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工作報告>

扶貧工作調研報告

工作報告 閱讀(1.21W)

篇一:關於在扶貧工作中促進就業困難人員就業的調研與思考

扶貧工作調研報告

解決就業困難人員的就業問題是當前扶貧開發部門面臨的一項重要工作,這不僅是扶貧開發部門需要重點關注和解決的民生問題,也是涉及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促進社會和諧的重大問題。近期,我們就此進行了調查研究,作出了一些思考。

一、主要舉措及成效

近年來,在縣委、政府的高度重視下,就業工作得到了各鄉鎮政府和相關職能部門的密切配合和大力支援。我們認真貫徹落實中央、省、市一系列積極的就業政策,建立再就業工作目標責任制,大力實施再就業援助行動,有力促進了就業困難群體的就業再就業。20xx年元至11月,我縣城鎮新增就業5130人,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3165人,幫助城鎮困難就業物件上崗就業320人,農村貧困家庭就業援助835人,再就業工作取得顯著成效。

1、強化了組織領導。縣裡成立了以政府主要領導為組長,相關部門主要負責人蔘加的就業再就業工作領導小組,加強對全縣就業再就業工作的領導和協調。每年,以政府發文的方式將就業再就業各項工作任務分解到各鄉鎮和相關單位,納入政府年終目標考核重要內容,實行嚴格的目標責任制。政府督查室定期組織檢查,下發督查通報,對工作開展不力、完成任務進度緩慢的,予以通報批評。扶貧開發部門實行了月報表制度,一月一排程,確保了全年目標任務的完成。

2、開展了調查摸底。依託鄉鎮、社群扶貧開發部門,對轄區內所有下崗失業人員、就業困難物件和零就業家庭進行了摸底調查和入戶家訪。建立了下崗失業人員、就業困難物件和零就業家庭臺帳,做到了情況明、底子清、人員實。集

中進行了就一輪就業政策的宣傳,使轄區內每個失業人員都清楚就業援助的物件、範圍、認定標準和可享受的扶持政策,做到就業援助政策家喻戶曉、人人皆知。

3、組織了專項行動。組織開展了以“送政策、送崗位、送技能、送服務”四送活動為主題的專項援助行動,針對就業困難物件的實際需求,開展“一對一”的就業幫扶活動,免費提供就業指導和職業介紹。縣人力資源市場建立了月招聘制度。2010年,在楚江、蒙泉、三聖等鄉鎮舉辦現場招聘會11場,為廣大求職者提供就業崗位萬餘個,讓數千名下崗失業人員、返鄉農民工實現了與崗位的順利對接。

4、落實了優惠政策。積極落實各項再就業優惠政策,重點是“雨露計劃”培訓、落實社會保險補貼、崗位補貼、職業介紹補貼、職業培訓補貼、技能鑑定補貼等政策補貼資金。2010年,共兌現各項補貼資金1060萬元,6000餘名下崗再就業人員從中受益。對吸納下崗失業人員就業的企業,積極協調稅務等部門實行稅費減免,鼓勵企業吸納下崗失業人員,擴大就業容量,穩定就業崗位。

二、存在問題及原因

目前在我縣,就業的總量性矛盾已不明顯。但困難群體就業難,“有事沒人幹”和“有人沒事幹”的結構性矛盾比較尖銳。經過調研分析,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思想認識與現實需要的矛盾。目前,全縣累計發放的《再就業優惠證》和《就業失業登記證》15000餘個,這其中,還有極少數就業困難物件和就業願望不強烈的物件沒有再就業,或就業質量不高、就業不穩定。就業是民生之本,事關群眾的切身利益。而從相關部門來看,少數單位對就業工作還存在認識不高、重視不夠的現象,經費投入不足,沒有真正把促進就業擺在民生之本的高度來看待;從就業困難群體來看,大部分就業觀念陳舊,存在依靠政府、依戀鐵飯碗,重國有、輕民營,小事不願做、大事做不來,寧可失業也不願從事髒、苦、累工作的陳舊觀念和惰性心理;從用人單位來看,一些企業招用人員時,沒有根據自身崗位需求合理確定招聘條件,要求高學歷、設定年齡限制,一定程度上也制約了下崗失業人員等就業困難群體實現就業。

2、主觀期望與就業待遇的矛盾。據調查,我縣在超市、酒店、餐飲等服務行業工作的工資水平一般在600-800元之間。由於經濟發展、物價上漲等因素,這樣的工資水平與下崗再就業人員的期望值相差過大,缺乏吸引力。同時,一些用人單位對勞動保障法律法規某些條款存在誤讀甚至有意規避,用工不規範,拖欠、剋扣工資,不按規定為職工繳納社會保險費,也是造成職工流動性過大,下崗再就業人員難以穩定就業的原因之一。

3、能力素質與崗位要求的矛盾。大部分就業困難物件年齡偏大,文化程度較低,接受職業技能培訓時間短,專業性不強,技能單一,就業能力較弱,難以滿足企業用工需求。而一些企業崗位要求較高,要求具備某一方面的專業技能,要求具備一定的工作經驗,使得就業困難人員望而卻步,導致出現了有剩餘人員缺就業崗位、有就業崗位缺適用人才的“兩缺”結構性矛盾。

三、工作對策及建議

解決好群眾的就業問題,尤其是困難群體的就業再就業問題,事關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大局,事關和諧石門的建設。一定要始終堅持“就業優先”的戰略,全面貫徹“政府促進就業,市場調節就業,勞動者自主擇業”的方針,嚴格落實《就業促進法》等一系列促進就業的法律法規,促進我縣就業困難群體穩定就業、平等就業。

1、高度重視促進就業工作。促進就業是當前解決民生問題的首要任務,對於維護我縣發展穩定的大局,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意義重大。要充分認識就業是民生之本,將就業和再就業工作作為一項長期的戰略任務和政治任務來抓,納入經濟社會發展全域性規劃,納入政府目標考核重要內容,進一步強化各鄉鎮政府在促進就業工作中的領導責任,從經費上加大投入,從人員上重點考慮,夯實工作平臺,打牢工作基礎。各相關部門領導要把促進就業工作放在心上,拿在手上,體現在行動上,形成全社會共同參與、齊抓共管的局面。

2、切實加大輿論宣傳力度。相關職能部門、新聞媒體要進一步落實和完善促進就業政策的宣傳,引導企業適度轉變用人觀念,適當放寬招工條件;引導就業困難人員正確轉變擇業觀念,自覺調整就業期望,改變“等、靠、要”的依賴思想,樹立積極的就業觀,擺正心態,自立自強;要大力宣傳一批再就業典型,挖掘一些鮮活事例,樹立一些可學可追的榜樣,從而在全社會形成人人關心就業、支援就業的氛圍。

3、大力推進職業技能培訓。要按照“市場所需、培訓對路”的要求,將下崗失業人員、城鎮零就業和農村零轉移家庭人員等各類就業困難群體都納入培訓範疇,有組織、有步驟地推進培訓計劃實施,擴大扶貧培訓範圍,實現城鄉各類就業困難人員技能培訓的全覆蓋。著眼於化解結構性就業矛盾,著眼於企業用人要求,堅持培訓與就業相結合。科學設定培訓內容,充實培訓專案,增強培訓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4、用足就業扶持優惠政策。全面落實稅費減免、崗位補貼、小額擔保貸款、社會保險補貼、職業培訓補貼、技能鑑定補貼、職業介紹補貼、就業援助等再就業扶持政策,真正把各項優惠政策轉化為促進困難群體就業的內在動力。通過落實稅費減免、崗位補貼政策,激發企業招用下崗失業人員和“4050”等困難就業人員的積極性;通過落實小額擔保貸款和財政貼息政策,解決下崗失業人員創業融資問題;通過落實社會保險補貼政策,減輕就業困難群體的經濟負擔,實現穩定就業;通過落實職業培訓補貼、技能鑑定補貼政策,讓就業困難物件真正學得一技之長,提升就業能力。

5、著重開展就業援助行動。要進一步健全就業援助制度,完善各項就業扶持政策措施,堅持以城鎮“零就業”家庭和農村“零轉移”家庭人員、“4050”人員、殘疾人等困難群體以及城鄉退伍士兵為就業援助重點,實行臺帳式“動態消零”管理。具體來講,可以採取“五個一批”的辦法來解決,即:穩定公益性崗位,安置一批;向機關事業單位下達任務,幫扶一批;動員企業捐助崗位,吸納一批;發揮職業介紹機構和社群服務平臺的作用,市場就業一批;加大信貨扶持力度,自謀職業一批。通過多種途徑,切實解決就業困難群體的就業問題。

6、提升公共就業服務能力。進一步提升人力資源市場服務功能。加強基層勞動保障平臺建設,加大經費投入,完善工作設施,建立起覆蓋城鄉的縣、鄉鎮、社群(村)三級就業服務工作平臺,為城鎮下崗失業人員、困難家庭大中專院校畢業生等提供就(失)業登記、職業指導、政策諮詢、職業介紹、職業培訓、就業援助、勞動保障事務代理等“一站式”服務,對就業困難人員優先實施免費的職業指導和職業介紹,幫助其確定適合自身實際的職業定位,儘快實現就業。通過定期分析和釋出就業崗位,努力疏通就業崗位供求資訊傳播渠道,為就業困難群體提供方便快捷的資訊服務來提高服務效率和質量。

作者單位:常德市扶貧辦

篇二:扶貧工作調研報告

扶貧開發工作是促進農業增產,加快農村改革,實現農民致富的有效途徑,為進一步掌握扶貧開發工作進展情況,瞭解扶貧開發工作中的難點和問題,緊緊瞄準貧困人口,以“減少貧困、縮小差距、增加收入、構建和諧”為目標,以“整村推進、連片扶貧開發”為抓手,以改善貧困地區的生產生活條件為中心,以增加貧困群眾收入為重點,積極拓寬扶貧資金籌集渠道,不斷加大扶貧開發工作力度和投入力度,創新扶貧開發機制,提高扶貧開發水平,增強貧困物件的自我發展能力,探索與**縣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的扶貧工作新模式,紮實推進創新創業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一些不足,現就對全縣扶貧開發進行的調研情況形成報告如下。

一、 基本情況。

**縣地處**邊界,下轄十個鄉鎮,總面積728 平方公里,境內以山地丘陵為主,約佔總面積的80%,全縣總人口52萬,其中:農村人口46萬多人,佔總人口的88.5%,有19個貧困村,全縣現有人均收入低於2763元貧困戶12264人,通過調查分析,致貧的原因:1、因家庭勞動力缺少致貧的3820人;2、因遭受嚴重自然災害致貧的1160人;3、因孤寡殘、五保需社會保障致貧4225人;4、其他原因致貧3059人。

二、扶貧開發工作取得的成效。

(一)、以改善貧困村生產生活條件,穩步推進整村推進專案實施。

20xx年度上級扶持我縣19個貧困村整村推進財政扶貧資金310萬元,安排扶貧計劃專案38個,通過專案的實施,新建水泥公路24條32公里;水利設施4條1350米;綠化、亮化工程1處;文化活動廣場9處。近幾年來,在上級扶貧部門的大力扶持下,通過鄉、村廣大黨員和群眾的努力,全縣19個貧困村的基礎設施建設得到了明顯改善,村容村貌整治力度得到了進一步完善,極大的方便了廣大群眾出行。隨著周圍環境的不斷美化,人們的生活習慣也在悄悄改變。部分村子安上了路燈,鋪上了水泥路,鄰里之間和睦相處,休閒娛樂文明適度,社會環境穩定和諧的新景象,使廣大幹群對全面小康目標的實現充滿了信心。

(二)、以促進生產發展,全力推進產業扶持。

今年是產業扶持第一年開始,上級下達產業扶持資金380萬元,我縣19個扶貧村以主導產業建設和貧困戶增收幫扶工作作為重點,力求通過整村推進,使各村級主導產業有較大發展,大部分貧困戶都能具備脫貧的能力。通過反覆調查,深入研究,結合各村實際,幫助全縣19個貧困村制定主導產業基地建設目標任務計劃,使19個貧困村在整村推進中進一步突出重點、明確建設任務,同時,也解決了以往各重點村在整村推進中發展主導產業專案建設的難題。

(三)、以增加貧困農民收入為中心,提高貧困人口的綜合素質和就業、創業能力。

為了做好“雨露計劃”培訓轉移工作,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作為一項重要的民生工程來抓,同時,我辦領導班子深入基地調研檢查指導培訓工作,要求有關部門對培訓輸出學員家庭遇到的困難結對幫扶,為輸出人員創造良好的外出的環境 。今年我縣完成“雨露計劃”培訓共210人,下撥資金19.8萬元,其中職業教育培訓80人,撥付資金12萬元,轉移就業培訓130人,撥付資金7.8萬元,全部通過“一卡通”直接發放到貧困物件手中,轉移就業率達100 %,有效的增強了貧困群眾的就業能力,增加了收入,提高了貧困群眾的生活水平。

(四)、以改善農民的居住環境為重點,確保移民搬遷的政策落實。

扶貧移民搬遷工作是一項民生工程,涉及面廣,必須由政府主導,組織各方面力量參與實施。因此,縣委縣政府專題研究了扶貧移民搬遷工作,要求有關鄉鎮及部門要明確任務、加強領導、強化措施,找準工作著力點,同時要求縣級相應資金配套到位,確保全縣扶貧移民搬遷工作強力推進,並以縣政府名義下發了扶貧移民搬遷工作方案,成立了以縣政府分管領導為組長的領導組。

20xx年省下達我縣扶貧移民搬遷任務598人,通過鄉、村、組層層把關摸底,在充分尊重移民物件的意願下,全部進行集中安置,移民集中安置點建設堅持“五統一分”。即:統一規劃、統一設計、統一基礎設施建設、統一資金管理、統一竣工驗收,確定在長平鄉淡塘村“工業園安置點”,安置點主體工程已封頂,配套基礎設施

建設已經全面起動,全縣108戶598人已簽訂協議搬遷入住。

三、主要做法和經驗

(一)加強組織領導,營造全縣上下齊抓共管的濃厚氛圍。一是成立扶貧開發領導小組,加強對全縣扶貧工作的組織領導。細化分解扶貧開發任務,將責任落實到鄉鎮和幫扶部門,確定黨政一把手負責制,將扶貧工作納入全縣年度綜合目標考評體系,加強檢查,嚴格獎懲,確保完成各階段扶貧工作目標任務。二是對照整村推進開發目標,通過重點突破,示範建設,圓滿完成了 “整村推進”貧困村建設任務。三是切實加強貧困地區農村基層組織建設,啟動貧困村幹部培訓工程,不斷增強貧困村班子的整體戰鬥力和扶貧開發能力。四是結合黨的群眾路線等活動,組織開展一系列訪貧問苦活動,進一步增強全縣各級各部門、機關幹部關心扶貧、支援扶貧、參與扶貧的主動性,並且每年年終歲末,縣委縣政府領導開展了走訪慰問活動,走訪低保、五保戶,優撫物件,受災群眾,幫助他們找資金,找政策,找出路,在全縣範圍內形成講扶貧、議扶貧、幹扶貧的良好氛圍。

(二)堅持以基礎設施建設為重點,大力改善貧困地區生產生活條件。以貧困村村屯道路,人飲、通電、貧困戶住房改造等工程建設為重點,幫助貧困群眾解決“行路難、飲水難、用電難、生存難”等實際問題,為消除貧困地區自然條件障礙,奠定發展基礎創造出良好條件。

(三)堅持以貧困村產業培育為支撐,著力解決貧困農民增收問題。因地制宜選準發展專案。將產業開發與貧困地區的自然資源優勢緊密結合,選準果品、蔬菜等特色經濟產業作為優勢產業,實行片區開發,綜合佈局。

(四)堅持以提高貧困群眾基本素質為根本,大力實施智力扶貧。一是積極開展扶貧方針政策宣傳,引導貧困群眾樹立法紀意識、市場意識和自我發展脫貧的信心,主動參與、主動發展,依靠自身力量脫貧致富。二是實施科技扶貧工程,大力開展農村實用技術培訓,普及農業科普知識,推廣農業新成果、新方法,努力增強貧困群眾就地創業、自主脫貧能力。三是實施勞動力轉移培訓工程,抓好貧困勞動力的轉移技能培訓,增強貧困群眾的基本務工技能,拓展就業門路。

(五)落實專案資金監管措施,提高專案資金使用效益。嚴格執行專案資金管理責任制,使用報批制、公示公告制、專戶核算制、縣級報賬制、監督審計制等“六項制度”。

四、存在的問題和困難

我縣扶貧工作取得一定的成績,但離摘掉國家級扶貧開發工作重點村的帽子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在新形勢下,扶貧開發面臨以下問題和困難:

(一)扶貧形勢依然嚴峻。通過扶貧整村推進後,我縣貧困現象呈現出新的特徵。一是剩餘貧困人口大多居住分散,其居住條件很差,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極弱。二是這部分貧困群體大部分文化程度偏低,在國家實施低保政策後,儘管這部分人溫飽已得到解決,但現金收入較少,生活質量不高。三是貧困群體弱勢地位十分突出。由於城鄉二元結構導致農民整體收入遠遠低於城鎮,而貧困群體的收入更不能與城鎮收入相比,在長期的貧困狀態下,其思維方式更加保守,心理素質極其脆弱,容易滿足現狀,不思進取,“等、靠、要”思想嚴重。因此必須對這部分人實施全方位的扶持,給予更多的支援和關心。四是貧困物件綜合素質低,接受新思想,掌握新技術難度大,脫貧致富能力低。五是現階段扶貧政策及力度在不斷加大,而資金的投入嚴重不足。

(二)貧困人口致貧和返貧因素依然存在。由於農業生產的自然風險、市場風險始終存在,農村公共服務體系、社會保障體系尚不夠健全,群眾因災、因病等致貧、返貧現象時有發生,建立扶貧開發長效機制的任務十分緊迫。

(三)是財政扶貧資金投入嚴重不足。重點村所要解決的問題多,面很廣,所需的財力很大。幾乎所有的重點村修幾條水泥街道,就需要好幾十萬元,財政扶貧資金本身都不夠用,還要群眾自籌幾萬元,才能完成專案建設任務,自籌資金佔所有資金的比例一般在20%—50%之間,有的村因居住的很分散,由幾個自然村組成,工程量很大,所需資金就加大很多,自籌資金量和財政資金量投入幾乎是1比1,甚至更多,造成貧困村自籌資金的籌措難度很大,工作極其難做。加之扶貧開發主要任務是解決貧困村群眾的行路難、吃水難等影響群眾生產生活的困難,主要面向全村群眾,對於絕對貧困戶沒有扶持資金。

五、對今後扶貧開發工作的意見和建議

面對困難和問題,今後要加快扶貧開發程序,我們必須理清思路,創新工作方法,完善工作管理機制,努力提高扶貧資金使用效益對今後扶貧開發工作提出以下意見和建議:

(一)繼續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力度。要抓住編制“十三五”規劃的有利契機,以道路、供水、環境整治等為主要內容,按照長遠規劃,分步實施,適度超前的思路高起點做貧困村扶貧開發整體規劃,統籌安排教育、衛生、文化等農村公共設施建設,這就需要各部門通力配合,利用本地優勢資源,想盡千方百計向上爭取資金,通過整合各部門資金來加大力度,重點解決好貧困村行路、飲水、衛生、移民等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基礎性建設,切實改善群眾的生產和生活條件。

(二)進一步開發壯大特色產業。要充分利用本地優勢,堅持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寓生態建設於資源開發中,大力發展內容豐富的綠色產業。加大力度招商引資,積極樹立“要我做為我要做,給物不如給專案”的理念,變救濟式扶貧為開放式扶貧。以“築巢引鳳”的開放心態,把企業引進來,把扶貧戶、扶貧資金與企業有機地結合起來,制定更加優惠的政策激勵措施,讓企業得以突破發展,最終實現“特色產業做大、優勢產業做強、貧困群眾致富”的目標。

(三)積極創新扶貧開發機制。在具體工作中要創新並做到七個方面的結合:一是扶貧專案的確定要與貧困群眾的利益相結合;二是選定貧困物件要與低保政策相結合;三是整村推進要與新農村建設相結合;四是政府引導與群眾積極參與相結合;五是專案整合與資金整合相結合;六是專案建設與職能部門和社會監督相結合。

篇三:關於我省扶貧開發工作情況的調研報告

關於我省扶貧開發工作情況的調研報告 2010年是“十一五”規劃的收官之年,也是《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01-2010年)》全面完成之年。為了解“十一五”時期我省在緩解和消除農村貧困方面取得的成效,推動我省新階段的.扶貧開發工作,省人大農委組織開展了我省扶貧開發工作情況專題調研。12月上旬,省人大農委召開扶貧開發工作情況座談會,聽取省扶貧和移民辦、省發改委、省財政廳、省民宗局等部門有關情況彙報,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姚亞平出席會議並講話。隨後,調研組赴吉安、贛州市以及所轄的吉安、遂川、尋烏和安遠縣等市縣開展實地調研,通過聽取彙報、召開座談會、實地考察扶貧專案、走訪貧困農戶等方式,瞭解我省扶貧開發工作所取得的成績、經驗和存在的問題,聽取當地幹部群眾對進一步做好扶貧開發工作的意見和建議。通過調研,感受到我省扶貧開發工作取得了顯著成績,探索出不少好的做法和經驗;各級政府和幹部群眾對扶貧開發充滿信心,對中央加大扶貧力度、實施新十年扶貧開發工作充滿期待。現將調研主要情況報告如下:

一、我省扶貧開發的主要做法與成效

我省現有21個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563個扶貧開發工作重點鄉。在黨中央、國務院的正確領導和科學部署下,我省各級黨委、政府高度重視扶貧開發工作,堅持開發式扶貧方針,開展以整村推進扶貧開發為主體,以產業扶貧和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為兩翼的扶貧攻堅工作,同時自籌資金開展庫區、深山區和地質災害頻發區的移民搬遷扶貧工作,農村扶貧開發各項工作取得了新的突出成績。全省農村低收入人口從2005年的211萬人,減少到2009年的86萬人,貧困發生率從6.4%下降到2.55%;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的農民人均純收入從2005年的1561元,上升到2009年的2660元,年均增長14.25%,超過全省平均增長速度。

(一)堅持開發式扶貧,貧困地區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加強。各級政府及有關部門堅定不移地貫徹開發式扶貧的方針,用發展的方式解決貧困問題,大力扶持貧困地區加強水利、交通、人畜飲水等基礎設施建設和生態環境建設,改善生產生活條件,增強“造血”功能,為貧困地區經濟發展和農民創業致富構築良好平臺。“十一五”期間,全省共投入財政扶貧資金27.9億元,用於改善貧困村的基礎設施條件,其中硬化通村公路1.6萬公里,通組公路0.8萬公里,解決近75萬人的飲水困難問題,貧困地區共新增改善灌溉面積100.4萬畝,建設基本農田3.3萬畝,治理小流域面積136平方公里,修建學校27.8萬平方米,衛生院1461所。

(二)實施整村推進,重點貧困村基本生產生活條件明顯改善。我省以3069個重點貧困村為單元,實施“整村推進扶貧開發”計劃,每個重點貧困村五年安排財政扶貧資金50萬元,安排一個單位定點扶貧。採取引入參與式扶貧的方式,引導貧困群眾樹立“自己的家園自己建、自己的家業自己創、有困難政府社會幫”的理念,以制訂和實施村級扶貧規劃為平臺,讓貧困群眾參與扶貧專案的決策、實施和監督。扶貧資金直接下到村,由村民提出專案,自己管好用好資金,充分調動貧困群眾參與扶貧開發的熱情,收到了比較明顯的效果。同時,把整村推進與新農村建設相結合,在全省重點村篩選了100個村作為典型示範村,探索貧困地區新農村建設的路子和經驗。“十一五”期間,吉安市共投入財政扶貧資金2.42億元,對全市597個扶貧開發工作重點村實施整村推進扶貧,實施專案7118個,極大改善了重點貧困村的生產生活條件,基本實現了“走平坦路、喝乾淨水、上衛生廁、用潔淨能源”的目標。2009年,全省扶貧重點村人均收入達到2357元。

(三)強化產業扶貧,貧困群眾收入和生活水平明顯提高。根據我省資源優勢和農業發展現狀,引導扶持貧困戶發展糧油、蔬菜、水果、家畜、家禽、油茶等產業,建立科技扶貧示範點,推廣農村實用技術,完善扶貧產業基地基礎設施,扶持扶貧龍頭企業發展壯大,促進農業增效,帶動農民增收,加快貧困戶脫貧步伐。“十一五”期間,全省投入產業開發扶貧資金2.5億元,大力發展特色優勢產業,覆蓋範圍內的貧困農戶戶均增收2000元。尋烏縣扶貧重點村新增果園面積3萬畝,實現人均果業增收960元以上;安遠縣重點貧困村中有40%的農戶發展臍橙、西甜瓜等致富產業,產業扶貧覆蓋全縣80%以上的貧困人口。

(四)加強技術培訓,貧困群眾自我發展能力不斷提高。堅持扶貧與扶智並重,把提高貧困地區群眾的綜合素質擺在重要位置,大力實施“雨露計劃”,推進扶貧培訓和貧困勞動力轉移就業。通過“培訓+基地+轉移”的形式,開展訂單培訓,不斷完善培訓體系。全省“雨露計劃”不僅為貧困戶脫貧致富提供了有效途徑,而且培育了一批優勢專業和勞務品牌。如贛江職業技術學校的農技專業、南昌女子職業學校的茶藝專業等;“吉安菜農”、“鄱陽縫紉工”、“宜春焊工”、“贛州鐵路乘務員”和“資溪麵包製作”等已成全國知名品牌。“十一五”期間,全省投入財政扶貧資金1.1億元,用於開展貧困地區勞動力轉移就業技能培訓和農村實用技術培訓,共培訓人員26.7萬人次,其中轉移就業25.6萬人;貧困戶青壯年勞動力經過培訓就業後,人月均收入由2005年的500元,上升到2009年的1200元。

(五)加快移民搬遷,生存條件惡劣地區貧困群眾的生存環境顯著改善。按照“整體搬得出、長期穩得住、逐步富得起”的要求,對身處庫區、深山區、地質災害頻發區的群眾實施移民搬遷扶貧,從根本上解決不適合居住地區貧困人口的生存與發展問題。將移民扶貧與小城鎮建設、新農村建設和生態建設緊密結合起來,高標準規劃,高起點建設,加快移民集中安置點“五通”(通水、通電、通路、通電話、通有線電視)、“四化”(路面硬化、社群綠化、路燈亮化、環境美化)步伐,並注重做好移民戶的後續服務與管理工作。“十一五”期間,全省投入財政扶貧資金8.3億元,共搬遷困難群眾25萬多人,興建2262個搬遷集中安置點。遂川縣搬遷移民7357戶33490人;吉安縣搬遷移民2844戶12937人,興建移民集中安置點89個,集中安置移民2276戶10174人。

(六)堅持社會參與,扶貧開發合力不斷增強。在進一步強化扶貧開發政府主導的基礎上,充分發揮社會主義扶貧開發工作的優勢和特點,積極組織和調動社會各界以多種形式參與貧困地區的建設和發展。實行省、市、縣領導扶貧聯絡點制度,深入開展黨員幹部結對幫扶貧困戶活動,開展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定點扶貧工作,深化非公有制經濟參與扶貧和大學生“三支一扶”等工作,進一步營造了“大扶貧”的氛圍。“十一五”期間,全省單位定點扶貧、黨員幹部包戶扶貧、企業扶貧、非政府組織捐贈等各種社會扶貧資金總計達20.38億元。吉安市共有182個非公有制企業參與扶貧,捐贈資金1800多萬元,受益村354個;贛州市各級領導幹部結對幫扶貧困戶1.5萬多戶,幫扶資金3878.37萬元。

二、我省扶貧開發工作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

“十一五”時期,我省扶貧開發工作雖然取得了顯著成效,但與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要求相比,面臨的困難還比較多,脫貧致富的任務還十分艱鉅。

(一)貧困面依然較大,扶貧成本逐步提高。根據2008年國家扶貧標準人均年純收入1196元測算,我省農村貧困人口還有86.49萬人。現有的貧困人口大多數分佈在自然條件惡劣的深山區、庫區、地質災害頻發區以及少數民族地區,居住分散,基礎設施落後,自然、經濟資源相對匱乏,要使這部分人擺脫貧困,成本將比以往更高。

(二)貧困群體自我發展能力差。貧困群眾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綜合素質不高,思想觀念落後,存在“等、靠、要”的思想,經濟活動單一,“家底薄、財源少”,生產經營能力較低,在激烈的市場經濟自由競爭體制下,抵禦風險和自我發展能力脆弱的問題依然比較突出。

(三)農民致貧返貧因素呈現多元化。扶貧開發使一部分人解決了溫飽問題,但鞏固溫飽問題的任務還相當艱鉅。自然災害、市場風險、因病或就學等致貧、返貧因素交織在一起,成為貧困農戶的經常性威脅。社會性、政策性致貧因素仍在不斷增加,如實施工程移民、建設用地、生態保護和資源開發等專案,以及農產品價格下降都可能產生新的貧困群體,增加扶貧工作的不確定性。僅2010年特大洪澇災害就造成全省248.72萬人返貧。

(四)扶貧開發工作與農村其它建設專案缺乏有效銜接,社會幫扶體系還未完全形成。由於缺乏有效制度和工作機制的保障,扶貧開發實際工作中存在著單打一的現象。工作聯絡、專案對接、資金整合相互之間缺乏有效銜接。貧困地區的道路交通、農田水利、人畜飲水以及其它社會事業的建設專案,時常出現各搞各的規劃,各確定各的專案,各下達各的資金,往往造成有的專案幾家單位扶持,而有的專案又無人扶持的現象。部分行業、部門和單位對扶貧開發的思想認識、重視程度和工作力度不同,實際效果差異性也較大。

(五)貧困群體對扶貧的主觀標準開始發生變化。農民由於收入水平和消費能力增長,與外界的資訊溝通不斷加強,對社群環境、生活質量、社會公平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希望能夠享受到同等的生存發展條件,對扶貧開發工作有了更高的期望。

三、幾點建議

2011年是實施“十二五”規劃的開局之年,國家將扶貧標準調整為人均年純收入1500元,比2008年確定的1196元的標準提高了25%。受此影響,我省貧困人口總數將比2010年有所增加,貧困面將有所擴大,貧困發生率也將有所提升,扶貧開發攻堅任務十分艱鉅。做好全省“十二五”時期扶貧開發工作,要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以人為本,注重改善民生,完善扶貧戰略、政策體系和工作機制,提高扶貧工作成效,促進貧困地區加快發展、跨越發展。

(一)進一步提高對扶貧工作重要性、長期性、艱鉅性的認識,強化政府主導,加大攻堅力度。扶貧開發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具體體現,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一項重要任務,關係到社會穩定和國家長治久安,對確保貧困地區人民群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具有重大意義。“十二五”時期是我省新一輪扶貧開發攻堅的關鍵階段,各級政府及有關部門要充分認識打好新一輪扶貧開發攻堅戰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把扶貧開發工作放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總體目標中認真謀劃,擺在統籌城鄉、區域和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根本要求上通盤考慮。充分發揮政治優勢,進一步強化黨委領導、政府主導,改進和優化政策扶持機制、工作執行機制和社會幫扶機制,創新完善扶貧方式,將扶貧開發工作列入民生工程,建立定期督查機制和合理的考評體系,確保“十二五”扶貧規劃的順利實現。

(二)科學制定我省2011-2020年扶貧開發綱要和“十二五”扶貧開發規劃。按照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總體要求和國家2011-2020年扶貧開發綱要、“十二五”扶貧開發規劃的具體部署,緊密結合我省實際,科學制定我省未來十年扶貧開發《綱要》和“十二五”扶貧開發規劃,並制定好具體的分年度實施計劃。在編制新一輪扶貧規劃中,要把儘快穩定解決溫飽並實現脫貧致富作為首要任務,把強化基礎設施建設和培養特色優勢產業作為重要支撐,把加快貧困地區社會事業發展作為重要內容,把提高貧困群眾自我發展能力作為主攻方向。堅持統籌兼顧、突出戰略重點,繼續加強對革命老區的扶持,不斷加大鄱陽湖區域的投入,服務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建設。

(三)健全完善扶貧開發投入正常增長機制。堅持“政府主導、社會參與、自力更生、開發扶貧”的方針,以政府投入為引導,動員企業、農民、社會其他力量千方百計增加扶貧開發投入。省級財政要加大扶貧資金投入,每年新增扶貧資金增幅應高於財政支出增幅,並通過財政貼息、專案補助、以獎代補等手段,引導全社會增加扶貧投入。省扶貧開發工作領導小組成員單位要加大行業扶貧資金籌集力度,將專案資金向貧困地區傾斜、向貧困人口集中地延伸,特別要向邊遠、少數民族、貧困地區特殊困難群體覆蓋。適當提高移民扶貧補助標準。加大信貸扶貧力度,增加扶貧貸款貼息資金,用於貧困地區產業化扶貧龍頭企業發展;加大小額貸款發放力度,積極穩妥推進貧困村互助資金試點,切實幫助貧困農戶解決發展生產籌資難的問題;鼓勵在貧困地區開展村鎮銀行、小額貸款公司以及新型農業保險試點。

(四)突出抓好產業化扶貧。把培育發展主導產業作為整體脫貧的主渠道,調整優化貧困地區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大力扶持貧困地區因地制宜發展具有區域特色和比較優勢的主導產業。幫助貧困鄉村、貧困農戶按照市場需求和發展趨勢,合理開發當地資源,逐步形成“一村一品、一鄉一業”的產業發展格局。把一村一戶的特色小產業與區域性的特色支柱產業結合起來,提高產業關聯度,建立農民增收的穩定來源。加大扶持力度,建設一批優質農產品生產示範基地,扶持發展比較優勢突出、市場空間大、與基地農戶銜接緊密、能拉動農民增收的農業龍頭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

(五)大力實施集中連片開發。打破區域界限,強化集中連片開發,整合一切可以利用的資源和優勢,集中人力、物力、財力投入,形成合力攻堅,一個片區一個片區的加以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