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節日慶典>

東鄉族都有哪些風俗

節日慶典 閱讀(1.57W)

東鄉族是中國少數民族之一,信仰伊斯蘭教遜尼派,伊斯蘭教對東鄉族社會生活有很大影響,其歷史、民俗十分悠久,融合發展了多方文化。這樣的一個民族有著怎樣的風俗習慣呢?下面跟小編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東鄉族都有哪些風俗
  東鄉族生活風俗

婚姻家庭

東鄉族把家叫“格兒”(蒙古語,意即“家屋”),普遍實行一夫一妻制。解放前個別富戶也有一夫兩妻的。家庭通常由夫妻兒女組成,也有三四代同堂的家庭。祖父母住上房,父母親住廂房,兒女住單間的尕(小)房。長子結婚後才能次子結婚,長子另建新家,與父母分居。分居時,父母給兒子劃分財產土地。幼子可一直留在父母身邊,繼承權比其他兒子多一些,併為父母養老送終。父母亡故時的殯葬費,由兒子們共同負擔,父母居住的房子歸幼子所有。

生育習俗

過去的東鄉族女子生育視為汙穢之事。如人生孩子,怕人知道,只在屋子裡倒上一堆土,生在土上,或生在毛坑、牲口圈中。產後婦女也不能得到很好休息,三、兩天後即下地做活,因此,產婦患病的很多,嬰兒死亡率很高。孕婦生產時,助產的一般是家裡年長的女性和女鄰居。胎衣、臍帶要洗乾淨後,挖個深坑埋掉。而且禁止男人進入生育坐月的房間。女人生產後,一般要由夫婿或小叔子到孃家通報生育訊息,孃家的母家即來探親。探親的時候,須帶白麵饃饃,油香等禮物。探視產婦,稱之為“看月子”,要給產婦和嬰兒各送一套衣物。嬰兒出生以後,在尚未吃奶以前將阿訇請來給孩子取名字。阿訇不進產房,由家人將嬰兒抱出產房,阿訇念《古蘭經》,然後從《古蘭經》中選取名字。唸經時先出現哪一位聖人的名字,就以這個聖人的名字命名。請阿訇起完名字以後,須請阿訇吃飯,散“哈吉雅”(錢),以示感謝。

“聖行”割禮

東鄉族習俗,男孩12歲或13歲時要舉行割禮。“割禮”,穆斯林稱之為“遜奈”,是人生之途上必不可少的一項“聖行”之一,東鄉族相當重視割禮。割禮過後,便象徵著受禮的人已步入青年的行列,方可以娶親結婚。

沐浴

東鄉族是一個愛整潔、講衛生的民族。俗有“阿布得斯,是人身上的甲冑”的俚言,阿布得斯,指沐浴,有大淨與小淨之分。小淨每天都洗,保持口腔、鼻孔、耳朵、臉和手腳的乾淨,大淨一般一週洗一次,洗大淨多用吊桶。洗大淨前先洗小淨。爾後從右到左,從上到下依次淋洗。這樣洗3次,然後用潔淨的毛巾擦乾淨。未婚前的少年一般40天洗一次大淨。每逢古爾邦節、爾德節、送葬都要洗大淨。在乾旱缺水的東鄉,水貴如油,生人登門要求換水洗大、小淨,即便是素不相識的過路人,也不能謝絕。

  東鄉族的婚俗

新郎“偷廚”

居住在甘肅黃河以南的東鄉族的婚禮十分有趣,有新郎“偷廚”的習俗。在娶親這天,新郎和迎親的隊伍到了女方家之後,女方要設宴款待。婚宴結束,新郎要將家中準備好的木梳送到新娘的閨房中,要向幫助新娘梳妝打扮的女眷道謝。接著新郎和伴郎便溜進女方家的廚房,一方面客客氣氣向廚師和燒火的姑娘們道謝,二是找準機會從廚房中“偷”走一件廚房用具。但是姑娘們都是知道新郎的`真正來意的,想從她們眼皮子底下“偷”走用具談何容易,姑娘是不會放過這一戲弄新郎的機會的,她們會捉住新郎,將他臉上抹得黑黑的,就在這混亂中,新郎迅速“偷”走一樣東西,藏在身上,再衝出重圍,在姑娘們的嬉笑中,狼狽逃跑。

砸枕頭

東鄉族有許多有趣的婚禮習俗,如新婚之夜鬧房砸枕頭。

到了新婚之夜,全村的青少年及親友,都要來鬧房,這裡陪送新娘的“蘇還赤”以及前來參加婚宴的婦女們,在炕上緊緊地護圍著新娘,所有鬧房的男人,則千方百計地尋找縫隙,摔枕頭,砸新娘。這樣一來一往,愈砸愈烈。小夥子們往炕上衝,姑娘們往炕下推,纖弱的姑娘們自然不是壯實小夥子們的對手。新娘子少不了要吃挨枕頭砸的苦頭,無可奈何之中,新娘子祗好揭去頭上罩著的面紗,站在炕上讓小夥子們仔仔細細地端詳她的模樣,並叫姑娘們開啟櫃箱,小夥子們一件一件地翻著她帶來的嫁妝。

耍公婆

在白天的婚禮喜筵上,還要戲耍公公婆婆,村人們把公公婆婆綁起來,臉上抹上鍋黑,翻穿上一件皮襖,腰繫鈴鐺,頭頂破帽,手腳象徵性地捆住,讓他倒騎在驢背或牛背上“亮相”。有時還要被人按坐在一個翻倒的桌子裡,抬著示眾嬉戲。如此折騰,公爹和親戚都不會生氣,有的還故意做出怪樣和高難度動作,因為在東鄉人眼裡,這樣做是男家對新娘子到來的最真誠的歡迎。

罰新郎

新郎和陪客到女方家娶親時,岳家的鄰人和青年要想法“懲罰”新郎和陪客。這種懲罰表現為用土塊打,柳條抽,驚嚇新郎和陪客的騎乘,使其摔下馬來,即便是身受輕傷,他們也得向懲罰者賠禮道歉。所以新郎和伴郎往往一到岳家情緒就很緊張,害怕捱整,一出丈人家大門,便早早溜走。

  東鄉族的傳統節日

東鄉族傳統節日之糧食節

東鄉族的傳統宗教節日,即伊斯蘭教的阿術拉節,每年農曆三月十一日舉行。東鄉族阿術拉節是婦女和兒童的節日,屆時,各家主婦輪流主持。按照古規,男人們只舉行一個簡單的祈禱儀式後即走開。節日裡吃一種東鄉語叫“羅波弱”的肉粥,寓有對當年五穀豐登的祝願

東鄉族傳統節日之聖紀節

紀念穆罕默德誕生和逝世的節日,在伊歷3月12日或13日舉行(誕生日和逝世日相差一天)。過聖紀節一般的紀念方式是舉行各種形式的家會,誦讀《古蘭經》。過聖經一般要宰羊、宰雞,大家共食。有的聚眾在清真寺、拱北里過,有的則在自己家裡辦。阿守拉節:“阿守拉”一詞是阿拉伯語的音譯,意思省“10”即伊斯蘭教教歷的1月10日,相傳,真主在這一天造化了人類的始祖阿丹和唉哇;阿丹和唉哇分散了若干年後,在這一天重新相會。東鄉族大部分人也很重視阿守拉節。在東鄉,阿守拉節主要是婦女兒童們聚會的節日,每年由各家主婦輪流操辦。一個村裡,哪位掌家的婦女吃上雞頭,明年就輪到她操辦,其餘各家各戶只出一些小麥和清油。男人們念過經,作過祈禱儀式後,簡單一吃就走了。剩下婦女和兒童,邊吃邊說邊笑。對東鄉族婦女來說,“阿守拉”還有糧食節的寓意,寓有對當年的糧食豐收,五穀豐登的美好祝願,這一點與宗教無關。

東鄉族傳統節日之開齋節

伊斯蘭教教歷9月是戒齋的月份,9月因此稱之為齋月。齋月中,穆斯林白天不飲不食,不準說汙言穢語,夜間飲食,稱為“封齋”。伊歷10月1 日開齋,舉行慶祝活動,稱為開齋節,或稱“爾德節”。開齋節的一天,男人們除了去清真寺聚禮以外,還在清晨上“表咱”(墓地)唸經祈禱,悼念亡人。鄰里間相互上門做“賽倆目”,互相問安。婦女們則在家裡炸好油香、油裸、饊子分送親友,互相拜節問候,這樣慶祝三天,非常隆重。

東鄉族傳統節日之古爾邦節

鄉人稱之為“阿也”,“阿也”東鄉語意指節日的意思。這一節日,一般在開齋節後72天舉行。凡是具有宰牲能力,而且有經濟條件允許的,過古爾邦節,家家戶戶都要宰牛或羊慶祝。所宰的牛羊肉,或請眾鄉親在家裡共餐,或奉送給清真寺和每個鄰里親友。古爾巴尼所宰的羊肉,不許獨家享用;即便是上門的乞丐,也要一視同仁,讓他吃飽菜、油香,再拿上一份肉。古爾邦節必宰羊,源自《古蘭經》的一個故事:先知依布拉欣年老無子,苦苦祈求安拉賜子,果然得應,取名伊斯馬儀。但依布拉欣夢見安拉示意讓他獻祭回報,夢醒後,依布拉欣用兒子獻祭,他的忠誠感動了安拉,便賜羊代賜兒子,這是宰牲節的來歷。伊斯蘭教信徒過這個節日是為了表示對安拉的恭敬順從,效法依布拉欣,隨時為主獻出一切。東鄉族人在古爾邦節這天,不分富貴貧賤,坐在一起聚餐,顯示著民族的和睦團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