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生活經驗>

淺談中國茶文化

生活經驗 閱讀(1.96W)

茶文化作為中華文明的精華之一,已經滲透到人們的日常生活,深入人們的精神追求。下面是本站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淺談中國茶文化的相關資料,歡迎大家閱讀。

淺談中國茶文化
  茶文化的形成

種茶、飲茶不等於有了茶文化,僅是茶文化形成的前提條件,還必須有文人的參與和文化的內涵。唐代陸羽所著《茶經》系統的總結了唐代以及唐以前茶葉生產,飲用的經驗,提出了精行儉德的茶道精神。陸羽和皎然等一批文化人非常重視茶的精神享受和道德規範,講究飲茶用具、飲茶用水和煮茶藝術,並與儒、道、佛哲學思想交融,而逐漸使人們進入他們的精神領域。在一些士大夫和文人雅士的飲茶過程中,還創作了很多茶詩,僅在《全唐詩》中,流傳至今的就有百餘位詩人的四百餘首,從而奠定漢族茶文化的基礎。

中國茶文化是中國製茶、飲茶的文化。作為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之一,飲茶在古代中國是非常普遍的。中國的茶文化與歐美或日本的茶文化的分別很大。中華茶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不但包含物質文化層面,還包含深厚的精神文明層次。唐代茶聖陸羽的茶經在歷史上吹響了中華茶文化的號角。從此茶的精神滲透了宮廷和社會,深入中國的詩詞、繪畫、書法、宗教、醫學。幾千年來中國不但積累了大量關於茶葉種植、生產的物質文化、更積累了豐富的有關茶的精神文化,這就是中國特有的茶文化,屬於文化學範疇。

茶有健身、治疾之藥物療效,又富欣賞情趣,可陶冶情操。品茶、待客是中國人高雅的娛樂和社交活動,坐茶館、茶話會則是中國人社會性群體茶藝活動。中國茶藝在世界享有盛譽,在唐代就傳入日本,形成日本茶道。

飲茶始於中國。茶葉衝以煮沸的清水,順乎自然,清飲雅嘗,尋求茶的固有之味,重在意境,這是茶的中式品茶的特點。同樣質量的茶葉,如用水不同、茶具不同或沖泡技術不一,泡出的茶湯會有不同的效果。中國自古以來就十分講究茶的沖泡,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泡好茶,要了解各類茶葉的特點,掌握科學的沖泡技術,使茶葉的固有品質能充分地表現出來。

  茶文化的歷史

關於茶的起源現在在學術界還是眾說紛紜。《爾雅》中的“釋木篇”和“釋草篇”中都有“荼”字(據考證這裡的“荼”是指古代的茶),前者指木本的'茶樹,後者指草本的苦菜,所以很多學者認為茶最初的作用是被當作菜吃。也有學者認為茶起源於上古的神農氏,《神農百草經》有“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之說,當為茶葉始為藥用。對於茶的起源人人言殊,莫衷一是,但飲茶飲茶的開始大致可認為開始於神農時期,陸羽《茶經》卷下《六茶之飲》中提到“茶指為飲,發乎神農”。

晉代隨著茶葉生產的較大發展,飲茶文化也更加體現出來了。到了南北朝時期,飲茶進一步普及,飲茶在民間進一步發展過程中,也逐漸被賦予了濃濃的文化色彩。與美酒佳釀相比,通常的茶葉價格便宜,為多數人所能夠承受,故很早人們就用茶葉招待客人表示儉樸。著名的就是晉代陸納以茶果招待衛將軍謝安,他侄子認為不妥,端出早已準備好豐盛酒席。事後,陸納打了侄子40大板,責怪他破壞了他的清廉名聲。《晉書。桓溫傳》記述:“溫性儉,每宴唯下七奠,伴茶 而已。”也是以茶果表示儉樸。可見在東晉,南方的飲茶已經很普遍了,並且茶被用來以示清廉。後來,因為茶葉生產的發展以及飲茶的普及,各種茶葉和茶事的美學內涵也引起了當時文學家們的注意,在他們的作品中得到了不少反映。如左思的《嬌女詩》、張載的《登成都樓詩》、楊炫之《洛陽伽藍記》等都從各個方面對飲茶和茶事做了描述。在兩晉南北朝茶葉有了一定的種植面積,茶俗進入日常活動,加之文化雅士將之昇華,茶從簡單的飲品被賦予了文化品味,中國茶文化在此階段逐漸萌芽。

唐代是中國茶文化的正式形成期。茶文化的形成與唐代的經濟、文化、發展有著密切聯絡。唐朝疆域廣闊,注重對外交往,長安是當時的政治、文化中心,中國茶文化正是在這種大氣候下形成的。此外佛教的發展,詩風大盛,貢茶的興起,禁酒措施從不同層面對茶文化的形成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最終促使唐代成為“我國茶葉和茶業發展史上,一個劃時代意義的重要時代”。在唐代,對茶文化做出突出貢獻的一個人物是陸羽,陸羽在長期的茶事實踐活動中,嘔心瀝血,寫成世界上第一本茶學專注《茶經》,它是總結唐朝以及唐朝以前茶葉生產歷史、源流、現狀、生產技術以及茶藝、茶道原理的綜合性論著,它既是茶的自然科學著作,又是茶文化的專注。陸羽《茶經》的問世成為茶文化形成的里程碑,極大推動了茶文化的發展,他所確立的樸素自然茶美學觀點,倡導的以“和”為核心的茶道精神,指引了無數愛茶之人,受到眾多茶人的追崇。唐代著名詩人無不飲茶,有些人把飲茶與吟詩有機聯絡起來,文人吟詩的內容十分廣泛,涉及茶道茶藝、茶性茶德、茶情茶誼、茶俗茶禮、茶事史詩等,對茶樹生態環境、造茶技術、煮飲技藝、名茶、貢茶、茶政貿易都有描寫。其中有不少佳作,影響深遠,其中盧仝的《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一詩堪稱千古絕唱。此外,唐代時茶具已經與食器、酒器分離形成了專用器具。陸羽《茶經-四之器》詳細記載了二十四種茶用具,據其記載當時茶具已成為飲茶過程中必不可少的器具,對茶的色、香、味的體現至關重要。

中唐以後,貢茶品種與數量大增,豐富的貢茶,既滿足了朝廷飲用的需要,又可進行各類賜茶。“四鎮之亂”和長期的軍閥割據加深了唐朝政治、經濟危機,為了解決嚴重的財政困境,唐朝統治者加劇了搜刮民財,建中三年(782),戶部侍郎趙贊於諸道水陸要衝徵收商稅,“每貫稅二十文,竹、木、茶漆皆是什稅一”,以充盈國庫,贍濟軍資。四鎮之亂結束後,罷黜了茶葉等項雜稅,儘管當時徵收茶稅只是權宜之計,但是開了徵收茶稅的先例。德宗貞元九年(793)茶稅被列為國家財政收入

“茶興於唐、盛於宋”這一時期,茶已經成為“家不可一日無也”的日常用品。茶葉產品開始由團茶發展為散茶。打破了團茶、餅茶一統天下的局面,同時出現了團茶、餅茶、散茶、末茶。早在宋太祖趙匡胤即位時,宋代宮廷已經設定了茶事機關,宮廷用茶已分等級,茶儀已成禮制。皇帝常以賜茶的方式籠絡大臣、眷懷親族,甚至恩賜國外使節以示友好。大觀元年,宋徽宗趙佶親著《大觀茶論》一書,全書共二十篇,對北宋時期蒸清團茶的產地、採製、烹試、品質、鬥茶風尚等均有詳細記述。宋代時,實行重文輕武的治國方針以及政治原因,品茶與潑墨成為文人休閒生活的重要內容,究其原因,蘇東坡做了最好解釋:“上茶妙墨俱香,是其德同也;皆堅,是其操同也。譬如賢人君子黔晰美惡不同,其德操一也”文人往往借品茶清心,潑墨抒情,尋找心靈寄託。諸如徐鉉、范仲淹、歐陽修、王安石、蘇軾、蘇洵、黃庭堅等文學家都好茶,詩人做茶詩,書法家做茶貼,畫家繪茶畫,文人著茶書,各種茶文藝作品紛紛面世,從不同方面反映了當時的茶事活動。

到元明代,中國傳統的製茶方式已經具備,同時更多的文人置身於茶,茶書、茶畫、茶詩不計其數。張源的《茶錄》、陸樹聲的《茶寮記》、以及唐寅的《烹茶畫卷》和《事茗圖》等傳世作品誕生。

到了清代,中國茶文化發展更加深入,茶與人們的日常生活緊密結合起來,例如清末民間,城市茶館興起,並發展成為適合社會各個階層所需的活動場所,它把茶與曲藝、詩會、戲劇和燈謎等民間文化活動融合起來,形成了一種獨特的“茶館文化”,“客來敬茶”也成為尋常百姓的禮儀美德。實際上,明清時品茶所“返樸歸真”“天地人相融”境界正是陸羽倡導的“精行簡德”、“和”一脈相承。

1949年10月新中國成立後,我國政府採取了一系列恢復和扶持茶葉生產發展的政策和措施,茶葉生產得到了迅速恢復和發展,全國有20個省、市、自治區產茶,產量逐年增長,出口不斷遞增。特別是近二十年來,隨著中國經濟的繁榮發展,國人生活水平提高,飲茶量不斷增長,茶與生活的結合更為多樣化,中國茶文化有了飛速發展,凸顯蓬勃之勢。茶文化繁榮彰顯重要地位。

在當今社會生活中,無論是民間探親訪友,還是開座談會,甚至國際交往中,清茶一杯,簡單高雅,茶所具有的廣泛親和力得到廣泛認同,茶以及茶文化在國人以及外國人心目中的地位愈來愈重要。

中國茶文化是經過數千年發展演變而形成的獨特的文化模式,如今的茶文化包含了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多方面的內容,並涉及中國的文學、哲學、禪宗等多門學科。經過數千年的百轉輪迴,中國茶呈現出了它千年來所有的文化密碼,在漫長中國歷史文化長河中沉澱出了獨特的深沉和凝重。同時,茶文化的豐富和廣袤也為燦爛的華夏文化增添了濃重的一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