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歷史解讀>

歷史人物章邯介紹

歷史解讀 閱讀(1.83W)

章邯:不是不想降劉邦而是逼不得已

歷史人物章邯介紹

章邯在被項羽打敗之後投降了項羽,成了項羽的猛將,最後被韓信水淹廢丘打敗,章邯寧死不降。原因其實不是章邯不想降而是降也是死不降也是死,倒不如留下個好名聲。

章邯被項羽打敗之後投降項羽,被人罵做朝秦暮楚,不過名聲倒不是章邯不投降劉邦的原因。項羽麾下沒有很厲害的大將,而章邯的能力確實很強,章邯一支部隊扛著了聯軍的車輪戰是很了不起的。所以章邯投降之後會得到重用,因為章邯的才幹項羽需要利用,章邯不會被殺,手下也不會,所以章邯投降項羽。

當章邯再次被韓信打敗的時候。他知道劉邦手下悍將成群,自己的能力並不是非常強,對劉邦沒有多大利用價值。就算劉邦利用他的才能,讓他不死,可是韓信張良等人怎麼可能眼巴巴的看著章邯在自己面前崛起,韓信這些劉邦手下搞都會搞死章邯,加上沛公那多疑的性格,章邯最後難逃一死。

章邯註定死在韓信手裡了。

“章邯軍”與“王離軍”

 一秦末主力軍是一支,還是“平行”的兩支?

有說秦主力軍只有一支,即章邯軍,先由“驪山徒,人奴產子”所組成,稍後由王離所率的邊防軍補充進來,因而改變了士兵成份。有說章邯軍與王離軍是“平行的,互不隸屬”的兩支主力軍。兩說都不無道理,但也未必妥當。

章邯軍肯定是一支主力軍,這是不成問題的。王離軍也是一支很有實力的軍隊,故也可稱主力軍,但它與章邯軍不是“平行”關係。章邯取得邯鄲之後,“令王離、涉間圍鉅鹿”(《史記秦始皇本紀》)。此文中的“令”字,就透露了章邯與王離主次關係的資訊。兩者不一定是主從的隸屬關係,但決不是“平行”關係。

有說“河北之軍”即王離軍,“河南之軍”即章邯軍。這似乎是對有關史料的誤解。《史記項羽本紀》記載:“章邯已破項梁軍,則以為楚地兵不足憂,乃渡河擊趙,大破之。當此時,趙歇為王,陳餘為將,張平為相,皆走入鉅鹿城。章邯令王離、涉間圍鉅鹿,章邯軍其南,築甬道兩輸之粟。陳餘為將,將率數萬人而軍鉅鹿之北。――此所謂河北之軍也。”《高祖本紀》也有略同於此的記載。這裡的“河北之軍”,既不是專指王離軍,也不是單指章邯軍或陳餘軍,而是言河北地區的軍事情況,是不能硬指為王離軍的。還應指出,王離軍在圍鉅鹿之前,曾駐於成武,敗於劉邦軍(參見《史記》的《高祖本紀》和《秦楚之際月表》等)。成武(今山東成武縣)就屬於河南地區。同時,也不能指定章邯軍為“河南之軍”,章邯原在河南,但這時已“渡河”(北渡黃河)攻取邯鄲,進軍到了鉅鹿南,即已到了河北地區,就屬於“河北之軍”,而不能再稱“河南之軍”了。劉邦在鴻門會見項羽時,所說“將軍戰河北,臣戰河南”(《史記項羽本紀》),也可稱河北之軍、河南之軍;但又不可專稱項羽軍為河北之軍,因為他在招降章邯之後,又南渡黃河,到了河南地區。所以,不能說“河北之軍”即王離軍,“河南之軍”即章邯軍,更不能據此而定兩軍為“平行的,互不隸屬”的關係。

二王離軍東向是經關中,還是經太原?

一說王離軍經由關中東向,補充了章邯軍;一說王離軍的進軍路線,“是由上郡直接東渡,經太原至井陘”,“再繼續東進”。兩說各言其是,但都缺乏有力的直接的證據。

史籍雖有章邯“令王離圍鉅鹿”的文字,但還未見王離軍補入章邯軍的記載。《秦始皇本紀》寫了秦朝命章邯將兵“擊破”周文之後,又寫:“二世益遣長史司馬欣、董翳佐章邯擊盜,殺陳勝城父,破項梁定陶,滅魏咎臨濟。”司馬欣和董翳是補充和輔佐章邯的,後來的史實也證明了這一點。而這段文字沒有提到王離。這或是歷史家的疏忽,或是王離未佐章邯“擊盜”。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司馬欣、董翳兩人確實隸屬於章邯,而王離可能沒有隸屬。

章邯鉅鹿之戰

章邯打垮了項梁的軍隊後,攻殺反秦武裝首領齊王田儋,在臨濟消滅了魏王魏咎。楚地有名將領都已經死了,章邯以為楚地的敵人不用擔心了,就渡過黃河,北進攻打趙地,大破趙軍。這個時候,趙歇為趙王,陳餘為將,張耳為相,都跑進了鉅鹿城。章邯命令王離、涉間圍攻鉅鹿,章邯駐紮在鉅鹿的南面,修築甬道輸送糧食。陳餘作為趙軍將領,統率士卒數萬人駐紮在鉅鹿城的北面。秦將王離圍困趙軍於鉅鹿城。這被圍在鉅鹿的軍隊就是所謂的“河北之軍”。

章邯等人率領他們的軍隊包圍著鉅鹿。此時,楚國上將軍項羽帶領楚國士卒前往援救鉅鹿。項羽率領全軍渡河,鑿沉船隻,砸破炊具,燒燬營舍,攜帶三天口糧,用以表示士卒拼死決戰,沒有一個有活著回來的打算。軍隊一到就圍困了王離,與秦軍遭遇,打了九仗,截斷了秦軍的甬道,大破秦軍,殺了蘇角,俘虜了王離,涉間不向楚軍投降,自焚而死。楚軍攻擊秦軍時,諸侯將領都在營壘上觀戰。楚軍戰士無不以一當十,楚兵喊聲震天,諸侯軍人人膽戰心驚。打垮了秦軍,項羽召見各諸侯將領,他們進入轅門,無不膝行而前,不敢抬頭仰視。項羽從此自立為西楚霸王,在樑、楚地區的九個郡稱王,建都彭城,各路諸侯隸屬於他。

鉅鹿之戰中秦軍被項羽擊敗,秦軍退卻。章邯退至棘原駐紮,項羽駐紮在漳水南岸,兩軍相持,沒有交戰。

秦末鎮壓農民起義的主將:章邯

章邯(?~公元前205)中國秦末鎮壓農民起義的`主將。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七月,陳勝、吳廣起義戰爭爆發,九月,陳勝部將周文率起義軍入函谷關(今河南靈寶東北)至戲(今陝西臨潼東北),危及咸陽,秦廷震恐。章邯受命為將,率數十萬獲赦的驪山刑徒和私家奴隸,從關中轉戰中原,相繼擊敗周文、吳廣諸部,鎮壓了陳勝起義軍。次年六月,引兵北進,將反秦舊貴族魏王咎圍於臨濟(今河南陳留西北),大敗齊、楚援軍,攻克臨濟。九月,再敗楚軍主力於定陶(今屬山東),殺楚將項梁。繼又北攻舊趙地,大敗趙軍,圍趙王歇於鉅鹿城(今河北平鄉西南)。後被項羽擊敗,於三年七月率軍降楚,被項羽封為雍王,據咸陽以西地。楚漢戰爭中,章邯助項羽鉗制漢軍。漢王二年(公元前205)六月,被劉邦敗於廢丘(今陝西興平南),自殺

項羽三戶津受降章邯

史書上留下“三戶津”的蹤影,與大名鼎鼎的西楚霸王項羽有關。

項羽破釜沉舟,解了鉅鹿之圍後,章邯並沒有完全被打敗,《史記·項羽本紀》中說:“章邯軍棘原,項羽軍漳南,相持未戰。”由於鉅鹿失利,秦二世派人責問章邯,章邯很害怕,就派長史欣前往咸陽彙報工作。長史欣到咸陽等了三天,趙高也不予接見,顯然對章邯十分不信任。機敏的長史欣從小路逃回軍中,勸告章邯說:現在朝廷中趙高大權在握,我們不可能有什麼作為。如果我們打了勝仗,趙高必定嫉妒我們的功勞;如果我們打了敗仗,必定會大禍臨頭。希望您好好考慮考慮。

一席話說得章邯心中狐疑不定,暗中派人去見項羽,想訂立和約。但大概由於條件談不攏,雙方和約沒談成,項羽“使蒲將軍日夜引兵渡三戶”,自己則引軍跟進,駐紮到三戶一帶觀望。蒲將軍再次打敗秦軍,然後項羽率領全軍渡過三戶津,在汙水(今漁洋村以北的嶽城水庫一帶)攻擊秦軍,“大破之”。

進退不得的章邯談判的資本越來越少,不得不再次派人去見項羽,要求投降。項羽與部下商議,認為楚軍糧草不多了,可以接受章邯的和約。雙方約定在洹水南的殷墟舉行受降儀式。於是項羽和章邯先後渡過漳水,來到安陽殷墟,曾經不可一世的章邯在項羽面前痛哭流涕,一吐受趙高窩囊氣的苦衷。項羽立他為雍王,將他率領的20多萬秦軍悉數收編,然後掉轉矛頭,進軍咸陽,一路勢如破竹。直到兵臨函谷關,與劉邦的部隊撞上,才有了著名的鴻門宴。

縱橫天下的項羽並未在漁洋留下痕跡,但那次渡過三戶津的戰鬥,卻是他收服章邯所部秦軍、初定天下的一個大轉折。

章邯:大秦帝國最後一棵救命稻草

章邯(?—公元前205年),字少榮。秦末大將。秦二世時任少府。

秦二世元年(前209)九月,受命率驪山(今陝西臨潼東南)刑徒及奴產子(奴婢的子女,身份仍為奴)迎擊陳勝起義軍周文部,屢戰屢勝,使秦廷得以苟延殘喘。又陸續攻滅義軍田臧等部於滎陽(今河南滎陽東北),直逼陳(今淮陽),迫陳勝遁走。後攻殺反秦武裝首領魏咎、田儋、項梁,移師渡河(黃河)攻趙。鉅鹿之戰中被項羽擊敗,漳汙之戰中再次被項羽擊敗而投降,隨項羽入關,封雍王。楚漢戰爭中,章邯在漢王元年(前206)八月,與劉邦軍屢戰不利,退保廢丘(今陝西興平東南)。二年六月,城破自殺。

生平:

秦二世元年(前209年),二世胡亥東巡郡縣,聽信奸臣趙高的讒言,一路殺戮大臣,假借罪名互相株連。於是,滿朝震驚,恐懼不安,凡進諫的都認為是誹謗朝廷。從此大臣諂媚討好,百姓驚恐。第二年四月,重修阿房宮。徵丁徵糧,天下百姓,民不聊生;嚴刑酷律,獄中刑徒,人滿為患。各地百姓苦於秦朝官吏的統治,紛紛揭杆起義。七月,陳勝在荊地起兵造反,自封楚王。山東百姓殺了當地的守尉令丞,自立諸侯王,響應陳勝。武臣趙歇自封為趙王,魏咎為魏王,田儋為齊王。劉邦在沛縣起義,項梁(項羽的叔父)在會稽起兵。造反的人多得無法計算,各路人馬以討伐秦朝為名,相互聯合起來向秦廷進軍。

秦二世二年(前208年),冬天,陳勝派遣的周章等將領到達戲水,有幾十萬軍隊。二世胡亥大為震掠,和群臣商量說:“怎麼辦呢?”少府章邯說:“盜賊已經來到這裡,兵眾勢強,現在調發近處縣城的軍隊為時已晚。酈山刑徒很多,希望赦免他們,發給兵器,讓他們出擊盜賊。”於是二世大赦天下,派章邯為將領,受命率驪山(今陝西臨潼東南)刑徒及奴隸七十萬之眾,迎擊周章。打垮了周章的軍隊,周章出關,逃至曹陽,章邯追至,擊破曹陽。周章再次敗走次繩池,十餘日後,章邯大破次繩池,周章自剄。打敗了周章,章邯又向滎陽(今河南省滎陽東北)進發。

滎陽將軍田臧派諸將李歸等守滎陽城,自己帶精兵往西迎戰秦軍,在熬倉與秦軍大戰,田臧戰死。章邯繼續進兵滎陽城,攻城,城破,李歸等戰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