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生活經驗>

弘揚中國優秀茶文化

生活經驗 閱讀(1.26W)

中國是茶的原產地。人類從發現並利用茶開始已有四五千年的歷史。自茶產生之日,茶就與人們的生活休慼相關。茶,可雅可俗,相容幷蓄的品性,透射出了強大的親和力,使得她以自然物昇華為文化物。古今文人雅士大都與茶結下了不解之緣,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茶適應了文人“淡泊以明志,寧靜而致遠”的理想追求。晉代張載是這樣盛讚茶的品性,“芳茶冠六清,溢味播九區,人生苟安樂,茲土聊可娛。”茶也是文人雅士宣洩心中沉鬱,澆開胸中塊壘,甚至激發文思,助詩興,浮想聯翩所不可或缺的飲品。難怪詩人白居易每次睡夢初醒時,必飲茶一盅,竟有“從心到百骸,無一不自由”之感。

弘揚中國優秀茶文化

幾千年來,茶積澱了豐富的文化內涵,是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茶也是一面鏡子,折射了中華民族的精神面貌和文化素養。

中華茶文化歷史悠久,源遠流長。相傳約在公元前的2730-2697年,即原始社會的新石器時代,茶葉為神農氏所發現和作藥用。飲茶之風興於周朝,嗣後傳播開來,並留下了大量的文獻記載。到了東西兩晉,茶事更為興盛。南北朝以後,朝廷貴族設宴皆擺設茗飲。

飲茶之風在唐朝全面盛行。一代茶聖陸羽,生於唐開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他涉足百家經典,對茶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並致力於茶研究。為此,他爬山涉水,翻山越嶺,輾轉於江南,考察名茶勝水。於唐至德乾元年間,寫成了《茶經》。該書為歷代文人雅士所稱頌,被譽為茶的百科全書,成為茶文化的經典之作,是茶文化的精華。陸羽對茶的起源、種植、性狀、品質、產地、採製、烹飲方法、茶具用水等進行了深入細緻的研究,以及所作的詳盡記述,無不精美新奇,令人叫絕,歎為觀止。陸羽畢生的心血用於研究與弘揚茶文化,造福了人類,帶來了茶文化研究的勃興。

飲茶在宋朝極為盛行,而且逐步引入文人雅事,與琴書畫結合,同詩詞歌賦相融,使茶文化日臻完善,茶事更富情趣。宋崇寧五年(公元1106年)福建廖剛在所著《世採堂詩集》中有一首《詩韻盧駿給事試茶》曰:“春容未動柳梢頭,寵賜初驚遠自甌;蟹眼翻雲連色起,兔毫抉雪滯香浮。出塵香味端難品,無渣肝腸可耐搜;青鎖夜長應不寐,珊瑚重見萬金鉤。”詩人不僅描繪了飲葉入水後如“蟹眼翻雲,兔毫抉雪”,同時也把大葉茶的色、香、味描寫的活靈活現。

明清時代,人們對茶文化有更深入的研究。清代乾隆皇帝是一位好茶的帝主,他六下江南,四次幸臨西湖龍井茶區,留下了許多茶詩。年近八旬的乾隆擬退位時,近臣勸諫說:“國不可一日無君。”乾隆笑答:“君不可一日無茶。”

現代人對茶更是情有獨鍾,如作家老舍。老舍出身於平民,在大雜院裡度過了艱難的幼年和少年時代,使他從小就熟悉掙扎在社會底層的市民生活,喜歡流傳於市井和茶館的曲藝和戲劇。每當他路過茶館,總要瞧一眼或稍作駐足。後來有了條件,就經常獨自或和朋友前往茶館,並構思成了他的成名之作《茶館》。老舍的《茶館》是新中國話劇舞臺上的經典之作,反映了清末至民初50年間茶館的變遷,鍼砭時弊,是當時社會的縮影。

中華茶文化之所以博大精深,給人如沐春風之感,其根本原因在於茶文化豐富的`內涵。其內涵主要包括茶藝和茶道兩個方面。茶藝是對茶葉色、香味、品飲技藝的研究鑑別,對衝泡、品嚐等技藝的探究,對茶具的鑑賞。茶道是指人們通過對飲茶而產生的精神體驗和思想昇華,與中國古代“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一脈相承。茶道是一個包羅永珍的複合體,它巧妙地吸收融合了“儒、道、佛”等各種精神因素,使不同階段的茶文化呈現各自不同的追求和標誌性特質。它一般包括飲茶藝術、倫理道德、文學藝術、學術文獻、茶具藝術、語言文字和名人茶事等。茶與特定社會制度相結合的呈現和表徵,也較多地表現為茶道,如風土人情、茶禮儀式、社交娛樂、神話傳說、民族茶事、茶政茶法等等。茶藝和茶道是茶文化不可分割的相互依賴的兩個方面,只有講究茶藝和茶道,才能在品茶中得到充分的享受。

源遠流長的中華茶文化,在漫長的歲月中,跨越國界,傳播到世界每個角落。普天同飲的茶來自東方,吸收當地習俗文化,從而形成世界各地特有的茶文化。中華茶文化傳播海內外。中華茶文化是中國文化寶庫中一顆靚麗的明珠,出版、傳播、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是出版工作者義不容辭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