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生活經驗>

人際交往心理【熱】

生活經驗 閱讀(2.18W)

人際交往心理1

一、瞭解人和人性

人際交往心理【熱】

提高人際交往和掌握成功的人際關係技巧的第一步是。

瞭解人和人性可簡單概括為DD“按照人們的本質去認同他們”,“設身處地認同人們”,而不要用自己的眼光去看待別人,更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強加於別人。人首先是對自己感興趣,而不是對你感興趣!換句話說DD一個人關注自己勝過關注你一萬倍。認識到“人們首先關心的是自己而不是你”這一點,是生活的關鍵所在。

二、如何巧妙地與別人交談

當你與人交談時,請選擇他們最感興趣的話題。他們最感興趣的話題是什麼呢?是他們自己!把這幾個詞從你的詞典中剔除出去DD“我,我自己,我的”。用另一個詞,一個人類語言中最有力的詞來代替它DD“您”。你是否對談話感興趣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的聽眾是否對談話感興趣。當你與人談話時,請談論對方,並且引導對方談論他們自己。這樣你就可以成為一名最受歡迎的談話夥伴。

三、如何巧妙地令別人覺得重要

人類一個最普遍的特性便是DD渴望被承認,渴望被瞭解。你願意在人際關係中如魚得水嗎?那麼,請儘量使別人意識到自身的重要性。請記住,你越使人覺得自已重要,別人對你的回報就越多。

1、聆聽他們

2、讚許和恭維他們

3、儘可能經常地使用他們的姓名和照片

4、在回答他們之前,請稍加停頓

5、使用這些詞DD“您”和“您的”

6、肯定那些等待見你的人們

7、關注小組中的每一個人

四、如何巧妙地贊同別人

絕對不要忘記任何愚人都可以反對別人,而只有智者和偉人才會贊同DD尤其當對方犯錯誤時!“贊同藝術”可概括為以下6點:

1、學會贊同和認可

2、當你贊同別人時,請說出來

3、當你不贊同時,千萬不要告訴他們,除非萬不得已

4、當你犯錯時,要勇於承認

5、避免與人爭論

6、正確處理衝突

贊同藝術的根源在於DD

1、人們喜歡贊同他們的人

2、人們不喜歡反對他們的人

3、人們不喜歡被反對

五、如何巧妙地聆聽別人

聆聽越多,你就會變得越聰明,就會被更多的人喜愛,就會成為更好的談話夥伴。當然,成為一名好的聽眾,並非一件容易的事,這裡我有5點建議可供參考:

1、注視說話人

2、靠近說話者,專心致志地聽

3、提問

4、不要打斷說話者的話題

5、使用說話者的人稱DD 您和“您的”

六、如何巧妙地影響別人

促使人們按照你的意願去做事情的第一步,是找出促使他們這樣做的原因(即他們想要什麼)。和別人說他們想聽的東西,他們就會感動。你只需簡單地向他們說明,只要做了你要求他們做的事情之後,他們便可以獲得他們想要的東西。“瞭解人們所想”的方法是,多觀察,多聆聽,再加上自己的不懈努力。

七、如何巧妙地說服別人

當你說一些有利於自己的事情時,人們通常會懷疑你和你所說的話,這是人的本能的一種表現。更好的方式就是,而是引用他人的話,讓別人來替你說話,即使那些人並不在現場。因此,要通過第三者的嘴去講話。

人際交往心理2

1、女性朋友往往會因為自身的修養,學識等因素而在交往當中產生了自卑的心理,在和他人交往當中常常做事猶豫,缺乏膽量,這樣就沒有了自己的主見這樣就會讓人感到與之相處是浪費時間,自然會避而遠之。

2、女人的在交往當中更容易產生一定嫉妒的心理,所以在交往中,往往對於別人的優點、成就等不是讚揚而是心懷嫉妒,企望著別人不如自己甚至遭遇不幸。試想,一個心懷嫉妒之心的人,絕對不會在人際交往中付出真誠的行為,給予別人溫暖,自然不會討人喜歡。

3、最後,還有自私的心理,比如在於他人交往中,總是想著佔一些便宜,甚至從中得到一些實惠,如果對方對自己沒有實質性的幫助就不願意和對方交往。這種自私自利的心理,容易傷害別人,一旦別人認清其真實面目後,就會堅決中斷與其交往。

人際交往心理3

良好的心理素質,是人們進行廣泛社交活動的必要條件,也是語言技巧,交際才能得以充分發揮的前提。相反,心理狀態不佳,會形成某些隔膜和屏障,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人們交朋結友和適應社會。因此,我們在工作生活中應該注重自身修養,努力克服以下種種人際交往中的病態心理。

1.自卑心理:有些人容易產生自卑感,甚至瞧不起自己,只知其短不知其長,甘居人下,缺乏應有的自信心,無法發揮自己的優勢和特長。有自卑感的人,在社會交往中辦事無膽量,習慣於隨聲附和,沒有自己的主見。這種心態如不改變,久而久之,有可能逐漸磨損人的膽識、魄力和獨特個性。

2.怯懦心理:主要見於涉世不深,閱歷較淺,性格內向,不善辭令的人。怯懦會阻礙自己計劃與設想的實現。怯懦心理是束縛思想行為的繩索,理應斷之,棄之。

3.猜疑心理:有猜忌心理的人,往往愛用不信任的眼光去審視對方和看待外界事物,每每看到別人議論什麼,就認為人家是在講自己的壞話。猜忌成癖的人,往往捕風捉影,節外生枝,說三道四,挑起事端,其結果只能是自尋煩惱,害人害己。

4.逆反心理:有些人總愛與別人抬槓,以此表明自己的標新立異。對任何事情,不管是非曲直,你說好他偏偏說壞;你說一他偏說二,你說辣椒很辣,他偏說不辣。逆反心理容易模糊是非曲直的嚴格界限,常使人產生反感和厭惡。

5.排他心理:人類已有的知識、經驗以及思維方式等,需要不斷地更新,否則就會失去活力,甚至產生副效應。排他心理恰好忽視了這一點,它表現為抱殘守缺,拒絕拓展思維,促使人們只在自我封閉的狹小空間內兜圈子。

6.作戲心理:有的人把交朋友當作是逢場作戲,往往朝秦暮楚,見異思遷,且喜歡吹牛。這種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方式只是在做表面文章,因而常常得不到真正的友誼和朋友。

7.貪財心理:有的人認為交朋友的目的就是為了“互相利用”,因此他們只結交對自己有用、能給自己帶來好處的人,而且常常是“過河拆橋”。這種人際交往中的佔便宜心理,會使自己的人格受到損害。

8.冷漠心理:有些人對與自己無關的人和事一概冷漠對待,甚至錯誤地認為言語尖刻、態度孤傲,高視闊步,就是自己的“個性”,致使別人不敢接近自己,從而失去了更多的朋友。

人際交往心理4

心理健康的高中生在人際交往中,能與同伴合作,與老師和家長溝通;能關心他人的需要,體諒父母和老師;能寬以待人,誠心地讚美他人,接受他人善意的批評;在增進人際關係的同時,保持自己人格的獨立性和完整性。但相當一部分學生在人際交往中有自私、嫉妒、猜疑、自卑、自滿等不良的人際交往心理,具體的說存在下列不良的心理表現。

1.自我中心

目前絕大部分高中生是獨生子女,長期生活在“四二一”的家庭環境中,自我中心意識較強,注重自己的情感,高興時高談闊論,委屈時訴說煩惱,不注意他人的感受,也不會傾聽他人的意見,極易形成同學不願與其交往的尷尬局面。

2.嫉妒心理

嫉妒是指意識到某人、某事可能對自己有威脅時,產生的一種怨恨、憤怒、痛苦的複雜情感,是一種極不愉快的負性心理體驗。有些高中生往往表現為不能容忍別人的進步和成功,害怕別人強於自己,但自己又不願作艱苦的努力。常常諷刺挖苦、誹謗攻擊他人,以求通過別人的失誤甚至傷害別人來達到自己的目的。嫉妒心理是人際關係中非常有害的腐蝕劑,是損己害人的心理。

3.猜疑心理

部分高中生過分敏感,在與人交往中過分留意別人的臉色和言語。猜疑成癖,捕風捉影,往往節外生枝,自尋煩惱,製造隔閡。

4.自卑心理

部分高中生,習慣於拿自己的短處和別人的長處比較,過低地評價自己,常有 “我不行”、“我不如他們”等消極暗示,對自己信心不足,盲目地依賴別人、取悅別人,不敢涉足新的交往領域,在交往中總是表現為羞怯、憂傷、退縮。而不敢交往、缺少交往則會使自己陷入更深的自卑中。

5.自滿心理

部分高中生驕傲自大、自以為是,看不起其他同學,喜歡對他人吹毛求疵,品頭論足。常常看不到自己的不足之處,聽不進別人善意的勸告,表現為抱殘守缺,不願延伸自己認識的觸角和拓展思維領域。自滿心理導致部分學生在自我封閉的狹小空間裡逞能。

6.冷漠心理

有些高中生不尊重別人的人格,對同學缺乏熱情、關心和幫助,言詞尖刻、態度孤傲、表情冷峻,一副事不關己、高高掛起、拒人於千里之外的態度。

7.膽怯心理

一部分高中生因為缺乏社交能力而苦惱,總感覺別人在注視自己,時常過度緊張。見到陌生人臉紅、心慌、緊張,不願說話,不敢說話,眼睛不敢看人。與其交談時常出現面紅心悸、手抖出汗、言語支吾、手腳拘束的情形,與人交往中往往採取迴避、退縮等消極行為。膽怯心理容易形成自我孤立、自我封閉的狀態。

人際交往心理5

自卑心理:有些人容易產生自卑感,甚至瞧不起自己,只知己短不知己長,甘居人下,缺乏應有的自信心,無法發揮自己的優勢和特長。有自卑感的人,在社會交往中辦事無膽量,習慣於隨聲附和,沒有自己的主見。這種心態如不改變,久而久之,有可能逐漸磨損人的膽識、魄力和獨特個性。

怯懦心理:主要見於涉世不深,閱歷較淺,性格內向,不善辭令的人。怯懦會阻礙自己計劃與設想的實現。怯懦心理是束縛思想行為的繩索,理應斷之、棄之。

猜疑心理:有猜忌心理的人,往往愛用不信任的眼光去審視對方和看待外界事物,每每看到別人議論什麼,就認為人家是在講自己的壞話。猜忌成癖的人,往往捕風捉影,節外生枝,說三道四,挑起事端,其結果只能是自尋煩惱,害人害己。有些人總愛與別人抬槓,以此表明自己的標新立異。對任何事情,不管是非曲直,你說好他偏偏說壞;你說一他偏說二,你說辣椒很辣,他偏說不辣。逆反心理容易模糊是非曲直的界限,常使人產生反感和厭惡。

排他心理:人類已有的知識、經驗以及思維方式等,需要不斷地更新,否則就會失去活力,甚至產生副效應。排他心理恰好忽視了這一點,它表現為抱殘守缺,拒絕拓展思維,使得人們只在自我封閉的狹小空間裡兜圈子。

作戲心理:有的人把交朋友當作是逢場作戲,往往朝秦暮楚,見異思遷,且喜歡吹牛。這種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方式只是在做表面文章,因而常常得不到真正的友誼和朋友。

貪財心理:有的人認為交朋友的目的就是為了“互相利用”,因此他們只結交對自己有用、能給自己帶來好處的人,而且常常是“過河拆橋”。這種人際交往中的佔便宜心理,會使自己的人格受到損害。

冷漠心理:有些人對與自己無關的人和事一概冷漠對待,甚至錯誤地認為言語尖刻、態度孤傲就是自己的“個性”,致使別人不敢接近自己,從而失去了更多的朋友。

人際交往心理6

1、“我不在乎”

當你說這句話時,別人接收到的是“一邊兒去,我有更重要的事做。”

你應該和他們說明你很願意傾聽,但是現在不是很合適。每個人都很重要,不在乎他們就如同否定他們的存在:如果別人對你重要,你對他們一樣重要。

2、“你錯了”

當你這樣說時,別人接收到的是“你個蠢蛋,真是無知,一點兒用沒有。”

嘗試用更委婉的句子:“我原來真沒有想過……”,“我的理解是……”

通過問問題來確定你和別人看法一致。

3、“你不行”

當你這樣說時,別人接收到的是“不管你怎麼努力,你就是不行。幹嘛還要費力去做呢?”

你為什麼就認定別人一定失敗呢?我理解你不想你的朋友意氣用事,你不想他們到頭來傷害自己,但是我想問你:你怎麼就知道什麼對別人就是好的呢?如果失敗就是通往成功的必經之路呢?

鼓勵那些選擇更具挑戰性的道路的人。

“好的判斷來自經驗,但經驗卻來自過往錯誤的判斷。”

——威爾·羅傑斯

4、“那很簡單”

當你這樣說時,別人接收到的是“對於大多數來說這個都很簡單,如果你不會做,那你就是傻瓜。”

難度等級對每一個人都是不同的,每個人也都有各自的長處。如果你告訴別人他的工作簡單,那你就在輕視他們對社會的貢獻,你也在告訴他們不配獲取現在的報酬。

如果別人有困難而又尋求幫助,他們一定是信任你才暴露自己的短處。不要不留情面說“那很簡單”。

承認別人遇到的挑戰,珍視他們克服的決心。

5、“早跟你說了”

當你這樣說時,別人接收到的是“你沒聽我的,現在這樣都是你的錯,我比你能幹多了。”

這句話是常見的不該說的話。

不要做事後諸葛亮,尤其當別人正需要你的幫助時。不要著眼於孰是孰非。如果有一場比賽的話,那麼計較的人一定是敗者。

幫助別人,不要附加侮辱和傷害。

6、“我已經告訴你了”

當你這樣說時,別人接收到的是“你不聽我的,你非讓我重複,真是煩人又愚蠢。”

這是一個隱晦的話題終結者。如果有人問你問題而你說你已經回答過了,那麼你就扼殺了他們想要學習的積極性,更別說對你所說的有任何興趣了。

換一種方式來表述。

“首先告訴他們你打算說什麼,然後告訴他們你要說的,最後告訴他們你說了些什麼。”

——亞里士多德

人際交往心理7

我們人這一生之中都在不斷地接觸不同的人,我們大家都知道朋友多了路好走,生活裡面如果我們的朋友多了,在我們遇到事情和困難的時候,我們就很容易找到方法走出困境從而不會讓自己進去窘境。同時,朋友多的人活著整個人也會變得輕鬆,多一些事情也會變的更加得容易一些。今天在這裡我們大家一起來了解一下是什麼心理狀態阻礙了女性的人際關係呢?

不良心理狀態是很影響到我們人際交往的,比如說我們的自卑心理。我們很多的女性可能因為自身的家庭條件,以及自己不好看的容貌和不完美身材等因素,變得害怕去與他人接觸生怕別人不接受自己。

另外,還有的一部分女性在人際交往中存在著嫉妒的心理,總是嫉妒人家羨慕人家擁有的一切,恨不得人家遭遇不幸,因而不能誠實相交與他人。同時,也有的存在自私心理,老是想得到一些東西,這樣是不行。

還有就是存在著遊戲的心理交朋友只是玩玩並沒有認真付出,朋友有事就老是不願幫助。再有就是太自以為是了老是有種高高在上的感覺讓人不敢靠近。還有的甚至老是用有色眼光擔待他人。注意事項:

上面這些不良的心理因素都會嚴重影響到我們女性的人際交往,因此,當我們人脈少得可憐的時候,我們一定要多看看自己在這些方面是不是做得不夠好,如果發現問題,一定要及時糾正哦!

人際交往心理8

人際交往的心理障礙:顧慮

心理學家告訴我們,顧慮是恐怕對自己,對人或對事情不利而遲遲不敢下決心或不敢按本意行動的'一種心理狀態。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顧慮心理是普遍存在的。比如,有的人與別人打交道時總愛想:他可靠嗎?他會瞧得起我嗎?而當別人建議他做某事時,他又想:這合適嗎?失敗了怎麼辦?這些都是顧慮心理的表現。我們說,與陌生人初次交往,持有一定的戒備心理是可以理解的,但有些人過於謹慎,似乎天下的人都不可靠,因此辦起事說起話來總是畏畏縮縮,擔憂之心形諸於色。不信任他人,不僅不可能發展良好的人際關係,而且會挫傷別人的自尊心,傷害他人的感情。此外,顧慮心理還表現在只求至交,而不願廣泛結友,這樣自然就限制了自己的交往面。

顧慮心理與人的生活環境有很大關係。如果一個人一生下來就生活在順境之中,在他的生活,工作和學習中從沒有遇到過意外的刺激,不但自己是一帆風順的,而且也很少聽到或看到別人的不幸和痛苦,那麼他就很少有顧慮心理。一個人在後天的環境中遭受的失敗越多,遇到的困難越大,接觸的人和事越複雜,那麼他的顧慮心理也就越嚴重。

人的自我意識對顧慮心理也有巨大的影響。自我認可的人,認為自己是有價值的,對自己的能力和現實以及身體和容貌等都給予肯定,這種人自信能把事情辦好,所以不易產生顧慮心理。而自我拒絕的人,表現出過分地不贊成自己。他們對自己無傷大雅的身材、容貌、性格、出生等也要自我批評,常把自己帶入苛刻的環境中,認為自己不行,自己比不上別人,怕失敗了讓人看不起,結果辦什麼事都顧慮重重。

顧慮心理與個體的性格和氣質也有密切的關係。心理學家把人的氣質分為多血質,粘液質,膽汁質和抑鬱質四種。一般說來,表現為待人接物冷淡刻板,孤僻,不靈活,沉溺於內心體驗,辦事效率低,鬱鬱寡歡等特徵的抑鬱質的人,易於產生高程度的顧慮心理。在性格上,國際上採用的典型性格型別一般有五種。其中表現為情緒特徵不安定,內向,喜歡獨自思考問題,不喜歡出門,有自己的偏愛和興趣的E型性格又叫“現實逃避型”性格的人,易於產生過重顧慮心理。

此外,民族的傳統觀念對顧慮心理也有深遠的影響。中國人一般受“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的舊觀念之束縛,所以顧慮心理就表現得比西方人要明顯。

產生顧慮心理的原因是很複雜的,以上僅是其中的幾個主要方面。顧慮心理是人際交往的心理障礙,因此有必要加以克服或控制。為此建議做到以下幾點:一是要改變帶有偏見的傳統觀念,不可固步自封,對未來要持樂觀態度。要堅信世界上好人是佔絕大多數的。遇事要達觀,態度要開朗,要讓希望心理時刻占主導地位。二是要了解和肯定自己。個人對自己的一切。不但要充分了解,而且要坦然地承認並欣然接受。不要欺騙自己,更不要拒絕和憎恨自己。要認為我就是我,別人講什麼用不著介意。三是要善於改變自己的處境,創造條件取得成功。要善於向逆境和自己的短處挑戰,不能甘居落後,要創造機會爭取成功,成功的次數多了,你也就有了勇氣和自信心。四是要樹立遠大的志向,培養堅強的毅力,要有“有志者,事竟成”的膽略和氣魄,遇失敗不洩氣,不會幹就嘗試著幹,養成果斷地處理事情的習慣,要培養鍛鍊自己的意志。假如你摔倒了99次,你要有第100次站起來的勇氣。做到了這些,你的顧慮也就煙消雲散了。

朋友們,離群索居,閉門自守的時代早已過去了。在今天誰都需要更多的朋友,讓我們走出自己生活的小圈子,掙脫顧慮心理的鎖鏈,爭取更多地交往機會,去建立更多的友誼吧!

影響人際交往的七種心理障礙

自負

只關心個人的需要,強調自己的感受,在人際交往中表現為目中無人。與同伴相聚,不高興時會不分場合地亂髮脾氣,高興時則海闊天空、手舞足蹈講個痛快,全然不考慮別人的情緒和別人的態度。另外,在對自己與別人的關係上,過高地估計了彼此的親密度,講一些該講的話。這種過於親暱的行為,反而會使人出於心理防範而與之疏遠。

忌妒

西班牙作家賽萬斯指出:“忌妒者總是用望遠鏡觀察一切,在望遠鏡中,小物體變大,矮個子變成巨人,疑點變成事實。”忌妒是對與自己有聯絡的、而強過自己的人的一種不服、不悅、失落、仇視,甚至帶有某種破壞性的危險情感,是通過自己與他人進行對比,而產生的一種消極心態。當看到與自己有某種聯絡的人取得了比自己優越的地位或成績,便產生一種忌恨心理;當對方面臨或陷入災難時,就隔岸觀火,幸災樂禍。甚至藉助造謠、中傷、刁難、穿小鞋等手段貶低他人,安慰自己。正如黑格爾所說:“有忌妒心的人自己不能完成偉大事業,便儘量去低估他人的偉大,貶低他人的偉大性使之與他本人相齊。

忌妒的特點是:針對性———與自己有聯絡的人;對等性———往往是和自己職業、層次、年齡相似而超過自己的人;潛隱性———大多數忌妒心理潛伏較深,體現行為時較為隱祕。

多疑

這是人際交往中的一種不好的心理品質,可以說是友誼之樹的蛀蟲。正如英國哲學家培根說的:“多疑之心猶如蝙蝠,它總是在黃昏中起飛。這種心情是迷惑人的,又是亂人心智的。它能使你陷入迷惘,混淆敵友,從而破壞人的事業。”具有多疑心理的人,往往先在主觀上設定他人對自己不滿,然後在生活中尋找證據。帶著以鄰為壑的心理,必然把無中生有的事實強加於人,甚至把別人的善意曲解為惡意。這是一種狹隘的、片面的、缺乏根據的一種盲目想象。

自卑

美國心理學家的研究表明,兒童時期如果各項活動取得成績而得到老師、家長及同伴的認可、支援和讚許,便會增強他們的自信心、求知慾,內心獲得一種快樂和滿足,就會養成一種勤奮好學的良好習慣。相反,他們會產生一種受挫感和自卑感。個體自卑感的形成主要是社會環境長期影響的結果。

自卑的淺層感受是別人看不起自己,而深層的理解是自己看不起自己,即缺乏自信。

干涉

心理學家研究發現,人人需要一個不受侵犯的生活空間。同樣,人人也需要有一個自我的心理空間。再親密的朋友,也有個人的內心隱祕,有一個願向他人坦露的內心世界。有的人在相處中,偏偏喜歡詢問、打聽,傳播他人的私事,這種人熱衷於探聽人的情況,並不一定有什麼實際目的,僅僅是以刺探別人隱私而沾沾自喜的低層次的心理滿足而已。

羞怯

羞怯心理是絕大多數人都會有的一種心理。具有這種心理的人,往往在交際場所或大庭廣眾之下,羞於啟齒或害怕見人。由於過分的焦慮和不必要的擔心,使得人們在言語上支支吾吾,行動上手足失措。長此下來,會不利於與他人正常交往。

敵視

這是交際中比較嚴重的一種心理障礙。這種人總是以仇視的目光對待別人。這種心理或許來自童年時期的家庭環境,由於受到虐待從而使他產生別人仇視我,我仇視一切人的心理。對不如自己的人以不寬容表示敵視;對比自己厲害的人用敢怒不敢言的方式表示敵視;對處境與己類似的人則用攻擊、中傷的方式表示敵視。使周圍的人隨時有遭受其傷害的危險,而不願與之往來。

人際交往心理9

心理活動對於人的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影響,在人際交往方面尤其如此。不良的心理認知與情感會扭曲個體對外界的認識,在這種消極的心理狀態之下個體在人際交往過程中會遭受一系列不良的人際交往體驗,而這些不良的體驗又會反過來加重個體的消極心理狀態,從而形成惡性迴圈。當個體心理的消極狀態達到一定程度時就會產生嚴重的心理障礙,甚至導致其在行為上出現偏差。

當代大學生多為獨生子女,從小就缺乏和同齡人相處的經驗,加之現代社會整體浮躁,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比較疏遠,所以,高校學生在人際交往過程中很容易出現消極的心理狀態,從而使自身的人際關係陷入困境。

一、當代高校學生人際交往中幾種常見的消極心理狀態

影響高校學生人際交往的不良心理認知和情感因素有許多,這裡主要分析其中最為常見的幾種。

首先,就是自負。自負可以說是當代學生普遍存在的一種不良心理狀態,其本質是當代學生對於自身的過高評價及產生的一系列的傲慢情緒,其實就是對於自我認識不清的一種表現,對自己的評價遠高於自我的真實水平。

這種不切合實際的自我評價源於後天成長的環境,因為當代大學生大多數為獨生子女,從小便生活在一種眾星捧月的環境之中,家長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很容易出現過分偏向正面的評價,其本意是想鼓勵孩子,但過分誇大的評價會導致孩子慢慢出現自我評價過高的問題,久而久之,其自負的心理狀態就會變得根深蒂固。

伴隨自負而生的是一種高傲的心理,大有唯我獨尊、捨我其誰的態勢,在這種心理狀態的支配下,個人中心觀念的產生便顯得理所當然。有調查顯示,“10.94%的學生認為自己待人處事主要考慮自身的感受及自身的利益。28.61%的學生不喜歡配角工作,沒能佔據主導位置便會產生極強的失落感”。[1]

人際交往中涉及到許多個人與他人的利益問題,協調這種利益之間的衝突對於交往中的個體來說是極其重要的。個人中心主義者輕視甚至完全忽視這種協調的重要性,凡事以自我為中心,這樣的態度即便是一般的人際關係都難以維持,更談不上更深層次的交往。

其次,就是自卑。和自負恰恰相反,自卑者對於自身的評價遠低於實際的水平,並伴隨一系列消極的情緒體驗。自卑者對自我進行否定,忽視自己的優點,不斷壓低自己的價值。在人際交往中,自卑者也顯得極為消極、被動。

自卑的產生同自負一樣,主要源於後天環境的影響,家長的教養方式對於自卑情緒的產生往往有很大的影響。和過分誇讚導致孩子產生自負心理一樣,有的家長對子女過於嚴苛,因為某些原因總是傾向於對其進行否定,久而久之,導致子女形成膽小、懦弱的性格特徵,進而對自身的評價也變得消極、負面,自卑情緒由此產生。

事實上,許多自卑者都有著很強的自尊心,但是,這種自尊是極其脆弱的。自卑者為了保護自尊,往往會選擇與人保持一定的距離,因為在與人交往時,自卑者總會覺得他人的優點極為顯著,從而進一步感到自身的無能。久而久之,孤僻、冷漠的標籤就會貼在這類學生的身上,其自身的人際交往就會陷入絕境。

值得注意的是,自卑心理如果長久地存在,沒有得到很好的調節,最終就會使學生個體的心靈發生扭曲,進而對社會產生憤恨之情。

最後,還有一種心理值得我們注意,就是猜疑心理。所謂猜疑,即“個體根據自己的主觀推測而產生的對他人不信任的複雜情感體驗”。[2]

猜疑之心在當下高校學生中的存在是確定的,其實這也並不令人意外,在如今這個時代,社會上虛偽的人際交往可以說比比皆是。高校作為亞社會,不可能像一個密封的罐子一般與大社會相隔絕,社會的種種影響不論是正面的還是負面的,必將給高校學生帶來心理上的衝擊,既然社會上虛偽的交往現象大行其道,那麼高校學生以一種警覺的防備之心面對校內的人際關係就是一件正常的事了。

親密的人際關係要求一定程度的自我暴露,但是,自我暴露意味著向另一個體展現自身的弱點,很有可能被另一個體所利用,最終對自己造成無法挽回的傷害,為了避免這種傷害,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避免自我的暴露,但是,這要以犧牲親密人際關係的建立為代價。在這樣的狀態下,學生只能勉強維繫一般的人際關係,是不可能交到真正的朋友的,有調查顯示,“63%的學生感到交往困難,知心朋友很少”。[3]在這種情況下,當面對生活中的困境時,學生無法從交際中得到相應的支援,只能獨自面對。

二、針對不良心理狀態的應對策略

雖然造成人際交往困境的幾種心理因素主要源於學生兒時的生活經歷,尤其是年少時的家庭教養方式,但是,高校絕不能因此就對學生的消極心理狀態視而不見。完全糾正一個人從兒時起就逐漸形成的消極的心理狀態是非常困難的,然而,大學作為學生步入社會前最後一個教育環節,有責任、更有義務幫助學生改善其不良的心理狀態。

首先,高校應當開設相應的課程,使學生了解人際交往活動中種種不良的心理狀態,並對其危害性進行闡釋。同時,可以進行相應的輔導,指導學生不斷改善自我,對自身存在的消極心理情緒、認知進行糾正,使學生正確地認識自我,學會進行自我心理的調節與改善。

其次,高校應當逐步改變輔導員在大學生活中的角色。目前,大學輔導員在學生的日常生活中更多的是扮演管理者的角色,但事實上,要想在大學期間更好地對學生的思想狀態進行輔導,更好的方式絕不是帶有命令式的說教,而是以一種平等的姿態,從專業的角度與學生進行交流。多數大學生在人際交往方面存在諸多問題,在心理上有許多的消極觀念和情緒,其實這些心理問題只要能得到及時、恰當的指導、排遣,完全是可以消減的。

最後,高校可以藉助現代網路技術來指導、幫助學生解決其在人際交往中出現的不良心理狀態。學校可以利用自身的資源,開辦相應的校內網站,進行與消極心理狀態有關的知識的科普,並在版面上設定相應的問答欄,由專業的教師回答學生在人際交往中的種種困惑,排除影響其人際交往正常進行的消極心理因素。

誠然,高校學生作為相對成熟的個體,在許多方面,包括人際交往方面都有著自己的主見,高校教育工作者完全沒有必要像中國小教師那樣

過於密切

地關注學生的思想動態,但也絕不能對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出現的問題視而不見。對於那些對學生的人際交往有著消極影響的心理問題,高校完全有能力、更有責任幫助和指導學生解決,放任自流、無所作為不是一個盡責的學校應當有的行為。

[參考文獻]

[1]李偉東,劉敏姬.大學生人際交往狀況調查與交往能力培育策略思考[J].青年探索,20xx(4).

[2]叢茂國.大學生人際交往障礙及自我解決途徑[J].遼寧師範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xx(1).

[3]張明霞.大學生人際交往狀況調查及對策研究[J].中國勞動關係學院學報,20xx(6).

[4]田曉紅.大學生人際交往中的心理誤區及調適對策[J].中南民族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xx(9).

[5]朱建平.大學生人際交往中的心理應激及其對策[J].黑龍江高教研究,20xx(7).

[6]孫鐵紅.大學生人際交往中的不良心理及消除[J].遼寧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xx(6).

人際交往心理10

一、基本資料與主要問題

小武今年讀五年級,是個長得眉清目秀的女孩子,她成績中等,人很聰明,可是她卻無法和同學、老師好好相處,在她身上表現出謊話連篇、異性關係混亂以及非常嚴重的拖延行為導致的生活難以自理等問題。

二、背景資料

1、家庭背景:

這個女孩子很小時父母離異,由父親撫養。小武的父親平常在外打工,一個月不在家幾天,回到家也是喝酒,和孩子接觸比較少,照顧較少,而且脾氣比較暴躁,常用過激的語言責罵小武,父親與孩子關係非常緊張,小武曾用刀將父親的房門刺了一個大洞。小武的父親在其三年級時再婚,幾個月後又在離婚。繼母與小武關係尚好,但父親家的親戚根本不承認小武是自家的孩子。孩子與生母聯絡較少,其生母雖然會在電話裡稍微安慰孩子,但並不真正為她解決問題,來關心她。

2、本人情況:

該生和同學相處時總覺得自己受到欺侮,愛記恨,和同學關係緊張,於是在校外尋求認同。本學期該生和外校小混混來往更加頻繁,經常以自己在外校的男朋友來威脅同學,並多次在和外校男生約會時被搬上同學看見,更被同學們排斥。老師們也感到該生常以謊言來博取老師們的同情,往往當面答應老師好好生活、好好學習,但行為上卻沒有改變,使老師對她一再失望,該生在學校更加孤立。

三、原因分析與診斷

(一)原因分析:

1、缺乏家庭中的關懷、榜樣:

從和該生的會談中,我感到她非常渴望被人接受關愛。

該生的家庭存在三個問題:

首先,該生在家庭中長期缺乏關懷和愛,自卑感非常深。弗洛伊德曾說過:“得到母親的愛的孩子將會終生自信。”母愛被認為是無條件的、最堅強的,是孩子生存的基礎,缺乏母愛使孩子對自己的存在缺乏認同和自信,無法從容的接納自己。

其次,在會談中,我發現該生會將想象中父親對自己的重視、慈愛當做現實的告訴我,這雖然是謊言,但卻可以看出她心中對良好家庭關係的渴望。女孩子在進入青春期時,需要通過認識父親而瞭解異性,並習得和異性交往的方式。而其父親對她缺乏關心和尊重,經常粗暴責罵,使其在異性面前不會表現出自尊自愛的品質。

另外,該生的生活存在經濟上的困難,使她在生活中無助感更強。

最後,她缺乏學校中老師、朋友的支援。

小武四年級轉學到我校,由於自卑的心理,總覺得父母、師生不關心他,覺得自己各方面不如人,同時又希望有機會改變現狀,虛榮心變得強烈起來,因此她在和同學交往時非常強烈的想要表現優越感,同學們不樂意和她相處。由於說謊的行為,班級老師對她印象不好,雖然沒有對她特殊對待,但老師的態度也影響了小武在班級中的地位,使同學們對她更加疏遠。在學校她很難得到精神上的支援和生活上的關懷。

(二)診斷:

對於該生而言,解決其心理問題的根本目標:認識真正的自我和學會用適合而靈活的方式和人交往,這個目標不是短時期內能實現的,僅憑學校心理輔導較難實現,還需要她的家長共同配合,並進行長期的努力。現在已經五年級,臨頭的問題是必須通過畢業考試,順利進入國中,因此對於小武而言,當務之急是改變其非常不能被社會接受的行為,例如到異性家外宿、逃學以及參與校外鬥毆行為。

四、輔導過程

根據小武的情況,經過分析,我決定對其實施多渠道、綜合性的心理輔導。

首先對其本人通過面談進行直接輔導,傾聽她的心聲和需求,坦率地表示自己的看法,與她坦誠相見,對她積極關注。從而使之產生老師是可信、可靠的觀念,與她建立起心靈互動的關係。這個過程是非常艱難的。這個女孩子一開始幾乎沒有辦法完整的說完一件事情,往往說上一兩句,就把話題轉到了其他方面,把現實用大量的幻想混淆,在我和她的老師採集資料時,她的老師對她最不滿意的就是這一點,覺得是一種不誠實。但是,經過分析,我發現這是由於孩子強烈的自卑感造成的,而且幾乎所有撒謊成性的孩子都可能有這個問題。孩子需要生長在一個充滿接納、包容的環境,那麼她才會接受、喜歡真實的自己,所思所言生活中的現實。而小武的情況,與其說是“說謊”不如說是在“扮演”一個更好的自己。在孩子的內心中,母親遺棄了她,父親也很可能不再關懷她,她非常迫切地希望得到認可,可是現實中的自己,有那麼多的缺點錯誤,(來自家庭長期的忽視和挑剔斥責讓孩子這樣看待自己)怎麼可能得到愛呢?除非我變成“另外一個樣子”。其實,每個人都有他的弱點、困境,但在關愛接納的環境中,他能接受這就是現實,而付出努力,去改善它們,最終真正獲得成長。在小武的內心中在她的心理此基礎上進行自尊心、羞恥心教育,培養小謝的自信心,通過行為指導,鍛鍊他的意志力。其次對影響小謝的相關因素採取一定的措施,主要是加強與其父母以及同學的溝通,取得他們的配合。

1、對學生的輔導

(1)首先,我採用了尊重與理解學生原則

因為我覺得"尊重與理解"是心理輔導過程中對待學生態度以及師生關係方面應該遵循的基本原則。尊重學生的人格與尊嚴,尊重每個學生存在的權利,承認他是不同於其他人的獨立的個體,承認他與教師、與其他人在人格上具有平等的地位,這是心理輔導成功的前提。另外,教師還應站在學生的角度去考慮他的所作所為,這樣才能更深入地瞭解學生,理解學生。學生感到被他人理解了,才會產生一種"遇到自己人"的感覺,才會對你吐露心聲,才會對心理輔導絲毫不產生抗拒。自從擔任了小謝的班主任和語文老師後,我就在他補做完作業後,表揚他作業中的閃光之處,然後再詢問他為什麼不完成作業的原因,同時問他是否能幫助他。如果他願意交流,再與他討論以後如何來按時完成作業。如果他不願意回答,也不強迫。有時,我還設身處地地為他考慮,充分考慮他的感受。比如,前一天的作業沒補好,可是當天的功課較多,我就會讓他以後再補。

也許小謝感覺到了老師對他的尊重和理解,他慢慢對我產生了信任,願意向我傾吐內心的渴望、苦悶。這種良好的師生關係,是心理輔導獲得成效的基本條件。

(2)其次,我採用了學生主體性原則

在與小謝溝通的過程中,作為輔導者,我儘量避免使用"你聽我說"、"我告訴你"之類的命令式、灌輸式的口吻,而是用鼓勵性的、商量式的語氣與他談話。例如,"我能理解"、"請聽聽我的意見"、"我有個建議"等。他們小隊要佈置宣傳欄,我建議他也去參與。開始他不肯去,說小隊同學不會歡迎他。我再三說明只要他去了,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大家一定不會拒絕的。在佈置工作中,他邊學邊做,表現積極,一會兒給別人出主意,一會兒幫同學塗色,忙得不亦樂乎。在回家的路上,我與他邊走邊談,他說他很累,但不願讓人瞧不起,所以一定要堅持下來,最重要的是大家都願意和他相處了。我就馬上表揚他,並希望他將這種精神用到期末複習中去,爭取考出好成績。

我還和他一起研究制定了改進計劃,我負責幫他找一個好學生幫助他,包括上課提醒他聽講,課後幫他輔導、檢查作業等等,他表示一定配合,同時表示一定克服困難,讓大家刮目相看。小謝很努力,在不久以後的期末考試中終於及格了。

每當他有些許進步,我就及時加以表揚,有時再給他一些獎勵。但由於他壞習慣已養成,再加上自控能力差,所以反覆性較強,一個暑假過去,他又故態復萌。

2、與其他老師及有關同學的溝通

(1)與其他任課老師溝通。經常瞭解小謝的情況,希望他們多給他關心,多給機會,讓他感受到集體的溫暖,老師的愛心。

(2)與小謝的同班同學經常溝通。有意識地找到素質較好的同學,對他們提出要求,讓他們多帶小謝參加活動,與他交心,主動關心他,幫助他一同進步,同時與他們一起商量幫助小謝的方法、時間、內容等。

3、注重家長與社會力量的參與,共同推進心理健康教育

家長作為學生成長與發展中的重要他人,家長關於心理健康教育的認識和觀念將直接影響學生心理健康的發展和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開展。

我主動與小謝的父母溝通。瞭解他在家情況,對他家庭的情況表示同情,並與他們一起商量轉變小謝的方法,同時也把學校的意圖告訴他們,希望他們配合。

五、結果與思考

(一)結果:

師生反映:小謝自覺性提高了,作業基本能按時完成,上課也能堅持聽半節課,課後與同學們一起玩,學習習慣大有好轉。

母親反映:回家比以前懂事了,有時也能幫母親做點家務,母親不在家時,常常能堅持先寫作業後看電視。

小謝自己:現在我不怕來上學了,上課也不再覺得無聊了,有時我覺得老師講的課還是很有意思的。而且我考試也能基本及格了。

(二)反省與思考:

1、從結果來看,這次輔導基本上是成功的,對其輔導還將持續下去,因為由於年齡關係,反覆性較強。

2、家庭、學校、環境教育對青少年的影響是非常大的,提高家長的素質和我們教師自身的素質尤為重要。

3、對於後進生要給予更多的關心、更多的幫助,要轉變一個後進生首先應尊重他,然後再引導他,而心理引導應擺在第一位。因為作為主體的學生如果缺乏主動精神,缺乏受輔動機,我們強行對他進行輔導,則這種輔導必定會由於學生的抗拒、冷漠和敵意而毫無效果。心理輔導所要追求的終極目標是發展學生自我理解與自我指導的能力、自主地把握個人命運與獨立地應付生活挑戰的主體精神。只有當學生以主體的身分積極加入心理輔助活動時,這一目標才有可能達到。

人際交往心理11

人際交往要知道這幾個心理

1、自私、自鋇,人際交往中的功利上:有的人大與別人交往時處處從自己著想,只關心自己的需要和利益,強調自己的感受,把別人當作自己達到的目的、滿足私慾的工具。不尊重生他人的價值和價格,漠視他人的處境和利益。在交往中,日中無人與同伴相聚時,不顧場合,也不考慮別人的情緒,自己高興時,高談闊論,手舞足蹈高興時,由抑鬱寡歡或亂髮脾氣。這種人在交往中,缺乏對自己的正確認識,無論他們多麼精明,掌握了多少交往,永遠也不會與人建立牢固、持久的良好人際關係。只有好些心地善良,待人以誠,能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的人,才可獲得摯友。

2、冷漠、孤僻、人際交往中的封閉性:有些人在與別人交往時,總喜歡把自己的真實思想、情感和需要掩蓋起來,在他們看來,人世一切是那麼無聊,令人厭倦、平淡、無意義。他們往往缺少一種孤傲處世的態度,只注重自己的內心體驗,他們的行為和習慣有時令人難以理解。這種人交往的失敗就在於在心理上建立了一道屏障,把自我封閉起來,無法與別人溝通。因此,他們只有嗇自我的“透明度”,敞開自己的心扉,用熱情、坦誠去贏得別人的理解。 這種合適的自我坦露可以增加一個人的吸引力。

3、自卑、多疑,人際交往中的戒備和敵以性:在生活中,有些人缺乏對自己的正確評價,往往對自己過於苛求,估計太低。如有些青年人感到自己的身體、相貌缺乏魅力,或感到自己能力欠缺,產生自卑心理,然而事實上,他們並不一定是沒有魅力、能力差,或事業成就低下者反則是自己期望過高,不切實際,對別人的廣告過於敏感,總是認為別人看不起自己。

與人交往過程中可有犯這種錯誤呢?

1、不做自我介紹

無論何種場合,相互認識是進一步交流的前提。遇到陌生人,主動自我介紹是避免尷尬的關鍵點之一。

2、接電話時不迴避

在公共場合,大聲打電話會特別顯眼、甚至招人厭,最好先道歉並把音量放小聲點,這是避免他人反感的不二法寶。

3、誇誇其談、自吹自擂

聊天過程中有意無意地把話題往自己身上引,往往給人以自戀、愛顯擺的印象,給人留下不好的印象。

4、對待服務員態度粗暴

態度是良好溝通的前提,無論他人是什麼身份,粗暴的態度、自以為是的神情,只會讓人覺得你這個人不可理喻。

5、總是遲到

每個人都希望被尊重,遲到雖然能找藉口矇混過關,但會讓對方覺得你不重視這段關係。次數一多,感情也會打折扣。

6、不讓座

讓座給更需要的人,是最基本的人性表現。如果光想著讓自己舒服一點,會在不知不覺中,給人留下自私、冷漠的印象。

人際交往心理12

一位哲人說過:“沒有交際能力的人,就像陸地上的船,永遠到不了人生的大海”。人們學習知識進入社會,瞭解自我,獲得新生和愛情,都是在人際交往中發生的。沒有與別人的交往,人類就無法生存。

當前,我國加快改革開放,市場經濟大滾滾而來,各種機遇和挫折也紛至沓來,面對這種激烈的競爭和日益增大的社會心理諮詢壓力,人們就更需要嗇交往的數量和質量。培根在《論友誼》中寫道:“如果一個人有心事卻無法向朋友訴說,那麼他必然成為操作自己身心的人”。因此,在現實生活中,無論有多麼強的能力,多麼好的條件,如果沒有良好的的人際關係,既無法取得的成功,也不會得到生活的幸福和身心健康。對於如何都能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不少的人則感到迷茫,他們往往抱怨自己運氣不好,怨天憂人,認為自己周圍生活圈子晨好人太少,無法進行滿意的交往,實際上,這是因為他們的交往活動存在著千萬的。這些主要有:

1、自私、自鋇,人際交往中的功利上:

有的人大與別人交往時處處從自己著想,只關心自己的需要和利益,強調自己的感受,把別人當作自己達到的目的、滿足私慾的工具。不尊重生他人的價值和價格,漠視他人的處境和利益。在交往中,日中無人與同伴相聚時,不顧場合,也不考慮別人的情緒,自己高興時,高談闊論,手舞足蹈高興時,由抑鬱寡歡或亂髮脾氣。這種人在交往中,缺乏對自己的正確認識,無論他們多麼精明,掌握了多少交往,永遠也不會與人建立牢固、持久的良好人際關係。只有好些心地善良,待人以誠,能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的人,才可獲得摯友。

2、冷漠、孤僻、人際交往中的封閉性:

有些人在與別人交往時,總喜歡把自己的真實思想、情感和需要掩蓋起來,在他們看來,人世一切是那麼無聊,令人厭倦、平淡、無意義。他們往往缺少一種孤傲處世的態度,只注重自己的內心體驗,他們的行為和習慣有時令人難以理解。這種人交往的失敗就在於在心理諮詢上建立了一道屏障,把自我封閉起來,無法與別人溝通。因此,他們只有嗇自我的“透明度”,敞開自己的心扉,用熱情、坦誠去贏得別人的理解。這種合適的自我坦露可以增加一個人的吸引力。

3、自卑、多疑,人際交往中的戒備和敵以性:

在生活中,有些人缺乏對自己的正確評價,往往對自己過於苛求,估計太低。如有些青年人感到自己的身體、相貌缺乏魅力,或感到自己能力欠缺,產生自卑心理諮詢,然而事實上,他們並不一定是沒有魅力、能力差,或事業成就低下者反則是自己期望過高,不切實際,對別人的廣告過於敏感,總是認為別人看不起自己。其實,在他們深層的心理諮詢體驗裡則是自己看不起自己,他們害怕挫折、失敗,特別是在權威、強者或一些強詞奪理的人面前,總是感到手足無措,有時則表現出一種戒備和敵對情緒。往往先在自己的思想裡,設想別人對自己的不滿,然後在生活中尋找產東真實的證據。有時則把一些無中生有的事實強加於別人,甚至屈解別人的善意,長此下去,他們就人把自己的交往範圍限制在父母、家庭這樣一個小圈子中,有的則會產生厭世心理諮詢。對於這種人,必須對一個清醒的認識,新生自我,接受自己,無論與任何人交往都要做到不亢不卑,既不取悅別人,以博得好評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更不需要在別人面前顯示自己,炫耀自己,以提高自己的身價。

價值正是在於自身,並不隨別人的評價而改變。這樣,就能漸漸消除多疑凡理,從而獲得多數人的尊敬。

人際交往心理13

心理狀態不佳,會形成某些隔膜和屏障,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人們交朋結友和適應社會。因此,我們在工作生活中應該注重自身修養,努力克服以下種種人際交往中的病態心理。

自卑心理:有些人容易產生自卑感,甚至瞧不起自己,只知其短不知其長,甘居人下,缺乏應有的自信心,無法發揮自己的優勢和特長。有自卑感的人,在社會交往中辦事無膽量,習慣於隨聲附和,沒有自己的主見。這種心態如不改變,久而久之,有可能逐漸磨損人的膽識、魄力和獨特個性。

怯懦心理:主要見於涉世不深,閱歷較淺,性格內向,不善辭令的人。怯懦會阻礙自己計劃與設想的實現。怯懦心理是束縛思想行為的繩索,理應斷之,棄之。

猜疑心理:有猜忌心理的人,往往愛用不信任的眼光去審視對方和看待外界事物,每每看到別人議論什麼,就認為人家是在講自己的壞話。猜忌成癖的人,往往捕風捉影,節外生枝,說三道四,挑起事端,其結果只能是自尋煩惱,害人害己。

逆反心理:有些人總愛與別人抬槓,以此表明自己的標新立異。對任何事情,不管是非曲直,你說好他偏偏說壞;你說一他偏說二,你說辣椒很辣,他偏說不辣。逆反心理容易模糊是非曲直的嚴格界限,常使人產生反感和厭惡。

排他心理:人類已有的知識、經驗以及思維方式等,需要不斷地更新,否則就會失去活力,甚至產生副效應。排他心理恰好忽視了這一點,它表現為抱殘守缺,拒絕拓展思維,促使人們只在自我封閉的狹小空間內兜圈子。

作戲心理:有的人把交朋友當作是逢場作戲,往往朝秦暮楚,見異思遷,且喜歡吹牛。這種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方式只是在做表面文章,因而常常得不到真正的友誼和朋友。

貪財心理:有的人認為交朋友的目的就是為了“互相利用”,因此他們只結交對自己有用、能給自己帶來好處的人,而且常常是“過河拆橋”。這種人際交往中的佔便宜心理,會使自己的人格受到損害。

冷漠心理:有些人對與自己無關的人和事一概冷漠對待,甚至錯誤地認為言語尖刻、態度孤傲,高視闊步,就是自己的“個性”,致使別人不敢接近自己,從而失去了更多的朋友。

心理解讀:這些人際交往中的病態心理不僅會傷害到別人,也不利於自己的人際關係,總之百害無一利,我們必須要改掉這些病態心理。

人際交往心理14

大學人際交往心理要注意什麼?大學就彷彿是一個小社會,也是學生從學校到社會的過渡。但大學生在這個時候會有一些和以往階段不太一樣的心理。所以大學生們要好好看今天的文章,因為人際交往一定要熟悉彼此的心理,這樣可以使溝通更加順暢。

面子心理

大學生的許多人際衝突,都是發生在沒有什麼原則問題的小事情上,往往是一次無意的碰撞、不經意的言語傷害、或區區小利等等,本來只要打個招呼、說聲道歉,也就沒事了,但雙方都“賭氣”,不打招呼,不道歉,而是出言不遜,結果爭吵起來。更有甚者,一個不讓,一個拔拳相向,頭破血流,事後懊悔不迭。從心理學角度講,則是雙方都在用不適當的方法維護自尊,即典型的面子心理。彷彿誰先道歉就傷了面子,誰在威脅面前低了頭,誰就孬種、於是層層升級,以悲劇而告終。

衝動心理

大學生處於特定的生理髮展期,自制能力較弱,遇事容易衝動,或者有些同學認為自己做事爽快,實則也是衝動表現。象騎車相撞以及類似的許多事情,是大家都不願意發生的,有時也很難斷定誰是誰非,雙方謙讓一下就相安無事了,即使自己有理,也可以忍讓一點,好言相對,然而大學生往往一時衝動,氣勢洶洶,把事情搞糟。

寬容心理

同學之間坦誠相待、互通有無,有利於增進彼此友情,減少不必要的磨擦、衝突。但是,如果你和同學交流時遇到意見分歧,或對方有錯誤時,你是措辭生硬,直道其詳,還是近取諸譬,站到對方的立場上想一想,委婉地讓對方接受你的意見,會產生完全不同的效果。另外,培養幽默感也有助於把本來緊張的局面緩和得輕鬆自如;幾句俏皮話能使一個窘迫的場面在笑話中消逝。

封閉心理

大學生人際和諧的表現之一是樂於與人交往,然而有的大學生由於種種原因則形成不同程度的封閉心理,阻礙其正常人際關係的形成。有的是因為性格內向,情感衝動的強度較弱,外露表現不明顯,被人誤認為封閉。實際上他們是情感深沉,能幫人一幫到底;有的是整天忙忙碌碌,因為緊張的工作和繁重的家務所累,始終處於疲倦狀態,自然也就很少有高漲的熱情,只要緊張氣氛鬆弛了,他們的熱情一般能很快調動起來;有的則是因為心靈上的創傷所致。如過去曾赤誠待人,結果卻遭致欺騙、暗算,因此對人漸存戒心,不輕易暴露自己的思想感情;或者事業屢屢受挫,世界在其眼中被蒙上了一層灰暗的色彩,失去了信心,失去了對生活的追求,自以為是看破紅塵,新的事物,新的活動難以再激起他的熱情,看不到自己改造世界的力量,只想消極混世,了此一生。對於心理封閉的同學,最重要是要努力改變自我,自強不息。大家要以更大的熱情關心他(她)、幫助他(她),不能簡單予以責備,甚至孤立他(她)。

所以以上心理,大學生們都記住了吧。人際交往就是要注意彼此的心理,每個人的心理都不一樣,所以彼此的交往一定不要傷害對方的心理,然後再要滿足對方的心理,當然在不會使自己不舒服的前提之下才行。

揭祕!大學生就業的心理特徵

走入了工作崗位,就應當調整好自己的心態。只有樹立正確的觀念,才可以更好的適應職場。現在很多大學生的心理都是很浮躁的,並且也很難進入角色,所以對於大學生就業的心理特徵要及時瞭解,如果你是大學生,則就要做好心理保健,讓自己更快的適應這個社會。

瞭解環境進入角色

社會好比是一個大舞臺,每個人部有自己的角色位置。畢業生進入新單位後,首先應該認清自己在工作環境中所承擔的工作角色以及這個角色性質、職責範圍,弄清楚工作關係中上級賦予自己的職權和自己承擔的義務。只有這樣,才能盡心盡力地去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如果角色意識淡漠,一意孤行,我行我素,該請示的擅作主張,該自己處理的事務不敢作主或推給上司、同事,勢必會與新環境格格不入。

客觀全面評價自己

大學畢業生大都自視較高,在走出校門之前,大都有“天高任鳥飛、海闊憑魚躍”,創造一番業跡的巨集大抱負,但他們對社會生活的估計往往失之於簡單或片面,他們的理想目標不是建基於客觀條件之上。一旦遭遇挫折,很容易產生不安或不滿情緒,失去競爭的勇氣。

其實,社會是一個萬花筒,其中既有好的、有利於人發展的一面,又有不好的、不利於人發展的一面,作為大學生,只有正視現實,接納現實,正確地瞭解、認識自己,恰當地評價自己,將主觀願望與客觀實際結合起來,才能站穩腳跟,找到真正改造世界創造業績的切入點。

完善自己知識結構

任何一個畢業生產可能在學校就學到工作崗位上所需要的全部知識,這是因為學校培養的是專門人才,而實際工作中碰到的問題往往是綜合性的,涉及到跨學科、多領域的知識。你是學工的.領導要你寫一篇新聞報道或調查報告,動起筆來你會感到很吃力;你是學新聞的,到工廠、科研單位採訪,會因自然科學知識貧乏,科技專業術語不通而力不從心。

社會需要的是“通才”、“複合型人才”,要使自己勝任工作、適應新環境,必須不斷根據工作需要學習新知識,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總之,走向社會的大學畢業生必須明白,社會不會再象家長和老師一樣,欣賞你的天真清純。社會將會關心但不會遷就你這樣一個年青的新成員,社會要求你遵守規則,社會期望你勞動、貢獻。社會與自然一樣奉行一條法則:適者生存。

主動調整生活節奏

結束了宿舍-教室一圖書館三點一線的學校生活,來到了一個生活節奏全然不同的新環境,只有主動調整自己的生活節奏,才能儘快適應新環境。首先,作息時問的變化要適應。早上睡到九點,下午三點起床的″九三″學社生活方式千萬要不得了。如果你是在醫院、部隊、公安等單位工作,還要適應三班倒或夜間值勤的規律。

其次,由於南北方的生活習性、飲食結構、風土人情等差別,還要學會調整原來的生活習慣,培養新的生活習慣,順利度過異地生活關。再者,要學會安排自己的業餘生活。在學校裡課餘有作業,晚間有自習,週末有豐富的文化活動。參加工作以後,業餘時間的學習和文化生活,主要靠自己來支配、安排,不善於支配自己的業餘生活.同樣很難適應新環境。

綜上所述就是大學生的心理特徵,對於這些心理特徵適應社會還是有一定的難度的,所以希望大家一定要做好心理保健,變的更成熟,才可以更好的進入社會發展。此外,可以多瞭解一些保健常識,多結交一些社會上的人,可以讓自己更快的適應。

人際交往心理15

人際交往是人們社會生活的重要內容之一,自我的發展、心理的調適、資訊的溝通、各種不同層次需求的滿足、人際關係的協調,都離不開入際交往。每一個人,都希望善於交往、都,希望通過交往建立起和睦的家庭關係、親屬關係、鄰里關係、朋友關係、同學、同事關係……而這些良好的社會關係可以使個人在溫馨怡人的環境中愉快地學習、生活和工作。但在實際的交往過程中,總是或多或少地存在著一些不盡如人意之處,影響了人際交往的正常進行。

在來訪者當中,最常提到的問題如:“我怎樣才能使別人喜歡我?”,或者“怎樣才能消除自卑感?”,還有“怎樣才能正確認識自己和他人”等等。還有人會問:“我為什麼體會不到人際交往的快樂?”

社會心理學的研究表明,那些在人際交往中頗受好評,很得“人緣”的人一般具以下特點:樂觀、聰明、有個性、獨立性強坦誠、有幽默感、能為他人著想、充滿活力等等,當然,不是說這些特點都具備才能有好的人際交往。而那些在人際交往中不太受人歡迎的人也具有以下幾個特點:自私、心眼小、斤斤計較、孤傲、依賴性、自我中心、虛偽自卑、沒有個性等等。有了以上的參照標準,大家就可以對照自己,揚長避短。當然,在人際交往中,最主要的是坦誠,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人,不能喪失掉自我。阿諛奉承,隨聲附和並不能換來良好的人際交往。

如何在人際交往中正確地估價自己和別人。古語說得好: “人貴有自知之明”,何為“貴”,為何“貴”,貴,說明其難。正確地認識自己的的確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錯誤的自我估價中,對交往妨礙最大的,莫過於自卑和自傲。

自卑,即對自己的知識、能力、才華等作出過低的估價,進而否定自我。自卑的人在交往中,雖有良好的願望,但是總是怕別人的輕視和拒絕,因而對自己沒有信心,很想得到別人的肯定,又常常很敏感地把別人的不快歸為自己的不當。有自卑感的人往往過分地自尊,為了保護自己,常表現得非常強硬,難以讓人接近,在人際交往中變得格格不入。

自卑心理源於心理上的一種消極的自我暗示,很多心理學家指出,自卑感和本人的智力、受教育程度、所處的社會地位等因素無關,而僅僅是對“自己不如他人”的確信。所以,要克服和預防自卑心理,首先要敢於正視自己的不足。人無完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缺點。對於一些不可改變的事實,如相貌、身高等等,完全可以用別處的輝煌來彌補,大可不必自漸形穢。 其次,要正確地與人相比,自卑心重的人往往很善於發現他人的長處,這本身不是壞事,可是他老是用別人的長處和自己的短處比,不是激發起奮起直迫的勇氣,而是越比越洩氣,從而貶低、否定自己,以偏蓋全。其實,人各有所長,自己不可能事事都強過別人,反過來也一樣。見賢思齊應當鼓勵,這其中還有一個量力而行的問題,所以,要防止和克服自卑感,還要注意不可對自己提出過高的要求,在選擇目標時除考慮其價值和自身的願望外,還要考慮其實現的可能性。與其追求那些不切實際的東西,還不如設立一些較為現實的目標,採用“小步子”原則,不斷地使自己得到鼓勵。最後一點,要鍛鍊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不要因為一次失敗而一蹶不振,或因自己某一方面的過失而全盤否定自己。

自傲與自卑相比,也源於錯誤的自我估價,自傲者喜歡過高地估計自己,在交往中表現為妄自尊大、自吹自擂、盛氣凌人,而且不願和自認為不如自己的人交往。這樣的人當然不會受到別人的歡迎。自傲者一旦受挫,往往會較為自卑。自傲者要學會尊重別人,善於發現別人的優點,這樣才有利於客觀評價自己,還要學會嚴於律己、寬以待人。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能否正確地認識和了解他人,同樣 關係到人際交際能否順利進行。要走出對他人認知的心理誤區,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不以第一印象作為取捨判斷的標準。第一印象,也 就是第一次對人知覺時形成的形象,它往往最深刻,而且常會成為一種基本印象而影響對他人各方面的評價。俗話說,先入為主,講的就是這個道理:人們很重視給別人的第一印象,但也該看到,第一印象得之於較短時間的接觸,又無以往的經驗作參照,主觀性、片面性較強。所以,一定要注意其消極的一面既不能因第一印象不好而全盤否定,又要防止被表面的堂皇所迷惑。“金玉其外,敗絮其中”,這樣的例子也屢見不鮮。要練就一番透過現象看本質的本事,在長期的相處中全面、正確認識和了解他人。

第二,不因一時一事評價人。某人剛犯了一個大錯誤,於 是就有人發現,他從來就不是好人。這是近因效應在作怪。在較為長期的交往中,最近的印象比最初的印象更佔優勢,這是一種心理慣性。由於這種慣性的作用,人們往往會以最近的印象來評價人。另外,還有所謂“光環”效應,某人的一種優點、優勢放大變成了籠罩全身的“光環”,甚至原來的缺點也被掩蓋或者蒙上了一層奪目的光彩。這種對他人認知的最大失誤就在於以偏蓋全。“借一班而窺全豹”並不總是適合於一切人和事,個別和區域性並不一定能反映全部和整體。在人的諸多行為或性。格特徵中抓住某個好的或不好的、就斷定他是好人、壞人,無疑是幼稚的。恰當地、全面地認知他人,就要克服說好全好,說壞全壞的絕對化方法。

第三,切莫先入為主,第一印象固然是一種先入為主,除此之外,在我們的頭腦中,總有一些先在的,得之於各種途徑的觀念,並常常以此來評價和判斷他人,因為這樣做所耗費的心理能量最少,也就是說,它最省事。但是,圖省事往往會造成一些認知偏差。什麼美國人開放,英國人保守,商人精明世故,農民老實本分……。這些說法雖與某些人的特徵相吻合,但絕不是個個如此,還要“具體問題具體對待”。人如其面,各各不同,不能用概念來衡量人,把人簡單化。

為什麼有的人不能從人際交往中得到快樂?人是社會的動 物,人際交往是我們每個人的一種需要。在人際交往中,過分留心、處處算計、總怕吃虧上當,這當然得不到快樂。可以說,這樣的人還沒有領悟人際交往的真正內涵,因此他無法體驗到交往中的快樂。倆人互相交換一個蘋果,還是一人一個蘋果,倆人互相交換一個主意,一人就有了兩個主意,這個例子是交往露內涵的一個體現。此外,交往的意義還在於增大個人的心理空量問,減少彼此的心理距離,建立“我們感”。這些都是人的一種心理需要、社會需求。

消極的情緒,如不快、痛苦、憤怒、失望等,會影響人際交往的正常進行,這點不言而喻。這些消極情緒的產生,可能來自某種壓力、或者受挫、或是某種喪失。每個人都要學會在生活中對付這些不良情緒,這也是個人成長的一種重要表現。現代社會主張個性獨立,人際交往也日益複雜,如果說在一些場合,或和某些人的臨時性的交往需要一些表面的客套、應酬,那麼,建立和發展深入持久的人際交往,最重要的是坦誠相見、表達真實的自我。“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友”,人們並不喜歡那些假扮的聖人。當然,如果是自己身上存在著明顯的缺點,理應努力克服和改正。人們在人際交往中不斷審視、認識自己和他人,不斷領悟人生,這是人際交往的內涵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