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國小數學認識元角分說課和評課稿

校園 閱讀(2.83W)
  篇一:元角分的認識說課稿

尊敬的各位評委、各位老師大家好!

國小數學認識元角分說課和評課稿

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人民幣的認識》。我將從教材的分析、教法和學法運用、教學程式的設計的安排等四個環節來說明。

教材分析

本節是義務教育課程實驗標準教科書青島版數學一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第一節的內容。教材是以一位一年級的國小生在媽媽的幫助下數存錢罐的錢為情境圖引入,主要內容是單位元角分的認識;元角分的關係;認識大數額的人民幣。人民幣的認識是學生在日常生活經常接觸並且非常熟悉的基礎上學習的,本節課也是學生初步進行對鉛筆分類認識的學習;為接下來元角分的計算和以後生活中購物章節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根據教材本身的編排特點和學生現有的認知能力、知識儲備等實際情況,我將制定以下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在現實的情境中,認識人民幣的單位元角分及它們之間的關係;認識各種面值的人民幣。 能力目標: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

情感目標:在具體的情境中,建立愛護人民幣的意識,養成借鑑的習慣;體驗數學來源於生活並運用於生活的思想。

基於本課的教學目標確立教學重難點為:

重點:人事單位人民幣和元角分的關係

難點:元角分的關係

教具學具

為了更好地完成教學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將運用多媒體課件、人民幣幣樣等教學用具。 教法和學法:

1、 教法

新課標明確提出:“學習是在瞭解學生已有知識的基礎上,讓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探索,理解、掌握新知”。本節課我採用“課件演示,實際操作”的方法,為學生創設環境、搭設平臺,讓學生通過細心觀察、直觀演示、動手操作、小組合作交流等方法加上老師的講解,引導學生正確認識人民幣,理解人民幣之間的關係和計算方法。

2、學法: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著、合作者”,那麼如何體現新課程的理念呢?在設計教學時我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和一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強調從學生已有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經歷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過程。通過動手操作、獨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活動,總結規律、完善想法形成良好的學習方法。同時增強學數學的興趣,體驗學數學的樂趣。

3、教學程式

學習的過程是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過程,也是學生自主探究、感知體驗、合作交流的過程。教師的任務就是要為學生創設一個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空間。根據教材的特點及學生的認知規律我設計的教學程式如下:

第一環節:謎語匯入,激發興趣

我聽說前幾天徐老師給我們猜謎語時,咱班的同學謎語猜得非常好,今天我也想見識一下,這裡老師也給大家帶來了一則謎語,看哪位同學能以最快的速度並能準確地猜出謎底?

謎語:薄薄一張紙,作用可真大。買書買紙買玩具,都要用到它。“錢”

(“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新課標提倡要關於創設情境,國小生天生具有好奇好勝的心理特徵,而這些特徵往往是學生對數學產生興趣的導火線。開始就用學生喜歡的謎語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學習中來,用比賽的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第二環節:動手操作,認識人民幣

老師適時的問學生,那你們知道世界上都有哪幾種人民幣嗎?

老師說出:日本的日元、美國的美元、新加坡的新幣、韓國的韓幣等等,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錢幣,我們中國也有自己國家的錢幣(人民幣)

認一認

學生拿出自己準備好的幣樣,自己認一認都認識哪些人民幣?他們是多少錢告訴同桌。

學生回答後說:你們認識的人民幣還真不少啊(那我們給自己鼓一下掌吧!)

單位人民幣的認識

(1) 出示不同種類混放的人民幣(讓學生產生分類把元角分分開)

既然你們都認識那麼多人民幣,那你們怎麼能以最快的速度數出這些錢有多少呢?

認識一元(紙幣和硬幣)、一角(紙幣和硬幣)、一分

(電腦出示一元、一角、一分的正反兩面的圖案,讓學生說出自己的快速記憶方法)

(2)進行一些針對性的練習:說、拿;拿、說(師生練習、學生之間練習)

(3)愛護人民幣的教育

觀察各種人民幣的相同之處:大部分都有國徽,國徽是我們偉大祖國的標誌,我們愛護人民幣也像愛護國家尊嚴一樣,不能在人民幣上亂塗亂畫,更不能在上面寫自己的名字;同時人民幣是流通比較快的東西,經過手的人特別多,也特別髒,提醒大家在拿過錢後要及時的洗手!

認識元角分的關係

(2)

一元=()個五角

一元=()個二角

(2)一角=()分(同上)

一角=()個五分

一角=()個二分

第三環節:迴歸課本,解決問題

學生看課本主題圖()讓學生說出圖意),小明和媽媽已經把錢給整理好了,下面大家來幫他算算多少錢好嗎?

圖片已關閉顯示,點此檢視

一元=( )角(老師這裡有一張一元的,想把它換成一角的能換幾張一角的?)

第四環節:拓展延伸,認識更多人民幣

出示二元、五元、十元、二十元、五十元、一百元的幣樣來認一認

練習的一題

  篇二:元角分評課

《軸對稱圖形》這節課的教學中,繆老師能夠做到充分理解教材,大膽挖掘創造使用教材。教學過程中能夠按照學生的認知規律,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創設問題情景,激發學生學習的慾望。採取“折一折,說一說,辨一辯,猜一猜,畫一畫”等實踐活動,讓學生充分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感受了學習數學的快樂,培養學生觀察、交流、操作的能力。

一、新授新穎,注意學生動手操作

在新授部分,通過出示天安門圖形、飛機圖形、獎盃圖形,讓學生動手摺一折去發現對稱軸,讓學生去自己做一個軸對稱的圖形,這樣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掌握了軸對稱圖形的特點,並且找出關鍵詞:對摺和完全重合。讓學生記憶深刻。

二、給學生自主發展的空間,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能力

新課程倡導學生積極參與、探究、交流、合作等多種學習活動,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這節課,繆老師把學習的權利放給了學生,從一開始的感知,到進一步的深入理解,再到學生運用自己的體驗,找各種軸對稱圖形。整個的教學過程,都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和交流的空間,讓學生在這種空間下,和諧發展,真正培養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能力。

三、為學生樂學創設了一種情境,關注學生個性發展,培養審美情趣

學習數學的過程應當成為積極的、愉快的、富有想像的過程。本節課從匯入到新授,到練習,都給學生帶來了美的享受,使學生在獲取數學知識的同時,受到美的薰陶,培養積極、健康的審美情趣。 值得探討的問題:

1.《軸對稱圖形》一課,就教材特點來說,很容易把課上得生動、有趣,但本節課有點欠缺,就是對本節課的重點知識(對摺後完全重合)強調的不夠。

2.探究新知的教學環節有點零亂,應做適當的調整。

本節課體現了以下幾個特點。

1.發揮學生主體作用

自始至終,這節課中,陳教師將學習的主動權移交給了學生,引導學生觀察手中的人民幣,通過分一分、看一看、說一說、擺一擺等活動,讓學生自主探索、親身實踐和小組合作交流。這裡融入了傾聽、比較、學生間相互取長補短,創造了自由、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

2.激發學生主動參與的興趣

在教學時,注重創設了猜謎語的情境,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興趣。接著,陳老師提出問題,你在哪裡用過錢?學生聽了,個個情緒高漲,一種強烈的好表現的慾望油然而生。這時,陳老師抓住學生迫切表現的心情,及時地引導他們繼續學習知識。整堂課學生是在帶著解決問題的心態去學習新知的,探究的味道十分濃厚。課堂上看上去好像有些“亂”,但一個開放的、體現學生主體作用的課,應該有他們自由表達意見的空間。

3.給學生創設主動參與的條件

新課程提倡面向全體學生,使其得到活潑、主動、全面發展的教育。要實現這一點,老師必須轉變角色,真正由權威的講授者變為教學活動的組織者、指導者和參與者,儘量給同學們多一點思考的時間,多一份活動的空間,多一次表現自己的機會,多一些嘗試成功的喜悅,使課堂教學真正成為學生自主活動和探索的天地,從而激勵他們不斷探索、創新。在這一節課的教學中,我根據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結合學生的特點努力為學生創設主動參與的條件,在課堂上給予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動手操作的權利,讓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意見。為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打下紮實的基礎。

  篇三:認識分數評課稿

今天聽了李老師的課我覺得這節課,給我的第一感覺就是思路清晰,環環相扣。《認識分數》這一課是學生第一次接觸分數,是在整數認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從整數到分數是數概念的一次擴充套件,無論在分數意義上還是讀寫方法上,分數和整數都有很大的差別,學生初次學習分數會感到困難;而加強直觀教學可以更好地幫助學生掌握概念、理解概念。李老師這節課能很好地把握教材,在教學時充分考慮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學習起點,為學生營造探究的情境,並通過自主探索、動手操作、同桌交流,讓學生經歷認識幾分之一的學習全過程,感悟分數的含義,能直觀地比較分數的大小等。李老師在本課的設計以及執教上,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找準學生學習新知的“最近發展區”

分數對於學生來說是一個全新的知識,如何將這一全新的知識內化為學生自身的知識,找準學生學習的“最近發展區”是重要的,它是促使學生從“實際發展水平”向“潛在發展水平”的橋樑,學生的思維從已知世界自然而然走向未知領域。李老師充分注意到了這一點,創設了十分貼進學生生活實際的情境——兩人郊遊分食物,從分的過程中進行體驗和感悟:一方面,產生“平均分”的需要,強調“平均分”是分數的本質特徵,另一方面,體驗由於總量的變化引起了每人得到的個數從整數兩個或一個再到不能用整數的變化的過程,自然引出分數。學生的學習完全是從生活經驗中得來,怎能不讓學生感到學習的樂趣,產生了積極的探究情感。這個環節的教學通過情境的創設突出兩個層次:第一個,引出並理解平均分。因為這是分數產生的一個必要條件。第二個層次: 通過質疑,學生髮現一半不能用以前學過的數字來表示,引出新的數學數字用分數1/2來表示,這樣分數出現的實際需要效能夠凸現,學生自然產生了對新知識探索慾望。

二、活動以操作探究為主發揮學生主體作用

讓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把學生推到主體地位,讓學生獲得豐富感性認識,使抽象知識具體化、形象化。李老師很好地體現了《數學課程標準》指出的“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操作、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這一全新的理念。李老師為學生創設了一個個生動有趣的探究環節,在不知不覺中理解並掌握分數。第一次操作教師首先組織學生用圓代替蛋糕折出它的一半在直觀的感受的基礎上,教師引出1/2表示生活中的“一半”的數學化結果,在生活經驗和數學知識之間架設了認知橋樑,初次感知到生活中的一半與數學知識之間的聯絡,一半可以用1/2來表示,讓學生直觀感知1/2產生的過程 ;並讓多位學生說一說1/2所表示的具體含義。第二次操作折一張長方形紙並表示出它的1/2的,交流各種不同的折法。這個環節本著以學生為主體的思想,鼓勵學生在操作過程中體驗創造的快樂,同時,在實踐中發現新的問題:即:折法不同,塗色部分的形狀也不同,為什麼塗色部分都能用二分之一來表示呢?李老師讓學生結合自己折的紙說一說。明白折法不同沒關係,只要折的是這個長方形的一半,每一份都是它的1/2。凸顯數學教學最本真追求。教師精心設計教學環節,使學生在直觀感知的基礎上,步步深入,層層遞進,重點突出,難點突破,完成幾分之一概念的建構。第三次操作是全課教學的亮點,教師將教材進行調整利用同一種圖形,同桌合作折出1/4和1/8,張貼學生的塗色紙片( 1/2 、 1/4 、 1/8 )分別進行比較1/2 與1/4 ,1/4 與1/8 ,1/2 與 1/8的大小,同桌討論交流這三組分數,誰大誰小?從中發現了什麼?結合平均分的份數來理解體會到:把同一個物體平均分的份數越多,每一份就越小這樣的規律,從而得出幾分之一與幾分之一它的大小比較的方法,體會簡單分數大小比較的方法,發展數學思考。這充分體現出數學知識不是教師直接給予的,

而是在學生一步步的操作、交流、感受、體悟中動態生成的,從而達到有效的數學學習的目的,這樣的設計極大的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三、採用多種形式注重學生對新知的理解

整節課可以感受到李老師設計中力求體現形式的多樣性,創設了讓學生去折一折、塗一塗、說一說、寫一寫等情景。讓學生結合已有的生活經驗,表示出自己所發現的分數。不僅讓學生用腦子去想,而且用語言表達,用手操作,用心去感悟、體驗,其中一個重要理念就為學生提供“做”數學的機會,在具體的操作交流活動中,多次感悟平均分的概念,結合平均分,通過折一折、畫一畫、寫一寫,充分認識二分之一、四分之一等; 從而認識幾分之一;使學生加深對幾分之一的認識,學生的.能力得到充分的發揮。

四、精心設計練習注重學生知識的拓展

在新課結束後李老師設計了這樣的一道拓展題,把一個大正方形平均分成不同的份數,說出塗色部分佔大正方形的幾分之一。圖中的正方形被平均分成了不同的形狀,根據圖中的提供的資訊,用本節課所學的新知識分別說出不同的分數,紅色部分佔大正方形的1/4 ,黃色部分佔大正方形的1/8,淺藍色部分佔大正方形的1/8,藍色部分佔大正方形的1/16,學生根據平均分得份數不同,說出不同的分數。從課堂的教學效果看,這個環節的安排幫助學生進一步的理解、深化本節課的知識起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五、兩點不成熟的建議 :

1、我個人認為有個別學生雖然能直觀體悟什麼是分數,但是真正說的時候,仍有學生回答的不準確和不夠完整,建議老師讓學生多說,加深理解。

2、建議課堂上對學困生的關注能再多一些就更好了,特別是不敢舉手的學生給他一些表達的機會。

  篇四:大數的認識評課稿

作為國小數學的三大基本數學思想,推理在每一節課中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學生可以運用推理進行自主學習,掌握新知識,另一方面,在運用與學習中逐漸提高學生的推理能力。在本節課中,學生經過一至三年級對數的認識,已經具備了一些關於數的認識的直接經驗,對萬以內數的組成和計數單位也有了一定了解。

基於以上認識,教師從學生原有的知識結構和認知規律出發,對教材進行整合。首先讓學生依次經歷體會每一級級計數單位的生成過程,然後引導學通過對個級數讀法進行類比推理,遷移到整個萬級與億級的數。在此基礎上歸納總結分級讀數的原理與方法,通過在讀數的過程中體會分級的意義,同時拓展了學生今後延伸學習的思維與能力。使之不斷提升學生的數概念認識,形成學習結構,為後續學習奠定主動發展的契機。

1.推理讓思維活動化。在探究新知環節,在相互討論的過程中充分給學生想的時間、說的機會以及展示思維過程的舞臺,逐步讓學生理解掌握

(1)10個一千是一萬

(2)用一個珠子變一個萬,可以合併同桌兩人的計數器

(3)計數器合併後,同桌合作創造新的計數單位

(4)新一組計數單位與前一組計數有哪些相同與不同的地方?

通過他們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展示學生解決問題的思想方法,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活動中來,在活動中運用類比的思維方法思考問題,用類比的思維方式提高活動的有效性,要求學生在學習類比推理的過程中運用類比推理,有效的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和容量。

2.推理讓探究自主化。當學生創造出萬級的單位以後,教師趁熱打鐵要求

學生根據剛才創造計數單位的經驗創造新一組的計數單位,有了前面的經驗與方法,學生自然地拿來解決新問題,很快學生回答出:億,十億,百億,千億,然後再進行相應的分析歸納:新的一組計數單位,他們之間與前面兩組之間又有什麼關係呢?這時學生的思維活躍,自主參與度高,課堂上的表現自然也是積極活躍的。

3.推理讓發展個性化。

在探究大數的讀法時,教師沒有一步一步的教,而是通過計數器讓學生體會四個數在讀法中的聯絡與不同3245---32450000----324500000000----324532453245,這時,學生各持己見,爭先恐後地將自己的想法公之與眾,這樣引導學生將以有經驗進行拓展,通過合理而主動的類比與歸納,不斷修正自己的想法,自主習得新知。

整堂課層次清晰,重點突出,充分發揮了“兩主”的作用。為學生安排了多樣、有效的學習活動,引導學生充分地觀察、實驗、歸納,鍛鍊了學生的數學思維力。對於大數的認識的教學,不僅僅滿足於學生認識萬級和億級的計數單位;知道相鄰兩個計數單位之間的進率。學會分級與簡單的讀數上,更重要的是引導學生經歷了一個數學推理的過程,通過學生的推理,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通過學生的推理,使學生全身心的投入到學習活動中,教師給了足夠的思考空間,通過反覆推理,使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從而積極愉快的進入到運用。既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了知識,又培養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也幫助學生在萬以內數和萬以上數之間進行建構,使學生獲得了真正的發展,同時在學習中培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使學生受到推理方法的啟蒙教育。

篇五:角的認識評課稿

從這堂課的總體效果來說,執教者已經樹立了新課改的教學理念,課堂很活躍,有很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

1、讓數學知識迴歸現實生活。

數學來源於生活,又服務於生活,兩者相互依存。只有當學生體會到數學是來源於生活,在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學生才學得興趣盎然,對數學充滿親切感。張教師這堂課上始終注意了這一點。例如:一開始張老師從“五角星”匯入新課,喚醒學生平時對角的認識,再通過學生摸角、找生活中的角,抽象出角,從而讓學生自然而然地感知到數學知識來源於現實生活,數學就在他們身邊。在課的結束部分,張老師讓學生再找“五角星”上有幾個角,這樣,無形中讓學生深刻地體會到數學知識在生活中的應用價值。

2、真正體現了學生的自主,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這節課一改教師主宰課堂的局面,讓學生在各個教學活動中唱主角。真正實現了“知識不再是全靠教師的授給,而是通過學生的動手操作,自主體驗,不斷得到的”這一目標。如創造角這一環節,教師只提供給學生簡單的材料,(一個圓和一根毛線)讓學生親自操作,主動去探索,創造出了不同的角,並且採用小組合作交流的形式,體驗到創造出來的各種角雖然形狀不同,但是它們的實質是相同的,即都有“一個尖尖的頂點和兩條直直的邊”。從而進一步豐富有關角的表象,加深了對頂點和邊的認識。

3、注重指導,反覆質疑,突破難點。

教學時教師反覆強調了指角的正確方法:從一點引出兩條線。這為今後學習角的形成打好了基礎。在製作角這個環節當中,張老師先提出了活動的要求,之後再讓學生動手,在整個過程當中適當參與其中加以指點。使學生的合作交流更有目的性、實效性,讓小組合作學習真正落到了實處。判斷角這部分,反覆質疑,加深了學生對角的認識。

值得探討的3個問題:

1、大螢幕是否能代替板書?從學生指角的情況看,學生對角的概念還比較模糊。建議教師是否及早把角畫在黑板上,這樣讓學生通過看書寫的過程,還可以通過比劃在頭腦中初步建立角的表象。

2、活動角的展示可否再充分些?教學中教師演示了活動角,但學生沒有動手操作,如果給學生材料做一做,會讓學生更清楚體驗到角的大小與兩邊叉開的大小有關。

3、在反饋創造角這塊內容時,是否選擇合適的角度,把學生的作品展示給全體同學看。

總之,教學思路清晰,有條理,根據知識由淺入深,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教學過程中,張老師把教具演示和學具操作有機結合,把數學知識與生活實際緊密結合,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熱情,激發了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興趣,使學生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學到了知識,掌握了技能,擴大了視野。

  篇六:《認識平均分》評課稿

本週四有幸聽了樑振洪老師老師上的《認識平均分》,我受益匪淺,收穫頗豐。樑老師對新課程理念的領會是深刻的,教學方法把握得當,營造了一個寬鬆、和諧的學習氛圍,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思想。”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

⒈尊重學生的知識體驗,找準學生新知的“最近發展區”

平均分對於學生來說是全新的,如何將這一全新的知識內化為學生自身的知識,找準學生學習的“最近發展區”是重要的。數學學習是學生在已有知識經驗基礎上的一種自主建構過程。在教學過程中,樑老師從學生熟悉的“分成”入手,先讓學生思考“可以怎麼分”,進而引導學生思考“這麼分公平嗎”,逐步引導學生明確“每份分得同樣多,叫做平均分”。

⒉挖掘生活素材,巧妙整合課程資源。

新課程實施的一個突出變化,就是教材不再是教學的唯一依據,不再佔據絕對的主導地位,而是提倡教師依據自己所追求的,想要達到的目標,以及學生的實際情況,對教材內容進行選擇、組合、再造,創造性地使用教材,體現的是用教材,而不是拘泥於教材。教學中,樑老師圍繞著“森林聚會”串成串,安排小猴分桃子、熊貓分竹筍、小兔分蘿蔔等活動全都是在“森林聚會”上發生的,給學生一種整體感和親切感。將情境串成串,更便於學生系統的學習,使學生的思維隨著故事情節的發展更加活躍,更容易理解數學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增強學生學習的內驅力,激發起學習數學的濃厚興趣。

⒊注重開展自主學習,提供充分的探索空間。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要讓學生在觀察、操作、猜測、交流、反思等活動中逐步體會數學知識的產生、形成與發展的過程”。樑老師摒棄了“師生問答”的傳統教學模式,組織、引導、放手讓學生動手操作,讓學生擺一擺、比一比、說一說,並讓學生上臺展示。尊重了學生的意見,發揚了學生的個性,給學生提供了一個展示自我的平臺,學生通過操作、觀察,找到了解決問題的方法,活躍了學生的思維,實現了由單一被動式接受學習向自主探究式學習的轉變,從而培養了學生的探索精神,解決問題的能力,又充分調動了學生群體的積極性。

  篇七:《認識人民幣》評課稿

欣賞了韓聖華老師的《認識人民幣》一課,很精彩。他對教材的挖掘和利用都非常深刻和到位,環節設計也新穎,亮點時時出現。現就其中幾點談我自己淺顯的體會:

一、數學學習生活化

雖然人民幣隨處可見,人民幣的認識對學生來說也有初步的概念。實際上,只認識人民幣是遠遠不夠的,認識人民幣的目的是為了使用它,體現它的社會價值。從這一層面上來說,孩子對人民幣沒有系統的認識和歸納,對多少的錢能買怎樣的東西也沒有概念。所以韓老師在認識了所有的人民幣以及分之後,設定了“模擬購物”,讓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學生非常積極。以及練習中的“能買什麼”也設計得特別好,學生的回饋也讓我們知道,一些孩子對錢的概念很淺,但是正確答案的宣佈又給了他們刺激與強化

二、簡單而深刻地突破難點

也許並不多的人注意到人民幣上的“元”字是寫繁體字“圓”的,韓老師就在學生提出後直接板書在黑板上並簡單講述,引起學生有意注意,學生會思考,然後就記住了,這點值得大家學習。還有在課的開始程老師以100元引入也非常好,雖然學生自己不多使用100元,但是幾乎所有的孩子都見過100元,從孩子“認識的”“熟悉的”材料出發,學生的注意力就能集中,信心大增。

三、帶領學生感受數學美

人民幣是我國貨幣的象徵,當然也是屬於中國文化的部分組成。韓老師的設計也特別新穎,在認識了人民幣中的數學知識後帶領學生欣賞了人民幣背面的圖案,人民幣作為我國的“標誌”之一,蘊含著很多屬於我們中國的文化。後面韓老師設計的多種方法購買1元的筆時,學生說出了多種方法—— 可以拿兩個5角的,你舉著讓學生看了看,這個時候也應該板書出來:5角+5角=10角=1元時,學生心裡更清楚老師的意圖,聽了容易忘記,看了才會記在心裡,同時這個同學的想法也為其他同學的思維指明瞭方向。還有不同的方法嗎?學生就會明白,原來老師說的其它方法,就是把不同角的錢加起來湊成十角,也就是1元,這時學生會茅塞頓開,思維會更加活躍起來。這為下一節課作重要的鋪墊。而且在學生“買東西”遞出錢時,其他孩子很難看清楚老師手裡的錢是多少面值的。如果這裡開啟投影儀,讓學生看清楚會更好。

  篇八:三角形的認識評課稿

今天去白象一小聽了倪萬富老師的一節關於四年級下冊《三角形的認識》一課,受益匪淺,三角形是常見的一種圖形,也是最基本的多邊形,三角形的認識是學習平面圖形知識的起點,是學習研究其他幾何圖形的基礎,在實踐中有著廣泛的應用。本節課是在學生已經學習了線段、角和直觀認識了三角形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是三角形認識的第二階段。本節課的教學主要包括三角形的意義、特徵、特性、畫高等內容。倪老師執教的《三角形的認識》一課,整個教學過程始終圍繞教學目標展開,層次清楚,環節緊湊,並注意引導學生通過觀察、分析、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活動,突出體現了學生對知識的獲取和能力的培養。這是一堂充滿生命活動力的課堂,也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課堂。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準確把握學生的知識起點展開教學

學生生活的世界和所接觸的事物大都和空間與圖形有關,他們的生活經驗是發展空間觀念的寶貴資源。“你看到的最多的圖形是什麼?”倪老師通過播放圖片引領學生走進生活中的三角形,生活中的數學。發現圖形之美。在判斷哪些圖形是三角形時,圖9國小生很難用準確的數學語言來描述怎樣圖形是三角形,倪老師又引領學生將圖9怎樣圍才能圍成三角形,使學生認識到三角形必須具備兩個條件:一、是否具有三條線段;二、是否圍成封閉的圖形。引導學生將話講準確。這些看似普通的環節,無不體現著倪老師的數學思想。

二、充分運用比較的方法,突出重點。

倪老師在教學中多次用到了比較的方法,(1)、通過比較,揭示三角形的共性。如在教學三角形的特徵時,讓學生觀察這些三角形都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從而得出三角形都有三條邊、三個角、三個頂點。(2)、通過比較,揭示銳角、直角、鈍角三角形的特性,而直角和鈍角三角形也有銳角,但只有一個是直角和鈍角。還有如出示三角形和四邊形的學具,讓學生拉一拉,有什麼不同?使學生深刻體驗到四邊形易變形,而三角形不易變形。 (3)、通過比較,也可以揭示某些事物之間的聯絡。倪老師在教學了三角形的分類後,通過猜角的練習讓學生比較一下銳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

鈍角三角形中 角的特點,學生不難明白:一個三角形至少有兩個銳角,以及一個三角形中最多隻能有一個直角或一個鈍角的道理。

三、動手動腦化解教學的重難點

課從生活中來,還到生活中去。三角形的高是個抽象的概念,只有將其還原,將其形象化、生動化、感性化才是真正的學習。接下來,倪老師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和空間去消化三角形的高,通過自學書本、動手操作使各種三角形的高在學生頭腦中更鮮明。通過課件直觀演示,突破了本節課的難點,特別是直角三角形和鈍角三角形的各條高的認識和畫法,讓學生有了清楚的表象。

四、注重學生的自主探索。

學生所要學習的知識不應當都以定論的形式呈現,而是應當給學生提供進行探索性的學習的機會,作為教師需要的是加以適當的點撥。三角形的分類既是本課的教學重點也是難點,倪老師提供一組三角形給學生,讓他們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進行觀察、思考和討論交流,再根據角的情況進行分類,較好地體現了學生的主體性和教師的主導性。不僅使學生經歷了知識的形成過程,而且使學生在獲取知識的過程中,學會了與他人的合作與交流,有助於自身素質的提高。

五、注重數學知識與生活實踐的聯絡。

倪老師在教學三角形的特性時,先用媒體出示生活中電線杆、籃球架等圖片,提出問題:“為什麼要做成三角形?” 以此激發學生的求知慾;然後通過拉三角形、四邊形的學具得出三角形具有穩定性;再讓學生利用三角形的穩定性來解釋生活中用到三角形的道理,加上及時操作,應用三角形的穩定性固定四邊形腳的椅子,使學生更深的體會到數學知識來源於生活、應用於生活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