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工作報告>

少數民族調研報告

工作報告 閱讀(1.78W)

我們眼下的社會,報告對我們來說並不陌生,不同的報告內容同樣也是不同的。其實寫報告並沒有想象中那麼難,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少數民族調研報告,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少數民族調研報告

少數民族調研報告1

按照局“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方案的調查研究環節的具體要求,結合我局民族團結進步建立及民族特色村寨建設工作實際,就三裡鄉綠蔭村在精準扶貧結束推進鄉村振興的過渡期間該村的接續發展情況進行了調研,並提出綠蔭村特色村寨建設初步調研方案,供局班子會交流並提出寶貴意見建議。

一、調研概述

1、調研時間:20xx年9月-10月;

2、調研地點:三裡鄉綠蔭村

3、調研物件:綠蔭村村民代表。

4、調研方式:座談、現場走訪、資料蒐集

二、主要問題

縣民宗局自2014年以來結對幫扶三裡鄉綠蔭村,通過開展精準扶貧,籌集資金及社會力量支援該村完善基礎設施、發展村級支柱產業、建設村級文化宣傳隊伍、倡導鄉風文明等措施,該村將於20xx年脫貧摘帽。鑑於縣民宗局利用中央和省級少數民族發展專項資金在全縣範圍內對符合特色村寨建設條件的近20個村進行了打造,該村強烈要求縣民宗局對該村的幫扶在精準扶貧結束後“扶上馬再送一程”,在該村實施特色村寨建設,為該村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奠定堅實的基礎。

三、原因分析

(一)基本村情符合。綠蔭村位於建始縣三裡鄉北面,距離縣城36公里,距離三裡鄉集鎮10公里,海拔1100--1380米,平均海拔1200米左右,森林資源豐富,自然風光優美,產業發展良好。該村屬於典型的高山小盆地地形,四面環山,東邊與茅田東龍河村接壤,西邊與三裡鄉中坦坪村接壤。該區域水溝縱橫,水源較多,河道常年流水。該村現有耕地面積1055畝、山林面積5103畝。村級主導產業為金果,發展種植面積為300畝;茅三公路(鄉道)貫穿全村,組級公路已硬化6.5公里,到組公路硬化率為70%。全村安全飲水分為集中供水和分散水池供水,其中該村4、5、6、7組屬集中供水;1、2、3、8、9組通過因地制宜修建水池供水。全村9個村民小組,242戶848人,全村勞動力428人。該村地形獨特,形成了一個有山、有河、有產業的山水組合型生態村落,有極高的生態保護價值及生態旅遊觀光價值。該村民房集中,產業興旺,生態良好,鄉風文明,又是絲絃鑼鼓研習與民族舞蹈氛圍濃厚的村落,民族文化氛圍十分濃厚,具備打造民族特色村寨的條件。

(二)原則政策符合。國家民委、省人民政府要求民族特色村寨建設要堅持規劃先行、特色突出、因地制宜的原則,把特色村寨建設的特色民居建設、民族特色產業發展、民族文化傳承發展、生態保護優先、改善人居環境、促進鄉風文明與民族團結進步等建設內容結合該村實際統籌安排實施,推動該村綠色生態可持續發展。相關檔案可據《國家民委關於推進武陵山片區建立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區的實施意見》(2012年4月6日);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印發《湖北省少數民族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的通知(2017年10月14日);《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進一步支援民族鄉村加快發展的意見》(鄂政辦發〔2018〕72號);國家民委關於印發《國家民委關於印發開展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命名掛牌工作意見的通知》(民委發〔2013〕240號)。

(三)建設要求符合。(1)推動特色村鎮實現保護特色民居、培育特色產業、改善特色人居環境、傳承特色民族文化和民族團結進步建立“五位一體”的保護與發展。加強少數民族特色民居保護與修繕,保護營造技法、建造技藝和傳統建築風格,保持與自然生態相協調、與民族文化相適應的村鎮風貌,推進少數民族特色民居修繕,舊民居改造注重保持民族傳統建築風格,新民居設計建設儘量融入民族建築風格和文化符號,體現民族特色。

(2)改善特色村鎮人居環境。開展少數民族特色村鎮整治行動。加快特色村鎮道路建設,提高建設質量,重點解決特色村鎮與幹線道路的.公路連線和村內便道硬化。加強特色村鎮飲水安全工程建設,全面推進集中式供水。加強特色村鎮農網改造,保障生產生活用電。推進廣播電視戶戶通工程,提高廣播電視和寬頻網路覆蓋率。統籌改善生產生活條件,全面推進農村生活垃圾處理,加強消防、汙水處理、防洪、防震、便民利民商貿網店等配套設施建設。鼓勵推廣使用太陽能等清潔能源,推動改廁、改圈、改廚。建立健全村鎮設施管護、環境保潔、綠化美化亮化等管理制度。

(3)提升特色村鎮綜合實力。按照全面推進、重點打造、提升效能的思路,加大特色村鎮基本公共服務建設投入,共享城鎮均等化的公共服務,推進特色村寨就地城鎮化。推進特色村鎮與精準扶貧工作、生態文化旅遊產業發展之間的深度融合。發揮少數民族特色村鎮自然風光優美、民族風情濃郁、建築風格獨特的優勢,加快特色優勢產業發展,促進群眾就業增收。加強自然生態和傳統文化的保護和建設,促進生態文化旅遊產業發展,提升少數民族特色村鎮綜合實力。

(4)推動民族文化創新與傳承。運用現代技術推進少數民族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加大少數民族藝術精品創作力度,鼓勵創作具有民族特色和地方特點的民族文藝作品,提升少數民族文化產品質量,切實培育民族文化精品。開展群眾性民族文化活動,推進民族文化進校園、進社群、進鄉鎮、進旅遊景區。深入開展民族文化調研,不斷推出優秀文化研究成果。繼續加大民族古籍的整理、研究力度,出版一批富有影響力的民族古籍整理成果。

(5)推動民族文化與生態旅遊深度融合。挖掘和利用少數民族多彩文化資源,促進民族地區生態文化旅遊業加快發展,打造一批具有濃郁民俗風情的文化旅遊專案,建設一批富有特色的民族文化旅遊景區,形成民族文化與生態旅遊深度融合的新高地。以現有特色村寨為載體,建設民族文化標誌性工程及民族民俗文化場館。培育一批民族民間藝術傳承人,建立民間藝術人才資源庫,確保民族文化傳承後繼有人。挖掘和創新民間文藝、民俗禮儀,壯大民族民俗傳承表演隊伍,深度融入民族文化旅遊活動。建立一批民族民間生態文化保護區,創新民族文化生態保護方式,加強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建立工作。充分挖掘民間故事、神話傳說、民族史詩、音樂舞蹈等文化資源,創作少數民族文化題材的舞臺劇及廣播影視節目。

四、建議措施

(一)編制規劃先行。結合該村高山地理位置、自然氣候條件、自然資源稟賦、人居環境條件、山水林田佈局、基礎設施現狀、特色支柱產業、民族文化氛圍、鄉風文明基礎等因素,編制特色村寨修建性詳細規劃(經與駐村縣領導許剛銜接,可爭取華農大園林規劃方面的專家技術支援)。

(二)五措並舉。

(1)特色民居改造:鑑於該村4、5、6、7四個組在小盆地的平壩集中連片分佈茅三公路兩側,區位優勢明顯,而且民居建築風格、裝潢層次相差不大,可採用獎補方式進行適當地新增土家族民居特色元素,在房屋側面外牆進行民族彩繪修飾;對於1、2、3、8、9組的分散式民居採取個性點綴裝飾,結合房屋周邊生態環境與交通狀況綜合整治修繕,充分彰顯民居特色。

(2)特色產業佈局:結合縣民宗局幫扶的長期收益型金果產業300畝,成立金果產業專業合作社經營管理;金果林下實驗性發展短期收益型矮杆經濟作物鹽藿50畝,平壩周邊靠山林地塊可適當發展長期收益型高山核桃;經與武陵山良繁中心李登朝銜接,可結合該村實際發展其他花卉林果品種;通過人居環境改善與實施綠色生態美化亮化淨化措施,可因地制宜,選擇以劉勳才、王其軒為代表的特色庭院較突出的兩戶作為試點開設農家樂或民宿,作為該村的生態旅遊產業精心打造。

(3)特色文化發展:結合該村現有的絲絃鑼鼓隊、農村文化表演隊,從技術培訓、器樂配置、統一服裝方面予以支援;結合鄰村從事民歌蒐集整理及排練的人力資源優勢,在該村開展民歌傳唱、演繹、培訓,有計劃分步驟打造民歌特色村寨;結合村村通廣播和村委會KTV以及網路等載體,制定村級文化宣傳教育及科普方案並組織開展村級文化賽事,積極傳播鄉風文明正能量;通過網路平臺積極推介綠蔭村生態宜居宜遊特色優勢資源,利用抖音、微信朋友圈打造綠蔭村生態網紅。

(4)人居環境整治:一是結合該村平壩區域水溝縱橫,水源較多,河道常年流水情況,沿3公里主河道進行河床清理、構築溢水壩、沿河1.5米遊步道建設、沿河特色太陽能燈安裝、沿河道民族特色文化宣傳欄設定;二是打造民族文化農村大舞臺、建設生態文化活動廣場、新修綠蔭村民族特色牌樓和六角亭一座;三是分佈實施村級主幹道升級改造和組級路、入戶路的硬化、綠化、美化、亮化工程;四是對該村34個垃圾桶實行專人負責並監督村民垃圾入桶,加強三格化化糞池修建的宣傳教育,提高化糞池無害化處理率;加強禁止露天秸稈焚燒、禁止燃放鞭炮與垃圾分類的宣傳教育。五是通過庭院綠化方式在聚集居住區門前以及金果產業林地邊界規劃佈局條塊式的花圃、點綴式花壇等花木綠植;加強現有村寨太陽能路燈及路燈廣告牌的管護、修繕;經常性組織開展人居環境整治大宣傳、大比武活動,努力打造良好的人居環境。

(5)促進鄉風文明:按照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求和全縣鄉風文明建設的要求,結合最新設計更新的《綠蔭村村規民約》,大力開展“遵紀守法、誠信待人;崇尚科學、反對迷信;弘揚美德、孝老敬親;不等不靠、勤勞致富;艱苦創業、勤儉持家;禮貌待人、鄰里互助;男女平等、教育優先;保護環境、美化家園;平安出行、安全駕駛;管理民主、鄉風文明”等十個方面的村級治理,不斷提高該村生產、生活、生態發展水平;通過縣民宗局與縣殘聯共同努力,針對該村殘疾人進行必要的輪椅、柺杖、助聽器、坐廁椅、殘疾人電飯煲等器材裝置幫扶,支援建立殘疾人康復活動中心,提高該村殘障群體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三)效益分析。初步預算,按照綠蔭村特色村寨五個方面的建設內容基本實施到位,需要資金在300萬元以上,資金來源可以捆綁少數民族發展專項資金和美麗鄉村建設統籌資金,可根據資金到位情況分期分步實施。該村特色村寨建設完成後,一是傳統民居建築以及非物質文化遺產都能得到很好的傳承和延續;二是基礎設施的建設、生態產業與特色農業產業發展,有效改善了當地居民的生產、生活、生態條件,有利於該民族區域綠色發展和民族團結進步和社會和諧穩定;三是提高了綠蔭村生態綠色特色知名度,拓寬了綠蔭村生態旅遊文化特色發展道路,有效帶動當地土特產的推銷;四是通過該專案的實施,可以吸引更多的遊客前來體驗民族特色村寨與民族團結進步及鄉風文明之美,不斷提升綠蔭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與安全感。

少數民族調研報告2

__縣位於__省西部__區,湘西中部偏東,是國家貧困縣之一,也是典型的老、少、邊、窮、庫的少數民族地區,全縣總面積1297 平方公里,共轄12個鄉鎮,總人口13.82萬人,婦女佔6.9萬人,農村人口11.8萬人,其中農村婦女5.34萬人,佔農村人口總數的45.2%,近年來,隨著城鎮化步伐加快和打工經濟蓬勃發展,農村出現“留守婦女”這樣一個特殊群體。據統計,目前我縣農村“留守婦女”佔農村家庭的70%以上。為了進一步瞭解農村留守婦女的生存狀況,9月下旬,縣婦聯對全縣農村“留守婦女”情況進行了調研,並對默戎鎮、古陽鎮共5個村的45名“留守婦女”進行抽樣調查。

一、基本情況

因為丈夫長期(通常在半年以上)外出打工,由婦女承擔著家庭中的生產勞動、教育孩子、照料老人等責任,成為家庭生產中的絕對主力,據調查,85%的男勞力主要集中在廣東、深圳、浙江等沿海地區打工,“留守婦女”平均年齡為42.7歲,留守婦女種地獲得的經濟收入平均佔家庭收入的33.6%,平均有1.7個老人需要贍養,每年用於子女的教育和培養費3000多元,調查中發現,農村留守婦女面臨的主要問題是勞動強度大,身體健康受損;夫妻情感缺失,家庭功能失衡;安全感降低,人身及家庭財產受威脅。

二、面臨的主要問題

一是勞動強度明顯加大,部分農婦力不從心。留守婦女既要承擔繁重的農業生產勞動,又要料理家庭事務,有的還要照顧年邁的老人,教育未成年的孩子,勞動強度很大,嚴重損害身體健康。默戎鎮、古陽鎮大多數的留守婦女都需要承擔家裡的農業生產,45份調查問卷表明,靠留守婦女種地獲得的經濟收入平均佔家庭經濟收入的42.5%,其中又有半數以上的婦女表示“一個人難以單獨承擔農活”,而那些身體不好的“留守婦女”,遇到的困難會更大。

二是文化程度低,現代農業程序受到影響。調查中,80%的農村留守婦女只有國中以下文化水平,對現在家庭購置的農業機械不能充分利用。男勞力外出後,留守婦女節由於文化水平低,很少懂得機械操作技術,致使家庭農業機械閒置浪費現象普遍存在。同時,文化水平的低下也造成她們難以接受新技術,在農業生產上,增加了她們的勞動量和勞動時間。

三是精神壓力大,身心易受傷害。由於丈夫外出務工,長年不在身邊,留守婦女們忍受著身體和心理的.雙重負擔。守著家中的一畝三分地,贍養老人,照顧孩子,一肩挑起全家的重擔,白天要下地幹活,晚上獨守空房,久而久之造成精神空虛。由於農村留守婦女長期承受精神上的壓力,容易產生失眠、焦慮,嚴重影響留守婦女的身心健康。

同時,留守婦女丈夫外出打工,長期的兩地分居再加上留守婦女沒有時間、也捨不得錢去打工地看丈夫,久而久導致情感疏遠。丈夫面對城市生活的誘惑、長期性的壓抑以及社會監督的弱化,容易使婚外情趁虛而入,第三者插足和婚姻破裂現象逐步增多;調查中,留守婦女中一些人遭遇了婚姻“紅燈”,打工婚姻離婚案呈上升趨勢,調查顯示,發生於該群體的離婚案件通常佔到離婚案件的60%到80%。 留守婦女為家庭做出了許多犧牲,當出現婚變時,由於對丈夫在外收入、生活情況不完全瞭解,她們往往無法很好地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三是養老、子女養育方面出現新問題。因為丈夫長期外出務工,家庭的養老、子女的養育的重擔全部落在留守婦女的身上。由於在生產方面的勞累,加之對丈夫的思念,婦女們沒有足夠時間和精力耐心地對待子女和老人們。,在子女的教育方面,全依賴學校和老師,致使家庭教育空白,孩子們也容易產生性格及行為上的不良現象,而在養老方面,情況也不佳,冷漠、老人現象呈現上升趨勢。

四是安全感降低,家庭財產受威脅。男性勞動力外出後,農村只剩下了老人、兒童和婦女,這種人口結構的變化,會帶來農村治安防範力量的減弱,使農村社會治安隱患增加,農村中針對留守家庭的小偷小摸現象增多。

少數民族調研報告3

為進一步提升少數民族群眾生活質量,促進民族團結進步,響應市人大常委會民宗僑外工委和市民宗局的號召,無錫市廣益街道在所轄社群範圍內,對婚嫁少數民族婦女就業和生活的基本情況進行了調研,並形成報告如下。

一、基本資料

我轄區共有婚嫁少數民族婦女12名,平均年齡39歲,來自回、壯、滿、土家、布依等少數民族。國中及以下文化水平佔70%。其中大部分婦女從事製造業,少數從事第三產業。個人平均年收入2.9萬元,家庭平均年收入5.3萬元。均參加社保,但未被納入低保。

二、存在問題

根據調查所得的基礎資料分析,我街道轄區內婚嫁少數民族婦女在就業和生活上,綜合來說主要兩方面的問題:

(一)文化水平整體偏低

1、概況分析

受訪少數民族婦女中平均年齡低,但文化程度不高。僅有三人為大專及以上學歷,兩人為高中或職高學歷,其餘均為國中及以下文化水平。據XX年人口普查資料推算,我市XX年國中文化程度的僅佔43.43%,高中及高中以上的佔33.12%。與此資料相比,我轄區內婚嫁少數民族婦女的文化水平整體偏低。

2、成因分析

(1)地區經濟因素的制約

無錫作為東南沿海發達地區,在教育上投入較多,居民文化素質普遍較高。但本轄區內婚嫁少數民族婦女多是外來務工人員,在教育上的投入與產出均不足。

(2)受教育者個體因素的影響

任何教育都必須通過受教育者的主體活動,化為自身自覺的要求,才能促進其發展。反映在少數民族婚嫁婦女上,主要表現在如下幾方面:

①缺乏學習動力。部分少數民族婦女安於現狀,滿足於眼前的短期利益,缺乏內在的學習求知動力。

②家務負擔繁重。受調查的少數民族婦女作為母親和妻子,家務負擔需要投入不少的勞動力,佔據大量的業餘時間,沒有充足的時間條件接受再教育。

③家庭經濟困難。由於文化水平不高,導致經濟收入偏低,家庭財政緊張,從財力上來說無法顧及。

(二)個人及家庭收入均偏低

1、概況分析

受訪的少數民族婦女,多為製造業工人或服務業從業人員。人均年收入僅為2.9萬元,家庭年收入也僅為5.3萬元。而據統計,我市XX年城鎮非私營單位從業人員平均工資為55381元,城鎮非私營單位企業從業人員平均工資為48727元,城鎮私營單位從業人員平均工資為34682元。反觀我轄區受訪少數民族婦女,其收入是遠遠低於平均水平的。

2、成因分析

(1)教育程度導致的就業困難

現今社會,知識早已成為第一生產力。雖教育程度不能與知識技能直接掛鉤,但企業在用工時難免以之為參考因素。並且,在勞動力市場上,國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居多,面臨的競爭壓力相對也最大,選擇面則較小。因此,由於缺乏文化水平和技術能力,在就業時競爭力就明顯較弱,從事的多是條件比較艱苦、勞動強度大、工資待遇則較低的工作。

另外,缺乏知識技能,在資訊社會,容易導致的缺陷是對資訊的處理能力不夠,利用各種求職資訊和設施的機會就相對減小。

(2)家庭負擔大、生活壓力重

分析資料可以發現,受訪婚嫁少數民族婦女的配偶也多從事待遇較低的工作,這直接導致家庭總收入也遠遠低於平均水平。而平均39歲的年齡段,又使得她們上有老下有小,既面臨孩子讀書教育,又要應對老人養老醫療,家庭開銷較大,面臨的巨大生活壓力。同時,又缺乏時間和精力去參加培訓教育,尋求待遇更加優渥的工作。

三、解決方法

針對這樣的現狀,作為基層政府要少講空話套話,多做實事好事,採取切實可行的措施,來為本轄區內的婚嫁少數民族婦女解決好就業和生活上的困難。

1、搞好培訓及繼續教育

避免文化水平偏低、專業技能貧乏成為婚嫁少數民族婦女就業路上的“攔路虎”,就要從根本抓起,鼓勵她們積極參加職業技能培訓。考慮到婚嫁婦女的家庭負擔較重,本轄區內企業較多的實際情況,可適當鼓勵就近就業。街道社群相關部門和培訓機構先與用工企業溝通,根據企業的需求,發動組織學員參加相關培訓並讓學員到企業進行實習操作,通過考核取得相關資格證書和培訓證書後,再由用工企業安排就業,這樣不僅提高了參加培訓的積極性,又解決了用工需求問題。

2、鼓勵多種形式的`自主創業

在就業市場競爭日趨激烈的現狀下,鼓勵少數民族婦女利用自身優勢創業致富是明智之舉。街道可成立婦女創業指導中心,吸收金融、扶貧、工商、稅務、文教、衛生、計生等部門負責人蔘加,為婦女創業提供便利條件。此外,除實體創業方式外,充分利用崇安電商園的資源優勢,鼓勵婚嫁少數民族婦女與時俱進,在電商發展的大潮中分得一杯羹。

3、幫助解決家庭後顧之憂

由於婦女在照顧家庭、操持家務、孝敬老人、養育子女等方面承擔著主要職責,在社會支援不足的情況下,部分婦女便沒有了全身心投入社會工作的動力和基礎,影響了婦女的事業前途。因此,要幫助婚嫁少數民族婦女改變就業和生活的困境,政府要做的除了在教育及就業方面給與指導外,更重要的是充分發揮社群的作用,為勞動婦女解決家庭的後顧之憂,從實際需求出發,解決合理需求。

少數民族調研報告4

“郡縣治,天下安”。內蒙古自治區xx市莫力達瓦達斡爾自治旗是全國唯一的達斡爾族自治旗,是國家重點扶持的少數民族地區。作為全國重要的糧食生產基地,莫旗農業比重大、農村人口多,是xx市推進區域協調發展的重點地區之一。在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中,內蒙古自治區和xx市兩級黨委、政府堅持“以農牧民為本”,重點扶持欠發達農牧區,積極發揮政策的主導性,充分調動旗市的主動性,突出優勢產業,明確特色定位,採取各項有效措施,推動以莫旗為代表的農牧業旗縣向多元型、創新型、特色型的發展目標邁進,有力促進了區域經濟協調健康發展。

一、堅持政策主導,為欠發達地區實現科學發展提供強大支撐

欠發達地區要擺脫落後的局面,不能僅僅依靠市場機制的作用,必須充分發揮上級政策的主導性,利用好國家優惠政策、爭取國家投入和外部援助,拉動經濟快速發展。內蒙古自治區黨委、政府在全面貫徹落實黨的民族政策的同時,結合國家產業佈局和地區發展規劃,加大對欠發達地區的政策傾斜力度,優化區域經濟佈局,通過一系列重大建設專案安排和合理積極的轉移支付,逐步縮小欠發達地區的發展差距。XX年啟動“三少”民族危草房改造工程,累計投資1。37億元,改造危草房5482棟。XX年組織18個廳局單位對莫旗進行重點幫扶,實施了一批農牧林水、教育衛生和城鄉基礎設施專案。XX年已落實幫扶資金5734萬元。同時,積極發展民族經濟,實施標準化養殖小區、草原圍欄、安全飲水等基礎設施專案和“千村扶貧開發”、“整村推進”等扶貧工作,少數民族地區的發展條件不斷改善,發展信心進一步增強。xx市堅持統籌制定區域發展規劃,努力為莫旗創造更多的發展空間。進一步優化資源配置,把嶺西煤炭資源向莫旗遠端配置,XX年重點實施2×2。5萬千瓦背壓機組熱電聯產專案,加快推進2×30萬千瓦熱電聯產專案報批立項,積極做好華潤風能20萬千瓦風電專案的前期工作。構建立體交通網路。組織申報阿—莫鐵路專案,圍繞尼爾基湖建立水上航線。調整支線機場建設規劃,將莫旗納入規劃範圍,積極爭取立項實施。XX年,加大公路建設力度,累計完成總投資2。7億元,修路573公里。XX年,積極爭取尼爾基至騰克公路專案、111線至李屯大橋公路工程、111線那吉屯至尼爾基鎮升級一級公路專案,力爭早日立項開工。

二、堅持發揮優勢,為欠發達地區實現科學發展培育內在源泉

在長期的工作實踐中,我們深刻地認識到,受資源、技術、市場、人才等制約,欠發達地區不能照搬沿海地區工業化發展模式,也不能在低水平、低層次上承接產業轉移,更不能全面開花,四面出擊。必須牢牢抓住主要矛盾,突出優勢、發揮特色,圍繞重點領域、核心產業,引入先進技術和工藝,努力培育區域品牌,使優勢產業在地區經濟總量中的比重不斷提高。莫旗擁有面積最大的耕地資源和最豐富的水資源,長期以來,這兩個最重要的生產要素卻沒有實現優化配置。今後一個時期,將支援莫旗進一步轉變發展方式、整合優勢生產要素資源,切實改變“種植業靠天吃飯、過境水浪費流失”的不利局面。

(一)依託豐富的耕地資源,做好“土地”文章

莫旗擁有耕地面積669萬畝,人均20畝,是全國人均1.4畝的14倍。要實現長期、可持續的發展,必須作好“土地”這篇大文章。一是加大農業基礎設施投入,集中各級農業開發、以工代賑、水利基金、扶貧等各渠道的農田水利專案,整合資金,統一使用,連片實施,整體推進,切實改變水利基礎設施落後的面貌。二是抓好農業結構調整。大力實施優質糧食產業工程,進一步穩定豆、薯、米等傳統糧食作物,鞏固“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標兵”地位。大力發展菇娘、黃煙、中草藥等特色經濟作物,積極引進新型節水、抗旱品種。三是大力發展生態畜牧業,走農牧結合型發展道路。繼續保持“南乳北肉”的發展格局,加快種畜改良步伐,優化畜種結構,大力推行舍飼半舍飼養殖方式。四是加快土地有序流轉,健全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機制,成立精幹高效的工作部門,積極探索推進大戶經營、股份制經營、合作社經營、企業經營等多種模式,促進土地規模化、集約化發展。

(二)依託豐富的水資源,做好“水”文章

莫旗擁有大小河流56條,地表水資源總量144億立方米,佔xx市水資源總量的60%,水能蘊藏量達66.6萬千瓦。其中,尼爾基湖總庫容86億立方米,水面面積近510平方公里,是莫旗未來發展的重要資源基礎。一是加快從供水管理向需水管理的戰略性轉變,適應水資源分佈特點,進一步優化產業佈局、調整農牧林結構,積極發展節水型農牧林業。依託豐富的地表水資源,大力發展北部山區節水農業、節水灌溉。重點抓好下游30萬畝灌區工程審查立項工作,力爭早日開工建設。二是依託尼爾基湖豐富的水資源,積極發展多元生態迴圈經濟,大力發展湖區漁業經濟和民俗生態旅遊。進一步完善規劃、包裝專案,爭取資金支援。積極發展湖區漁業經濟,科學制定《尼爾基湖漁業發展規劃》,防控源頭汙染,加強漁業管理,完善服務體系,成立專業化公司,建設漁業生產設施,適度發展湖中網箱養殖,打造綠色有機品牌,推進漁業產業化、集團化發展。三是依託豐富的生態旅遊資源,引入大型旅遊

集團,著力構建民族民俗遊、綠色生態遊、環湖水上游、休閒度假遊、冰雪達鄉遊的大旅遊格局,建好中國達斡爾民族園,打造國內知名民俗生態旅遊勝地。努力爭取額爾和那日鬆蒙古部落景區二期開發專案落地建設,繼續全面打造騰克霍日裡綽羅達斡爾部落景區。積極做好大型旅遊活動。全面籌劃湖區野外冬釣活動,爭取在XX年舉辦中國首屆野外“冬釣節”。四是進一步保護現有林地資源,規劃建設綠化隔離帶和生態保護帶。大力推進湖區上游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等重點生態工程建設,著力構建湖區源頭優美和諧的生態屏障。

三、堅持實事求是,科學發展的工作重心要向農畜產品加工業轉變

農業是莫旗的優勢主導產業。依託豐富的.土地資源和農畜產品資源,已經形成了比較完整的農畜產品加工業體系。18家規模以上企業中有9家農畜產品加工企業,佔企業總數的50%。一是堅持以內源型增長為主,依託現有產業基礎,大力發展以綠色農畜產品加工業為核心的特色工業。大力引進先進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全力做好大豆加工、畜禽加工及中藥飲片等產業。繼續支援華潤雪花、草原清江、蒙鵝工貿、富達藥業、京達米業等企業,打出品牌、做大規模。二是進一步延伸產業鏈條,推進叢集化發展。發揮大豆資源優勢,加快鑫豆都等企業的重組整合步伐。圍繞華潤雪花公司,積極引進麥芽廠,培育大麥種植基地,努力破解“有基地無企業、有企業無基地”的矛盾。

四、堅持解放思想,科學發展的產業格局要向多元型、外向型轉變

產業結構單一、相對封閉保守是欠發達地區發展緩慢的重要制約因素。欠發達地區要樹立“開放、合作、共贏”的理念,在強化地域分工、明確區域定位的基礎上,突出地區民族特色,發揮多元文化優勢,將欠發達地區的低成本優勢和發達地區的資本、技術和市場優勢結合起來,形成優勢互補、區域聯動和協調發展的體制機制。莫旗距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僅170公里,位於哈大齊2小時經濟圈以內,是對接黑龍江省的東大門。XX年招商引資37個專案,其中來自東三省25個專案,佔全部專案的67%,資金佔41%,資金額為39836萬元。xx市積極支援莫旗充分發揮自身優勢,進一步加強跨行政區域的產業合作,積極融入哈大齊工業走廊,整合生產要素,加強產業協作,構建全方位開放合作的新格局。在鞏固農業基礎地位,抓好農畜產品加工業的同時,加快推進工業園區建設,緊密結合哈大齊工業走廊農牧業、綠色食品加工業、現代中藥業等重點產業,主動對接、聯合協作、共創品牌,建設生態型綠色產業開發基地,實現“借船出海”。繼續支援大慶隆赫達集團番茄醬專案,落實原料基地建設。圍繞糧食、石材、肉類等優勢產品,積極引進商貿物流企業,主動對接黑龍江省鄰近縣市,建立商貿聯絡、打造合作平臺,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發揮“民族之鄉”、“歌舞之鄉”的傳統優勢,大力發展以旅遊為先導的第三產業。依託特有的民族文化資源,深入挖掘民俗特色文化,努力提升斡包節和昆米勒文化藝術節、民族風達鄉情等文化旅遊活動的知名度。努力擴大“曲棍球之鄉”在全國的影響力,積極承辦曲棍球、水上、冰上等體育賽事。

五、堅持夯實基礎,把提高全民素質放在實現科學發展的優先位置

提高全民綜合素質,增強勞動力就業能力,是促進欠發達地區加快發展的根本途徑。xx市全力支援莫旗實施“科教興旗”戰略,實施“全民素質提升行動”,確保教育優先發展,重點發展民族教育,鞏固“兩基”達標成果,提高義務教育水平。圍繞農、工、旅、貿多元產業格局,大力發展職業技術教育,為產業結構調整升級提供人才儲備。加大科技推廣力度,推廣農業科技大集等好經驗、好做法。加大智力支援力度,選聘大中專畢業生和科技特派員,推進新農村建設。進一步提升農牧民素質,整合城鄉黨建、農牧、科技、教育、就業等各類資源,實施專業化、訂單式培訓。牽頭組建“百萬農民創業先導團”,增強創業意識,傳授創業經驗,提升創業水平,強化技能培訓,增強致富能力。進一步提升黨員幹部素質,在發達地區建立培訓基地,提高理論修養,拓寬工作視野,把基層黨組織建設成為帶領群眾增收致富的戰鬥堡壘。

少數民族調研報告5

摘要:我國是一個擁有多民族和多語言的綜合型大國,目前,我國少數民族約有6000萬人使用本民族語言,佔少數民族總人口的60%以上,約有3000萬人使用本民族語言。基於這樣的現狀,研究少數民族的語言發展情況就顯得十分重要。今以少數民族地區苗族語言使用情況為視角,剖析當今新生一代苗族選擇使用本民族語言的情況,和苗語的發展情況,分析苗族語言傳承所面臨的困境與挑戰。並且提出了一些解決辦法和措施。 關鍵字:苗族 苗語 傳承發展

苗語簡介:

一.苗語是苗族人語言的統稱,屬於苗瑤語族的苗語支,分佈在中國的湖南、四川、貴州、雲南等地;以及越南、寮國、泰國、美國等國。苗語大致可以分為以下三個主要分支:湘西方言、黔東方言和川黔滇方言,當中以川黔滇方言最為複雜,可以分成19種不同的方言。

二.苗語一般認為屬於漢藏語系苗瑤語族。也有學者對苗瑤語的語系歸屬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苗語分三大方言:東部(湘西)、中部(黔東)、西部(川黔滇),各方言又分一些次方言或土語,其中川黔滇方言分為7個次方言,各個方言及次方言內部還有土語之分。各方言及次方言之間差異較大,基本上不能用各自的苗語通話。據專家考證,苗語各方言的共源詞達60%以上。

三.東部方言在湘西自治州、川東南、鄂西南、黔東北等地區大約有110人使用。中部方言使用人數大約為210萬人,黔東南自治州、黔南自治州東部、湖南西南部、廣西融水和三江等縣的苗族使用這個方言。

四.西部方言是苗語三個方言中內部差別最為複雜、分佈地域最為寬廣、使用人數最多的一個。該方言7個次方言分別是川黔滇次方言、滇東北次方言、貴陽次方言、麻山次方言、羅泊河次方言、重安江次方言,使用人數總共250萬人以上,分佈在貴州省除了黔東以外的所有地區、川南、桂西北及雲南各地。苗族大部分兼通漢語,有些地區的苗族還兼通布依語或彝語等。此外,大約有160萬苗族人以漢語或侗語或瑤族勉語等為母語。在許多地方的苗族史詩和民間傳說中,都說苗族古代曾有文字,後來由於種種原因失傳了。一些地方文獻也曾提及古苗文。但是迄至近代,苗族地區沒有仍在使用的傳統文字。

湘西苗族的苗語現狀:

(一)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後,苗文在學校教育中急劇萎縮,苗、漢雙語教學班越來越少,苗文掃盲基本停止。湘西當地的苗族主要使用苗語和漢語。使用苗語的頻率,主要看他們交談的物件和場合。大體上,如果交談物件會苗語就使用苗語,如果在民族村內更多地使用苗語。在外界社會交往中,由於會苗語的交談物件一般較少,所以使用苗語較少,幾乎不使用苗語。現在村內的社交中也一般性地使用漢語。苗語教育更是糟糕,大多數苗族人都被漢族的人漢化了,現在說苗語的年輕人也越來越少。

(二)不同群體使用苗語的情況不同。一是長期呆在家裡的中、老年村民,他們能夠流利的使用苗語交談。這類人佔苗族的65%左右;二是經常在外的村民(讀書、打工等),這部分人多半都是中青年人,能聽懂苗語,因為經常在外只有回家的時候才偶爾說苗語,用苗語交流不太熟練,這類人佔苗族20%;三是年齡在10歲以下以及在外面長大的村民,既不能說、也聽不懂苗語,這類人佔苗族的10%;四是通過婚嫁從外地遷居的村民,能聽懂苗語並能說苗語的人群,佔5%。

湘西苗家人的風采

調查過程

(一)基於苗族語言的.發展的一些問題,筆者進行了一些調查。主要是上網瞭解資料和去當地實地考察,採訪了一些村裡有威望的長者。之後,在同學的帶領下去拜訪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苗家人,並向他們瞭解村裡的苗語使用情況。最後還依據不同年齡層次的苗家人進行了問卷調查。

(二)通過調查後筆者得出了一些結論:

1、苗語的發展正面臨語言危機,能熟練說苗語的只是一些老一輩的人,中年人僅僅能聽懂。而新一代的苗族人基本聽不懂更不會用苗語交流。

2、苗語的傳承人越來越少,尤其是在與漢語的融合過程中,逐漸被漢化。

3、政府未採取措施來挽救瀕臨滅絕的苗語。

4、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更多的是追求更高質量的生活而忽視了苗語。

5、大多數苗家人沒有意識到傳承苗語的重要性,苗族語言未形成完整的體系,缺乏對其的全面認識。

原因分析

一是強勢文化對弱勢文化的衝擊。無形中威脅著苗族語言文化的共存和發展。如

苗族語言中沒有政治、科技、電視、手機等的名詞,很多現代詞彙都沿用漢語的說法。由於苗族語言的使用範圍很有限,而苗族本身又沒有文字,掌握苗族語言的老一代人去世後,這種靠口耳相傳代代相襲的語言將會出現“傳承危機”,面臨消亡。

二是民族村苗語的傳播僅依靠語言環境,沒有正規化的語言教育,使苗語的傳播和發展受到阻礙。村裡儘管有一所雙語教學國小,但是老師大多都是剛招的漢族老師,他們本身自己都不會使用苗語,當然無法教學生苗語了。目前僅有校長一人教學前班的苗語單詞,加之沒有教材,教學中只能簡單的教一些苗語詞彙。學校沒有給學生創造出用苗語交流的環境,學生缺乏語言使用的氛圍和條件,所以目前學生僅僅能說單詞,而不能進行交流。

三是在漢語佔主流的社會,多數苗族家庭更看重漢語在社會生活中的作用。大部分苗族家庭要求孩子學會漢語,主動教兒童學漢話。有的家長為了給小孩創造學漢語的環境,在家裡也不說苗語。從小在漢語環境長大苗族村民對本族歷史知之甚微。事實上他們對苗文化,特別是苗語言越來越不在意,苗族文化在他們心中的地位已經發生動搖。

四是新一代苗族人對苗語的不重視。忽視了傳統文化的優點,而一味的學習漢語。加上少數民族地區教育的落後讓苗語面臨很大的挑戰。新一代的苗族人為了過上好的生活,開始出門打工,在外基本上不說苗語,在家也說的就更少。

對策

(一)政府在資助研究課題方面給予“傾斜”,組織民族語言專家深入調查民族村的語言,記錄、描寫、錄製、儲存民族村的語言、聲像資料,儘量延緩苗語的流失。

(二)成立保護苗族語言的專門機構,由民族、教育、文化等部門形成一個統一有效的工作機制,統籌、協調、指導全縣苗族語言的保護工作,並設立專項資金,保證苗語語言保護工作持續有效地進行。

(三)定期或不定期舉辦有利於學習、使用、發展、保護少數民族語言的各類活動。

1.是加強漢苗雙語教師的培訓,提高少數民族雙語教師的教學水平。從娃娃抓起,鼓勵、督促他們學習、使用自己民族的語言,培養他們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2.是舉行學習、使用、發展、保護少數民族語言的研討會、舉辦“放歌苗寨,苗語歌王賽”、“苗族服飾風采展”等各類藝術比賽、舉辦苗語教學創新課教學觀摩評選活動、開展苗族風情攝影大賽、開闢徵文欄目,介紹苗族文化等。

(四)制定有關苗族語言保護的條例或法規,讓保護工作深入人心並且有法可依。

民族語言文字是少數民族文化的結晶,是少數民族生存與發展的精神支柱,做好民族語言文字的保護工作,關係到民族語言與民族文化的傳承與發展。目前,文化部啟動的“中國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中,對少數民族瀕危語言的搶救與保護專案也正在實施中,這對我們保護苗族語言,無疑是十分有利的事情。

參考文獻

① 石茂明跨國苗族研究:民族與國家的邊界[M]北京:民族出版社,20xx

② 貴州省民委民族語文辦公室貴州省黔東苗文試行工作總結報告[J]貴州民族研究,1996,

③ 熊玉友等川黔滇苗文試驗推行工作總結報告[M]//雲南省少數民族語文指導工作委員會編著民族文字的創制與改進昆明:雲南民族出版社,20xx

④ 黔東南州民族委員會辦公室編著黔東苗文試行工作總結報告(黔東南州民族委員會內部資料)[Z]1996[5]李大明川黔滇苗文使用情況(畢節地區民族事務委員會內部資料)[Z]1996

⑤ 熊玉友等川黔滇苗文試驗推行工作總結報告[M]//雲南省少數民族語文指導工作委員會編著民族文字的創制與改進昆明:雲南民族出版社,20xx

⑥ 楊忠信等威寧苗族語言文字教育篇[M]//威寧苗族百年實錄編委會編著威寧苗族百年實錄貴陽:貴州民族出版社,20xx.

少數民族調研報告6

重慶市渝東南民族地區屬武陵山區,是一塊嵌入湖北、湖南和貴州三省之間的三角地帶,包含黔江區(原黔江土家族苗族自治縣)、武隆縣、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縣、酉陽土家族苗族自治縣、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石柱土家族自治縣一區五縣,地理位置上以黔江區為中心,東連湖北省恩施州和湖南省的湘西州,南與貴州省銅仁地區接壤,西接貴州省的遵義地區和重慶市涪陵區,北瀕長江與萬州相鄰。東西寬147公里,南北長264公里,片區總面積為16936平方公里,總人口300餘萬人。作為一個少數民族集居區,聚居著土家族、苗族、侗族、仡佬族及蒙古族等14個少數民族,少數民族人口200餘萬人,佔渝東南地區總人口的66。1%以上。長期以來,人們在生活習性、受教育程度、教育方式、對事物的認識接受等方面受民族習俗的影響很大。這使得渝東南民族地區法律援助工作面臨的大背景與工作開展狀況與我市其他區縣相比,具有自己獨特的特點,主要表現在:

受民族習俗影響較深。由於受傳統民族習俗影響,群眾重男輕女思想根深蒂固,宗族思想較嚴重,特別是在幾個姓雜居的地方,人們發生矛盾糾紛常常依靠宗族勢力解決,大姓欺負小姓,小姓口服心不服,時常發生宗族械鬥,死人傷人的事時有發生,婦女合法權益受侵害,老人無人贍養等問題突出。

群眾解決問題講武力,法制觀念淡薄。渝東南地區民族成分複雜,受自然地理條件的限制和歷史等原因,群眾法制觀念淡薄,解決問題常常依靠武力,加之涉交界地眾多,“插花地”、“三不管地”實質存在,糾紛多,械鬥多,刑案多,社會治安狀況複雜,據近三年統計,在渝東南片區的一區五縣內違法犯罪人員共達5000人以上,年均1500—人。每年的違法犯罪人員有增無減,呈上升趨勢。民間糾紛更是頻頻發生,僅去年黔江區各級人民調解組織就調解糾紛5100多件,平均每天達14件。違法犯罪和糾紛的另一面往往就是弱者的合法權益受侵犯。

受封建迷信思想影響較深。由於科學思想在民族地區不夠普及,封建迷信思想盛行,部分少數民族群眾相信命運、相信神靈,算命先生、巫婆、神漢、江湖郎中在民族地區大量存在,群眾有病不上醫院,不請醫生,而是請巫婆、神漢“作法”、“驅鬼”,或者請江湖郎中或土醫生用土辦法、偏方醫治,常常貽誤病情,或致傷致殘致死,往往引發人身傷害矛盾糾紛。

群眾居住較分散,交通不便,尋求法律援助十分不便。民族地區大多系邊遠山區,群眾分散居住在大山溝裡,山高路遠,交通十分不便,有的地方至今仍未通車,靠馬幫運輸,最遠的從家裡到鄉場要一天,從鄉場到城區要一天,往返就要4天,農村弱勢群體尋求法律援助十分不便。

經濟落後,民生困難,無錢打官司。民族地區往往都是窮地區,經濟落後,群眾收入不高,往往靠外出務工掙錢養家餬口,黔江區52萬人口中,外出務工人員近12萬人。統計資料顯示,全區農民人均純收入僅2828元,其中農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即達2721元,除去生活支出,所剩無幾,連尋求法律援助的交通費用都支付不起,有的在合法權益受侵害後不得不放棄法律援助,把苦水往肚子裡吞。

弱勢群體數量龐大。以黔江區為例,除近12萬人外出務工外,還有殘疾人3.02萬人,未成年人6.8萬人,老年人5.9萬人,絕對貧困人口30761人,城鎮低保物件11211人,其合法權益受侵犯案件時有發生,法律援助工作量大,實現“應援盡援”目標任務重,壓力大。

法律援助工作受經費等因素制約,舉步維艱。民族地區由於其“邊、山、窮”等共性,財政困難,人才難引進,法律援助工作受經費、編制、人員素質等因素影響,開展十分困難。黔江區法律援助中心僅有4名編制(實際在編2人,均為管理人員,另2名編制正在向全市公招專業人員),沒有專職律師,沒有交通工具,也沒有獨立的辦公場所,其設定與業務發展極不適應。由於經費不足,辦理的法律援助案件遠遠不能滿足需求量,供需矛盾突出。

針對這些特點,筆者提出如下對策建議:

(一)加大對民族地區法律援助事業支援力度,幫助民族地區建立法律援助經費保障機制

民族地區由於財政困難,經費不足,中央和市上應加大對民族地區法律援助事業的支援力度,幫助民族地區建立“一元為主,多元結合”的經費保障機制。“一元為主”就是要建立以中央、市財政撥款為主的經費保障制度,建議中央、市對民族地區法律援助經費按照人平1元的標準納入財政預算,並隨著經濟社會發展而逐步增加法援資金的投入,以保證少數民族享有國家規定的最低標準的法律援助服務。“多元結合”就是在財政撥款上堅持中央財政和各級地方財政撥款相結合,要求地方政府給予相應比例配套,以此調動地方財政投入法律援助經費的積極性。

(二)加強法律援助中心三大建設

一是網路建設,在各鎮鄉建立援助站,村設援助點,在工會、共青團、婦聯、殘聯、老齡委分別設立職工、未成年人、婦女、殘疾人、老年人法律援助工作站,在主要勞務輸出基地設立外出務工人員法律援助工作站。二是隊伍建設,各援助站落實1~2名工作人員,保證正常工作開展。援助中心增編至10人,面向社會公招具有律師資格的'執業人員專職從事法律援助工作和法律援助管理工作。三是基礎設施建設,各援助站配齊辦公用房和必要的辦公設施,援助中心建設獨立的辦公房,配置交通工具,確保工作開展需要。

(三)推行法律援助網上審批,方便群眾申請法律援助

黔江區司法局投入10萬元自主研發了法律援助網上審批系統,5月上旬正式投入執行以來,效果良好,法律援助辦事效率大大提高,群眾申請法律援助更加方便,法律援助審批更加公開正,法律援助資訊管理更加科學,法律援助監督渠道更加暢通。事實證明,這是解決民族地區困難群眾申請法律援助難的最好辦法。下一步,該局一方面推進網上審批的全覆蓋,另一方面,藉助電腦的普及進一步完善網路審批系統,讓有電腦的城鎮弱勢群體在家也可以網上申請法律援助,農村(社群)弱勢群體申請法律援助不出村(社群)。

(四)放寬民族地區法律援助條件,擴大民族地區法律援助範圍

1、現行《法律援助條例》主要針對老年人、婦女、未成年人、殘疾人,在民族地區,可以考慮把患重大疾病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人的人身權利和財產權利受侵犯納入援助範圍。

2、由於受封建傳統思想的影響,在少數民族地區重男輕女的現象特別嚴重,建議將民族地區婦女申請法律援助條件放寬,不用審查經濟狀況。

3、少數民族地區群眾涉嫌家庭暴力的,無論男女都應提供法律援助。

4、少數民族地區農民家庭財產權利受侵害,如高速公路、鐵路、水電站等國家重點工程建設中損壞農民家庭財產的,免費提供法律援助。

(五)加大普法、科普宣傳教育力度,讓法律、科學的陽光照耀民族地區

要不斷探索新時期民族地區法制宣傳教育的有效途徑。在內容上要突出新穎性,使少數民族群眾易於接受,學得懂、記得牢;在形式上要突出多樣性,要根據不同的物件、不同的年齡段有針對性地開展法制宣傳教育活動,充分利用有效載體,充分發揮大眾傳媒如電視、報刊、網路等優勢作用,播放法制宣傳片、開闢以案說法、法律問答、維權服務等欄目,以此解決少數民族群眾集中組織學法難的問題。廣泛開展以“學法律、講權利、講義務、講責任”為主要內容的法制宣傳教育活動,推進法律知識進機關、進鄉村、進社群、進學校、進企業、進單位,通過加大普法宣傳教育力度,用法律滌盪封建宗法勢力和重男輕女封建思想,用法律制止宗族械鬥,提高群眾的法律知識和用法律武器維護自己合法權益的意識,從根本上減少侵犯弱勢群體合法權益的案件。同時,大力宣傳普及科學思想,幫助少數民族群眾破除封建迷信,弘揚科學精神。

少數民族調研報告7

根據縣委工作會議精神和《20xx年全縣統戰及民族宗教工作安排意見》要求,從3月14日—3月31日,由縣委常委、統戰部長黃順福帶領縣委統戰部、縣民族宗教局班子成員及工作人員,深入全縣20個鄉鎮23個少數民族村社11處宗教場所,重點對全縣少數民族鄉村和少數民族散雜居村社進行實地調研,通過召開幹部群眾座談會討論、走訪農戶、問卷調查等方式,廣泛聽取各鄉鎮村社幹部及群眾對少數民族鄉村和少數民族散雜居村社經濟發展的各方面意見和建議,認真分析少數民族鄉村和少數民族散雜居村社經濟發展面臨的困難,並提出相關建議。現將調研情況彙報如下:

一、少數民族鄉村基本情況

(一)少數民族人口分佈情況:

文縣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縣份,全縣共有藏、回等27個少數民族,現有少數民族人口約8294人(其中:藏族7464人,回族606人,其他民族224人),約佔全縣總人口的3.4%,主要分佈在鐵樓鄉、城關鎮、碧口鎮、中寨鎮、石雞壩鎮、堡子壩鎮、丹堡鎮、劉家坪鄉、梨坪鎮、天池鎮等鄉鎮。

(二)少數民族鄉及村社分佈情況:

全縣有民族鄉1個—鐵樓藏族鄉,有散雜居鄉鎮9個(包括:城關鎮、碧口鎮、中寨鎮,石雞壩鎮、堡子壩鎮、丹堡鎮、劉家坪鄉、梨坪鎮、天池鎮),有少數民族村35個,合作社53個,社群1個。其中:鐵樓藏族鄉有11個少數民族村,藏族685戶3297人;散雜居鄉鎮有24個少數民族村1個社群,藏族1018戶4167人,回族151戶606人。(情況詳見:全縣各鄉鎮少數民族情況統計表,略)

二、民族鄉村發展成效

近年來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民族鄉村和散雜居鄉村的經濟社會發展工作,發揮民族鄉村資源優勢,培育產業發展,加大民族鄉村專案資金的投入力度,使民族鄉村經濟社會有了較快發展,少數民族群眾的生產生活有了明顯改善。

一是基礎設施逐步改善。近年來,縣委、縣政府對民族鄉村投入較大,在交通、水利、扶貧、教育、衛生等方面投入資金約16146萬元,民族鄉村基礎設施不斷夯實,村容村貌變化很大。整合各類專案資金,著力加大民族鄉村基礎設施建設力度,集中實施了一批建制村道路硬化、飲水安全、河道治理、危舊房改造等基礎建設,極大改善了少數民族鄉村群眾的生產生活條件。

二是產業培育不斷壯大。按照"一村一品"特色產業發展目標,大力培育富民產業。近年來,先後在民族鄉村建成花椒產業基地6個,優質核桃基地4個,實施5千畝板栗示範園工程1處,建成了草河壩優質核桃採穗園1處,引導藏族群眾興辦農家樂15家,扶持興辦以釀酒、養豬、養雞為一體的養殖場4家,冷水魚養殖場1家。

三是社會事業得到全面發展。縣委、政府搶抓國家政策機遇,在民族鄉村新建中國小教學樓14棟,完善教學配套設施,教學條件得到極大改善,教育水平不斷提升。著力解決民族鄉村群眾"看病難"問題,在民族村建成了衛生室,配備了基本醫療設施和藥物,群眾就醫條件得到根本改變。全縣累計向民族鄉村發放"村村通"電視接收機1507套,基本實現了廣播電視全覆蓋目標。各類社會保障優先承擔起民族地區保基本、兜底線的任務,持續推進基層就業和社會保障服務。

四是文化旅遊融合發展。堅持不懈地抓白馬人民俗文化挖掘保護傳承工作,出版了白馬民俗文化系列叢書,修建了草河壩、麥貢山等6所白馬民俗文化傳習所。文縣被中國民協和文化部分別命名為"中國白馬人民俗文化之鄉"和"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 草河壩、石門溝、案板地、強曲村被列入全國傳統村落名錄,白馬儺舞"池哥晝"納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第一批保護名錄,麥貢山、草河壩、石門溝被批准為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成功舉辦了兩屆白馬人民俗文化旅遊節和"火把節",鄉村旅遊發展勢頭強勁。

三、存在的主要問題

近年來,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民族工作,全縣少數民族鄉村和少數民族散雜居村社經濟社會有了一定的發展,但受自然、歷史、經濟、思想觀念等因素的影響,少數民族鄉村和少數民族散雜居村社經濟社會的發展與省、市、縣平均水平相比還相對滯後,與全國一道同步進入小康社會還存在許多困難和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基礎設施欠賬大。少數民族村社普遍地處偏遠,群眾居住分散,環境條件差,基礎設施建設成本高、投入大,已成為制約少數民族村社發展的"瓶頸".少數民族村社因地域差異,基礎設施建設相對滯後,制約矛盾突出,社會各項事業發展緩慢,特色產業發展薄弱,生存環境惡劣,自我發展能力差,生態環境脆弱,生存與發展的矛盾凸顯。全縣少數民族村社(非精準扶貧村)需要解決的事項有:人畜飲水、文化廣場、村內道路硬化、產業路、異地搬遷等5個方面,總投資約1557.5萬元。其中:人畜飲水工程14個村,53000米,投資約79.5萬元;文化廣場13個村社,投資約650萬元;村內道路硬化10個村社,約49.5公里,投資約445.5萬元;產業路7個村社,約40公里,投資約360萬元;異地搬遷6個村社45戶,投資約22.5萬元。

二是居住條件差。大部分少數民族村社地處高半山區,居住條件差,自然條件嚴酷,災害頻繁,土地瘠薄,基礎設施建設滯後,群眾生產生活條件困難,個別村社生存環境惡劣。如:梨坪鎮九原寨村石界灣社,居住在大山深處,交通險要,出入及不方便,土地少,年輕人都外出打工,只有老年人居住在村裡,很少與外界交流。需要異地搬遷的少數民族村社的群眾有:城關鎮關家溝村朱家山社5戶、中寨鎮新寨村5戶、石雞壩鎮張家溝村金家樑上社12戶、丹堡鎮古道坪村刁樓、蓖麻社18戶、梨坪鎮九原村20戶、草坪村1戶、金坪村葡萄架社2戶。

三是發展資金不足。近年來,雖然縣上對民族鄉村投入較大,重點對鐵樓鄉進行了打造,投入相對多一些,鄉村基礎設施建設有了很大改觀,村容村貌變化較大。但其它散雜居少數民族村社投入偏少,基礎設施改變不大,農業生產、農民生活條件、鄉村道路狀況還較差;防災抗災能力較弱,返貧現象嚴重。

四是貧困程度深。少數民族村社經濟發展緩慢,產業培育不足,支柱產業匱乏,山高路遠,靠天吃飯,農業收入微薄;年輕人外出打工,村內大多居住著老人,空巢現象嚴重。絕大部分群眾只能依靠外出打工掙錢,經濟收入單一,缺乏持續增收渠道。民族鄉村的產業主要以種植養殖為主,受自然因素影響大,持續增收渠道窄,穩定脫貧難度大,因災、因病、因學、因婚返貧的問題突出。據統計,全縣少數民族聚居村和散雜居村中,20xx年農民人均純收入在3500元以下的村有14個,3500元至4000元的有7個,4000元至5100元的`有14個,均低於全縣農民人均純收入5389元。少數民族村社已成為脫貧攻堅戰中難度最大、任務最重的地方,與同步實現小康的目標還有很大的差距。

五是少數民族群眾自我發展能力不強。少數民族村社群眾普遍思想觀念守舊,相當一部分人發展思路模糊,發展理念陳舊,創業意識不強,安於現狀,不願接受新生事物;部分民族鄉村群眾缺乏勞動技能,創業缺乏過硬本領,自我發展能力還不強。

四、幾點建議

一是制定少數民族鄉村和散雜居村社發展規劃。按照民族鄉村和少數民族散雜居村社發展的實際情況,科學合理地制定少數民族鄉鎮村社規劃,有步驟、有計劃、有組織地實施少數民族鄉村和散雜居村社發展規劃。同時,保持規劃的穩定性和連續性。在新農村建設和危房改造時要融入民族元素,突出民族特色;傾力打造體現民族特色、地方特色的標誌性公共建築,如寨門、戲臺、涼亭、文化廣場等公共設施建設,為各族群眾提供充足的公共文化活動空間。廣泛動員社會力量參與少數民族特色的保護與傳承發展,與扶貧開發、生態旅遊、文化保護和新農村建設等相結合,整合各方資源,統籌兼顧,科學合理規劃少數民族村社未來發展。建議拓寬改造演武坪至麥貢山通村公路,修通鐵樓鄉白馬十四寨連村併網公路,改善藏區群眾交通條件。

二是加大資金投入。深入實施"兩個共同"示範點建設,充分利用好省市"兩個共同"示範點建設資金,在重點做好鐵樓藏族鄉"兩個共同"示範點建設的同時,也要兼顧其它散雜居少數民族村社發展,適當將省市"兩個共同"示範點建設資金向其它散雜居少數民族村社安排,促進少數民族鄉村和散雜居少數民族鄉村同步發展。同時,要把少數民族村社作為扶貧攻堅的主戰場,深入推進精準扶貧脫貧,整合專案資金,加大資金扶持,集中攻堅突破,進一步加快少數民族和民族鄉村扶貧攻堅步伐。建議從全縣專案資金總盤子中切割部分資金,重點解決少數民族村社水、路、廣場等基礎設施建設,給予落實解決,改變村容村貌,改善生活環境。(附:全縣少數民族村社需要解決的事項統計表)。

三是優先安排專案。搶抓建立全國民族團結示範縣機遇,為少數民族村社謀劃一批以道路、飲水、危房改造、生態建設為重點的基礎設施專案,以農田水利、災害防治為重點的生產專案,以教育、文化、衛生和社會保障為重點的民生專案。加強與國家和省市有關部門的銜接溝通,積極主動爭取支援,重點爭取民族鄉村基礎設施、產業培育、社會事業專案,盡最大努力把有利於民族鄉村長遠發展的重大專案納入國家和省市總盤子。按照"十三五"規劃,堅持民族鄉村專案優先立項、優先投資、優先實施。縣涉關部門要在專案和資金的安排上優先考慮民族鄉村和少數民族散雜居村社,在交通、水利、電力、農田建設等方面要求縣級配套資金的,著力予以整合配套落實。

四是抓好基礎設施建設。要把少數民族鄉村基礎設施建設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位置,在資金專案上大力傾斜,不斷改善民族鄉村生產生活條件。加大對少數民族村社道路建設的投入,把少數民族村社人畜飲水、村內道路硬化、文化廣場的修建、異地搬遷、危房改造等民生工程作為重點,切實解決少數民族群眾行路、安全飲水、群眾生活等方面的問題;同時,要大力推進農村電網、通訊、網路、防災減災等基礎設施建設專案,提升少數民族群眾生活水平。

五是部門聯動推進民族鄉村發展。民族鄉村實現小康目標,僅僅靠自身努力是遠遠不夠的,需要各級黨委、政府在政策、資金上給予大力幫扶。縣涉關部門在用足用活民族鄉村政策的同時,在用好管好民族鄉村和散雜居鄉村專案發展資金的同時,加大對少數民族鄉村和散雜居村社專案資金投入。要整合財政、交通、扶貧、水務、教育等部門資金,幫助民族鄉村和少數民族散雜居村社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幫助解決民族鄉村和少數民族散雜居鄉村社的實際問題。

六是扶持特色產業。立足鄉村實際,突出民族特色,結合地域特徵、民族特點、歷史背景和發展水平,深入挖掘利用少數民族村寨特有的文化生態資源,大力培育特色產業。少數民族村社都很僻遠,地處林緣,地域開闊,在此發展種植業和養殖業有著得天獨厚的條件,可扶持養殖土雞、土豬、土蜂蜜;可種植藥材、核桃、花椒等作物。充分發揮少數民族村社自然風光優美、人文景觀獨特的優勢,把經濟發展與特色民居保護、民族文化傳承、生態環境保護有機結合起來,發展鄉村旅遊,增加農民收入。

少數民族調研報告8

一、基本情況

xx鄉毗鄰xx鎮,轄14個村委會,總面積233平方公里,總人口40309萬人,有鄉調委會1個,村調委會14個、有調解小組152個,調解主任15人,糾紛資訊員153人,聘請人大、政協委員為兼職調解員62人。自XX年以來,共舉辦調解員培訓5次,到村調委會現場指導60多次。共調處糾紛362件,成功調處351件,調處率達100%,調處成功率達95%以上。

二、主要做法和主要成效

(一)提高思想認識,健全人民調解工作機制

人民調解工作是化解矛盾糾紛的第一道防線。因此,xx鄉黨委、政府一直高度重視人民調解工作,在工作中努力做到了“五個到位”:

一是領導到位。多年來,xx鄉始終把人民調解工作擺上全鄉的重要議事日程,將其作為保障和促進全鄉經濟社會發展的全域性性、戰略性、基礎性的工作來抓,為加強對人民調解工作的領導,調整充實了以黨委書記為組長,鄉長、分管領導為副組長,部門領導、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村委會主任為成員共37人組成的普法依法治理領導小組和以黨委書記為主任、分管領導為副主任共36人組成的鄉人民調解委員會人員,各村委會也相繼調整充實了人民調解委員會人員,建立健全了鄉、村、組三級調解網路。為進一步加強對全鄉人民調解工作的領導,經常召開普法依法治理領導小組和人民調解委員會成員工作會議,對普法依法治理和人民調解工作進行研究、分析、部署和檢查總結。由此,在全鄉作到了機構長抓常設、隊伍常在、工作常抓,形成了主要領導親自抓、分管領導重點抓、各村委會、各鄉直單位具體抓,層層有組織、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的人民調解工作格局,為人民調解工作奠定了堅實的組織基礎。

二是認識到位。做好人民調解工作,對於及時化解矛盾,維護社會穩定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因此,我們通過組織調解人員進行業務培訓、現場進行業務指導等形式,教育和引導鄉、村、組幹部,特別是人民調解員要深刻認識搞好人民調解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樹立崇高的事業心和責任感,不斷努力、踏實工作,積極參與各種糾紛的處理和化解,最大限度地解決矛盾,調處糾紛,維護穩定。

三是指導到位。近年來,xx鄉從提高人民調解隊伍業務素質入手,不斷加大了對調解人員的業務指導。成立了由分管領導、司法所所長、法律服務所主任和部分業務精通、調解經驗豐富的司法行政幹警和法律服務工作者參加的業務指導小組,定期組織村組幹部和調解人員進行調解業務培訓,每季度進行調解工作檢查督促,總結調解經驗,實行分類指導,幫助調解人員合情、合理、合法進行調解。

四是措施到位。XX年至今,xx鄉相繼出臺了一系列配套措施,以確保人民調解工作切實落到實處。如在選配調解主任時,要求把政治堅定、作風過硬,國中以上文化程度,具有一定的法律知識水平的優秀青年選為專職調解主任,調解主任要求人員要相對固定;我鄉強化調解主任管理制度,分別制定出臺了《xx鄉調解員、治保員管理辦法》和《xx鄉調解員、治保員管理辦法》,由鄉“創安”辦對調解員、治保員工作情況進行考核,對考核不稱職的調解員予以辭退,使人民調解工作逐步邁入規範化管理軌道。

五是監督到位。xx鄉在人民調解工作中自覺、積極、主動爭取和接受鄉人大、政協及有關部門的監督,除定期不定期向人大報告工作外,鄉人大經常組織人大代表對人民調解工作進行調研、監督和檢查,每年區政法委、區司法局都組織人員到我鄉對法治村建設和人民調解工作進行檢查和調研,各調研檢查組對取得的成績給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評價。鄉“創安”辦每年組織司法所、派出所等單位工作人員對各村調委會工作進行檢查考核,對工作優秀的調委會和個人進行獎勵,對工作流於形式、敷衍塞責的調委會和個人在全鄉進行通報,同時嚴肅追究村主要領導的責任,增強各調委會抓好調解工作的責任感和事業心。同時,為加強對人民調解工作的監督,今年又聘請了58位鄉人大代表和4位區政協委員為村人民調解委員會兼職調解員,參與人民調解工作,為我鄉順利開展人民調解工作提供了強有力的法制理論和組織保障,保證了我鄉人民調解工作的順利實施。

六是經費到位。強化監督檢查,嚴格責任追究,確保了人民調解工作的為了加強人民調解工作,充分調動村調解主任的工作積極性,xx鄉在鄉財政比較困難的情況下,將村調解主任的工資列入了鄉財政預算,村調解主任工資做到按月發放,實現了每個村的調解主任每月不低於300元的工資報酬。此外,鄉里撥出專項經費30000餘元,改善了村級調委會的辦公條件,真正把調處室建設成了“庭室”調處室,真正作到了“五有”“四落實”。加大對司法所、法律服務所的投入力度,在司法所建蓋辦公用房的基礎上,鄉黨委、政府無償劃撥建設用地442。205平方米,政府還將支援建設資金60000元,目前正在建設中。

(二)強化工作措施,促進人民調解工作健康發展

在加強人民調解工作的基礎上,xx鄉不斷加大了對人民調解工作的指導力度,先後建立了聯絡制度、培訓制度、矛盾排查和資訊反饋制度、疑難糾紛討論等制度,有效地推動了人民調解工作的開展。

一是建立聯絡制度。司法所和法律服務所的7位工作人員分別聯絡兩個調委會,規定每名聯絡人員每月到所聯絡的調委會開展工作不得少於1次,在指導業務工作的同時,積極開展指導人民調解工作,有效促進了人民調解工作的開展。

二是建立了培訓制度。為提高調解員、村“兩委”幹部的法律素質和業務水平,我鄉堅持每年組織調解員和村“兩委”幹部進行法制和業務培訓2次,由區司法局、司法所、法律服務所工作人員對他們進行培訓,使他們掌握調解工作的方法、技巧和途徑,由調解主任再對調解小組人員進行培訓,從而形成了指導人民調解工作的組織網路。

三是建立了矛盾糾紛排查和資訊反饋制度。將各村調解小組明確為兼職糾紛資訊員,對有矛盾激化苗頭或其他糾紛情況,由資訊員及時處理並向相關部門報告。

四是建立了疑難糾紛討論制度。在處理疑難糾紛,信訪案件時都要召開專題研究會,制定出切實可行的處理意見和處理方案按步驟進行調解。同時,我鄉每年對轄區內的矛盾糾紛都要開展集中排查與調處工作。通過我鄉的不懈努力,大多數糾紛被及時地化解在了萌芽狀態,從而確保了全鄉社會的穩定

(三)調解普法兩結合,標本兼治見效果

通過工作實踐,我鄉深刻地體會到,領導重視是做好人民調解工作的前提,建立健全人民調解組織機構是做好人民調解工作的保證,加強調解隊伍培訓,提高業務能力,是搞好人民調解工作的基礎,做好民間糾紛調解,及時化解人民內部矛盾,是做好人民調解工作的關鍵,但更深刻地認識到:調處已發生的矛盾和糾紛,調解工作只是治“標”,更重要的是治“本”工作,則要通過抓好公民的普法學習教育來提高公民學法、知法、用法、守法的自覺性,從而更加有效地避免或減少人民內部矛盾和糾紛的發生,因此,我鄉在開展好人民調解工作的同時,積極開展了普法教育工作:

一是從司法所、派出所幹警聘請了法制副校長,常年堅持到學校作法律知識講座,以案釋法,利用中國小生身邊的案例解釋法律,紮實開展“小手拉大手”活動,讓學生帶法回家向家長宣傳,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是利用多種形式進行法制宣傳。在每年法制宣傳月活動中,都由分管政法的鄉黨委副書記領頭,由司法所具體負責,成立活動領導小組,橫掛大幅橫額,張貼標語,開展法律諮詢,發放宣傳單、利用牆報、版板、廣播等形式,大力宣傳與群眾息息相關的法律知識。特別是宣傳土地承包法、婚姻法、交通法、治安管理處罰法等,有效提高了公民遵紀守法、依法辦事和誠信待人的意識,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農村矛盾糾紛、勞資糾紛的發生和群眾集體上訪,有效地維護了我鄉的社會穩定,促進了經濟和社會各項工作的協調發展。

(四)把握有利時機,及時化解矛盾

人民調解工作是一項艱苦細緻的工作,為將“調防結合,以防為主”工作方針落到實處,我鄉堅持每季度組織各村調解工作領導召開一次會議,及時做好各時期農村矛盾糾紛的排查工作,對排查出的糾紛苗頭,及時組織有關部門進行化解。對排查出或已發生的糾紛案情複雜且涉及人數較多的.,及時介入調解糾紛,使大量的糾紛化解在了基層,消除在萌芽狀態,有力的維護了社會穩定,切止去年,民間糾紛明顯減少,社會治安明顯好轉,深受上級部門和群眾的好評,為此,XX年新光村人民調解委員會被評為全省優秀人民調解委員會,XX年被評為全市“創安”工作先進集體。在調處矛盾糾紛時,我們做到了以下幾點:

一是將調查瞭解、做糾紛當事人的思想工作貫穿於調解始終。在具體糾紛的處理上,注重將調查瞭解、做糾紛當事人的思想工作貫穿於調解的全過程和各個調解階段,在調解糾紛前,要求調解員作好現場調查,廣泛聽取當地群眾的意見,靠前做雙方當事人的思想工作,避免矛盾激化等工作,適時組織調解,調解結束後,要作好回訪工作,進一步做好糾紛當事人的思想工作,促進雙方當事人和諧相處。

二是在調解過程中用好了“四心”。即對當事人“說服教育要耐心,觀察糾紛發展動態要細心,排憂解難要誠心,評說非要公心”。

三是充分利用“三情”做調解工作。注重利用親情、友情及人情,真正體現“以法服人、以理服人、以情感人”的工作思路,通過聘請駐地各級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參加調解外,還要聘請知名人士作為人民陪調員,充分發揮他們在當地德高望重的優勢參與調解,使家庭、鄰里糾紛通過以上途徑得到調解處理。

四是充分利用村幹部、基層調解人員和廣大人民群眾瞭解案情,樂於調和的有利因素以及節省當事人時間、節約車旅費為出發點,到糾紛地就地進行調解,調動了群眾的積極性,配合調委會搞好調解工作。

五是運用“調解十一法”,提高了調解成功率。近年來,在具體調解中,經過不斷探索,系統地總結出九種行之有效的調解方法,即思想教育、趁熱打鐵、聯合調處、典型調解、情法交融、褒揚激勵、析錯、冷處理、單獨談話、喚起舊情、輿論監督等十一種調解法,在具體糾紛中,我鄉注重在充分調查的基礎上,針對不同糾紛的實際及當事人的特點,綜合運用“十一種調解方法”有針對性地開展調解,取得了顯著的成效,使全鄉糾紛調解成功率達到了95%以上,有力的維護了社會的穩定。

總之,我鄉的人民調解工作在區委、區政府的領導下,在人大、政協的監督下,切實做到了“四有四突破”、“四管四強化”、“五抓五到位”,“四有”是有機構、有制度、有措施、有經費。“四突破”是從源頭上化解矛盾糾紛有突破,從建立“庭式”調處室上有突破,從創新機制上有突破,從解決調解員工資上有突破。業務管理方面真正做到了“四管四強化”,真抓實管,強化領導;齊抓共管,強化調處;自防自管,強化培訓;群防群管,強化教育。工作中做到了“五抓五到位”,抓教育宣傳到位,抓協調服務到位,抓機制管理到位,抓調處責任到位,抓督察落實到位,真正做到了“因地制宜、突出重點、夯實基礎、完善機制、加強管理、暢通渠道、上下聯動、形成合力”,為維護社會穩定、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的發展發揮了重要的保障作用。

三、存在的問題和不足

在新形勢下,我們清醒的認識到依法治國方略的實現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必須充分認識人民調解工作的長期性和艱鉅性,回顧近幾年的人民調解工作,我鄉的人民調解工作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得到了市、區有關部門的充分肯定,同樣也存在著不足,主要表現在:

一是調解員整體文化素質偏低,法律知識、業務知識有待於進一步提高。

二是人民調解工作發展不平衡,部分單位領導沒有從根本上重視人民調解工作,在工作中還存在著流於形式的現象。

三是經費不足,難以保障人民調解工作的需要。我鄉雖然已經將調解員工資列入財政預算,但從建立人民調解工作的“大調解”格局的實際來看,辦公經費明顯不足,難於開展多方位的調解工作和法制宣傳活動。

四、今後的工作打算

在今後的工作中,我們將按照市、區及有關部門的要求,堅持以法治村和新農村建設為契機,以司法所、創安辦、法律服務所、派出所、各調委會為陣地,以壯大調解隊伍,強化業務培訓、健全完善制度、改善辦公條件、強化工作措施為突破口,認真落實完成人民調解各項工作任務。以抓好人民調解工作為手段來促進全鄉社會的穩定,主要做好以下工作:

(一)建立制度,聯合互動。為使人民調解工作做到上下之間、部門之間協商運作、工作互動,我們將進一步討論制定《人民調解工作聯席會議制度》、《工作目標責任制度》等,通過制度規範運作,使部門工作與人民調解工作做到有機結合。

(二)明確任務、落實責任。人民調解工作聯席會議要每季度召開一次,主要任務是互相交流工作體會,總結經驗教訓,安排指導工作。建立聯絡制度,聯絡人要經常深入調委會,面對面的指導人民調解工作,提高調解法律效果和社會效果。在具體工作執行中,分別由黨政主要領導親自抓、分管領導重點抓、各村委會、各鄉直單位具體抓,明確任務,落實責任,從而實現依法行政工作和人民調解工作得到有序開展。

(三)強化培訓、抓好隊伍,進一步提高人民調解員素質。人民調解工作面臨一個最大的問題是人民調解隊伍整體素質不高,就目前來看,許多人民調解員的文化素質較低,法律文書製作不夠規範,掌握法律法規和政策水平偏低,還不能很好的運用法律法規和政策控制人民調解工作,調處工作業務技能不高,調解工作不能得心應手。所以,培養造就一支懂法律、懂政策,掌握調解工作程式和技能,並熱愛人民調解工作高素質的人民調解員隊伍,是擺在各級司法行政機關一項艱鉅而緊迫的任務,為此,我鄉將開展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1、把好入口關、選配好人員

人民調解員工作相對艱苦,人員不穩定、待遇偏低、工作環境較差,這就給用人帶來了諸多不利因素,所以我鄉嚴把用人關,在選人問題上,必須站在對黨和人民負責的高度去把好關口,本著廣攬賢才的精神,從規範管理,服務社會的大局出發,把那些有一定科學文化知識、有一定法律法規知識和政策水平、掌握一定的調解程式技能,並且熱愛調解工作的人選任到調解員隊伍中來。村、組的調解人員要由過去的資歷威望型向素質業務型轉變,條件允許的地方可選聘一些德高望重的離退休老警察、老司法、老法官、老檢察官到人民調解隊伍中來;也可選聘一些懂法律專業的老教師或畢業學生到人民調解委員會做兼職調解員,以此加強充實我們的調解員隊伍。

2、強化業務培訓、不斷提高調解員素質

強化業務培訓工作對人民調解隊伍建設顯得尤為重要,我鄉將加大力度開展培訓工作,培訓工作做到有組織、有計劃,力求做到內容有針對性,方法多樣性,並且做到集中培訓與鼓勵自學相結合,辦班培訓與以會代訓相結,;政策法律法規知識培訓與文化知識培訓相結合,專業知識培訓與社會實踐相結合。培訓之後要進行必要的相關法律法規政策和專業技能考試考核,合格者頒發證書持證上崗,以此來提高人民調解的素質。

3、嚴格自律、強化監督

人民調解組織是一個社會性、自律性、群眾性的組織,擔負著調解民間糾紛,防止矛盾激化,維護社會和諧穩定的重要職責,這就決定了它不是一個鬆散的民間組織,應是一個組織嚴密、嚴格自律、奉獻社會,誠信為民的群眾性組織,在今後的工作中,我們將嚴格進行管理,強化監督:

一是嚴格管理。為避免發展的盲目性、隨意性,我鄉將從政治上、業務上加強對人民調解工作的管理和指導,幫助建章立制,解決實際困難,協調好各方面關係,防止出現工作上的偏差,除了加強業務管理外,還要加強對人、財、物的管理,嚴格執行管理制度,責任落實到人。

二是強化監督和責任追究。我鄉將進一步建立和實行首問責任制、首辦責任制、服務承諾制、責任追究制。為了強化監督,我們在今年聘請了58位人大代表和4位政協委員作為義務調解員,除參加調解工作外,還對人民調解工作進行監督,對群眾反映強烈的問題及時進行報告,對不重視、沒有及時給群眾滿意答覆的責任人,根據責任追究制度予以處罰。

(四)政策扶持、保障經費,使人民調解持續健康發展。

穩定的社會治安環境,良好的寬鬆氛圍,是發展經濟的重要保障,人民調解工作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已經建立並完善了各項工作制度,積累了比較豐富的實踐經驗,但就人民調解工作的發展程序、經費保障和人員落實等方面仍然比較滯後,所以,我鄉將切實加強對人民調解工作的領導和指導,認真研究解決調解工作中存在的問題,為調解工作的順利開展和改革發展創造有利條件,關心人民調解員的疾苦,從政策措施、人力、物力和財力上給與支援,積極協調解決他們工作中的困難,大力表彰人民調解工作先進集體和個人,對工作突出的將及時給予獎勵和宣傳,激發他們的榮譽感和自豪感,從而使人民調解持續健康發展。

人民調解工作是一項長期而艱鉅的系統工程,我們將按照省、市、區的要求,進一步解放思想,開拓創新,加強領導,狠抓落實,使人民調解工作再上新的臺階,為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的發展營造和諧穩定的法治環境,為推進各民族的團結打下了基礎。

少數民族調研報告9

為了進一步加強少數民族發展專項資金管理,提高資金使用效益,優化財政服務質量,根據自治區民委《關於印發<自治區民委-20xx年少數民族發展資金專案督促檢查實施>的通知》檔案,我局聯合市民宗委組織開展少數民族發展資金使用管理情況專項檢查工作。

一、基本情況

(一)少數民族發展資金安排情況。

20xx年,上級下達和市本級安排的'少數民族專項資金290萬元。其中:國家少數民族發展資金155萬元,自治區補助少數民族發展資金100萬元,市本級安排少數民族地區補助經費35萬元。總共籌建專案28個,截至20xx年12月底,已建成投入使用的專案15個,在建專案9個,未動工專案4個。實現專案總投資537.69萬元,其中自籌資金225.59萬元,佔專案總投資的42%。

1.國家少數民族發展資金專案建設情況。國家少數民族發展資金155萬元,建設專案12個,截至20xx年12月底,已建成專案8個,在建專案4個,受益人口達2.6萬人,其中少數民族人口1.7萬人。其中:鄉村道路建設專案8個;建設村級文化活動中心建設專案2個,特色山寨建設工程專案2個。

2.自治區少數民族發展資金專案建設情況。自治區級少數民族發展資金100萬元,扶持專案建設9個,截至20xx年12月底,已建成專案3個,在建專案6個,實現專案總投資134.79萬元,受益人口1.38萬人。其中:鄉村道路建設專案6個;扶持村級文化中心建設專案2個;鄉村國小道路硬化專案1個。

3.市本級少數發展資金補助專案建設情況。市本級安排少數民族發展資金35萬元,扶持建設專案7個,修建村屯道路3條,共2.6公里;建設村屯文化活動中心3個,面積700平方米;修建飲水工程1個,容水100立方米,水管長度1000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