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生活經驗>

分析項羽的人物形象大綱

生活經驗 閱讀(1.83W)

項羽[1] (公元前232年―公元前202年),項氏,羋姓,名籍,字羽,楚國下相(今江蘇宿遷)人,楚國名將項燕之孫,他是中國軍事思想“兵形勢”代表人物(兵家四勢:兵形勢、兵權謀、兵陰陽、兵技巧) 的軍事家,也是以個人武力出眾而聞名的武將。李晚芳對其有“羽之神勇,千古無二”的評價。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分析項羽的人物形象,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分析項羽的人物形象大綱

分析項羽的人物形象

《史記》裡的本紀,本以各代帝王為中心,敘述各朝代的興亡及重大事件。項羽雖沒有成功帝業,但因為在秦末農民戰爭中,在秦漢鼎革之際的一段時間裡,他發政令、稱霸王,權同帝業,所以司馬遷列項羽於本紀。

項羽一生氣宇軒昂,躊躇滿志,一心要成就一番大業,但由於他本身性格上的目空一切、自以為是,認識上的偏差,作戰謀略上的失誤,血氣方剛而智謀不夠,最終只能是走投無路,落得個烏江自刎的下場。對造成這一後果的原因,《項羽本紀》一文中自始至終都曾做過生動傳神的描寫。如寫項羽年少時學書學劍都不成,但他卻自有道理:“書足以記名姓而已。劍一人敵,不足學,學萬人敵。”意思是,讀書寫字只要能用來記姓名就行了,擊劍只能對付一個人,不值得學,我要學對付萬人的本領。他的一番話就體現體現出了他只求一蹴而就,不懂得循序漸進,逐步積累自己的理論知識、實踐經驗,來使自己有足夠的閱歷來對付戰亂中的各種情況。後來,他的叔父就叫他去學兵法,但“又不竟學”,半途而廢。

但他的大志卻也著實難得,如他看到秦始皇巡遊會稽,渡錢塘江,便“口出狂言”:“那人我可取而代之。”他力大無比,才氣超人。為了自己能在戰亂中召集各路各派, 反倒秦軍 並能使下屬無所謂懼作下了鋪墊,埋下了伏筆。如他在進攻秦軍的過程中,由於看不慣守義在危難之中還兀自貪圖享受的行為,便謊稱“守義和同齊國合謀反楚,楚王密令我殺掉他”,而殺死了守義父子。這之後,項羽名聲威震楚國,名聞諸侯,所有將官都震駭順服。這大大增加了項羽的自信心,失勢也都向著好的`方向發展,在鉅鹿之戰中,項羽指揮楚軍同秦軍作戰,楚軍一過河就運用了 的軍隊,激戰多次,斷絕了秦軍運糧的通道,把秦軍打得大敗。這時,諸侯軍隊來救援,但沒有一個敢派兵出戰。項羽指揮的軍隊呼聲動天,無一不以一多十,震懾了秦國的諸侯將軍,項羽召見諸侯將軍時,每人都曲膝而進,不敢抬頭仰視。項羽從這時開始做諸侯的上將軍,諸侯們的軍隊都歸他指揮。

鉅鹿之戰的巨大勝利,使項羽更為驕傲,本來就無深謀遠慮的他更顯得頭腦簡單,輕視敵人。當時項羽兵有四十萬,劉邦只有十萬。下屬范增勸項羽:沛公在山東的時候,貪財好色,如今進了關,什麼都能拋棄,一心想成就自己的事業,要趕緊進攻,不要失掉良機,否則會後患無窮。但項羽卻根本聽不進,而輕信項伯的話,在鴻門宴時,他明明可以殺了劉邦,但他卻白白失掉了機會,給劉邦消滅自己創造了條件。

鴻門宴以後沒幾天,項羽就率領大軍浩浩蕩蕩地開進咸陽城,他以不可一世的氣概,推翻了暴虐的秦王,卻也因為殘酷的燒殺而失掉民心,同時埋下了日後敗亡的凶機。項羽行軍打仗有勇有謀,可是政治頭腦卻太幼稚,他竟然憑使者的一面之詞,就懷疑衷心耿耿的范增勾結劉邦。

在項羽流動作戰疲於奔命之時,劉邦卻不斷為鞏固自己的基業而深謀遠慮,經過兩年多的戰爭,楚漢優劣形式發生逆轉,劉邦正擁有廣大的後方,實力大增,乘機發動垓下之戰,要把項羽消滅。而此時項羽由於經營不當,用人不當,實力已大大削弱。在項羽被劉邦軍隊追殺突圍到烏江時,有一個烏江亭長讓他東渡烏江逃命,但項羽卻說:“天意要亡我,我又何必渡江逃生呢?”這既表現出項羽的大無畏氣概,但也暴露出他的宿命論思想,他把自己的作戰過失都歸咎於“天意”,至死還不覺醒。就這樣,項羽在烏江結束自己悲壯的一生。

項羽一生犯過兩次大錯,雖然他自己未必意識到,但卻決定他一生的命運,其一是放走了潛在的勁敵劉邦,其二是分封諸侯,開歷史倒車,這是最致命的 。

項羽的軼事典故

破釜沉舟

鉅鹿之戰時,項羽率軍渡過漳水後,下令把船全部鑿沉,把做飯的器具全部毀壞,只帶著三日糧草與秦軍作戰,項羽士卒因此以必死之心奮勇向前,項羽軍因此戰鬥力得到大的提升,個個以一擋十,殺的諸侯軍人人膽寒,最終取得鉅鹿之戰的勝利。[42]

鴻門宴

即范增勸項羽殺劉邦所擺的一場宴會,成語“項莊舞劍意在沛公”由此而來。

四面楚歌

項羽兵敗垓下後被劉邦軍四面圍定,劉邦軍在晚上高聲唱起了楚地的歌,項羽軍聽到歌后都非常的傷心,以為劉邦已經平定楚地,項羽軍的軍心也因此被瓦解。[43]

霸王別姬

項羽有一美人叫虞姬,常常陪伴項羽左右,但項羽要率領精騎準備突圍,不得已作歌與虞姬訣別,虞姬也作歌附和,表必死之心,與項羽淚別。[44] 霸王別姬後又被改編為戲曲、影視、小說、歌曲等文藝作品。

作壁上觀

由章邯帶領的秦軍主力部隊在圍攻趙國於鉅鹿時,趙王派人向各地諸侯求救,雖然各地諸侯都有引兵前來,但是都懼怕秦軍的強大,而躲在自軍修築的壁壘裡不敢出來,與秦軍長久相持,但不能解鉅鹿之圍。項羽率領英布、蒲將軍等幾萬楚軍主動向秦軍發起進攻時,諸侯還是隻敢躲在壁壘裡觀看,直到項羽殺敗秦軍之後,諸侯才敢從壁壘裡出來。[45] 作壁上觀現指讓自己置身事外,不協助任何一方。

錦衣夜行

項羽率軍破咸陽之後,看到秦朝宮室都被火燒得殘破不堪,又思念家鄉想回去,就說:“富貴不回故鄉,就像是穿著錦繡衣裳在黑夜中行走,有誰能知道呢?”[46—47]

沐猴而冠

項羽攻佔並燒燬咸陽之後,想要東歸彭城。韓生聽到後說:“人說楚國人像是獼猴戴了人的帽子,果真是這樣。”項羽聽見這話,便把韓生扔進鍋裡煮死了

項羽的祠墓遺址

五泉莊墓

五泉莊墓,俗稱“霸王墳”,位於曲阜西周魯國故城東北角之東約100米處,原封土直徑約50─60米,現存封土直徑30多米、斜高20多米。乾隆版《曲阜縣志》記載:“在魯城東里許,俗稱為霸王冢,”也就是當地傳說的“古城大冢”。乾隆27年孔子六十九代孫孔繼汾編纂的《闕里文獻考》記載:“曲阜城東北有古冢,俗名霸王頭,相傳為項羽首處雲。”當地也有霸王故事的傳說,也有名人記詩,如清代顏光猷《贊霸王墳》詩:“四面楚歌霸業移,烏江戰敗有誰知,魯人尚自終臣節,閉戶弦誦拒漢師”。[69]

霸王祠位於安徽省和縣烏江鎮鳳凰山,也稱項亭、項王亭、楚廟、項羽廟,公元前202年西楚霸王項羽兵敗,自刎於此。當時就墓葬了項羽的“分裂之餘”即殘骸和血衣,故稱“衣冠冢”。後人於此建亭祭祀,人稱“項亭”。唐初建祠,上元三年(762年),書法家李陽冰篆額曰:“西楚霸王靈祠”。唐會昌元年(841年),宰相李德裕撰寫《項王亭賦並序》內稱:“自湯武以干戈企業,後之英雄莫高項氏,感其伏劍此地,因此,賦以吊之。“南唐文學家徐鉉撰寫《項王亭碑》,南宋紹興二十九年(1159年),命名烏江項羽廟為“英惠廟”。歷代屢經修葺與擴建,有正殿、青龍宮、行宮、水靈宮等共99間半。傳說皇帝方可建祠百間,項羽雖功高業偉,但終未成帝業,故少建半間。殿內有項羽、虞姬、范增等人塑像並有石獅、旱船、鍾、鼎碑等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