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生活經驗>

人際交往的心理

生活經驗 閱讀(8.83K)

每個人都想交更多的朋友,都想認識更多的人,這就不乏要與人的人際交往了,揣摩一下別人的心理,或許就能和別人成為朋友了呢!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人際交往的心理,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人際交往的心理

一,我國古代的人性學說:孟子性善論,荀子性惡論,告子性無善無惡論,世碩性有善有惡論。

二,人際交往的實質與特點:1. 人際交往的實質:人際交往是指人與人之間在心理與行為上的互動,它反映了人與人之間在內心、情感方面的全部交往;人際關係是指人們在交往中必定會在情感上產生一定的結果和積澱,從而形成相對穩定的情感細節,由定義可以看出:人際交往的主體是人,人際交往是一個互動的過程,人際交往強調的是人們在交往中的心理情感和行為。2.人際交往的特點:臨時性,短暫性,互益性,選擇性,不完整性。

三,人際交往的靜態結構的組成要素:1.交際主體,指從事交際活動的人;2.交際手段,即交際媒介;3.交際情境,交際活動發生的主客觀條件。

四,溝通的含義:溝通是指交往雙方在資訊、思想和情感上的交流過程。1.溝通物件是人,且必須涉及兩人以上;2.溝通必須要有一定的資訊情報;3.溝通必須藉助於一定的媒介才能進行;4.資訊只有被接受和理解了,溝通過程才算完整;5.不同意見之間的爭論也是一種有效的溝通方式。

五,言語溝通的型別:口頭溝通和書面溝通。

六,言語溝通的藝術:(一)交往在於找話題7個,從對方的口音找話題,從對方穿戴服飾上找話題,從對方攜帶的物品中找話題,直接提問,鼓勵對方繼續說下去,共同的情景可以成為很好的話題,坦白說出你的感受

七,傾聽的藝術:傾聽是指用耳聽,用眼觀察,用嘴提問,用腦思考,用心感受。聽是與生俱來的能力,而傾聽是後天學習獲得的能力,聽是一種簡單的被動接受外界刺激的行為,而傾聽是一種積極主動地參與,用心去接受和體會資訊情感,(一)需要傾聽的情景3個,對方的談話表明問題時由你引起的,對方需要你的幫助,對方既不責備你也不希望你為他解決問題,只是向你訴說他對某事的憂慮看法,(二)聽得幾種不同表現5個,心不在焉地聽,表情呆滯地聽,斷章取義聽,感謝式聽,積極傾聽(三)傾聽的藝術4個,全神貫注聽別人說話,邊聽邊概括對方說獲得要點,協助對方把話說下去,要善於聽出對方的言外之意,

八,如何改進非言語溝通的效果7個,1,與交流者形成一個恰當的角度,調整高度與距離,尊重人的個人空間範圍習慣2,以開放的姿勢和身體語言進行交流,3,交流中儘量集中你的注意力,4,輕微地向前傾斜以表示興趣5,在傾聽時保持適當的眼睛接觸以鼓勵說話者,6,跟隨講話者的話題給予適當的反饋,7,放鬆與平和,以使得輕鬆和開放的交流變得更容易,

九,認知:人際認知是指交往主體對自己對他人以及自我與他人關係的認知,//////對他人的認知指認識主體對交往物件的認知(對他人身體特徵的認知,對他人情緒情感的認知,對他人的價值觀性格能力等內在素質的認知。///科學的方法是察言觀色睹行,還有時間考驗,危難考驗,利益考驗,世態炎涼考驗,

十,自我暴露應注意的問題5個,暴露的數量,自我暴露必須遵循相互性原則,2,暴露的正負性質,正性的自我暴露指那些關於自己的類似自我讚美的陳述,而負性的自我暴露類似於自我批評的自我評價,一般來講自我暴露資訊的正負性與資訊隱蔽程度有關,3,暴露的深度,也遵守相互性原則,4,暴露的時機,5,暴露的目標,///大體上講,目標者有四種類型,1,是保密的朋友或親人,2,是不十分關心你但由於工作關係交談題目的關係以及其他一些客觀的人際關係,3,僅僅認識4,對方根本不關心你,也沒有任何理由接受你的自我暴露

十一, 凱利的歸因理論,他提出了判斷原因的標準,即共變原理,他認為可以將現象的原因區分為三方面(人,認知者自己和他人,刺激物,外在行為,情境,行為事件發生時的背景條件,這就是他的三維模型。1,區別性又稱特異性,指某個人對不同的刺激或不同的事件做出相同反應的程度,2一致性,指某個人對這個實體的這一反映的程度,3,一貫性,是指個體對於這種刺激在其他時間和其他場合下,以同樣方式反應的程度,

十二, 印象形成中三成分:1,認知主體是活動中有意識,有意志的人 2刺激物件(行動者)是指以自身的存在刺激認知者並使之留下印象的人;3,具體情境是指事物發生並對主題行為產生影響的環境條件。

十三, 印象形成的特點:1,一致性,人們常有這樣一種傾向,即獲得的是對方的一些零碎的資訊,也要“由此及彼”,截圖判斷對方的其他更多的特性,並形成一個同意的印象。2,評估性,在人際印象的形成中常根據有限的資訊對他人作出判斷。3,印象形成中“中心特質的作用,那些使人產生印象的心理因素,影響力差別懸殊,有些因素對人的刺激作用很大,有些因素對人刺激作用較小。4,印象形成中的主觀性。印象形成是認知者所建立的觀念像,既是“主體”所建,又是“觀念像”,所以人際印象的形成必然受到人們主觀傾向的影響,帶有主觀性。

十四, 印象形成的資訊整合模式:1,累加模式,通過累加一個人的各種品質而形成的印象。2,平均模式,對各種品質進行平均,依照平均值來形成印象,在平均模式中,所追加的資訊其效用要取決於它對己有的印象更好或更快。3,加權平均模式。加權平均法是指印象的形成一般根據平均法,但對於極好的或極差的特性應予以甲醛,即先對於極端特性確定權重係數,然後再按照平均法加工處理各種特性。

十五, 暈輪效應:一旦我們對另一個形成了一個大體上的印象後,我們往往會以這種印象相一致的方法去估價他所有的特徵或特點,它又叫光環效應,。他對我們的啟示,在人際交往中我們要利用光暈,增加自己的吸引力,另外一方面要防備暈輪效應的副作用,不要人為的肯定一切或是否定一切。

十六, 刻板印象,社會上對於某類事物或人物產生的一種比較固定、概況、而籠統的看法,表現3個,角色刻板印象(人們對不同的社會階層,社會地位和職業的人的一些固定看法),區域刻板印象(人們對不同區域的人都有固定的看法),國民刻板印象(人們對每一國家的人的固定的看法)

十七, 態度的構成3個,認知成分是指個體對某一類社會事物的性質籠統認識而形成的一種心理印象,情感成分是個體對態度物件的情感體驗,意向成分是指個體對態度物件的反應傾向,三者的關係3個,是互相依賴協調一致的,贊成或不贊成的情感成分是態度的關鍵,態度只有在特定的條件下才與實際行為發生聯絡,

十八, 態度形成的過程3個,1,股從個體迫於某種壓力,從表面上轉變自己的觀點與態度,是態度形成的起始階段,2,同化是指個體對自己所處的特定社會情境的一種自願的除錯,從內心自願接受他人的觀點,3,內化是態度形成過程的最高階段是把自己情感上的認同與自己已有的信念、價值觀結合起來進行理智的判斷而性衝動態度

十九, 態度轉變的原因,內因3個,個人認知體系的調整導致態度變化,個人性格結構的改變而導致態度改變,期待他人合作支援而導致態度改變,外因7個,由於群體態度的影響/環境條件改變而導致態度轉變/賞懲罰的緣故/交往一方形象的改變導致另一方的/資訊溝通影響/逆反心裡的影響/角色改變帶來的態度改變,

二十, 態度轉變的方法,5個,參與活動法(要求人們參與活動來改變自己的態度),登門拜訪法(認為態度轉變必須逐步提出要求),團體規定法(群體所具有的公約規章準則等可以有效地改變人們的態度)全面宣傳法(既要進行積極方面地宣傳又要進行消極方面的宣傳,這有助於改變人們的態度)資訊溝通法(有兩種方式,一是對個體進行資訊傳遞,二是對大眾進行資訊傳遞)

二十一, 睡眠者效應,溝通的說服力隨著時間而增長的效應。產生的原因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往往把資訊本身與資訊溝通者分離開,而且人們遺忘溝通者比遺忘溝通內容快一些。

二十二, 在社會心理學上,溝通者使得不可接受的觀點顯得比實際更為極端稱為同化效應,產生同化效應的觀點範圍稱為聽眾的接受幅度,它包括個體認為可容納的觀點,以及他認為以採納的觀點,把會產生對比效應的觀點範圍稱為聽眾的拒絕幅度,

二十三, 人際吸引:又叫人際魅力,是指個人之間在感情方面相互喜歡和親和的現象,即一個人對其他人所抱有的積極態度,是一種人際關係的特殊形式。

二十四, 得失理論,由美國心理學家阿倫森提出。問題:在人際關係中,一成不變地講好話與先講壞話後慢慢改成講好話的情形,哪種更吸引人?

二十五, 為什麼鄰近效能產生喜歡? 由空間上的接近而影響人際吸引的現象稱為接近性。在通常情況下,人與人之間的距離越近,越便於交往,易於形成穩定的人際交往關係。 在交往初期,鄰近性因素起重要作用,因為我們常是從距離較近的人開始建立各種關係的。由於距離鄰近,接觸機會多,彼此容易熟悉。高頻率的接觸促進了人際吸引力的形成和發展,具體說這種促進作用有兩個方面:首先,鄰近可以造成人與人之間的相互熟悉,是友誼產生的前提之一,(認知因素的作用);其次,鄰近與相互之間的利害關係相關,鄰近性會產生對繼續友好相處的期望,(報酬因素的作用)。

二十六, 為什麼漂亮的人受人歡迎? 1.美的需要是人類的需要,“愛美之心,人皆有之”是人的天性;2.是學習的結果,人們從各個環境中都能學到“漂亮的人值得愛”的道理;3.是由此及彼推斷的結果,欣賞漂亮的人在認識上往往認為美貌之人必然具有其他許多方面的優秀屬性;4.人還常常以為,同漂亮的人在一起,覺得榮耀和光彩。

二十七, 研究合作與衝突的情景型別。 1.社會兩難情景,指的是自私的行為產生個體的利益,但可能導致集體利益損失這樣一種情景;2.囚徒兩難情景。

二十八, 有關合作形成的一個理論是“權力理論”,三個小組之間的權力合作分佈為: 1.A=B=C 2.A>(B+C) 3.A<(B+C) 科默利達和切科夫(1973年)提出了一個“合作的協商理論”,其指出,合作中每一個成員有著最大的期望結果,最小的期望結果和最可能的期望結果。 對於合作中權力最大的一方來說,最大的期望結果是公平(按照權重來分配),最小的期望結果是平均(分所得一半)。

二十九, 人際衝突的含義: 是指人際環境中個體或一部分人試圖滿足自身需要而使另一個人或者一部分人受到挫折時的社會心理現象。

三十, 需要的衝突和動機的衝突 1.雙趨式動機衝突;2.雙避式動機衝突

三十一, 避免處理人際衝突的不正確方式:1.衝突周圍的人都出現唯唯諾諾的傾向;2.簡單地把人際衝突、意見分歧與不忠誠和背叛等同起來;3.不加分析,對衝突一概予以平息;4.粉飾太平,製造和諧合作的假象;5.對矛盾衝突的雙方採取不同的解釋;6.為增強個人影響和消弱他人地位而故意擴大沖突。

三十二, 交際障礙的歸因 1.年齡差異:年齡之所以造成人際交往的障礙,是因為年齡的差異帶來生理機能、心理特徵、社會地位和生活經驗的不同;2.文化差異:文化這一障礙主要是指由於語言、社會習俗、宗教、價值觀的差異帶來的交往障礙;3.性別差異:由於生理、心理和社會角色的差異,使男女兩性在生活觀念、興趣、愛好和待人接物的方式等方面不同;4.職業差異:職業分工使人們長期侷限在特定的社會領域,限制了交往物件,長期從事某種職業的人有自己獨特處世哲學和生活方式,導致不同行業間有偏見;5.階層差異:階層是人們在生活、工作和學習中所處的位置和所擔任的角色的總稱;6.受教育程度的差異:一般來說,科學文化水平相近,知識層次相同的人,更樂於或容易建立人際關係。

三十三, 不良性格導致的交往障礙 (一)自我為中心:自我為中心的人總是將精力過分集中在自我身上,過分關注自己的問題,很少主動關心別人和社會。1.表現:因過分關注自身症狀容易導致疑病;看問題只從自己的角度出發;與他人交往時只考慮自己的心理需求而不替別人考慮。2.克服:首先應該把生活精力投向自我以外的學習、生活、人際、愛好等方面,擴大視野,豐富知識;其次,要學會接受批評,學會發現別人的優點;最後,平等交往是改善人際關係必須遵守的準則。(二)羞怯心理形成的原因:第一種型別叫氣質性羞怯,屬於典型抑鬱質的人,神經活動比較敏感,外界刺激感受性高,而耐受性低,喜歡安靜的環境,迴避刺激;第二種叫認識性羞怯,這種人原本不怕羞,多半性格開朗,交往積極主動,只是由於生活中曾經遇到過某種挫折,從而變得膽怯怕事,擔心類似的挫折再度發生。(三)世故:是指人際交往中不真誠、不可靠、見風使舵、圓滑勢利和虛情假意的心理現象,表現:第一種是披紗型,這種人信奉社會複雜,什麼人都不可靠;第二種是反羞型,這種人與人交往時心理反差很大,交往的熱情同與自己有用的程度成正比;第三種是變色型,這種人見什麼人說什麼話,投其所好,八面玲瓏;第四種是哈哈型,這種人凡事不講原則,遷就隨和,奉行中庸,逢事便“哈哈”一笑了之。克服:要擯棄世故心理,首先應信任朋友,敢於展示真實的自我;其次,對他人的評價不要總是用肯定和讚揚的口吻,不要總是講究什麼委婉,有時應直截了當地表達你的情緒,尤其是在日常生活和工作情境中。

三十四, 加深情感聯絡的技巧:(一)以誠待人:關注對方的興趣,傾聽對方的談話,稱讚對方的長處,記住對方的好處;(二)嚴於律己:不要指責別人,不要隱瞞過失,不要以己度人,不要人云亦云;(三)雙向交流:經常互致問候,適當表示親暱,主動暴露隱私,保守雙方的祕密;(四)共同維護:以真誠去播種,以熱情去澆灌,以原則去培養,以諒解去維護。

三十五, 彌補情感裂痕的技巧 人際關係破裂的過程:1.分歧階段;2.收斂階段:指交往雙方溝通的次數和時間減少,但仍努力維持雙方的親密關係;3.冷漠階段:指交往雙方開始放棄增加溝通的次數和時間,彼此關係處於自然維持狀態;4.逃避階段:指交往雙方彼此不想相見,盡力迴避的狀態;5.終止階段:指交往雙方關係的隔斷和彼此利益依存關係的解脫。(二)人際關係除錯的原則:平等性原則,這是前提;主體性原則;事業性原則,這是目的;情感性原則,這是基礎。(三)人際關係除錯方法:感受性訓練,是提高自我認知和社會認知能力的心理訓練方法,包括個體訓練和團體訓練兩種;角色扮演法,是一種直接擺脫既定關係束縛的個體訓練技術和改善人們交際交往能力的心理方法;人際溝通:溝通的主動性,溝通的注意水平,溝通訊息的充分水平。

三十六, 社會測量法又稱社交測量法,是美國心理學家莫雷諾創立的一種用來測量群體成員之間的人際關係的一種方法,它是從群體的角度定量地揭示整個群體以及各成員在該群體內的人際關係狀況的一種方法。

三十七, 社會測量法的結果處理 矩陣法 列表法(社交表) 圖形法(社交圖)

  人際交往心理的答案

Part 1:你是香蕉模式,我是蘋果模式

壹心理:有人說,心理學是一門關於連線的關係學,您認同這個觀點嗎?您是如何理解“連線"的?

周弗逸:雖然聽起來有點模糊,但是從本質來講,基本也就是這個意思,比如精神分析裡面的客體理論,講的就是自己與他人的關係,而自體理論,講的就是自己和自己的關係。我基本上認同。

我理解的"連線"就是,我用什麼認知情感行為模式在和這個世界打交道,和別人打交道,和自己打交道。在這個打交道的過程中,我的感受是怎麼樣的,從而產生的行為是怎麼樣的,這個行為又會收到別人怎樣的回饋,這個回饋又會怎樣反作用於我。我想連線就是"關係"的表現形式吧。

壹心理:在人際交往中經常出現這樣一種情況,"我想要的是香蕉,你卻給了我一車蘋果",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

周弗逸:這個問題本質上,就是你的期望和對方的回饋不匹配。而我們這種在關係中的情感期待,是從小和父母的互動中形成的。比如被父母冷淡粗暴對待過的孩子,在成年之後,永遠在尋找能給他(她)很多愛和關心的伴侶,呈現出嬰兒一般無助的姿態。當戀人不能滿足他(她)的需求的話,就會喚起當年內在那個孩子的恐懼,從而引發強烈的憤怒和不滿。這種固化的情感模式,就成為後來大家口中的"蘋果"和"香蕉"了。

精神分析前輩吳和鳴有個段子:

神父:你願意娶她嗎?把你家變成主戰場,成為她爸她哥的替身,接受她二十六年累積的幻想、嫉妒和仇恨嗎?

他說:我願意!

神父:現在我宣佈,你們正式結仇!

這個段子就很好的說明了,新娘從自己的父母身邊習得的情感反應模式"香蕉"和新郎從小在家庭關係中習得的"蘋果",不匹配的話,那麼必定引發仇恨和戰爭。

面對這種情況,我們要反思的是,我們為什麼是"香蕉"模式,這個模式怎麼來的,這個模式有沒有在過去讓我在人際互動中屢屢觸礁,如果可以的話,我可不可以自我體察或者是做出調整?只有處理好自己的內在衝突不被情緒控制的情況,才能改善外部的人際關係。當自己內心沒有憤怒怨恨和過度期待的時候,對方是蘋果也好,是梨也罷,都沒有太大問題。

壹心理:除了上述的情況之外,人際交往中還有哪些常見的藩籬和誤區?

弗逸:除了自己的內在的情感需求和外部人際關係提供的情感回饋不匹配之外,我不認為還有什麼別的誤區,也覺得不應該用“誤區”這個詞來定義我們豐富廣袤的情感活動。存在即合理,沒有什麼明確的黑白是非可言。我們更多地應該看到,這個讓自己精神痛苦的"誤區"是怎麼產生的,我們有什麼方法從這個"誤區"中調整出來,過上更自由的心靈的生活。

Part 2:別人怎樣對待你,是由你教會的

壹心理:心理諮詢當中有一條人際交往的黃金法則,"像你希望別人如何待你那樣去對待別人"。您是如何理解這句話的?您贊同這是人際交往的黃金法則嗎?

弗逸:"像你希望別人如何待你那樣去對待別人"。這句話聽起來,有點繞哈。不如用一句更直接的方法,"別人怎樣對待你是由你教會的"。比如說,我的一些女性來訪者,在第一次家暴之後選擇了忍氣吞聲,以為能夠息事寧人,自己的妥協會換來丈夫的反省和同情,其結果不過是後面無數次的家常便飯一樣的'施虐。這就是說,你的不反抗,教會了丈夫繼續揍你。

同樣我們在人際關係中,當你覺得別人無視你、忽略你時,你就該想下,你平常是不是默不作聲,對什麼都無所謂,永遠沒有自己的主見,別人可以忽略你的感受,進而忽略你的存在。

當你覺得別人把你當軟柿子捏時,你就該想下,你平常是不是總是一副不敢做聲、畏首畏尾的樣子,所以,別人才會覺得,反正你膽小懦弱,就算過分,你亦不敢吱聲,所以才會為所欲為,得寸進尺。

所以,想在人際關係中比較遊刃有餘,希望對方重視你的話,你自己首先得驕傲起來。

壹心理:一些人會在關係中拼命付出,他們用付出的方式去換取喜歡和愛。您是如何看待這種做法的?

這依然是一種低姿態低自尊的表現。試想,你付出的時候真的是心甘情願,滿心歡喜的嗎?你沒有心懷憤怒滿心酸楚,你沒有經常冒出過像阿Q那樣的內心語言,就是等到老子有一天翻了身,一定要怎麼怎麼辦?

用付出的方式,換來的也不是喜歡和愛,那不過是對方的施捨或者是一點同情。因為當你用卑微的姿態和對方交往的時候,對方也能感受到你情緒中的自卑和憤怒,這些是會令到對方不舒服和害怕的。他除了在必要的時候利用你,更多的時候是遠離你。因為他的潛意識在告訴他,一個人謙卑有多深憤怒就有多大。當這個拼命付出的人,有一天回過神來的時候,當初他那個討好最用力的人,也是他攻擊最猛烈的人。這個在人性的慘案中比比皆是。

Part 3:一個人,可以是任何的樣子

壹心理:"我想讓你喜歡我"幾乎是每一個人的願望。從心理學上來看,影響人際吸引力的因素有哪些呢?

弗逸:我不認為"我想讓你喜歡我"是每一個人的願望。因為,在這個命題中,已經暗含一個模式,就是——我希望被你喜歡,這個模式其實是一個人低自尊和低姿態表現,意味著在關係中他(她)將自己放在較低的位置,謙卑地希望被另一個人垂憐。

很多人為了達到這個願望,會做出很多的犧牲,比如說女性的整容,減肥,瘋狂的購物,男性在現實中的阿諛奉承,違背良心等等。一個人對自己缺乏自信的時候,才會希望別人喜歡自己。而這個,我認為也是影響人際吸引的關鍵。人們都喜歡和高價值感的人交往,和高價值感的人交往,覺得自己更值錢更有面子。而高價值感的人,首先考慮的是自己的感受——"我喜不喜歡你"?所以,鳳姐的逆襲是很能夠說明這個道理的。

壹心理:如何才能成為一個有魅力的人?

很多的心理學家寫出了各種定律,我實在不贊成用這種機械而格式化的方法,因為每一個人的內心都太過豐富和獨特,實在是沒有定律可言,每一個人都是一個獨立的世界,每個人的精神宇宙都不一樣,我們的父母,朋友,我們走過的地方,幹過的工作,受過的情傷愛過的人,都是別人沒有辦法複製的。所以,我們要為這點獨特而驕傲。

如何成為一個有魅力的人,我想起了心理學家羅伯特·斯坦伯格最後對愛情下的定義——他說愛情是一個故事。我很贊同這個觀點,就是我們總會被那些有著豐富人生體驗、情感深沉博大的人所深深吸引,我們期待著從他的眼中看到自己的存在,期待著自己也能成為他驚心動魄故事中的一部分。所以,我要說的是,要想成為有魅力的人,那就是好好書寫你人生的故事。至於如何寫好這個故事,比較實用的技巧,就是不要人云亦云,堅持聽從自己內心的聲音,做出自己的選擇。即使成為一匹特立獨行的狼,也不要永遠待在羊圈,只因為那裡安全,那裡有許多和你長得一模一樣的羊。

當然,這仍然不是一個人最好的樣子,我曾經見過一個人,非常的自由放鬆,完全沒有分別心的樣子,內在也感受不到一絲一毫的憤怒,這個時候,這個人已經完全不能用魅力不魅力來形容了,因為當我們希望有魅力的時候,其實內在的語言是,“我獨特了才可以吸引別人”,那麼你內在究竟要吸引誰來滿足自己,你為什麼對自己不滿意呢。一個沒有分別心,能夠自己滿足自己的人,別人從他身上感受到的是自由接納和一切皆有可能,他可以是任何的樣子,卻找不到他鮮明的特徵。這是一種近乎佛的境界。這種人在歷史上有很多,現實世界如果有榮幸我們也可能會碰見。所以,就我而言,我是非常希望達到這個狀態,如果達不到的話,我也不會強逼自己,該怎麼執著就怎麼執著,這也是人生真實的樣子。

  人際交往的心理障礙

1.自負

只關心個人的需要,強調自己的感受,在人際交往中表現為目中無人。與同伴相聚,不高興時會不分場合地亂髮脾氣,高興時則海闊天空、手舞足蹈講個痛快,全然不考慮別人的情緒和別人的態度。另外,在對自己與別人的關係上,過高地估計了彼此的親密度,講一些不該講的話。這種過於親暱的行為,反而會使人出於心理防範而與之疏遠。

2.忌妒

西班牙作家賽萬斯指出:“忌妒者總是用望遠鏡觀察一切,在望遠鏡中,小物體變大,矮個子變成巨人,疑點變成事實。”忌妒是對與自己有聯絡的、而強過自己的人的一種不服、不悅、失落、仇視、甚至帶有某種破壞性的危險情感,是通過把自己與他人進行對比,而產生的一種消極心態。當看到與自己有某種聯絡的人取得了比自己優越的地位或成績,便產生一種忌恨心理;當對方面臨或陷入災難時,就隔岸觀火,幸災樂禍;甚至藉助造謠、中傷、刁難、穿小鞋等手段貶低他人,安慰自己。正如黑格爾所說:“有忌妒心的人自己不能完成偉大事業,便儘量去低估他人的偉大,貶低他人的偉大性使之與他本人相齊。

忌妒的特點是:針對性—與自己有聯絡的人;對等性—往往是和自己職業、層次、年齡相似而超過自己的人;潛隱性—大多數忌妒心理潛伏較深,體現行為時較為隱祕。

3.多疑

這是人際交往中的一種不好的心理品質,可以說是友誼之樹的蝕蟲。正如英國哲學家培根說的:“多疑之心猶如蝙蝠,它總是在黃昏中起飛。這種心情是迷陷人的,又是亂人心智的。它能使你陷入迷惘,混淆敵友,從而破壞人的事業。”具有多疑心理的人,往往先在主觀上設定他人對自己不滿,然後在生活中尋找證據。帶著以鄰為壑的心理,必然把無中生有的事實強加於人,甚至把別人的善意曲解為惡意。這是一種狹隘的、片面的、缺乏根據的一種盲目想象。

4.自卑

美國心理學家的研究表明,兒童時期如果各項活動取得成績而得到老師、家長及同伴的認可、支援和讚許,便會增強他們的自信心、求知慾,內心獲得一種快樂和滿足,就會養成一種勤奮好學的良好習慣。相反,他們會產生一種受挫感和自卑感。個體自卑感的形成主要是社會環境長期影響的結果。

自卑的淺層感受是別人看不起自己,而深層的理解是自己看不起自己,即缺乏自信。

5.干涉

心理學研究發現,人人需要一個不受侵犯的生活空間;同樣,人人也需要有一個自我的心理空間。再親密的朋友,也有個人的內心隱祕,有一個不願向他人坦露的內心世界。有的人在相處中,偏偏喜歡詢問、打聽,傳播他人的私事,這種人熱衷於探聽別人的情況,並不一定有什麼實際目的,僅僅是以刺探別人隱私而沾沾自喜的低層次的心理滿足而已。

6.羞怯

羞怯心理是絕大多數人都會有的一種心理。具有這種心理的人,往往在交際場所或大庭廣眾之下,羞於啟齒或害怕見人。由於過分的焦慮和不必要的擔心,使得人們在言語上吱吱唔唔,行動上手足失措。長此下來,會不利於同他人正常交往。

7.敵視

這是交際中比較嚴重的一種心理障礙。這種人總是以仇視的目光對待別人。這種心理或許來自童年時期被家庭環境使人受到的虐待從而使他產生別人仇視我,我仇視一切人的心理。對不如自己的人以不寬容表示敵視;對比自己厲害的人用敢怒不敢言的方式表示敵視;對處境與己類似的人則用攻擊、中傷的方式表示敵視。使周圍的人隨時有遭受其傷害的危險,而不願與之往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