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熱點>

天津大學聯考改革方案出臺:2017大學聯考英語一年兩考

熱點 閱讀(2.72W)

日前,天津市人民政府公佈了《天津市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實施方案》。根據方案,從2017年大學聯考開始,在現有英語聽力兩次考試的基礎上,實行大學聯考英語筆試兩次考試,取筆試和聽力各兩次考試中較高的分數,計入大學聯考總分;從2020年起,高校招生依據統一大學聯考成績、高中學業水平考試成績,參考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進行錄取。

天津大學聯考改革方案出臺:2017大學聯考英語一年兩考

  天津大學聯考改革方案出臺 2017大學聯考英語一年兩考

方案明確,從2017年秋季入學的高一年級開始,將取消文理分科,普通高中學業水平考試分為合格性考試與等級性考試。合格性考試實行全科設定、全科開考,學生根據要求在每學年自主選擇考試科目;等級性考試由學生根據報考高校要求和自身特長,在思想政治、歷史地理、物理、化學、生物6門科目中自主選擇3門作為等級性考試科目。從2020年開始,統一大學聯考錄取總成績由統一大學聯考的語文、數學、外語3個科目成績和高中學業水平等級性考試科目成績組成。

方案提出,高職院校分類考試招生將與統一大學聯考相對分開,實行“文化素質+職業技能”的評價方式,從2017年起,春季招生將成為市屬高職院校在津招生的主渠道。同時,創造條件逐步減少高校招生錄取批次,完善平行志願投檔方式,探索高校與學生雙向選擇的錄取模式。

  迴歸學習本質,培育全能人才

根據天津市大學聯考改革方案,從2017年秋季入學的高一新生開始,探索基於統一大學聯考和高中學業水平考試成績、參考綜合素質評價的多元錄取機制。文理不分科,綜合素質評價的納入,為高校招生提供了多元化的選擇標準,彌補了在過去的大學聯考成績中,學生德育、品行等方面難以考量的弊端。此次改革,目的就是探索招生錄取與高中學習相關聯的辦法,更好的推進素質教育,賦予學生更大的選擇權,分散考試壓力,促進學生個性發展和全面發展。具體而言,本次大學聯考招生改革利益有三:

一是擴大選擇性,堅持統一基礎上的差異發展。實行語數外統一考試,學生自主選擇三門高中學業水平等級性考試成績納入高校招生錄取總成績,促進了學生專業特長的發展。從這樣的設計來看,學生可以根據自身的特長和興趣,揚長避短髮揮特長,大學聯考也將從“標配”時代進入一定意義上的“自選”時代,這也正體現了一種高層次的教育公平。改革方案中提到文理不分科,主要目的是將大學聯考由原來一味追求高分的應試選拔模式,轉變為對學生進行綜合能力測試,這種改革更符合社會及教育發展的需要。未來社會更加需要複合型人才,偏文偏理都會存在侷限性。如今,知識更新換代頻率很快,需要學生掌握不同學科的學習方法,具備較強的學習能力。

二是強調綜合性,改變了評價方式較為單一的局面。新大學聯考改革方案強調對學生進行綜合素質評價,將思想品德、學業水平、身心健康、藝術素養、社會實踐等方面列入高校招生的主要參考,有利於高中教育從應試教育向提升學生綜合素質轉變,迴歸了學習本質,“唯分數論”將得到很大改觀。

三是體現過程性,弱化了“一考定終身”的現象。新大學聯考改革方案中規定,外語考試為學生提供兩次機會,最終成績取較高分數,計入大學聯考總分。同時,高中學業水平等級性考試成績作為高校招生錄取的依據之一,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成為高校招生錄取的重要參考。這一系列舉措很大程度上破除了“一考定終身”的頑疾。

總體而言,與現行的大學聯考方案相比,新方案從實踐操作方面切實保障了學生的選擇權,擴大了高校的招生自主權,建立多元的評價體系,協調了學生的興趣與選拔的關係,從而為學生真正的全面發展提供了可能。另一方面,錄取多元化不僅是對學生學業負擔的一種解放,更為高校全面瞭解學生提供了有力保障。政策的方向性制定,符合客觀、公正選拔人才的趨勢。政策制定僅是改革的第一步,在今後的推行過程中,政策也會不斷完善。對此,需要相關制度及法律作保障。此次改革,對於推進教育改革的公平性以及整個未來國家推進考試招生規律的改革都將起到重要作用。本次大學聯考改革將帶給我們這樣一個引導:今後不會再用單一的分數選拔和評價學生,不能只圍繞分數來學習.學生要改變“分數至上”的觀點,家長應該更多關心學生個性和興趣上的發展,幫助學生成為一個人格健全、身心健康的人。

  高等教育與高招改革同步推進

大學聯考招生制度改革是一項社會關注高、政策性強、涉及面廣的系統改革。面對大學聯考招生制度改革帶來的新挑戰和新機遇,高等學校必須與時俱進,必須慎重思考與回答兩個核心的教育命題,即“培養什麼人”和“如何培養人”的問題。這涉及到如何在全球化和網際網路+的大背景下定位我們的人才培養目標;如何在經濟結構轉型的形勢下把握人才培養規律,以及如何構建科學高效的教育治理體系等重大問題。在今後的政策推行方面,高校應明確自身的辦學特色及培養目標,不僅要明確學校適合給哪類學生提供教育,更應明確學校通過怎樣的方式、機制、內容、資源更好地為學生的個性化需求提供保障。在辦學定位、課程設定、師資隊伍、校園文化等方面,學校都會進行資源重組。

第一,高校人才培養應從“側重專才”向“通專兼備”轉變。未來數年,是國家推動發展戰略轉型和產業結構調整的重要時期,新興產業的不斷興起必然會對交叉複合型人才產生巨大需求,也必然會對目前學科專業區別分明的人才培養體系帶來挑戰。為與經濟結構轉型相適應,高校人才培養需要進一步強化通識教育理念,在加強德育的基礎上,更積極主動地打破傳統學科專業壁壘,促進教育資源集聚、整合、共享,為培養複合型人才提供保障。

第二,高校教學理念應從“以教為中心”向“以學為中心”轉變。在中國高等教育進入大眾化階段後,大學生的個體特異性明顯增強,學習需求也愈加多樣化,傳統的教師講授、學生記錄的教學模式已經不能滿足學生需求。因此,新時期的教學理念與方法必須要從“以教師教為中心”向“以學生學為中心”轉變。這需要教師轉變角色,成為學習內容、學習過程和學習環境的設計者,與學生們一起學習、一起實踐,共同推動學習社群的形成。

第三,高校人才培養應從“知識傳授”向“能力發展”轉變。新時期,知識的學習將更凸顯“非線性”特徵,終身學習將成為常態,學習能力將逐漸成為人才的核心競爭力。這就要求在人才培養過程中,更加註重學生能力的培養“授人以漁”才是確保學生具有可持續發展潛質的關鍵。

第四,高校教學方式應從“課堂單向傳播”向“網路多邊互動”轉變。網路技術在教育領域的廣泛應用不僅提供了便捷的學習渠道,更重要的是開拓了全時空的多邊交流機制,有力地推動了現代教學的互動合作與智慧化發展。熟練掌握網路教學技術將逐漸成為現代教師必備的一項技能。

第五,高校評價方式應從“學校評價”向“專業評價”轉變。當前,高等教育發展已經逐步從單一化價值追求發展到多元化分類發展階段,對高校的評價體系也正在由大而全的學校評價向學科專業評價的縱深方向轉變。這就需要高校在教學資源分配、管理體系、評價體系設計等方面隨之發生轉變,突出重點,強化特色,合理化專業佈局,適應評價方式變化的新要求。

第六,高校教學建設應從“同質化”向“品牌特色”發展轉變。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高校之間的競爭愈發激烈,這就對高校的人才培養質量和辦學特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不斷創新日漸趨同的人才培養模式,儘快培養出多層次的、適應市場需求的大量專門人才,才能在招生規模、生源質量、教育資源配置、畢業生就業等方面保持領先地位,確保學校聲譽不斷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