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第二學歷>自學考試>

2017自學考試《美學》各章節專項試題:簡答題

自學考試 閱讀(5.26K)

為幫助考生們更好地複習備考自學考試《美學》考試,以下是本站小編搜尋整理的關於自學考試《美學》各章節專項試題:簡答題,供參考練習,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想了解更多相關資訊請持續關注我們應屆畢業生考試網!

2017自學考試《美學》各章節專項試題:簡答題

  1.1.美學的研究物件應當是什麼?

  1.2.美學的性質是什麼?

  1.3.怎樣理解美學屬於人文學科?

  1.4.怎樣理解美學以馬克思的實踐存在論為基礎?

  1.5.為何說審美是一種人生實踐?

  1.6.審美物件的特點是什麼?

  1.7.審美經驗的特點是什麼?

參考答案

1.1.美學的研究物件應當是什麼?答:(1)美學的研究物件是體現著人與世界的審美關係的一切審美現象或審美活動。也就是說,不是美,而是審美活動,才是關學研究的真正物件。(2)審美現象是審美關係的現實展開。其包括四個方面:①藝術美,比如唐詩宋詞的美;②自然美,比如高山大川的美;③科技美,比如細胞結構的美;④日常生活中的美,比如服飾的美。

1.2.美學的性質是什麼?答:美學是一門關於審美現象的綜合型的人文學科。包括三個層面:(1)美學研究物件是審美現象也是審美活動。(2)美學是一門人文學科。(3)美學是一門綜合性的人文學科。

1.3.怎樣理解美學屬於人文學科?答:(1)作為人文學科的美學與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的研究物件不一樣。美學的研究物件不同於自然科學麵對的物質的自然現象,而是與人的生命感受息息相關的自然現象。也不同於社會科學麵對的客觀物化的社會現象,而是一種非物化形態的社會現象,即審美現象。而這些,都是屬於人文學科的研究範圍。(2)作為人文學科的美學與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的研究方式和方法不一樣。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都側重一種冷靜的理智的客觀的態度,而美學則要求研究者更多的介入、參與、體察甚至投入。這也是人文學科的特點。

1.4.怎樣理解美學以馬克思的實踐存在論為基礎?答:(1)首先要看到,人的存在與世界的存在、人的審美感覺與現實的審美物件都是在實踐中雙向建構、同步發展的。這一點為美學提供了實踐存在論的根基。(2)美學以實踐存在論為哲學基礎,還需要藉助自由概念和範疇作為中介,因為自由乃是通向審美的根本途徑,也是哲學通向美學的橋樑。

1.5.為何說審美是一種人生實踐?答:(1)首先,審美活動之所以產生和發展,是有其必然性的,是由於人的生存發展的實踐需要審美。從大的方面講,審美可以推動人類社會的發展和文明的進化。從小的方面講,審美有助於個體超越有限性,獲得更大的精神自由。並且,隨著社會的發展,尤其是機器工業對人的異化,使得人們對審美的需求越來越迫切。(2)其次審美實踐一方面是人的生存與發展的需要,另一方面也以人生實踐為源泉。

1.6.審美物件的特點是什麼?答:(1)它是情景交融、人與世界一體的人生形象。(2)它是主體能通過它“直觀自身”,並與之產生精神情感交流的意義形象。(3)它是超個體及眼前功利的、氣韻生動的自由形象。(4)它是能喚起主體聯想、想象,使主體產生超越的超越形象。

1.7.審美經驗的特點是什麼?答:(1)審美經驗主要不是認識,而是一種感性體驗。(2)審美經驗是一種快感體驗,但不同於感官慾望帶來的快感。在審美經驗中,美感提升著慾望滿足的快感。(3)在審美經驗中,主體也追求物件,但這種追求是與特定物件展開的精神性對話與交流,而不是實際的佔有、利用物件。

  2.1.請簡要回答審美活動的特殊性。

  2.2.審美價值與一般價值活動的共性及其特殊性是什麼?

  2.3.為什麼說審美活動是審美主體與審美客體的基礎,為審美主體、審美物件的存在提供了現實依據?

  2.4.請簡要說明審美主體在審美活動中的精神存在特徵。

  2.5.什麼是審美物件的非實體性與開放性?

  2.6.製造和使用工具的活動對審美活動的發生有什麼意義?

參考答案

2.1.請簡要回答審美活動的特殊性。答:(1)人與世界的本己性精神交流。(2)最具個性化的精神活動。(3)有限無功利性與最高功利性的統一。(4)審美活動是自律性與他律性的統一。

2.2.審美價值與一般價值活動的共性及其特殊性是什麼?答:(1)審美價值與一般價值活動的共性:首先,都表現為以主體為根據、為目的、為趨向的一種特殊的主客體關係,客體自身的屬性成為主體需要的價值物件,而主體的需要則是客體自身屬性的價值確證。因此,審美活動的展開,即是客體物件被人性化、內在化的過程,也是主體審美需要的物件化、現實化的過程。其次,都必然要受到社會實踐活動的深刻制約,並隨著社會實踐的發展而發展。(2)審美活動作為價值活動的特殊性:首先,審美活動所追求的是能滿足人的心靈需要的精神價值,主體主要運用自己的審美感官去直接把握物件的審美特性,並進行情感體驗;其次,在審美活動中,主體從日常操勞著的世界進入到一個深蘊著生命意義的特殊世界,所追求的是能啟迪人領悟人生真諦,並激勵人不斷去創造自己生活意義的一種獨特的精神價值。

2.3.為什麼說審美活動是審美主體與審美客體的基礎,為審美主體、審美物件的存在提供了現實依據?答:這是因為:首先,美並不是先於人而存在的一種東西,美是審美主體與審美物件在審美活動中相互作用所生成的一種特殊價值;其次,只有在主客體關係中才能把握審美主體的性質;就審美而言,正是人的物件化活動,建構起現實的審美物件及與之相適應的審美主體,確定了主客體間審美關係的規定性。總之,審美主體與審美物件是構成審美活動的兩個基本要素,審美活動就是審美主體與審美物件之間相互依存、相互規定、相互激盪的矛盾運動過程。

2.4.請簡要說明審美主體在審美活動中的精神存在特徵。答:審美活動中的精神存在特徵主要體現在驚異、體驗和澄明三個基本環節及其起伏運動的狀態中。(1)驚異:從日常生活中的躍出。審美驚異就是人在一定的現實境遇中由於與客體物件的直接契合所產生出來的一種迥異於日常生活經驗的特殊心境,既表現為客體對主體的召喚,也表現為主體對客體的嚮往。(2)體驗:沉浸在與物件直接的相處中。審美體驗就是主體在具體審美活動中被具有某種獨特性質的客體物件所深深吸引,情不自禁地對之進行領悟、體味、咀嚼,以至於陶醉其中,心靈受到搖盪和震撼的一種獨特的精神狀態。(3)澄明:走向本真的世界。只有在審美中人才以完整的“我”與完整的世界直接相遇,人與世界之間的一切遮蔽、晦暗不明均被敞開,從而使主體進入一種光明無蔽的澄明之境,一種最高的生存狀態。

2.5.什麼是審美物件的非實體性與開放性?答:(1)非實體性:審美物件不僅不是一種物質實體,而且它也不是精神性的實體,它只是物質與精神、客觀與主觀相互滲透從而熔鑄成的一種獨特意象,審美物件就存在於審美主體對具備一定審美價值屬性的客觀事物獨特的觀照和體驗中。審美物件之所以會具有非實在性,是因為審美活動並不是一種單純的靜觀,而是一種積極的建構過程,這既是外在事物從實向虛的能動轉化過程,也是審美主體內在的本質力量充分物件化的過程,審美物件因此變成一種主客觀統一的新的精神客體。(2)開放性:即審美物件具有不確定性和不可窮盡性。審美物件既是有限的、確定的,但又具有無限性和不確定性。審美物件的無限性寄居在它的有限個體的存在中,審美物件的不確定性和不可窮盡性就根源於它那既與過去溝通又向未來開放的生成性的結構之中。

2.6.製造和使用工具的活動對審美活動的發生有什麼意義?答:(1)工具的出現,徹底打破了人原有的生物性肢體、器官和能力的狹隘性與固定性。(2)工具不僅包括物質性的勞動手段,而且也包括人所獨有的運用語言符號的能力。(3)人類只是通過運用工具的勞動,才越來越廣泛、深入地學會認識自然的,真正形成人的意識。(4)工具作為人的智力的一種物化形式,它既是人所創造的一種物質產品,又是人藉以實際地改造自然的一種物質手段。(5)人類使用工具的勞動活動,不僅造成外在自然的人化,而且也同時造成人本身內在自然的人化。由上可知,製造和使用工具的活動是人的生產不同於動物生產的一種最本質的規定性,也是審美活動得以發生的真正前提。

  3.1.確定審美形態的基本標準是什麼?

  3.2.審美形態的特徵是什麼?

  3.3.審美形態的歷史性表現在哪裡?

  3.4.試比較中西審美形態與語言的關係。

  3.5.優美的特徵是什麼?

  3.6.崇高的內涵和特徵是什麼?

  3.7.悲劇的特徵是什麼?

  3.8.簡述亞里士多德的悲劇理論。

  3.9.簡述喜劇的特徵。

  3.10.如何理解作為人生存在的悲劇和喜劇?

  3.11.簡述醜的特點。

  3.12.簡述羅森克蘭茲對於醜的研究的貢獻。

參考答案

3.1.確定審美形態的基本標準是什麼?答:確定最基本的審美形態,還需要以下幾條基本標準:(1)廣泛性或普適性。即不僅在某一種類或某一體裁中使用,而且還在其他一般藝術形式中使用,不。惟如此,還在現實生活的審美中使用。(2)統攝性,即集雜多於統一。如中國古代審美形態術語頗多,具有零散性特點,就需要概括和統攝。按照這種統攝性原則,我們就會比較容易地發現中國古代審美形態的基本脈絡。(3)歷史性。有些審美形態積澱在民族的審美文化中,產生了長久而持續的影響,已經在某種意義上構成了本民族審美文化的識別標誌。

3.2.審美形態的特徵是什麼?答:(1)生成性。一是指審美形態的歷史生成,二是指審美形態的個體相對性生成。審美形態的生成性也就是廣義的美的生成性,是關於美在審美實踐活動中生成的總規律的一個縮影。(2)貫通性。是指民族文化,尤其是植根於其文化土壤中的哲學思想對審美形態的統攝性。在特定文化背景下產生的審美形態,從表面上看,往往只是特定的藝術形式或藝術風格。但在這種體裁和風格的背後,實際上潛藏著文化,尤其是哲學思想的制約性。這種制約性導致了審美形態的貫通性。(3)相容性。是指審美形態是多種審美因素構成的有機體的感性凝聚。審美形態就是以一定的存在形式和審美風格為特徵,以人生樣態和人生境界為底蘊,以審美情趣貫徹其中的有機整體。(4)二重性。主要指的是民族性與世界性的統一。掌握審美形態的二重性特點,可以避免以西統中,或以中排西的簡單化做法,從而在審美形態的民族性與世界性的兩極對立中保持必要的張力。

3.3.審美形態的歷史性表現在哪裡?答:(1)表現為審美形態是特定歷史社會文化發展階段的產物。(2)審美形態的具體內涵在歷史發展中不斷演變

3.4.試比較中西審美形態與語言的關係。答:審美形態與語言密切相關。首先,中國文字表意,高度重視詞彙;西方文字表音,高度重視語法;其次,由此引發的審美形態的區別是中國文字長於抒情,具有詩性。西方文字長於敘事和論證,具有邏輯性。

3.5.優美的特徵是什麼?答:(1)是超然優雅的人生境界的真實表現。(2)是秀雅協調的外在形式特徵。(3)是和諧化一的內容。(4)是心曠神怡,愉悅輕快的審美體驗。

3.6.崇高的內涵和特徵是什麼?答:(1)崇高的內涵包括:①人與自然的對立與超越;②人與社會的對立與超越;③藝術作品的崇高風格。(2)崇高的特徵是:①雄偉壯闊的力量之美;②社會價值實現的昂揚之美;③剛毅堅強的品格之美;④恢巨集豪邁的尊嚴之美。

3.7.悲劇的特徵是什麼?答:悲劇的特徵是:(1)悲劇通過對人生存在的否定性體驗,從而展現對人生存在價值的肯定。(2)悲劇的審美衝突體現的是人與自然、社會及自身存在的衝突和超越。(3)悲劇的情感體驗是一種人生實踐存在的深層體驗。

3.8.簡述亞里士多德的悲劇理論。答:在西方關學史上,真正奠定了悲劇理論基礎的乃是古希臘的亞里士多德。他在《詩學》中對古希臘的悲劇藝術進行了系統的理論總結,對於悲劇的情節、人物以及悲劇藝術的審美特徵等問題進行了全面而深刻的探討。、他認為,“悲劇是對於一個嚴肅、完整、有一定長度的行動的摹仿”,這可以說是悲劇理論史上第一個較為完整的定義。亞里士多德對於悲劇理論的另一個重要貢獻在於他對悲劇藝術帶給人們的審美體驗的深刻分析。他認為,悲劇能夠藉助於引起人們的憐憫和恐懼之情來使人們的靈魂得到淨化和陶冶。

3.9.簡述喜劇的特徵。答:(1)喜劇中包含著深刻的社會現實內容,這種對現實生活內容的反映是以與現實錯亂的形式表達出來的。(2)喜劇具有不和諧、悖謬的形式特徵。(3)喜劇的情感形式表現以笑為主的特徵。

3.10.如何理解作為人生存在的悲劇和喜劇?答:悲劇和喜劇是作為人生存在而存在的:(1)悲劇和喜劇作為審美形態的存在並不限於藝術領域,而是現實生活中廣泛存在的歷史現象。(2)從馬克思主義實踐論和存在論的角度來看,悲劇與喜劇可以說是人生的兩種存在狀態。(3)悲劇與喜劇作為審美形態,其本質只有從人生實踐角度才能獲得更深刻的說明。(4)悲劇和喜劇具有社會性。

3.11.簡述醜的特點。答:(1)由醜陋引起的情緒感受仍是一種審美情感。(2)作為醜的審美形態,表現為反常、混亂、給人惡性刺激等形式。

3.12.簡述羅森克蘭茲對於醜的研究的貢獻。答:1853年羅森克蘭茲出版了《醜的美學》一書,在書中他提出了醜的美學。簡而言之,他對於醜的研究有以下幾個方面的貢獻:(1)他把醜明確與美對立且並列起來。(2)醜不僅是作為提高美的襯托物而被接納到藝術中來的。(3)他提出藝術創作中雖不可美化醜,然而,在表現丑時,“又必須使之服從美的一般法則,如對稱、和諧、比例和富於個性的表現的力量等等法則,以便使之”理想化“。”理想化“並非”美化“,而是用”美的一般法則“突出醜的一般特徵。羅森克蘭茲的《醜的美學》不僅是第一部專門研究醜的文學專著,而且也標誌著醜從此真正成為一種特殊的審美形態,它是對於現代醜學的開啟。

  4.1.簡述審美經驗是人生實踐的一種重要形式。

  4.2.審美經驗的兩種直觀性是什麼?

  4.3.為什麼審美經驗具有非功利性?

  4.4.談談對於審美經驗的超越性的基本看法。

  4.5.請簡述審美感知相對於一般感知的特點。

  4.6.審美理解具有什麼特點?

  4.7.審美主體的功能調節和結構調節分別指的是什麼?

  4.8.想象的先驗層面和經驗層面是怎樣兩個不同的層面?

  4.9.請簡述審美體驗的起始終結都是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