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節日慶典>

看315心得體會

節日慶典 閱讀(2.25W)

在今年的3.15晚會中,揭穿了很多的侵害消費者權益的事件。俗語說:國無信則不強。誠信自古以來就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中國崇尚"誠信"的文明源源流長。早在幾千年前,孔子就說過:“人而無信不只其可”,延伸之意就是:“信,則知其可”,孟子也說過:“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至誠而不動者,未之有也。”我們底為何而活著?現在的社會到底怎樣了?人,是地球上最高等的生物了,與其它的生物相比所不同的除人類有自己獨特的,複雜的語言外,那就是人與人之間的一種感情了。其它動物也有感情,但那總比不上人與人之間的了!人可以有冤仇,但人可以寬容,可以理解,可以相逢一笑泯恩仇!可是讓我不能理解的是,隨著社會的進步,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進步,而人與人之間的感情卻在淡薄,人的心理也有不斷扭曲的嫌疑,欺騙、坑人、造假......有個人行為,有公司行為,有單位行為,出門在外,還能相信誰?

看315心得體會

古有“人無信不立”可見誠信對一個國家和民族的重要性。誠信國家經濟發展的基石,是國家的發展潛力是民族的道德標準。不管對個人而言,還是企業,誠信在現代市場中意味著信譽,是企業的生命。早在十年前,3。15晚會就說到過誠信。然而,誠信在市場中並沒得到商家的重視。一些不法商家為了在經濟上的攫取暴利,不惜拋棄誠信,不惜代價。“共鑄誠信,有你有我”,這不但是口號,我們更應當付諸實踐當中往,深切理解消費者的利益。為此,國家質檢總局爺為此做出很多的努力。為把我國的市場打造成誠信市場付出了很多。但是仍有很多不法商家冒天下之大不韙新海消費者的利益。從中賺取利益。

我國自古以來就以禮節之邦自稱,誠心更是作為君子的必要準則之一,孟子云: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在現代的市場中,則更需要一種誠信維護百姓的權益。誠信是一個企業的生命。沒有誠信的企業是沒法長時間生存的,我們的身旁天天上演著無數這樣的例子。我們應當呼籲全社會:共鑄誠信,有你有我。

誠信是治國之計,誠信為政,可以取信於民,從而政通人和。倘若言而無信、掩人線人、弄虛作假,社會就無從安定。古有“欺君之罪”,“欺君”不但是冒犯尊嚴,而且會誤導決策,禍國殃民。“欺民”亦不可,所以有“水可載船亦可覆船”之說。中國古代有商鞅立木樹信的佳話,也有不講誠信而自食惡果的烽火戲諸侯。中國古代思想家更是把“誠信”作為統治天下的主要手段之一。唐朝魏徵把誠信說成是“國之大綱”,可見“誠信”多麼重要。人,為了錢,衝昏了頭腦,泯滅了正義和良知,那是多麼的可怕啊!在經濟飛速發展的今天,正義和良知會顯很多麼重要!正義和良知的價值就是對社會和更多的人負責!

實現中國夢必須凝聚誠信氣力。一個人的氣力有限,億萬人民的氣力無窮。中國夢是民族的'夢,也是每一箇中國人的夢,必須聚集我們全社會的誠信氣力。我相信只要我們每個人從本身做起,事事誠信,時時誠信,我們的國家會更好,我們的家園會更好。人心齊,泰山移。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誠信氣力,最微小的氣力也能化為涓涓細流,聚整合不可克服的磅礴氣力,託舉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看315心得體會 [篇2]

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是一項長期的奮鬥目標,一個漸進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普法教育作為依法治國的一項基礎性工程,必然是一項艱鉅和長期的任務,需要堅持不懈地抓下去,所以,我們不應有要不要普法的想法,而需要有怎麼樣才能把普法搞得更好一些的謀劃和措施。針對目前普法工作現狀,我認為,新時期新形勢下必須堅持以人為本,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以思維創新為前提,以實踐創新為基點,以機制創新為保障,在把握切入點、增強針對性、立足多元化上進行探索,尋求突破,切實把普法這項依法治國的基礎性工作抓深抓實。

一、創新普法理念,使普法成為公眾的內在需求,從主觀上推動普法事業的可持續發展

要樹立"大普法"的理念,普法是全民普法。普法不只是普法職能部門和普法工作者的"專利",普法的主體是全民,各級各類學校的法制教育是培養公民法律意識、提高法律素質的有效途徑,各級組織、行政機關和司-法-部門依法行政、嚴格執法、公正司法更是最具說明力的普法。普法的客體也是全民,普法教育是國民教育的有機組成部分,普法教育對一切有接受教育能力的公民實施,在當今知識經濟時代,加強學習,提高包括法律素質在內的文化素質,是每個公民必須認真面對和努力適應的現實。所以要樹立一種新的普法傳播理念,即普法不僅僅是普法工作者的事情,每一個公民既是受教者,又是施教者,普法不單純是灌輸,由一群人灌輸給另一群人,而應是一種互動,一種雙向交流和感染。公眾在學法的過程中,瞭解法律,理解法治精神,接受法治思想的薰陶,逐漸有了法治理念,並用之去指導行為方式,其用法的過程本身就是對法律知識和法治觀念的極好傳播。 要樹立"以人為本"的理念,體現人文與民本精神。需要才是根本,普法物件眾多,內容廣泛,普法教育要承認和重視不同物件人群的個性特徵,以滿足人的需要為立足點,滿足和服務於不同時期不同階層的需要,一切以適於公眾掌握、滿足公眾需求為標準。普法只有成為人們的內在需要時,才能持之以恆和深化發展。從人的心理角度來說,當普法內容形式符合普法物件個人需要時,他就會對其產生親和力、認同性,從而引發積極的態度。所以,我們在工作中要堅持以人為本,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用豐富多彩、生動活潑、喜聞樂見、寓教於樂的形式,培養公眾對法律的興趣,對法律知識、法律文化、法律思維的探索願望,從而贏得廣大民眾的主動參與,使普法有機地融入公眾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中,成為社會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不再是為了普法而普法。

《看315心得體會》全文內容當前網頁未完全顯示,剩餘內容請訪問下一頁檢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