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熱點>

國小數學優秀說課稿

熱點 閱讀(1.36W)

說課是進行教學研究、教學交流和教學探討的一種新的教學研究形式。下面就是本站小編給大家整理的國小數學優秀說課稿,希望對你有用!

國小數學優秀說課稿

  國小數學優秀說課稿篇1

說課課題:軸對稱圖形

我今天說課的內容是《軸對稱圖形》。這節說課分五個環節進行,下面我就說第一個環節。

一、說材料

1、教材分析:《軸對稱圖形》是九年義務教育人教版二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教學內容。對稱是大自然的結構模式之一,它廣泛存在於我我們的日常生活當中,且有多種變換形式。認識軸對稱圖形對培養學生的觀察力、審美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基於以上認識,我把教學目標確定為:

知識目標:學生通過觀察、操作、認識軸對稱圖形,並能剪刀剪出簡單的軸對稱圖形,感悟對稱軸,會畫對稱軸。

能力目標:通過看一看、折一折,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操作能力,學會欣賞數學美。

情感目標:在認識,製作和欣賞對稱圖形的過程中,感受到物體和圖形的對稱美,激發學生對數學學習的熱情。

3、教學的重點是認識軸對稱圖形的特徵,難點是畫出對稱圖形的對稱軸。

4、教具準備:圖片、紙、剪刀。

5、學具準備:長方形紙、剪刀。

二、說教法

根據新課程理念,學生已有的知識、生活經驗,結合教材的特點,我採用了以下教法。

1、情景教學法:新課開始,讓學生通過比較的方式,初步感知對稱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接著設計剪對對稱圖形的情景,又激起了探索對稱圖形的熱情。

2、演示法:充分藉助圖片進行直觀演示,能有效地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更好地掌握軸對稱圖形的性質。

三、說學法

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實踐操作法,自主探究法,觀察法也是本課中學生學習新知識的主要法。

四、下面我就詳細地說一說說課的第四個環節——教學流程

合理安排教學流程是教學成功的關鍵之一,本節課的教學我以新課標為指導,以合作探究,動手操作為手段,針對二年級學生的認識規律,我將安排以下五個步驟完成。

(一)創設情境,匯入新課,在匯入新課時,我出示兩幅影象,第一幅影象不對稱,第二幅影象對稱,讓學生通過觀察比一比,哪幅影象美,為什麼?學生肯定會說,第二幅影象美,因為第二幅影象的臉左右兩邊完全一樣,這時我巧設懸念——像第二幅影象一樣,從中間開始,左右兩邊完全一樣的圖形在教學上稱為什麼圖形呢?通過本書的學習,同學們一定會弄明白的。(這個環節我讓學生看一看、比一比。初步感受了對稱美,讓學生說說,激起了學生的學習熱情。

(二)看一看、折一折,探究對稱

首先我出示一組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對稱物體(蜻蜓、樹葉、蝴蝶、面具)讓學生帶著問題去觀察:看看這幾個圖形有什麼共同的特點?接著引導學生仔細觀察,在學生仔細觀察的基礎上,師生共同概括出:這幾個圖形從中間開始,左右兩邊完全一樣,這種現象在數學稱為對稱,同時板書課題——軸對稱圖形。

讓學生觀察黑板上的物體是一種感性認識,為了使學生的感性認識轉化為頭腦中的知識,我設計了這樣一個環節:發給每個學習小組兩種對稱圖形(長方形和正方形),引導學生將這兩個圖形對摺,然後把自己的發現告訴大家。通過對摺學生肯定會發現這兩個圖形對摺後左右或上下完全重合,這時我在黑板上板書(對摺後——左右兩邊完全重全)。

(三)剪一剪、畫一畫、感悟對稱軸

兒童思維的發展是從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的,孩子們通過各種活動來學習知識,發展能力。因此,在學生初步認識軸對稱圖形的特徵後,我安排了學生剪一剪紙活動。在這一環節裡,我先提問:同學們,通過你們對軸對稱圖形的認識,你能剪出一個軸對稱圖形嗎?

接著指導學生看看教科書上是怎樣做的,然後我以教科書68頁例2剪衣服為例進行示範指導,邊示範邊告訴學生剪對稱圖形分三步進行,第一步:將一張長方形的紙對摺,第二步照畫好的虛線剪;第三步將對摺的紙開啟就成了對稱圖形,通過老師的直觀演示,學生一定能領悟出剪對稱圖形的方法,剪出自己喜歡的軸對稱圖形,學生可能剪出了一棵對稱的小樹,也可能剪出了一顆對稱的愛心,還可能剪出了一個對稱的小葫蘆。我把學生的作品依依展出,讓學生享受自己的勞動成果,體驗成功的快樂,通過這一環節的教學,讓學生帶著知識走進實踐,通過實踐運用知識,發展思維。

展出學生的作品後,我讓學生觀察展示的作品,並提出問題,這些圖形的中間有什麼共同特點?通過觀察學生很快就會發現這幾個圖形的中間有摺痕,老師從軸對稱圖形中間的摺痕引出對稱軸。(摺痕——對稱軸)

在學生認識對稱軸後,我就重點指導學生畫對稱軸,畫對稱軸是本節課教學的難點,為了突破難點,我採用了直觀演示法, 以展出的小樹為例進行直觀演示,老師邊畫對稱軸邊告訴學生,對稱軸畫在對稱物體的中間摺痕上,強調對稱軸用虛線表示,同時指導學生畫在自己的作品上畫對稱軸。

數學來於生活,用於生活,在學生認識對稱圖形後,讓學生找一找身邊還有哪些物體是對稱的?(學生可能會說,教室裡的黑板課桌是對稱的,窗戶是對稱的,家裡的玩具小熊)讓學生暢所欲言,體驗學習的快樂。

(四)實踐應用,鞏固知識。

  國小數學優秀說課稿篇2

一、說教材:

線描畫:線描畫是用線條的變化來描繪物件及其形體結構的繪畫方式,是最古老、也是最原始的一種繪畫方式,也是我國傳統繪畫的方式之一。線描畫的繪畫工具比較簡單,可以用勾線筆、鉛筆、油畫棒、鋼筆等,利用點、線、面來進行繪畫,既可以對物象進行細緻入微地刻畫,也可以對物象進行簡單地藝術處理;既可以進行造型訓練,亦可作為藝術家表達情感的一種表達方式。

我班幼兒在通過簡筆畫的訓練基礎上,再進行線描畫的練習,會使其繪畫的精細方面和手眼協調方面,有很大發展。不僅提高幼兒的繪畫能力。同時能提高幼兒專心做事的能力。更能激發幼兒的繪畫興趣。

幼兒在欣賞、發現、感受線條美的同時,大膽進行創作,不僅能將幼兒零碎的經驗加以提煉,而且與《綱要》中提倡的“教育生活化、生活教育化”的理念相吻合,同時在大班開展線描畫,能引導幼兒通過“觀察-想象-發現-表現-創造”系列活動,有意識地鍛鍊和培養幼兒的觀察力、想象力,促進個性的發展。所以,我把線描畫作為這學期我班美術特長訓練的主要內容。由此我設計了此次活動。

二、說目標

1、學習用線條的形狀變化和疏密排列來裝飾魚。

2、鼓勵幼兒按自己的想象大膽創作,發展幼兒的初步的創新能力。

3、向幼兒進行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環保教育。

活動重點:學習用線條的形狀變化和疏密排列來裝飾魚。

活動難點:鼓勵幼兒大膽想象和創作。

三、說活動準備:

1、多媒體課件《海底世界》

2、畫好的線描畫作品、其他小朋友畫的線描畫魚

3、欣賞老師的作品

4、白紙,鉛筆

四、說教學方法:

選用適當的教學方法,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依據《綱要》的精神和本班幼兒的年齡特點,我採用了以下的教法和學法:

1、多媒體教學法。藉助多媒體手段進行觀察欣賞演示,則更為簡潔、生動,容易吸引幼兒的注意。本次活動設計中,我通過幻燈片的展示,讓幼兒感受到魚寶寶身上線條的紋樣美、圖案美;

2、觀察比較法。觀察法即運用觀察進行教學的方法。通過觀察,幼兒既形成了準確的形體印象,又把握了局部的細節特點。而在觀察中進行比較,則能讓幼兒更加直觀地感受不同的創作手法帶來的不同效果。本次活動中,為了讓幼兒直接感受點、線、面的疏密變化和規律性對裝飾效果的影響,我採用了觀察比較的方法,讓幼兒在觀察比較三幅特徵明顯的線描畫作品中,發現裝飾過於繁雜、無規律,裝飾手法單一、缺少變化都不能給人帶來美的享受,從而有效地突破了本次活動的重難點。

3、欣賞評價法。欣賞評價法指的是將幼兒不同特點的作品進行對比評價,肯定各自的特點。在本次活動的最後環節,我採用了欣賞評價法,在欣賞的同時圍繞兩個問題展開點評:

問題1、“你最喜歡哪個魚寶寶?為什麼?”使幼兒在審美的同時自然地習得經驗,為下次經驗遷移做準備。

問題2、“你是用怎樣的線條和圖案來裝飾魚寶寶的?”讓幼兒用語言將自己的裝飾意圖表達出來,達到分享和交流的目的。在這一環節,教師和同伴的欣賞與評價能讓幼兒體驗到活動帶來的愉悅感和成就感。

五、說活動程式:

共有5個環節:

1、觀看多媒體課件:欣賞海底世界各種各樣的魚的花紋,引導幼兒說出魚兒身上花紋的特點。

(匯入活動,觀看《海底世界》,初步感知欣賞各種各樣的魚。)

(1)教師語:在美麗的大海里,生活著許多快樂的魚寶寶,他們和魚媽媽自由自在的在海洋裡嬉戲玩耍,一會兒在珊瑚裡捉迷藏,一會兒在比賽遊戲,一會兒又湊在一起說著悄悄話,可幸福了。然後請幼兒講講自己最喜歡哪條魚,它是什麼形狀的?身體各部位的名稱以及身上的花紋是什麼樣的?特別是對形狀怪異的魚,啟發幼兒儘可能講詳細一點。

2、欣賞課件:欣賞小朋友的作品,引導幼兒說說他們的畫用了那些線條裝飾的,並進行比較。

再欣賞老師的作品,讓幼兒學習裝飾魚寶寶的基本方法。我同時逐個展示各種點、線、面(即根據幼兒回答展示各種線形和點形裝飾),既增強了趣味性,又有效地發揮了教育的功效。

(欣賞幼兒繪畫作品,請幼兒互相說一說,這些魚的形狀及裝飾的線條,說一說它們是什麼樣的?有什麼樣的花紋。)

示範講解幾種魚的畫法:(欣賞老師的作品)

(1)請幼兒說說老師畫的畫都用了什麼線條來畫各種各樣的魚。

(2)教師在幼兒最喜歡的魚身上示範畫出各種形狀的線條,並重點講解如何處理線條的疏密關係。

(3)請幼兒來裝飾幾條魚寶寶。

(4)引導幼兒討論,你準備畫一條什麼樣的魚?

3、通過比較,瞭解點、線、面的疏密變化和規律性對裝飾效果的影響。為了幫助幼兒理解線描畫抽象的形式美的構成規律。我選擇了三副特徵明顯的線描畫作品(圖一:裝飾過於繁雜、無規律;圖二:裝飾手法單一、缺少變化;圖三:疏密變化恰當、有一定規律),幼兒通過觀察比較,在教師的追問:“這兩個魚寶寶美嗎?為什麼”的過程中交流、探索、發現,從而掌握線描畫的基本規律,為接下來的創作提供支撐。

4、幼兒創作,教師指導要點:

(1)鼓勵幼兒大膽想象出各種奇形怪狀的魚,看誰想的和別人不一樣。

(2)啟發幼兒用不同的花紋裝飾魚,並注意線條的疏密變化。

(3)幫助能力差的幼兒變化各種線條花紋。

5、觀賞評析作品

(1)請幼兒自由互相講述自己所畫的魚

(2)請個別幼兒談談自己喜歡哪一條魚,為什麼?

(3)教師小結

今天,小朋友幫助魚媽媽找回了魚寶寶,並且魚寶寶身上的花紋都非常漂亮,線條的疏密也很好,魚媽媽謝謝你們了,現在我來當魚媽媽,小朋友來當魚寶寶,我們一起游到大海里去做遊戲吧。

六、效果預測:

整個活動我以孩子的興趣為出發點,在活動設計中,我既給予孩子技法上的幫助,又給予孩子充分的創造空間。活動中我始終作為幼兒的支持者、引導者、和合作者;充分尊重每位幼兒的創造,肯定、接納他們獨特的審美觀和表達方式,讓幼兒在特別寬鬆、開放、愉悅的環境中感受美、表現美。根據對本次活動教法與學法的選擇與教學程式的設計,估計活動的重難點將會得到突破。但是由於孩子存在個體差異,因此,我在活動中還將根據孩子的基礎和能力水平,給予相應的指導,使孩子在原有的水平上得到最大限度提高。

  國小數學優秀說課稿篇3

一.說教材

中午,有幾個小朋友需要吃藥,我就幫助他們先拿好自己的藥,再幫他們把袋子撕開。有兩個小朋友帶來的是糖漿,他們很神氣地對我說:“老師,我會自己開的!”“我也會!”說著,就自己把蓋子打開了。

旁邊看到的小朋友說:“我也會這樣開瓶子的!”在區角中,我們為孩子設計了幫圖形寶寶回家、響罐等遊戲活動,孩子們經常想開啟罐子看看裡面的東西,也經常把蓋子搞得亂七八糟。正如杜威所說,兒童有調查和探究的本能,探索是兒童的本能衝動,好奇、好問、好探究是兒童與生俱來的特點。它不僅能提高認識活動的積極性和效果,還能使認識活動成為快樂的事。

幼兒的認識活動更是受到好奇心和探究慾望的直接驅使和控制,好奇心和探究慾望是使幼兒的認識活動得以維持和獲得成功的首要前提。3~4歲的幼兒無意注意佔主要地位,認知活動基本上是在行動過程中進行的,幼兒觀察事物缺乏整體性,較隨意,只能直接地、簡單地表面化地認識一些周圍的事物。

我班幼兒對身邊的事物具有較強的好奇心,喜歡提問,非常願意自己動手去探索,同時,也願意嘗試用詞語或簡單的句子描述自己的發現,與老師、同伴交流。根據本班幼兒年齡特點,利用幼兒活動中的興趣點,設計本次活動,密切聯絡生活中的現象,能夠較大限度地激發幼兒的探究慾望,使他們感受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體驗發現的樂趣。

根據以上分析,我將活動目標設定為:

1、瞭解瓶蓋的作用,能根據瓶口的特徵選擇合適的瓶蓋。

2、能積極探索瓶蓋的開關方法。

3、情緒愉快地參加探知活動,學習運用語言來表達。

定位重難點:

重點:根據瓶口的特徵選擇合適的瓶蓋,並積極探索瓶蓋的開關方法。

難點:學習運用語言來表達自己的發現。

並做好活動準備:

1、圖片:“小熊的家”

2、師生共同收集各種不同的瓶蓋(大小、形狀、開啟方法不同)與瓶子。

3、小筐若干。

二.說教學方法

美國教育家克拉克(Leonard H. Clark)和斯塔爾(Ivring S. Starr)把教學方法定義為:教師為達到教學目的而組織和使用教學技術、教材、教具和教學輔助材料的方法。分教學策略和教學手段兩部分。教師適當地選用教學方法,便於傳授知識,使學生易於形成技能技巧;可以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根據這次科學活動的性質和需要,我採用了談話法、討論法、演示法、實驗實習法等教學方法,將在教學過程中作具體闡述。

三.說教學過程

在本次活動中,我將主要活動過程分成四個部分:一.情景匯入,激發好奇心;二.幼兒動手操作、感知;三.再次操作,討論、擴充套件經驗;四.結束。

(一)情景匯入,激發幼兒的好奇心,讓幼兒產生探知的慾望。

加涅(Gagne)認為,構成教學過程有九個要素,其中首要因素就是要“引起學生注意”。

活動開始,出示圖片:“小熊的家”,“今天,我們要到小熊家做客,看,熊媽媽來了!”通過設疑提問使幼兒對教學內容加以注意:“唉呀呀,這是怎麼回事?你們看,熊媽媽一不小心把瓶蓋全弄亂了,真著急呀,怎麼辦呀?”這時,請幼兒幫熊媽媽想辦法,充分激發幼兒的好奇心和探究慾望。

(3分鐘,情景法、討論法)

(二)幼兒動手操作、感知。

教師在引起幼兒注意之後,接著就應對幼兒提出教學目標。其目的在於讓幼兒在學習之前在心理上有所準備:將要做什麼和怎樣做。這裡主要分為三個步驟:

第一步驟:提供每組幼兒一筐瓶子和蓋子,自己嘗試給瓶子蓋蓋子。新的科學教育觀強調讓孩子們面對真實,向真實發問,與真實接觸。孩子們通過自己的動手動腦,探究解決問題。在這裡,我們提供了足夠的材料,使每個幼兒都有探究的條件和可能。

第二步驟:幫助幼兒用語言講述自己的探索過程。通過之前的探究操作,每個人都有了自己的感受、體驗和發現,在頭腦中有許多刺激、動覺的經驗和一些含糊的可能性,或者有一些處於半意識狀態的東西,通過思考和適當的方式表達形成想法,通過交流梳理頭腦中的資訊,明晰所發現的事物特徵和關係,以及自己的探究過程。

幼兒在探究之後,都有一種表達的潛力和傾向,也有向別人傾訴的慾望,在這裡,通過講述自己的探索過程,即能夠滿足幼兒的訴說慾望,也能幫助孩子形成知識點。“知識是在孩子們的探究之後,在孩子們的討論中形成的。”

第三步驟:幫助幼兒解決活動中遇到的困難。在之前的操作中,幼兒不可避免地會遇到或多或少的困難,通過大家集體討論,視訊演示來幫助幼兒解決困難,為幼兒相互學習,分享經驗提供平臺。

(12分鐘,實驗實習法、討論法)

(三)再次操作,討論、擴充套件經驗。主要分為兩個步驟:

第一步驟:提供更多的瓶子和蓋子,請幼兒自由操作,鞏固對瓶子和蓋子特徵的認識。

第二步驟:再次討論,幫助個別能力弱的幼兒根據瓶口的特徵選擇合適的瓶蓋。

通過材料操作難易程度的變化,引導幼兒對瓶蓋的不同開關方法產生興趣,幫助幼兒擴充套件經驗。

(8分鐘,實驗實習法、演示法、討論法)

(四)結束

熊媽媽感謝小朋友的幫助,讓幼兒體驗到成功的快樂。

(2分鐘,情景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