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歷史解讀>

初唐詩歌的特點主要是什麼

歷史解讀 閱讀(2.43W)

初唐詩歌是唐代詩歌走向興盛的準備階段.初唐大致是指從唐初到唐玄宗先天時期(618-712).下面是本站小編給大家整理的初唐詩歌的特點簡介,希望能幫到大家!

初唐詩歌的特點主要是什麼

  初唐詩歌的特點

初唐前期詩歌.初唐前期詩歌受南朝齊樑詩風的影響較大.貞觀時期聚集在唐太宗周圍的宮廷詩人虞世南、李百藥、上官儀等,他們的創作日趨宮廷化、貴族化,多是奉和應制之作,琢磨技巧,雕飾辭藻,齊樑積習猶存.以上官儀為代表的“上官體”,成為當時宮廷詩人創作的典範.

初唐後期詩歌.初唐後期詩歌雖沒有完全擺脫齊樑詩風的影響,但出現了新的轉機.“初唐四傑”的創作開創了不同於宮廷詩人的新詩風,在內容題材、審美追求和風格上都發生了關鍵性的轉變.“文章四友”、“沈宋”雖也都是宮廷詩人,但對律詩的定型和成熟作出了貢獻.陳子昂在理論上和實踐上都是轉變唐代詩風的重要人物,他力反齊樑詩風,主張恢復漢魏風骨和風雅的興寄傳統,並且實踐了這個主張.總而言之,初唐詩歌顯示了過渡和創新的特點.

這是唐詩繁榮的準備時期,重要詩人有被稱為“初唐四傑”的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此外還有陳子昂、沈佺期、宋之問等。唐代建國初的詩歌仍沿著南朝詩歌的慣性發展,柔靡纖弱,毫無生氣。“四傑”的出現開始轉變了這種風氣。他們才氣橫溢,不滿現狀,通過自己的詩作抒發憤激不平之情和壯烈的懷抱,拓寬了詩歌題材。如楊炯的《從軍行》: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辭鳳闕,鐵騎繞龍城。

雪暗雕旗畫,風多雜鼓聲。

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

這種激揚豪邁的格調,為唐初詩壇吹進一股新風。詩中表現了青年人不甘寂寞,想投筆從戎,到邊疆建功立業的熱望。寧可做個低階軍官(百夫長),也不想作書生老死窗下。繼“四傑”而起的是陳子昂,他從理論上對南朝以來衰弱的詩風提出批評,認為這類詩專門玩弄華麗的辭藻,內容空虛,拋棄了《詩經》重視思想性的傳統。對此他耿耿於心,提倡學習“漢魏風骨”,恢復建安時代的詩風。他的38首《感遇》詩實踐了自己的主張,影響很大。他的《登幽州臺歌》:“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蒼涼遼闊,哀而不傷,被認為是懷古詩的絕唱。韓愈曾說:“國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評價了他在唐詩發展中的重要作用。沈佺期、宋之問的貢獻主要在詩歌格律方面。他們總結了“永明體”以來詩人們探索詩歌格律的成果,以自己的詩作,促進“近體詩”最後定型。

  初唐四傑和其它詩人

初唐時期一些生活經歷不同於宮廷詩人的作家,在詩歌的創作上,顯示著不同的創作特點。這類詩人以王績和“初唐四傑”為代表。

1.王績

王績生活在隋、唐之際,或仕或隱。他的詩歌主要是抒寫隱者的自我排解和娛情山水田園的淡泊心境。他的詩歌以自然質樸的語言,創造了一種寧靜閒適的意境,在宮廷詩風風靡一時的初唐詩壇上卓然不群。他也是盛唐山水田園詩派的'先驅人物。其代表作《野望》,已具備了唐詩的格調,是典型的五律。

2.“初唐四傑”

“初唐四傑”的創作活動在高宗、武后時期,代表著下層文人的思想傾向和創作精神。他們的心中充滿著匡時濟世、建功立業的理想與豪情,也有底層文人不得志的激憤。他們對唐詩演變和發展的主要貢獻:

(1)他們不滿當時詩壇盛行的宮廷詩風,抨擊其“爭構纖微,競為雕刻”,“骨氣都盡,剛健不聞”(楊炯《王勃集序》),並努力以清新剛健的詩歌創作,力圖突破和改變這種纖弱雕琢、綺靡華麗的宮廷詩風。雖然不能說掃蕩乾淨,而且其本身的創作也不能說完全擺脫了影響,但確是以自覺的審美追求和創作實踐,開闢了唐詩創作的新的局面,創造出了新的氣象。

(2)他們的詩歌創作還突破了宮廷詩歌狹窄的內容題材範圍,走向了更廣闊的社會人生天地。他們的詩歌內容豐富,題材廣泛,有寫邊塞軍旅生活的,有抒發個人的壯志豪情和懷才不遇的,也有贈別懷歸、閨怨相思、詠史詠物等。他們創作題材由宮廷到市井,由京都至邊塞,即使是抒發個人的情感也與時代的精神相契合,顯示著開闊的視野和巨集闊的氣象。

(3)他們的詩歌創作不僅對革新初唐詩風起到了一定作用,而且為五言律詩和七言歌行體的發展作出了有益的探索和貢獻。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楊炯的《從軍行》、駱賓王的《在獄詠蟬》都是成熟的五言律詩,在他們的手中五言律詩的形式已初步定型。盧照鄰的《長安古意》和駱賓王的《帝京篇》都是七言歌行的優秀作品,為後來七言歌行的創作提供了藝術上的借鑑。

3.初唐末期,張若虛以一首七言歌行《春江花月夜》,奠定了在唐代詩歌史上的大家地位。同時劉希夷的七言歌行《代悲白頭翁》也成為千古傳送的名作。

  初唐歌

這是唐詩繁榮的準備時期,重要詩人有被稱為“初唐四傑”的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此外還有陳子昂、沈佺期、宋之問等。唐代建國初的詩歌仍沿著南朝詩歌的慣性發展,柔靡纖弱,毫無生氣。“四傑”的出現開始轉變了這種風氣。他們才氣橫溢,不滿現狀,通過自己的詩作抒發憤激不平之情和壯烈的懷抱,拓寬了詩歌題材。如楊炯的《從軍行》:“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

這種激揚豪邁的格調,為唐初詩壇吹進一股新風。詩中表現了青年人不甘寂寞,想投筆從戎,到邊疆建功立業的熱望。寧可做個低階軍官(百夫長),也不想作書生老死窗下。繼“四傑”而起的是陳子昂,他從理論上對南朝以來衰弱的詩風提出批評,認為這類詩專門玩弄華麗的辭藻,內容空虛,拋棄了《詩經》重視思想性的傳統。對此他耿耿於心,提倡學習“漢魏風骨”,恢復建安時代的詩風。他的38首《感遇》詩實踐了自己的主張,影響很大。他的《登幽州臺歌》:“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蒼涼遼闊,哀而不傷,被認為是懷古詩的絕唱。韓愈曾說:“國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評價了他在唐詩發展中的重要作用。沈佺期、宋之問的貢獻主要在詩歌格律方面。他們總結了“永明體”以來詩人們探索詩歌格律的成果,以自己的詩作,促進“近體詩”最後定型。

鑑賞唐詩,首先要對“近體詩”和“古體詩”的分別有個概要的瞭解,掌握它們各自的特點,就能更好地領略其妙處。

古體詩

又稱古詩或古風。這個概念和通常說的“古代詩歌”不同,是專用名詞,專指唐代以前流行並在唐代繼續流行的一種詩體,和唐代形成的近體詩相對存在。古體詩的特點是:每篇句數不限,每句字數不限,可押韻也可不押韻,押韻也可換韻,句與句間沒有平仄對應和用詞對仗的要求。一句話,古體詩格律上比較自由,同近體詩在格律上有極嚴格的要求不同。古體詩分兩大類:五言古詩和七言古詩(或簡稱五古和七古)。此外還有句式長短不齊的古詩,一般歸入七古。有的古體詩句數、字數和律詩相同,但用韻、平仄和對仗都不同於律詩的要求,所以仍是古詩。上文講到的《古詩十九首》及陶淵明等人的詩都是古詩。

近體詩

又叫今體詩(“近”和“今”都是就唐代而言的),講求嚴格的格律。近體詩有四項基本要求:一是句數、字數有規定;二是按規定的韻部押韻;三是上句和下句各字之間要求平仄對立和相粘;四是規定某些句子之間用詞要對仗,即名詞對名詞,動詞對動詞,形容詞對形容詞等。

近體詩分兩大類:(1)律詩,由八句組成,五字句的稱五言律詩,七字句的稱七言律詩。(2)絕句,由四句組成,五字句的稱五言絕句,七字句的稱七言絕句。下面我們分別舉例說明。如大家熟悉的王之渙的《登鸛雀樓》: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這是五言絕句,它必須是四句20字。其次它必須依照用韻要選一個韻部的字作韻腳①,這首詩的“流”、“樓”兩字就屬“十一尤”韻。再次,它用的字必須合乎規定的平仄格式,這樣讀起來才抑揚間錯,和諧動聽。這首詩的平仄格式是:

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仄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用·標出來的字可平可仄,其餘的字不能變通。平——指的是古代漢語中的平聲字;仄——指的是古代漢語中的上聲、去聲、入聲字。按普通話說,陰平(第一聲)、陽平(第二聲)字屬平;上聲(第三聲)、去聲(第四聲)字屬仄。絕句詩上下句之間可以對仗,也可以不對仗。這首絕句全首對仗,後兩句“欲窮”對“更上”,“千里”對“一層”,“目”對“樓”。

我們舉《登鸛雀樓》這首詩來說明近體詩最基本的格律要求,此外五言絕句還有三種平仄格式,共四種格式。七言絕句、五言律詩、七言律詩也都各有四種平仄格式。關於近體詩的平仄格式,只舉上例作些提示,不再詳細介紹了。如果不想創作這類詩,只是鑑賞前人作品,那麼關於格律的要求知道得粗略些,也是無妨的。

七言絕句,我們舉孟浩然的《送杜十四之江南》來看:

荊吳相接水為鄉,君去春江正淼茫。

日暮孤帆泊何處?天涯一望斷人腸。

表達了送別友人遠行時留戀悵惘的感情。全詩四句,28個字,押的是“七陽”韻,平仄按規則。因絕句允許不對仗,這首詩就沒有對仗。

五言律詩,我們看戴叔倫的《除夜宿石頭驛》:

旅館誰相問?寒燈獨可親。

一年將盡夜,萬里未歸人。

寥落悲前事,支離笑此身。

愁顏與衰鬢,明日又逢春。

這是除夕之夜晚遠離家鄉親人獨宿逆旅感慨自身遭際的詩。全詩八句,40個字,押“十一真”韻,平仄合規則。律詩的一二句稱“首聯”,三四句稱“頷聯”,五六句稱“頸聯”,七八句稱“尾聯”。律詩的頷聯和頸聯必須對仗。如這首的頷聯“一年”對“萬里”,“將盡”對“未歸”,“夜”對“人”;頸聯“寥落”對“支離”,“悲”對“笑”,“前事”對“此身”。

七言律詩,我們看柳宗元的《別舍弟宗一》:

寥落殘魂倍黯然,霜垂別淚越江邊。

一身去國六千里,萬死投荒十二年。

桂嶺瘴來雲似墨,洞庭春盡水如天。

欲知此後相思夢,長再荊門郢樹煙。

這是柳宗元被貶到蠻荒的柳州,送別堂弟柳宗一去江陵時寫的詩,情緒極度感傷悲憤。全詩八句,56個字,用的是“一先”韻,平仄合規則,頷聯和頸聯對仗工整。七言律詩第一句多用韻,也可不用韻,這首用韻。

律詩中還有一種“排律”(延長),即把律詩延長至10句以上乃至百句,除首、尾兩聯外,中間所有出句與對句全要對仗。排律通常為五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