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節日慶典>

清明節期間最忌諱的事是什麼

節日慶典 閱讀(2.54W)

清明節有很多各式各樣的活動,但有些事情也是不可觸碰的。你知道清明節忌諱做的事有哪些嗎?你知道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清明節的禁忌,希望大家喜歡!

清明節期間最忌諱的事是什麼

  清明節的忌諱

一、忌諱婚嫁等喜慶之事

古代人很重視婚喪嫁娶,講究婚嫁等喜事一定要吉利,都要討個好兆頭。

清明期間,家家都要上墳掃墓祭祖;遠在他鄉的子女,也要在路口為先人燒紙錢。人們的臉上多是憂傷、思念。這樣的氣氛,是很不適宜舉行婚嫁等喜事的。

二、不宜大規模洗滌

舊時習俗認為,逝去的亡魂,只有在清明節期間,趁著這萬物復甦的時候,才能出來洗滌、晾晒衣服、被褥。所以,河邊、溪邊、井邊、泉水旁,都有亡靈在洗滌、晾晒。

所以,活著的人,要給逝去的人機會、地方,別和他們搶地方搶水,讓他們好好的清洗。

三、不宜大動煙火

清明又叫寒食節,相傳,最早是晉文公為了紀念對自己有恩,卻被自己錯誤決策燒死的介子推,就下令將放火燒山的那天定為寒食節,曉諭全國,每年這天禁動煙火,只能吃以前做好的飯菜。

隨著時代變遷,雖然禁動煙火的禁令廢除了。但是人們也因為出於對義士介子推的尊崇,還是將寒食節的習俗延續了下來,一般都會在清明節前準備好食品,儘量避免在在清明節這天大肆吃喝。

四、不宜慶生祝壽

瓜熟蒂落,新生命的誕生是不以日子好壞,節日與否而改變的。但清明節這天出生的人,一般不會在這天慶生祝壽,而是會提前或者推後,避開清明期間。

  清明節的飲食習俗

1、晉南人清明節的飲食習俗

過清明時,習慣用白麵蒸大饃,中間夾有核桃、棗兒、豆子,外面盤成龍形,龍身中間扎一個雞蛋,名為“子福”。要蒸一個很大的總“子福”,象徵全家團圓幸福。上墳時,將總“子福”獻給祖靈,掃墓完畢後全家分食之。上海舊俗,用柳條將祭祀用過的蒸糕餅團貫穿起來,晾乾後存放著,到立夏那天,將之油煎,給小孩吃,據說吃了以後不得疰夏病。

2、上海人清明節的飲食習俗

清明節時有吃青團的風俗。將雀麥草汁和糯米一起舂合,使青汁清明餅和米粉相互融合,然後包上豆沙、棗泥等餡料,用蘆葉墊底,放到蒸籠內。蒸熟出籠的青團色澤鮮綠,香氣撲鼻,是本地清明節最有特色的節令食品。上海也有的人家清明節愛吃桃花粥,在掃墓和家宴上愛用刀魚。

  清明節各地區的民俗文化

河北:踏青、看花、挑菜、簪柳

在河北的上墳燒紙錢講究“早清明,晚十一(農曆鬼節)”。掃墓燒紙在清明前一週就開始了,而清明當天已很少有人去掃墓了。冀南地區則選擇在清明節的前一天寒食節掃墓。傾城男女出郊踏青、看花、挑菜、簪柳。有諺語道:「清明不戴柳,紅顏成皓首」。

上海:掃墓、踏青、吃青團

上海清明節的主要活動是掃墓、踏青,每年清明前後祭掃出行人次近千萬。由於改革開放推動公墓化的興盛,而相關選址以外省的`蘇州、嘉興等地為主。因此前往上述區域的人次達到一百餘萬之多,從而在清明前後數天往往會造成出省交通的擁擠。

將雀麥草汁和糯米一起舂合,使青汁和米粉相互融合,然後包上豆沙、棗泥等餡料,用蘆葉墊底,放到蒸籠內。蒸熟出籠的青團色澤鮮綠,香氣撲鼻,是本地清明節最有特色的節令食品。上海也有的人家清明節愛吃桃花粥,在掃墓和家宴上愛用刀魚。對上海人而言,青團是清明祭祖時必不可少的供品。

溫州:吃綿菜餅

在溫州這一帶有吃綿菜餅的習俗,綿菜餅顧名思義是綿菜做的餅,也有人稱為清明餅,綿菜是 清明餅照溫州話翻譯過來的,原來它的學名叫曲鼠草,是在清明時節才會有的.做綿菜餅可是很有講究的,先要去地裡採摘綿菜,(綿菜這東西可不是種的,是每到這個清明時節就會自已長出來的,)然後洗淨晾乾,放入倒臼中,(倒臼就是一個石頭做的一種工具,以前他們用來搗年糕用)搗碎後,再放入米粉,(通常是八斤白米粉,二斤糯米粉)再加入適量的水,要把綿菜全部均勻的融入到米粉中就可以了,倒好後就要準備裡面的餡,餡也是其種一道重要的工序,這裡最常見的就是用鮮嫩的竹筍、豆腐、豬肉、鹹菜(或者蘿蔔絲),抄好,等餡冷了就可以包了,把綿菜餅包好後下面一定要放一張柚子葉,一、是避免粘鍋、二、也是最重要的,是因為放了柚子後,這個綿菜餅裡會多一種柚子的清香,好吃起來口感好多了,包好後放到蒸籠裡蒸上25分鐘即可。

很多地方在完成祭祀儀式後,將祭祀食品分吃。晉南人過清明時,習慣用白麵蒸大饃,中間夾有核桃、棗兒、豆子,外面盤成龍形,龍身中間扎一個雞蛋,名為“子福”。要蒸一個很大的總“子福”,象徵全家團圓幸福。上墳時,將總“子福”獻給祖靈,掃墓完畢後全家分食之。上海舊俗,用柳條將祭祀用過的蒸糕餅團貫穿起來,晾乾後存放著,到立夏那天,將之油煎,給小孩吃,據說吃了以後不得疰夏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