必經"孟婆亭"飲"迷魂湯",故成殮時,須用茶葉一包,並拌以土灰置於死者手中,這樣死者的靈魂過孟婆亭時即可以不飲迷魂湯了。而浙江地區為讓死者不飲迷魂湯(又稱"孟婆湯"),則於死者臨終前除日銜銀錠外,要先用甘露葉作成一菱形狀的附葬品(模擬"水紅菱"),再在死者手中置茶葉一包。認為死者有此兩物,死後如口渴,有甘露、紅菱,即可不飲迷魂湯。原來在封建迷信中,人死後要被陰間鬼役驅至"孟婆亭"灌飲迷魂湯,目的是為了讓死者忘卻人間舊事,甚而要將死者導人迷津備受欺凌或服苦役,而飲茶後則可以讓"死者清醒",保持理智而不受鬼役矇騙。故茶葉成為重要的隨葬品。

茶在我國的喪葬習俗中,還成為重要的"信物"。在我國湖南地區,舊時盛行棺木葬時,死者的枕頭要用茶葉作為填充料,稱為"茶葉枕頭"。茶葉枕頭的枕套用白布製作,呈三角形狀,內部用茶葉灌滿填充(大多用粗茶葉)。死者枕茶葉枕頭的寓意,一是死者至陰曹地府要喝茶時,可隨時"取出泡茶";一是茶葉放置棺木內,可消除異味。在我國江蘇的有些地區,則在死者人殮時,先在棺材底撒上一層茶葉、米粒。至出殯蓋棺時再撒上一層茶葉、米粒,其用意主要是起乾燥、除味作用,有利於遺體的儲存。

喪葬時用茶葉,大多是為死者而備,但我國福建福安地區卻有為活人而備茶葉,懸掛"龍籽袋"的習俗。舊時福安地區,凡家中有人亡故,都得清風水先生看風水,選擇"寶地"後再挖穴埋葬。在棺木入穴前,由風水先生在地穴裡鋪上地毯,口中則唸唸有詞。這時香火繞繚,鞭炮聲起,風水先生就將一把把茶葉、豆子、穀子、芝麻及竹釘、錢幣等撒在穴中的地毯上,再由亡者家屬將撒在地毯上的東西收集起來,用布袋裝好,封好口,懸掛在家中樓樑式木倉內長久儲存,名為"龍籽袋"。龍籽袋據說象徵死者留給家屬的"財富"。其寓意是,茶葉歷來是吉祥之物,能"驅妖除魔",並保佑死者的子孫"消災祛病"、"人丁興旺",豆和穀子等則象徵後代"五穀豐登"、"六畜興旺";錢幣等則示後代子孫享有"金銀錢物"、"財源茂盛"、"吃穿不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