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措施>

老年人功能性便祕的原因和預防措施

措施 閱讀(1.01W)

便祕即大便乾燥,每次排洩量極少,而且過於乾硬,大便間隔時間過長,排洩時困難。如是正常人,攝入的食物,經過消化吸收,形成糞便排出體外,約需24—48小時,若超過則視為便祕。當然,由於食物的成分和健康人的排便習慣有所不同,也有很大差異,隔2—3天排便,不一定都屬便祕。三天一次或一天三次都有可能是正常。治療便祕除了適當做做運動,在飲食上多做調理,作用會更大。便祕是由多種原因引起的,如年老體弱、營養不良、妊娠、患結腸癌等。

老年人功能性便祕的原因和預防措施

便祕多見於老年人,可分結腸便祕和直腸便祕。老年人牙齒多不健全,喜吃低渣精細飲食,因而缺少纖維素對腸壁的刺激,使結腸運轉糞便的時間延長;加之老年人運動少,腸肌收縮力普遍下降,均易促成結腸便祕。老年人提肛肌和肛-門括約肌鬆弛無力,造成糞便嵌塞在直腸窩內而成直腸便祕。

便祕也可由肛周疾病如痔、瘻、結腸癌、直疝等引起。某些鐵、鋁、鈣製劑也可引起便祕。

由於習慣性便祕,患者往往長期服用瀉劑,這可導致腸功能紊亂。 預防便祕應多吃蔬菜、治療肛周疾病和酌情用通便藥。

【處方】

1.老年人多便祕,應多食含纖維素高的蔬菜與水果。蔬菜中以茭白、韭菜、菠菜、芹菜、絲瓜、藕等含纖維素多,水果中以柿子、葡萄、杏子、鴨梨、蘋果、香蕉、西紅柿、西梅汁等含纖維素多。西梅汁可以有效的幫助促進腸胃的不蠕動,幫助排便。見效比較快,而且是純果汁,天然溫和。

2、身體,如散步、慢跑、勤翻身等。如作腹部按摩可從右下腹開始向上、向左,再向下順時針方向按摩,每天2~3次,每次10~20回,甚有效果。

3.便祕可為某種疾病的症狀,要及時治療痔瘡等肛周疾病,警惕結腸癌。

4.使用瀉劑的原則是交替使用各種瀉藥,並避免用強烈的瀉藥。

5.不用或少用易引起便祕的藥物,如可待因、鐵劑、鋁劑、鈣劑等。

老年人怎樣預防便祕

老年人由於身體各器官機能的老化及其他原因,很容易引起便祕。由於便祕,在排便時就屏氣用力,這往往導致腦溢血或突發性心律失常而猝死,怎樣預防老人便祕呢?

1.要養成大便的衛生習慣。每天晨起或早飯後或睡前按時解大便,到時不管有無便意都要按時去廁所。只要長期堅持,便會養成按時大便的習慣。

2.平時要多吃含纖維素的蔬菜(韭菜、芹菜、菠菜等)和新鮮水果。要鼓勵老人適量喝水或飲用蜂蜜水,大棗、芝麻和胡桃等,這也有潤肺通便的作用。

3.堅持體育鍛鍊能改善胃腸的蠕動,提高腹部和會陰-部肌肉的肌力,從而有利於保持老年人大便通暢。經常喝西梅汁,能夠促進腸胃蠕動;

4.便祕嚴重者,可適量服用緩瀉劑如蜂蜜、大黃或使用開塞露、甘油灌腸等。如果想快速方便的解除便祕痛苦,可食用西梅汁,一般一到兩個小時就可以看到效果,真的很神奇喔!

老年人功能性便祕的原因和預防措施 [篇2]

一、便祕原因

(一)原發性因素

1.飲食因素 一些人飲食過少,食品過精過細,食物中的纖維素和水份不足,對腸道不能形成一定量的刺激,腸蠕動緩慢,不能及時將食物殘渣推向直腸,在腸內停留時間延長,水份過多吸收而使糞便乾燥。進入直腸後的糞便殘渣因為量少,不能形成足夠的壓力去刺激神經感受細胞產生排便反射而引起便祕。

2.排便動力不足 排便時不僅需要肛-門括約肌的舒張、提肛肌向上向外牽拉,而且還需要膈肌下降、腹肌收縮、屏氣用力來推動糞便排出。年老體弱、久病臥床、產後等,可因膈肌、腹肌、肛-門括約肌收縮力減弱,腹壓降低而使排便動力不足,使糞便排不乾淨,糞塊殘留,發生便祕。所以老年人多出現便祕。

3.拖延大便時間 一些人把大便當作無關緊要,可早可遲的事,忽視定時排便的習慣;或因工作過忙、情緒緊張、旅行生活等,拖延了大便時間,使已到了直腸的糞便返回到結腸;或因患有肛裂和痔瘡等肛-門疾病、恐懼疼痛、害怕出血、不敢大便而拖長大便間隔時間。這都可能使直腸壁上的神經細胞對糞便進入直腸後產生的壓力感受反應變遲鈍,使糞便在直腸內停留時間延長而不引起排便感覺,形成習慣性便祕。

4.水份損失過多 大量出汗、嘔吐、腹瀉、失血及發熱等均可使水份損失,代償性引起糞便乾結。

(二)繼發性因素

1.器質性受阻 腸管內發生狹窄或腸管外受到壓迫時,如腸管良性和惡性腫瘤、慢性炎症所引起的腸腔狹窄變小、巨結腸症引起的直腸痙攣狹窄、手術後併發的`腸粘連、部分性腸梗阻等,或腹腔內巨大腫瘤,如卵巢囊腫、子宮肌瘤,以及妊娠、腹水壓迫大腸等,可控糞便通過受到障礙,在腸管內停留時間過長,形成便祕。近年來通過排便造影、肛腸測壓、結腸傳輸時間測定、盆底肌電圖等技術檢查手段,發現了新的便祕型別,稱出口處梗阻型便祕(或盆底肌功能不良)。特點是排便時盆底出口處出現梗阻因素,其中有些可經外科手術消除或緩解。出口處梗阻型便祕此處不作介紹,專業人士可進入出口處梗阻型便祕瞭解。

《老年人功能性便祕的原因和預防措施》全文內容當前網頁未完全顯示,剩餘內容請訪問下一頁檢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