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工作報告>

關於山地特色新型城鎮化建設情況調研報告範文

工作報告 閱讀(3.05W)

實施城鎮化帶動戰略,走有特色、集約型、多樣化的山地特色新型城鎮化道路是省委、省政府結合我省實際,作出的一項重大戰略部署。為認真貫徹省委、省政府的決策精神,切實推動我省山地特色新型城鎮化建設的可持續性發展,6月4-24日,省政協提案委員會邀請省發展改革委、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等部門有關同志組成調研組,由省政協副主席、黨組副書記陳海峰同志帶隊,赴我省XX市、黔東南州部分縣(市、特區)就貴州山地特色新型城鎮化建設情況開展專題調研,現將有關情況報告如下:

關於山地特色新型城鎮化建設情況調研報告範文

一、基本情況

調研組採取實地考察、聽取介紹、座談交流等方式,先後到黔東南州XX市、XX縣、XX縣、XX縣,XX市XX區、XX縣等地對我省山地特色新型城鎮化建設情況進行了深入調研,現場聽取當地政府有關部門的情況介紹,並與所在市、州政府領導及其所屬相關部門就如何走出一條切合自身實際、富有地方特色的可持續新型城鎮化道路問題進行了深入的座談交流。總的來看,調研組認為,全省城鎮化推進大會召開以來,各地黨委、政府認真貫徹省委、省政府決策部署,緊密結合當地地理、民族、文化、生態等特點,通過積極探索、大力推進山地特色新型城鎮化建設,著力助推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提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和階段性的成果。從2015年至2015年,全省城鎮化率從33.8%提升到了38%;調研所到的六盤水從28.65%提升到43.48%,黔東南州從26.02%提升到33%。儘管同全國相比我省城鎮化程序還有較大差距,但處於大力推進、快速提升的發展階段。

二、各地推進山地特色新型城鎮化建設的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堅持規劃引領,優化城鎮佈局。

一是認真開展城市總體規劃修編。按照走山地特色新型城鎮化道路的建設要求,各地認真組織開展對市(州)、縣級城市總體規劃修編工作,同時完成了各縣(市、區、特區)所屬鎮(鄉)的總體規劃和村莊整治規劃的編制,進一步加大對城鎮化建設的法制化、規範化、科學化管控,加強對城鎮化空間佈局和發展時序的控制,強化了以規劃引領新型城鎮化建設發展的作用。

二是積極推進行政區劃調整工作。按照城鎮化推進要求,著眼優化城鎮戰略佈局,壯大區域中心,完善城鎮體系,積極推進所屬行政區劃的優化調整。如黔東南州按照同城化、鄉鎮“2合1”、行政村“3合1”的思路,努力構建“十城百鎮千村”的行政區劃新格局;重點推進凱里-麻江、黔東片區(鎮遠、岑鞏、三穗)、黎平-錦屏三大核心城市群同城化集聚發展;積極推動黎平、榕江、鎮遠和天柱“撤縣建市”工作,同時完成51個鄉鎮區劃調整的稽核上報,目前有31個鄉鎮已獲省政府批准。XX市通過整合XX縣、XX區資源,成立了水城經濟開發區;積極推動XX縣撤縣建市和部分鄉鎮撤鄉建鎮工作。目前全市範圍已增設14個鎮、6個街道辦事處,減少了15個鄉,鎮(街道)佔全市鄉(鎮、街道)總數的52%。

(二)加大城鄉統籌,完善公共服務。

各地始終把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提高公共服務保障水平作為推進山地特色新型城鎮化建設和統籌城鄉協調發展的重要任務來抓,著力在教育、衛生、交通、文化、體育、住房以及其他基礎設施建設上加大推進力度,在公共服務保障上加強向“下”延伸,有序拉開並不斷完善城鎮化建設的框架,為推動具有山地特色新型城鎮化的快速發展奠定了基礎。如全省城市建成區面積由2015年的883平方公里增加到了2015年的1280平方公里;

2015年,城鎮基礎設施投資完成投資3414億元,城市內部及連線城市的快速通道網路正在加快形成;新建擴建了一批中國小和幼兒園、社群衛生服務中心站、中心鎮衛生院、圖書館、科技館、體育館、文化廣場及城鎮綠地等公用設施。加快改善困難群眾住房條件,2015年來共開工建設城鎮保障性住房73.4萬套。黔東南州,2015年至2015年新建各類城鎮保障房80846套,人均住房面積達31.8平方米,2015年全州新XX市道路203.4公里,人均城市面積道路達17.1平方米,均提前實現或突破了小康水平指標;建成汙水處理設施26個,垃圾處理設施15個,新建和改擴建77所鄉鎮幼兒園、高中階段學校25所,實施學生宿舍建設專案84個;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保率接近100%。同時還積極探索用城鎮保障房安置農村生態移民,探索“2+5”農民進城模式(即保留農村產權(住房和土地)和計劃生育2項農民待遇,增加就業、就醫、就學、住房、社保5項市民待遇),著力在推動農民進城實現真正市民化上取得實際成效。XX市截止2015年,累計開工建設保障性住房49728套,竣工36375套,人均住房面積達16.79平方米;中心城區道路總長達223公里,人均城市道路面積10.57平方米;開工建設中小型水源工程20項;新建、改擴建幼兒園25所,啟動建設縣區中學5所、國小6所,建成農村寄宿制學校3萬平方米,教師週轉房3598套;建立三級甲等醫院4所;連續3次調整提高養老保險待遇,調整提高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補助標準,社會保險服務能力水平進一步提升。等等這些成果的取得,並伴隨城鎮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不斷的加強完善,都將為我省山地特色新型城鎮化的推進創造了更多有利條件。

(三)加大平臺建設,強化支撐能力。

各地堅持以“5個100工程”建設為抓手,著力推動新型城鎮化平臺載體的科學設計、佈局和建設,進一步強化城鎮化平臺載體的輻射帶動作用:依託產業園區建設,促進產城互動、產城互補、以產興城、以城促產,不斷提升產業發展對新型城鎮化的支撐能力;依託城市綜合體建設,不斷拓展完善城鎮設施和功能,促進城市品質和公共服務水平提升;依託示範小城鎮建設,積極吸納和引導農業人口向城鎮轉移;依託旅遊景區建設,集聚綠色生態資源促進現代服務業發展;依託現代高效農業示範園區建設,發展特色優勢農業產業,帶動農村經濟增長。等等系列措施的實施和各類專案建設的推進,進一步促進了全省各地山地特色新型城鎮化的提速、擴容和增效。2015年至2015年,全省共實現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259萬人,其中城鎮新增就業148萬人;截止2015年底,全省111個產業園區、113各現代高效農業示範園區就業人員達到302萬人。

(四)堅持生態優先,守住環保底線。

各地始終堅持把生態文明理念貫穿於城鎮化的推進全過程,堅持高起點制定生態和環境保護建設規劃,將環保規劃與城鎮總體規劃、土地利用規劃有機結合,通過紮實開展環境監測與治理,實施節能減排與淘汰落後產能,加強生活汙水、垃圾處置與整髒治亂,推廣節能環保建築與大力實施城鎮綠化工程等有效做法,著力強化城鎮化過程中的環境保護與生態修復,注重維護和保持良好的宜居宜業環境。如黔東南州,全州16個縣市城區空氣質量全年優良天數達到97.8%,體現了良好的生態環境質量。XX市結合轄區內工礦企業較多的實際,加大落後產能淘汰力度,嚴格重金屬汙染防治和企業清潔生產稽核,著力發展迴圈經濟,生態環境得到持續有效改善。

關於山地特色新型城鎮化建設情況調研報告關於山地特色新型城鎮化建設情況調研報告

(五)突出地方特色,注重文化傳承。注重結合區域內的山形水系特點和自然資源分佈情況來優化城鎮規劃,在城鎮佈局和建設上定位不同的特點與風格;注重把城鎮建設與當地民族文化風貌相結合,通過提煉運用地方文化元素和傳統建築符號,突出不同城鎮的民族特色、風土人情和地方文化的傳承,著力增強城鎮的識別性和閱讀性,提升城鎮的文化品位。如調研所到的XX縣城、XX市下司鎮、XX縣玉舍鎮等城鎮建設,既充分體現了各自的產、城、景的有機融合,又突出反映了當地的民族文化特徵,散發了當地歷史文化氣息,應該說,在推動山地特色新型城鎮化建設中創造了一些成功的做法,也取得了明顯的成效。

三、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困難

全省城鎮化推進大會特別是第二次推進大會以來,各級黨委、政府對實施城鎮化帶動戰略,走山地特色新型城鎮化道路高度重視,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決策部署態度堅決,行動有力,在推動各地新型城鎮化建設上創造了一些成功的經驗做法,也取得了很多實效。但通過此次調研,也發現各地在推進山地特色新型城鎮化建設中,也還存在一些需要引起重視的問題和亟待解決的困難:

(一)各地研究探索有待深化,群眾參與度有待提升。

目前,全省各級對省委、省政府關於“實施城鎮化帶動戰略,走有特色、集約型、多樣化的山地特色新型城鎮化道路”的決策部署認識統一、思想重視、態度堅決、行動有力,大力推進氛圍濃厚。但由於山地特色新型城鎮化對各地而言,尚屬嶄新的時代課題,因此,各地很多基礎性的研究和工作還亟待加強。如:對於山地特色新型城鎮化的深刻內涵與外在形式的認識還不夠清晰;對於如何將山地特色新型城鎮化建設的總體要求和基本原則與當地自然特點、風土人情、民族文化和人文歷史等有機結合,如何做到依山就勢、依山傍水安排城鎮佈局,如何合理控制城鎮規模等,都還缺乏深入的研究、探索和論證,系統科學的.具體規劃與舉措還不到位。同時,在宣傳群眾、發動群眾主動參與方面的工作也亟需進一步加強,很多群眾尚未意識到城鎮化與自己的密切聯絡,把城鎮化看作是與己關係不大的純政府行為。

(二)城鎮體系結構不完善,城市輻射帶動能力有限。

一是區域中心城市輻射能力有限。從區域中心城市看,全省8個區域中心只有XX市城區人口突破50萬,其餘均在人口規模均在20至50萬之間,中心城市城鎮人口占本市州城鎮人口比重較低,城市整體經濟實力不強,就業吸納能力仍顯不足,聚集作用不夠突出,輻射能力較為有限。如黔東南州,儘管近年來城鎮化建設推進有力,但由於歷史的、客觀的原因,目前全州城鎮化率還只有33%,比全省和全國分別低4.8和20.7個百分點,差距仍較大。

二是縣域城鎮規模較小。全省縣城和小城鎮城區人口均小於20萬,其中低於10萬人的縣城佔到縣城總數的70.6%人口規模、經濟規模較小的縣城及城鎮數量較多,佈局不夠合理,城鎮的要素聚集能力弱,吸納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的空間小。

(三)土地利用粗放,建設用地緊張。

一是土地城鎮化速度增長過快。目前,全省中心城區面積達1280平方公里,中心城區建成區人口1139.58萬人;僅2015年就人均新增建設用地354.98平方米,人均城市建設用地明顯過高。反映出目前各地城市建成區規模擴張速度明顯快於城鎮吸納人口的速度,也即出現了土地城鎮化速度的過快增長,沒有與人口城鎮化實現同步協調推進。二是土地資源利用效率還不夠高。城鎮建設、各類專案建設用地依山就勢地“向山要地”、廢地劣地利用力度不夠,還沒有真正突破佔用平地“攤餅子”的傳統模式;城鎮部分割槽域建築密度過大而容積率較低,土地利用效率還有很大提升空間。三是農村建房用地集約化程度低下。農村居民建房分佈零散、佔地過多,甚至一戶多宅現象還較為普遍,集約化程度遠遠低於城鎮建設用地,暨侵佔了良田好土,又浪費了稀缺的土地資源。

(四)城鄉發展差距較大,二元結構矛盾突出。

一方面,由於小城鎮基礎設施建設滯後,公共服務配套功能不完善,教育、醫療、衛生、文化等資源相對匱乏,加之農村貧困面大、貧困人口多、貧困程度深,扶貧攻堅任務仍然艱鉅,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城鎮化的程序。另一方面,大量農業轉移人口進城後未能享受與城鎮居民同等的醫療、教育、養老、就業和住房等政策保障,一定程度上也削弱了農業轉移人口對進入城鎮成為市民的信心,制約了人的城鎮化的實現。

(五)產業基礎薄弱,支撐能力不足。

工業化程度不高,城鎮人口集聚與產業集聚不同步,產城互動互促局面未能有效形成。產業結構上,第一產業中現代農業專案較少,而二、三產業發展層次不高,均難以形成產業鏈較為完備的產業叢集,產業基礎不夠雄厚,對富餘勞動力的用工需求和就業吸納能力較為有限。即便是現有的二、三產業中,傳統的能源、礦產業等佔工業增加值比重仍較高,而就業吸納能力較強的裝備製造業、加工業、電子產業所佔比重較低。特別是發展前景較為廣闊的現代商務、物流、文化等現代服務業發展還不發達,甚至我省具有較強優勢的旅遊業,其產業鏈延伸也遠遠不夠,還不能提供更多的就業空間。

(六)投資渠道單一,資金整合困難。

目前,各地城鎮化推進仍以政府投資建設為主,投資主體相對單一,而由於地方財力有限,導致建設資金短缺成為一個普遍的共性問題。儘管各地在建設融資方面做了很多努力和探索,但融資渠道仍不夠通暢,難以形成有效的多元化投入機制。另一方面,政府各部門、行業之間由於各自政策、規定的差異,各類專案資金仍處於條塊分割狀況,各地在整合使用資金上難度很大。同時,各部門、行業在協作推進城鎮化的統籌協調方面也還有待進一步加強和優化。

四、幾點建議

實施城鎮化帶動戰略,走山地特色新型城鎮化道路,是省委、省政府作出的一項加速推進我省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戰略部署,是一項惠民生、促發展、利長遠的巨集偉基礎工程,是破解貴州發展難題有效的現實對策。為進一步貫徹落實好省委、省政府的決策部署,針對各地山地特色新型城鎮化推進過程出現問題和困難,特提出如下建議:

(一)進一步加大研究探索,突出城鎮化的可持續性。各地應切實加大對山地特色新型城鎮化這一時代課題的深入研究,在準確把握省委、省政府的決策精神和新型城鎮化的基本內涵基礎上,對如何做到因地制宜、集約高效地走出一條山地特色城鎮化道路的問題形成系統、科學的認識。要樹立正確的政績觀,突出發展的可持續性,切實以人的城鎮化為核心來推動城鎮化程序,力避那種認為平兩塊地、修兩條路、建兩排房就是城鎮化的簡單化行為。同時也要避免一談城鎮化就貪大求洋,搞規模無度擴張和過度建設,嚴重脫離當地自然條件、人口規模和經濟發展實際的盲目行為。要加大對新型城鎮化的宣傳引導,讓廣大群眾切實瞭解新型城鎮化與自身根本利益的密切聯絡,引導他們主動參與進來,真正實現以廣大群眾的自覺行動加速推進我省山地特色新型城鎮化的發展程序。

(二)強化規劃引領,注重特色元素。目前各地山地特色新型城鎮化建設已如火如荼展開,為加大對全省新型城鎮化建設的有效指導,應做好三個方面工作:一是要加快編制全省山地特色新型城鎮化規劃,科學修訂全省城鎮體系規劃,並指導各地按照山地特色新型城鎮化的要求抓好規劃編制和修編,切實強化規劃的引領作用。二是要推進“多規融合、多規合一”的實現。切實加強各行業規劃之間的有效銜接,從最基礎的工作開始就注重各方資源和力量的協調推進、合力推進。三是要特別注重規劃中的特色元素。堅持城鎮建設策劃的高階化,在指導各地在編制各層級規劃時,注重結合當地的自然生態條件、地形地貌特徵、人文歷史、民族風情、建築風格等方面提煉特色元素,搞好特色設計,加強當地歷史文化的傳承與保護,切實打造出具有各地標識性的各有特色的多樣化城鎮風貌。四是要強化城鎮規劃的法制化。切實樹立規劃就是法規的意識,確保規劃執行的嚴肅性、持續性,避免規劃執行的隨意性給城鎮建設造成的損失和浪費。

(三)嚴格土地集約使用,緩解用地緊張矛盾。山嶺河谷縱橫、沒有平原支撐的地形地貌特徵,決定了我省在推進新型城鎮化過程中必須創新土地利用方式,走嚴格的土地節約集約利用路子。一是堅持“向山要地”。要加大對低丘緩坡和荒山劣地的開發利用,依據各地山形走勢,建設錯落有致的山地風貌城鎮,最大限度減少城鎮建設對良田好土的佔用。二是合理控制城建規模。在滿足當前和未來發展需要前提下,應合理控制各地城鎮建設中各類廣場、城市幹道、場館及開發區用地規模,避免土地城鎮化速度增長過快,城鎮用地應有的承載能力得不到充分開發利用的問題。同時也要合理控制城鎮周邊各類專案用地規模,提高單位土地承載的經濟總量,努力以較小的土地資源消耗來爭取更大的經濟規模。對於建築密度大而容積率相對過低的城鎮區域,應加快改造進度,切實把存量土地充分利用起來。三是加快農村建房集約用地試點推廣。各地應按照省主要領導在第二次城鎮化推進大會上提出的要求,加快推進農村建房集約用地的試點工作,改變農村建設用地佔比過大和粗放利用現狀。特別是城鎮周邊農村,可在完善交通、通訊、入學、就醫等基本服務功能基礎上,通過建設多點式的農村集中居住社群的模式,進一步提升土地的集約使用效率,以此推動農村耕地的更好保護和城鎮建設用地緊張局面的進一步緩解。

(四)創新體制機制,統籌城鄉發展。一是要以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為重點,建立完善城鄉社會保險轉移接續機制,並及時為農業轉移人口配套進城落戶後的入學、醫療、就業、住房、養老、戶籍等相關保障政策,讓他們享有與城鎮居民同等的社會保障待遇,才能真正使他們來得放心、留得安心。二是要加快城鄉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資源的一體化推進,不斷完善各層級城鎮功能,提高各層級城鎮承載能力,以促進農業人口轉移的合理流動,避免城鄉差異過大導致農業人口要麼不願向就近城鎮聚集,要麼過度湧入中心城市。三是積極推進城鎮管理智慧化,提升城鎮執行效率和管理服務水平。四是完善職業技能培訓和創業支援體系。積極創辦各類公益性職業技能培訓,為農業轉移人口就業提供幫助,同時應針對他們建立創業免息貸款,鼓勵他們進行自主創業或從事有關服務業。

(五)加快平臺建設,強化產業支撐。一是加快推進“5個100” 工程建設,通過工業園區、現代高效農業示範園區、旅遊景區、城市綜合體和小城鎮對產業和人口的集聚作用、輻射帶動作用,推動產城一體、產城互動和園區融城的更好實現。二是加快各級城鎮市場培育,通過逐步發展起來的人流、物流、資金流、資訊流等提供更多就業機會。三是結合資源稟賦和比較優勢,指導各地科學定位主導產業,積極發展特色產業,通過優勢產業的發展和產業鏈的延伸,創造更多就業空間。

(六)拓寬資金籌集渠道,多元化保障資金投入。完善城鎮功能,前提在於各類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的不斷完善。而各類設施建設的首要問題是資金保障問題。面對我省山地特色新型城鎮化建設中普遍存在的資金短缺問題,可通過以下幾種途徑加以緩解:一是積極爭取國家各部委的政策支援,切實在整合各行業專案資金使用上取得突破,優化資金集中投入效益。二是加強土地收儲,搞好土地資產經營,盤活土地資源,利用土地增值生財提供財力支援。三是按照市場規律建立多元化的政府融資渠道。以政府投入資金為導向,採取市場化運作方式和特許經營等辦法,按照誰投資、誰受益的原則,鼓勵和引導社會資金參與城鎮公共基礎設施、服務設施建設,促進城鎮建設投資主體多元化,加大資金需求保障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