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愛好>

如何與兩歲寶寶溝通

愛好 閱讀(9.45K)

寶寶在兩歲的時候是很調皮的,他們可能會經常做出一些讓家長生氣的事情,在幼兒教育中,家長想和他們講道理,但是家長們看著兩歲大的孩子說,這麼小的孩子話都不會說還能和他們講道理嗎?以下是“如何與兩歲寶寶溝通”希望能夠幫助的到您!

如何與兩歲寶寶溝通

教家長如何與兩歲的孩子溝通

1、用孩子體會過的感受講道理

我們往往對自己經歷過的事情有一個很深的記憶。美美不到1歲時,對家裡的電飯煲煮飯時冒的蒸汽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老想伸手去觸控,我們都很擔心會燙著她,於是就教育她說這是一件危險的事情,你可能會被燙傷的,但是她就是聽不下去。終於,在一個冬天的早晨她停止了這個危險的舉動,願意就是她摸暖氣管時被燙了一下,我告訴她這就叫“燙”(後來我摸了暖氣片,真的是很燙),於是她就記住了。當她再伸手去摸鍋裡的蒸汽時,我就告訴她“燙,暖氣燙了你,白汽也燙”,還帶她走到暖氣邊。這時她就開始邊說“燙”邊後退,也就不再靠近蒸汽了。

2、讓孩子從大人的感受中懂得道理

孩子其實非常善於察言觀色,他們經常在大人不注意的時候觀察模仿。如果大人有不高興的情緒,他們也會琢磨這個表情的含義。美美不愛吃絲瓜,有一天我做了一個絲瓜炒雞蛋給她吃,她吃了之後馬上就吐出來。起初我們以為是有什麼籽,不過把籽全都去除了再給她吃她還是吐。我板起臉來告訴她,如果不愛吃可以告訴媽媽,這樣吐得一地髒髒的,媽媽不高興。她看了我的表情後,低著頭也不高興了,竟然抓起我的手咬我。我告訴她把媽媽咬疼了,她是明白什麼是“疼”,因為孩子摔了碰了的時候我都告訴她這叫“疼”。我問她現在媽媽疼了,怎麼辦呢?美美看著我,想了想,用小手輕輕地摸了摸我的手,相當於給我揉了揉,因為平時我就這樣對她的。我非常感動,表揚了孩子。這個就和絲瓜聯絡了起來,接下來雖然她不想吃,但是也含在嘴裡,看著我。最重要的是,她以後很少再咬人了。

3、讓孩子從大人的示範中明白道理

家長的一言一行都會對孩子產生很大的影響,孩子聽不懂複雜的話,但是父母平常的做法會給孩子一個示範性的作用。孩子在發展自我意識的時候,我知道很多父母都會不自覺地說“這是你的,不要給別人”。久而久之,孩子的確會特別保護自己的玩具以及食物,誰也不能動,包括最親近的人。美美在這個方面就顯得比較沒有“心眼”。她也知道什麼是自己的東西,但是在家裡我們會經常和她交換物品,包括吃的也不是隻給她自己吃。所以,當她在外面玩,看到別的孩子為了爭奪玩具而哭泣時,她會主動把自己的玩具讓給別人。美美當然也有自己物品的歸屬感,無非是我們不讓她獨佔罷了。同樣,如果不希望孩子登到高處危險地向下看,大人也最好不要當孩子的面站在凳子上或床上關窗戶。

天才是培訓出來的?

剛剛過去的這個週末,陳先生帶著自己未滿6歲的兒子來到位於北京市海淀區的“樺樹灣教育”,陳先生來這裡的目的,一是為兒子尋找合適的幼小銜接培訓機構,同時,這個機構以“超常兒童”培訓著稱,“我也想測測孩子是不是神童,要是能考上‘育才’(學校)、‘育民’(學校)就好了。”

在我國學界,對“神童”的科學稱呼是“超常兒童”。

普通人雖然不能對“神童”進行科學的定義,但是,人們心目中還是有一個最樸素的認識:“非常聰明”、“有過人之處”、“人數極少”……

神童與上奧數班英語班有關係嗎

曾經,神童離普通人的家庭很遠。但是,這兩年與神童有關的報道似乎越來越多了,前幾天就有兩個13歲考上大學的神童被媒體反覆報道。而在現實生活中,神童似乎也不再“遙不可及”了。本月8日,本報記者在中國科學院心理所的院內看到幾百名家長帶著孩子在等待,“我們是來參加人大附中早培班的測試的。”一位來自海淀實驗二小的五年級男生說。據說,這次來參加測試的孩子達到了4000人。

在北京的家長圈中流傳著一個“神童”培養的路線圖:3歲的孩子可以去考幸福時光陶然幼兒園,“幼升小”時可以考北京育民國小或育才學校,然後,國小四年級可以去考北京八中少年班和北京八中素質班,五年級時可以去考人大附中早培班,同時,還可以去考清華附中的“優才班”……

這樣,一個孩子就可以完成從幼兒園到中學的“神童”之旅了。

有考試就有培訓。

不少機構都開設了與“超常”相關的培訓班,彷彿培養個“神童”與上個奧數班、英語班沒有太大區別。

當曾經高不可攀的“神童”一下子“跌”進街頭巷尾時,我們不禁要問有那麼多神童嗎?而面對高昂的培訓費,我們不得不深入到孩子、家長、培訓機構和專家中,瞭解“神童熱”的產生還有哪些更深層次的原因。

至少97%的孩子是普通人

“神童”似乎多了起來。

家長的這種感覺也並非毫無依據。

在北京,20年前,大概只有北京八中有專門針對超常兒童的實驗班,10年前,北京有兩所學校進行超常兒童實驗。之後,北京的超常兒童實驗班逐漸增多了,2005年育才學校有了超常兒童實驗班,緊接著清華附中有了“優才班”,人大附中也有了“早培班”。

除了這些得到公認和被教育主管部門批准的以外,這兩年不少學校也悄悄有了“小五班”(國小五年級直接升中學的班級)。

真的有那麼多“神童”嗎?

20世紀初,心理測驗興起以後,美國斯坦福大學心理學家提出了智商這一概念,人們開始以智商作為定義天才兒童的標準。後來,人們又對用智商來定義“天才”的觀點提出異議。認為,定義天才兒童,不應忽視非智力因素。

中科院心理所超常兒童研究中心主任施建農指出,遺傳學、生物學等學科的研究表明,孩子從出生開始,天賦確實存在差異。我國大陸心理學家提出了“超常”或“超常兒童”的概念,認為這些孩子的非凡表現既有先天的因素,同時也與後天的教育及成長環境分不開。

從中外心理學家對兒童智力普查的結果來看,智力超常兒童佔同齡兒童的比例一般為1%至3%。

以北京為例,2013年北京國小階段入學人數出現“井噴”超過了17萬,按照國際公認的比例,北京今年大概有有1700——5100名超常兒童進入國小階段,也就是說至少16.5萬的孩子應該都是普通人。

沒有任何研究表明,超常兒童在人群中所佔比例發生了增多的趨勢,但是,身在家長圈中敏感的父母們自身的感受卻有著變化。這兩年參加各種“神測”超常兒童篩查測試的人數卻在年年升高。

這也許與“超常”是一個相對概念有關。施建農解釋,我們通常會給出一個界定的分數,有了邊界就會有人質疑,臨近點上下的分數之間到底有多大差異?“99分與100分到底有多大差異?89分與90分之間有多大差異……”

每個家長都期望自己的孩子是優秀的,大概正是這種“沒差多少”的心態,成為了“神童”虛高現象的心理起源。

培訓到底有用嗎

與學者的冷靜態度不同,培訓市場上的專家顯得非常熱情。

“在帶女兒考育民、育才這半年裡,我聽到最多的一句話就是:每個孩子都是天才,作為家長如果忽視了這一點就是失職。”北京市朝陽區的全職媽媽柳女士說。

本月20日柳女士的女兒滿6歲3個月。

說起女兒,柳女士總是充滿驕傲。女兒從兩歲起就表現出了與其他孩子的不同,她對毛絨玩具、芭比娃娃無所謂,卻瘋狂地喜歡聽故事,尤其是歷史故事。適合兒童閱讀的那些簡化了的歷史故事根本不適合她的口味,她已經纏著媽媽講完了《世界歷史》、《上下五千年》。“我不上班,所以每天用最多的時間給她講歷史。我太累的時候,她就自己看,所以,也認識了不少字。但是,她嫌自己看得慢,所以,只要看見我一閒下來馬上就要求我給她講。”柳女士說。現在柳女士家裡的電視訊道總跟著歷史題材的紀錄片和電視劇走,那些被很多孩子追捧的動畫片,在她家裡根本沒有市場。

面對這樣一個有些特別的孩子,柳女士在她的教育上頗費了一些功夫,不僅隨著她的興趣大量購買歷史類書籍,同時,也試圖尋找女兒在其他方面的天賦。當她發現並不怎麼刻苦練琴的女兒,在音樂課上總是第一個聽出和絃,讓她學圍,她很快就能下贏比她先學的哥哥、姐姐,柳女士給女兒報了中科院心理所的“創新學習班”,希望能獲得更加專業的指導。

自從給孩子報了這個班以後,柳女士經常遇到培訓機構的人給她塞資料。“我一直覺得天才就是天才,怎麼能培訓出來呢?”

眼看著女兒就要到了入學年齡,聽朋友介紹北京有一些學校招收“神童”,柳女士決定試一試。

剛有了這個念頭,就趕上“育民”的考試。於是,柳女士帶著女兒去“裸考”了。在等待的時候,柳女士才發現周圍的不少家長早已熟識,原來他們都上過“超常兒童”的培訓班。

女兒從考場出來了,柳女士問她考得怎麼樣?女兒笑呵呵地回答,不難。但是,對具體考了什麼內容似乎回答不出來。

讓柳女士震驚的是,與女兒同時出來的另外一個女孩,卻從頭到尾把考試中出現的每道題都畫了出來。並且一邊畫一邊說:“這樣的題我見過”、“這樣的題我們練過”……

柳女士第一次感受到了培訓與否的差距。

真正的“超常”無法通過培訓獲得

難道“超常兒童”測試也可以通過培訓提高成績嗎?

有這樣疑問的不僅只有柳女士。

心理學碩士畢業的王女士有一個五年級的兒子,他們也參加了本月初在中科院心理所舉辦的“超常兒童”的測試,沒有獲得通過。“家長們都說了,現在孩子們都去參加培訓了,去年有得B的就能進入下一輪,今年得B就不行了。”

一位培訓機構工作人員的話似乎印證了家長們的猜測。

這位工作人員給前來諮詢的家長順手畫出了這樣一道題:一個大三角形用一個十字分成了4個小圖形,然後在每個小圖形裡用1、2、3、4標上了序號,問孩子這幅圖中一共出現了幾個三角形。一般的孩子在看到這道題時,都覺得很簡單,很快就會數出5個三角形。“但,其實,孩子都忽視了"4"這個標號中也帶有一個三角形。”這位工作人員說。

從這個例子可以看出,培訓似乎真的很有幫助,至少這些孩子再見到上面的題目能思考得更為全面。

不過施建農卻說:“真正的`"超常"是無法通過培訓獲得的。”曾經有連名字都不會寫的孩子,照樣能通過測試篩選出來。

為考超常班而進行的培訓有哪些內容呢?

記者諮詢了“巨人”一位姓秦的老師,“加強課內學習的內容,同時做一些思維方面的訓練,其實也就是簡單的奧數題。另外英語、語文不需要培訓,閱讀廣泛一些就可以了。”這位老師說,“說實話,早培班裡面都是學奧數的牛孩,所以要早動手準備。”

超常兒童的篩查測試完全是另一種測試,施建農介紹,對超常兒童進行篩查的測試是一個科學的過程。成績不是隨隨便便經過培訓就能提高的。“雖然說只要測試就一定存在誤差,但是,這麼多年我們可能會漏掉一些優秀的孩子,但是基本沒有誤測過。”

曾經有不少家長向施建農諮詢用不用培訓,“我通常都會問他們這樣的問題:培訓班會給你什麼承諾?”其實,基本培訓機構給出的承諾是:過不了初試就退一半的錢。也就是說培訓者連通過初試都無法保證。而且,按照超常兒童在人群中通常所佔比例為1%——3%算,“假設我們"超常"實驗班的孩子都出自培訓班,那麼也會有至少97%的孩子註定是考不上的。”施建農說。

孩子缺乏自信怎麼辦

自信心是進取心的支柱,是有無獨立工作能力的心理基礎。自信心對孩子健康成長和各種能力的發展,都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幼兒期的自信心對一個人一生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孩子缺乏自信怎麼辦呢?家長和老師可以從以下幾點做起:

一、調整成人與孩子間的關係

孩子與老師、家長間的關係如何,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他的自信心程度,培養孩子的自信心,首先應檢查一下自己與孩子的關係是否有助於自信心的培養。如果孩子感到老師、父母喜歡他、尊重他,態度溫和,孩子的感覺很好,往往就活潑愉快,積極熱情,自信心強。相反,如果老師、父母對孩子訓斥多,粗暴,態度冷淡,孩子就情緒低沉,對周圍的事物缺乏主動性和自信心。

二、要言傳身教

創設培養孩子自信心的環境,讓孩子在潛移默化中“自信”起來。平時,遇事常對孩子說一些鼓勵的話,“你一定能行,你肯定做得不錯”。因為孩子自我評價往往依賴於成人的評價,成人以肯定與堅信的態度對待孩子,他就會在幼小的心靈中意識到:別人能做到的,我也能做到。老師、家長是孩子的效仿榜樣,因此,在孩子面前更應有自信心,樂觀的性格,有魄力,自強,辦事不怯懦。為幼兒樹立良好的形象,創設良好的精神氛圍,也是形成孩子自信心的因素。

三、重視與保護孩子的自尊

多讚許,少責備,有助於提高孩子的自尊心,因為有高度自尊心的孩子,對自己所從事的活動充滿信心,而缺乏自尊心的孩子,不願參加集體活動,認為沒人愛他,缺乏自信。因此,作為老師、家長,切忌用尖刻的語言,諷刺挖苦孩子,不用別家孩子的優勢比自家孩子的不足,不能在別人面前懲罰孩子或不尊重孩子,不把孩子的話當“耳旁風”,不濫施權威,以免損傷孩子的自尊心,使之產生自卑感,而喪失孩子的自信心。因此要特別的注意保護孩子的自尊心,幫助孩子發展自尊感,樹立堅定的自信心。

四、讓孩子從成功的喜悅中獲得自信心

培養孩子自信心的條件是讓孩子不斷地獲得成功的體驗,而過多的失敗體驗,往往使幼兒對自己的能力產生懷疑。因此,老師、家長應根據孩子發展特點和個體差異,提出適合其水平的任務和要求,確立一個適當的目標,使其經過努力能完成。如讓他跳一跳,想辦法把花籃取下來,從而在不斷的成功中培養自信。切忌花籃掛得太高,而實際能力不及,連連失敗,致使自信心屢屢受挫。同樣,他們也需要通過順利地學會一件事來獲得自信。一個在遊戲中總做不好的孩子,很難把自己看成是成功的人,他會減少自信心,並由此不願再去努力,越是不努力,就越是做不好,就會越是不自信,形成惡性迴圈。成人應通過幫助他們,完成他們想要做的事來消除這種惡性迴圈。另外,對於缺乏自信心的孩子,要格外關心。如對膽小怯懦的孩子,要有意識地讓他們在家裡或班級上擔任一定的工作,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培養大膽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