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節日慶典>

清明節習俗踏青應注意的五事項

節日慶典 閱讀(2.82W)

清明時節,很多人選擇出遊踏青,踏青不僅可欣賞大自然的美好景色,而且是鍛鍊身體、增強免疫力的最佳方式。但是踏青也應該注意一些事項。下面就隨本站小編一起來了解下吧!

清明節習俗踏青應注意的五事項

  清明節踏青要注意的是什麼

踏青需預防花粉過敏

眼下正是花粉傳播的時期,要注意防止花粉過敏症的發生。不要到草叢、樹林或潮溼、蚊蟲多的地方玩耍。回到家後應及時洗臉、洗手。

有花粉過敏史的人出遊前應隨身攜帶抗過敏的藥物,並戴上口罩、手套。中午日晒最強,花粉的釋放量最多,此時對花粉過敏的人最好不要外出。陰雨天空氣溼度大,花粉不易飄散,尤其是雨後花粉暫時被清洗掉,這時可放心外出。

有過敏體質或患有蕁麻疹、皮炎溼疹等過敏性面板病的人,儘量少去踏青,避免直接接觸各類容易誘發過敏症狀的植物,以防止過敏性皮炎的發作。

踏青需注意保暖預防感冒

最近幾天,天氣變化無常,早晚溫差大,出門若不注意保暖,很容易引起感冒。出遊時間不宜過早,不要空腹上路;過度疲勞也容易引發感冒,因此旅程切忌安排得太緊。同時儘量不要在外過夜,避免季節性感冒。最好帶上一些防治感冒的藥品。

踏青就餐應預防胃腸疾病

旅途中食物最易腐敗,外出旅遊最好攜帶有密封包裝的食物,尤其是肉類食物,比麵包等食物更容易變質。開啟包裝的食物應儘快吃完。在外野餐前最好用乾淨的活水和肥皂洗手。

踏青不宜採食野菜

出外踏青,很多人都喜歡摘一些野菜帶回家。不過,那些生長在大路旁的野菜最好不要隨便採摘。因為它們很有可能長期受大量汽車的尾氣排放汙染而鉛含量超標。被汙染過的河水邊的野菜也不要食用,謹防食用後造成中毒。

踏青登山需量力而行

心臟病、高血壓、急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腎炎、貧血、肺結核、發熱、急性感染以及結石活動期的病人不宜登山。另外,平時很少鍛鍊的人,不要一鼓作氣地爬上去。老人出遊時最好拄拐,一旦摔倒,需立即就醫。帶兒童出遊時,家長更需看護好兒童,禁止其攀爬,以防出現意外。

  清明節習俗介紹

踏青

踏青。又叫探春、尋春、郊遊。其含義就是腳踏青草,在郊野遊玩,觀賞春色。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遊的大好時光。我國民間長期保持著清明踏青的`習慣。清明前後正是踏青的好時光,所以成為清明節習俗的一項重要內容。古時婦女平日不能隨便出遊,清明掃墓是難得踏青的機會,故婦女們在清明比男人玩的更開心,民間有“女人的清明男人的年”之說。

蹴鞠

蹴鞠。鞠是一種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內用毛塞緊。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這是古代清明節時人們喜愛的一種遊戲。相傳是黃帝發明的,最初目的是用來訓練武士。

掃墓

掃墓,原本是清明的前一天(或前三天)寒食的習俗,唐代以來逐漸合併於清明。才成了清明節的習俗。謂之對祖先的“思時之敬”。明《帝京景物略》載:“三月清明日,男女掃墓,擔提尊□,轎馬後掛楮錠,粲粲然滿道也。拜者、酹者、哭者、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錠次,以紙錢置墳頭。望中無紙錢,則孤墳矣。哭罷,不歸也,趨芳樹,擇園圃,列坐盡醉。”其實,掃墓在秦以前就有了,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際,清明掃墓則是秦以後的事。到唐朝才開始盛行。《清通禮》雲:“歲,寒食及霜降節,拜掃壙塋,屆期素服詣墓,具酒饌及芟剪草木之器,周胝封樹,剪除荊草,故稱掃墓。”並相傳至今。到了當代中國社會墓葬已大多改為方形小石室的公墓。有《清明》詩云:“乍溫復凊雨如麻,郊野草青行跡加。或向陵園尋志石,思親敬獻墓頭花。”(摘自《載敬堂集·江南靖士詩稿》)清明祭掃儀式本應親自到墓地去舉行,但由於每家經濟條件和其它條件不一樣,所以祭掃的方式也就有所區別。

“燒包袱”是祭奠祖先的主要形式。所謂“包袱”,亦作“包裹”是指孝屬從陽世寄往“陰間”的郵包。過去,南紙店有賣所謂“包袱皮”,即用白紙糊一大口袋。有兩種形式:一種是用木刻版,把周圍印上梵文音譯的《往生咒》,中間印一蓮座牌位,用來寫上收錢亡人的名諱,如:“已故張府君諱雲山老大人”字樣,既是郵包又是牌位。

另一種是素包袱皮,不印任何圖案,中間只貼一藍籤,寫上亡人名諱即可。亦做主牌用。關於包袱裡的冥錢,種類很多。一、大燒紙,九K白紙,砸上四行圓錢,每行五枚;二、冥鈔,這是人間有了洋錢票之後仿製的,上書“天堂銀行”、“冥國銀行”、“地府陰曹銀行”等字樣,並有□都城的圖案,多系鉅額票面,背後印有佛教《往生咒》;三、假洋錢,用硬紙作心,外包銀箔,壓上與當時通行的銀元一樣的圖案;四、用紅色印在黃表紙上的《往生咒》,成一圓錢狀,故又叫“往生錢”;五、用金銀箔疊成的元寶、錁子,有的還要用線穿成串,下邊綴一彩紙穗。舊時,不拘貧富均有燒包袱的舉動。是日,在祠堂或家宅正屋設供案,將包袱放於正中,前設水餃、糕點、水果等供品,燒香秉燭。全家依尊卑長幼行禮後,即可於門外焚化。焚化時,劃一大圈,按墳地方向留一缺口。在圈外燒三五張紙,謂之“打發外祟”。有的富戶要攜家帶眷乘車坐轎,親到墳塋去祭掃。屆時要修整墳墓,或象徵性地給墳頭上添添土,還要在上邊壓些紙錢,讓他人看了,知道此墳尚有後人。

祭拜

祭拜,有的給先人叩頭行禮;有的圍坐聚餐飲酒;有的則放起風箏,甚至互相比賽,進行娛樂活動。婦女和小孩們還要就近折些楊柳枝,將撤下的蒸食供品用柳條穿起來。有的則把柳條編成籮圈狀,戴在頭上,謂“清明不戴柳,來生變黃狗”。此即是掃墓又是郊遊,興盡方歸。據說,插柳的風俗,也是為了紀念“教民稼穡”的農事祖師神農氏的。有的地方,人們把柳枝插在屋簷下,以預報天氣,古諺有“柳條青,雨濛濛;柳條幹,晴了天”的說法。黃巢起義時規定,以“清明為期,戴柳為號”。

起義失敗後,戴柳的習俗漸被淘汰,只有插柳盛行不衰。楊柳有強大的生命力,俗話說:“有心栽花花不發,無心插柳柳成蔭。”柳條插土就活,插到哪裡,活到哪裡,年年插柳,處處成陰。 清明插柳戴柳還有一種說法:原來中國人以清明、七月半和十月朔為三大鬼節,是百鬼出沒討索之時。人們為防止鬼的侵擾迫害,而插柳戴柳。柳在人們的心目中有辟邪的功用。受佛教的影響,人們認為柳可以卻鬼,而稱之為“鬼怖木”,觀世音以柳枝沾水濟度眾生。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裡說:“取柳枝著戶上,百鬼不入家。”清明既是鬼節,值此柳條發芽時節,人們自然紛紛插柳戴柳以辟邪了。

盪鞦韆

盪鞦韆,這是我國古代清明節習俗。鞦韆,意即揪著皮繩而遷移。它的歷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後為了避忌諱,改為鞦韆。古時的鞦韆多用樹椏枝為架,再栓上彩帶做成。後來逐步發展為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鞦韆。盪鞦韆不僅可以增進健康,而且可以培養勇敢精神,至今為人們特別是兒童所喜愛。

放風箏

放風箏,也是清明時節人們所喜愛的活動。每逢清明時節,人們不僅白天放,夜間也放。夜裡在風箏下或風穩拉線上掛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燈籠,象閃爍的明星,被稱為“神燈”。過去,有的人把風箏放上藍天后,便剪斷牽線,任憑清風把它們送往天涯海角,據說這樣能除病消災,給自己帶來好運。

植樹

清明是在寒食後的一天,屬於氣清景明、萬物皆顯、草木吐綠的時節。悼念之後當仰起頭邁向未來,冬天之後就是春天。人們在寒食之時,祭祀哀思;寒食之後,就出去踏青、放風箏、盪鞦韆,插幾枝柳,看它日後成蔭。而且在寒食之時,偶爾會不小心把山上的草木燒掉了;寒食過去,清明到來,是時候多種些樹木補上了。先人的精神,當像山上的樹木,是長青的;人的生命,也當像新種下的樹木,在這春風中成長、向上。因此清明也是我國傳統的植樹節。清明商機無數   ——袁孝衝

清明節是集人們懷念與感恩的傳統民俗節日。通常人們在清明前或清明時,為革命先烈敬獻花圈,為逝去的親友掃墓祭奠,為先祖先宗燒香祭拜,以表達敬意、孝思和哀思。但是這個重德、重孝、重恩的傳統節日,如今已融入了商業的元素。

  清明詞義

【讀音】qīngmíng   【英語】Tomb-sweeping Day或者Pure Brightness 【釋義】

1.清明節,原為二十四節氣中“春雨驚春清谷天”中的第五個節氣,後來兼併了寒食的習俗:~時節雨紛紛

2.清淡明智:惆悵東欄一株雪,人生看得幾清明!——蘇東坡《東欄梨花》

3.詞意探源

(1)猶治平。政治有法度、有條理。《詩·大雅·大明》:“肆伐大商,會朝清明。”,毛傳:“不崇朝而天下清明。”;《後漢書·班固傳》:“固幸得生於清明之世。”。

(2)指神志思慮清潔明朗。《荀子·解蔽》:“虛壹而淨,謂之大清明。”;《淮南子·齊俗訓》:“原人之性,蕪穢而不得清明者,物或淉之也。”

(3)指清澈明朗。如:天氣清明。

(4)二十四節氣之一。《孝經緯》:“萬物至此,皆潔齊清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