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熱點>

安徽民間節令習俗是怎樣的

熱點 閱讀(2.29W)

傳統節日春節:農曆正月七年級為春節,是一年中最為盛大的節日,俗稱“過年”。一入臘月(農曆十二月)人們就為過年作準備,俗語“吃過臘八(臘月初八)飯,就把年來辦”,備錢、備糧、買衣料。過了臘月二十日,便忙於買雞、魚、肉、蛋、煙、糖、香、蠟燭、鞭炮、春聯、灶畫、門畫等。臘月二十五日後,就著手蒸饅頭,炸丸子、炒花生、炒瓜子、疊糖、打掃衛生等。春節的前一天,貼春聯、灶畫及門畫。建國前,貧窮人家貼春聯早於富人家,貼後就不許進門討債。

安徽民間節令習俗是怎樣的

正月七年級,人們黎明即起,各家點燭燒香、放鞭炮、敬神靈,迎新年。大人小孩身著新衣,給長輩叩頭拜年。早餐一般都吃扁食,下鍋時,留幾個不下完,象徵新年裡有剩餘。早飯過後,街坊鄰居相互拜年,各戶備置煙、酒、糖、花生、瓜子等熱情招待。不論平時有無矛盾,只要是長輩,都應向其拜年,否則,就會受到眾人的非議,鄰里間往往通過拜年消除了隔閡,言歸於好。自正月八年級起親戚間相互拜年,一般是八年級拜舅舅、初四拜岳父、初五初六拜姑姑,而後是拜其它親友,大都到正月初十前後才結束。

建國後,春節燒香敬神、貼灶畫、磕頭等舊俗已廢,大多利用春節慰問軍烈屬,開展文藝體育活動。

送瘟神:農曆正月初五為送瘟神日,村裡年長的`婦女聚在井旁,燒香焚紙錢、祭瘟神,祈除病災,而後列隊送瘟神至村東方十字路口。返回途中不許回頭看,否則,瘟神會跟回來。建國後,此節俗已廢。

送火神:農曆正月初七為送火神日,當日黃昏時,眾人手持火把,放鞭炮,送火神至村西南方十字路口,燒香禱告,祈求火神免除火災。歸途中不許回頭看,以免火神跟回來。建國後,此節俗已廢。

元宵節:農曆正月十五日為元宵節,當日吃元宵。晚上,各家每人點一盞用面蒸制的油燈。有的人家用面蒸制龍燈,點亮放在糧囤上。有的用彩紙紮成結有小麥、棉花、玉米、水果及蔬菜等各式各樣的花樹,插在糞堆上,俗稱“搖錢樹”。少年兒童挑著龍、魚、兔、馬、蓮花等各種形狀的燈籠,聚在一起賽燈。過去每逢元宵節,碭城四關舉辦傳統娛樂活動,如北關的竹馬舞、西關的玩龍燈、南關的玩旱船、東關的獅子舞。招來城周圍十數裡的群眾,甚是熱鬧。建國後,縣文化部門每年都舉辦燈展。

本縣人常以面燈的燈花形狀,大小及多少預測當年各種農作物收成的好壞。

二月二:農曆二月八年級為祭龍日,當天人們用面蒸制形狀如龍的大饃,用草木灰在院內、大門外、晒場上圍糧囤(糧囤圖案),中間埋一把五穀雜糧,祝願一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俗語“二月二,不幹活,抱著孩子吃大饃”、“二月二龍抬頭,大囤尖、小囤流”。

是日家家吃“蠍子爪”,將黃豆用鹽水浸泡後,炒制而成,取意消毒滅災。建國前,人們多以二月二為春種生產的開始,建國後春節過後,人們就忙於春耕春種的準備工作。

清明節:清明節前幾天,各家為先祖掃墓、添墳土、焚化紙錢。建國後,機關幹部、學校師生等,在清明為革命烈士祭掃墳墓,敬獻花圈,開展革命傳統教育。

清明節本地又稱寒食節,各家煮雞蛋吃,門兩旁、屋簷下插柳條,以此紀念介子推。本地傳說,春秋時代,晉文公曾流亡國外,回國後封賜從臣,但未賞到介子推,子推遂攜母隱居綿山,後來晉文公找介子推找不到,以燒山逼子推出來,而子推不願出山被燒死。晉文公以綿上作為子推的封田。

端午節:農曆五月初五為端午節,又稱端陽節。是日各家吃棕子、糖糕,屋簷下插艾條。小孩戴香包,用彩絨線繩束手腕。外祖母為小外孫繡制“五毒(蠍子、蜈蚣、蛇、壁虎、蟾蜍)紅肚兜”。傳說吃棕子、糖糕、插艾條是為紀念屈原。小孩用彩絨線束手腕,至農曆七月初剪下,扔在屋上,讓喜鵲銜去為牛郎織女搭鵲橋。小孩戴“五毒”肚兜、能消災避難。香包內裝艾葉、白芷、香草等,防害蟲傷身。

六月七年級、十五:本縣黃河故道以北及縣東部地區群眾,以農曆六月七年級為“小年”(春節為大年),各家蒸饅頭、包餃子,置桃、李、杏、花紅等鮮果、祭祀神靈。黃河故道以南及縣境西部地區群眾則以農曆六月十五為“小年”。故本地有“(六月)七年級、十五都一樣”之說。 七月七:傳說農曆七月初七是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日子。本縣又稱此日為乞巧節,是日晚,未婚女子,在月下置供果,向織女乞巧(學針線活技藝)。

七月十五:本縣黃河故道以北及碭城東唐寨一帶,稱農曆七月十五日為“鬼節”,各家在墳前焚化紙錢,祭祀先人。

中秋節:農曆八月十五日為中秋節。節前數日,各家以月餅、酒、肉、水果等饋贈親友。是日,一般在外地的人都要回家團聚,晚上吃月餅,喝團圓酒賞月。

十月七年級:傳說農曆十月七年級是閻王爺“收鬼”日,是日或是日後,各家到先人墳前燒紙錢。

臘八:農曆十二月初八為臘祭日,各家吃用小米(或大米)、紅棗、紅豆、糖等做成的粥,俗稱“臘八粥”,有慶豐收之意。人們常以臘八粥抹在棗樹上,傳說來年能多結棗。

祭灶:農曆十二月二十三日為祭灶日。人們為灶君爺燒香磕頭,祈禱“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並把灶君畫揭下燒掉,稱為送灶君上天。此節俗現已廢。

除夕:農曆一年的最後一天稱除夕,本地俗稱臘月三十日為年垂。除夕上午貼春聯、門畫。傍晚大門前放一橫棍,叫攔門棍,其意攔住財富不向外流。晚上在院中,大門旁及室內各神位前燒香、叩頭、祭拜神靈。大人給小孩壓歲錢,全家吃團圓飯、喝辭歲酒。多數人至午夜才睡覺,有的人通宵不睡,此稱“守歲”。除夕燒香叩頭敬神,放攔門棍等俗現已廢。

新節日新節日大都是建國後由國家統一規定的全民節日,皆以陽曆時間為準。元月1日為元旦,放假1天。5月1日為國際勞動節,放假1天。10月1日為國慶節,放假2天。3月8日為國際婦女節,女職工放假半天。5月4日為青年節。6月1日為國際兒童節,國小及幼兒園放假1天。7月1日是中國共產黨誕生紀念日。8月1日為建軍節。屆時各機關、團體開展慶祝活動,城鄉人民以新節日舉辦婚喜慶事者漸多。

清朝及其以前,本縣人們多是行跪拜禮及拱手禮。民國時期行跪拜禮者漸少,行鞠躬禮的增多。新中國成立後,大都行握手禮,而今很少有人行跪拜禮,拱手禮和鞠躬禮。賓客來訪至主人門前時,不徑自入內,先敲門或喊門,主人或喊請進,或出門迎接。主人請客人入上座,雙手敬茶遞煙,客人稱謝。客人離去時,主人送至大門,賓主施禮告別,互道“再見”。鄉親鄰里人平時相見,相互問候:“你早?”、“你好?”、“最近忙不?”。飯前飯後相見,多是問“你吃(飯)了沒有?”,晚飯前後多是問“你喝(湯)了沒有?”。

詢路問事,先下車(或坐騎),區別年齡特徵,尊稱對方老大爺、老大娘、阿姨、老大(哥)、大嫂、小兄弟、先生、同志等,而後再發問。詢問後再道“謝謝”、 “麻煩(您)了”。對方多是回答:“不用謝”、“沒啥”。若有過失於別人,多是以“怨我”、“對不起”、“請原諒”,向對方表示道歉。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在機關、工廠、學校、商店等開展五講四美活動(講文明、講禮貌、講衛生、講秩序、講道德;心靈美、語言美、行為美、環境美),每年評選“文明單位”。城鄉不斷開展“五好家庭”、“好媳婦”、“好丈夫”、“好婆婆”、“好公公”、“好小姑”等評優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