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資格證>證券從業>

證券從業資格《投資分析》知識點

證券從業 閱讀(1.37W)

證券從業考試知識點較多,考生們平時要多做練習來鞏固知識。以下是本站小編為大家收集的2016證券從業資格《投資分析》知識點,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證券從業資格《投資分析》知識點

  行業分析概述

  一、行業的含義和行業分析的意義

(一)行業的含義

行業是指從事國民經濟中同性質的生產或其他經濟社會活動的經營單位和個體等構成的組織結構體系,如林業、汽車業、銀行業和房地產業等。

行業與產業有差別,構成產業一般具有三個特點:規模性、職業化、社會功能性。

行業和產業的主要區別為,行業沒有規模上的約定。

(二)行業分析的意義

行業分析的主要任務包括:

1.解釋行業本身所處的發展階段及其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

2.分析影響行業發展的各種因素以及判斷對行業影響的力度;

3.預測並引導行業的未來發展趨勢;

4.判斷行業投資價值,揭示行業投資風險。

行業分析是對上市公司進行分析的前提,也是連線巨集觀經濟分析和上市公司分析的橋樑,是基本分析的重要環節。行業分析和公司分析是相輔相成的。

  二、行業劃分的方法

(一)道·瓊斯分類法

道·瓊斯分類法是在19世紀末為選取在紐約證券交易所上市的有代表性的股票而對各公司進行的分類,是證券指數統計中最常用的分類法之一。

道·瓊斯分類法將股票分為三類:工業、運輸業和公用事業。

在道·瓊斯指數中,工業類股票取自工業部門的30家公司,包括採掘業、製造業和商業;運輸業類股票取自20家交通運輸業公司,包括航空、鐵路、汽車運輸與航運業;公用事業類股票取自6家公用事業公司,主要包括電話公司、煤氣公司和電力公司等。

(二)標準行業分類法

把國民經濟劃分為l0個門類,對每個門類再劃分為大類、中類、小類。

(三)我國國民經濟的行業分類

1985年,我國國家統計局明確劃分三大產業:第一產業:農業;第二產業:工業和建築;第三產業:其他。

2002年,我國推出《國民經濟行業的分類標準(GB/T4754--2002)》,新標準共有行業門類20個,行業大類95個,行業中類396個,行業小類913個。

(四)我國上市公司的行業分類

最初上海證交所將上市公司分為五類:工業、商業、地產業、公用事業和綜合五類;深圳證交所將上市公司分為六類:工業、商業、地產業、公用事業、金融業和綜合六類。

中國證監會2001年4月4日公佈《上市公司行業分類指引》(以下簡稱《指引》)。《指引》是以中國國家統計局《國民經濟行業分類與程式碼》(國家標準GB/T4754---94)為主要依據,借鑑聯合國國際標準產業分類、北美行業分類體系有關內容的基礎上制定而成的。

1.分類物件與適用範圍

《指引》是一個非強制執行的標準,適用於證券行業內的各有關單位、部門對上市公司分類資訊進行統計、分析及其他相關工作。

2.分類原則與方法

《指引》以上市公司營業收入為分類標準,所採用財務資料為經會計師事務所審計的合併報表資料。當公司的某類業務的營業收入比重大於等於50%時,則將其劃入該業務相對應的類別;當公司沒有一類業務的營業收入比重大於或等於50%時,如果某類業務的營業收入比重比其他業務收入比重均高出30%,則將該公司放入該業務相對應的行業的類別;否則,將其劃為綜合類。

3.編碼方法

《指引》把上市公司的經濟活動分為門類和大類兩級,中類作為支援性分類參考。

4.管理機構

未經交易所同意,上市公司不得擅自改變公司類別。上市公司因兼併、置換等原因而營業領域發生重大變動,可向交易所提出書面申請,並同時上報“調查表”,由交易所按照《指引》對上市公司的行業類屬進行變更。

《指引》將上市公司共分成l3個門類,90個大類,288箇中類。

(五)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公司行業分類調整

上海證券交易所與中證指數有限公司於2007年5月31日公佈了調整後的滬市上市公司行業分類。本次調整是上海證券交易所和中證指數有限公司對滬市上市公司行業分類進行的例行調整,其依據是滬市上市公司2006年年報顯示的部分公司經營範圍的改變。本次行業分類調整將作為上證l80指數下一次調整樣本股時的參照。

該行業分類是參照摩根士丹利和標準普爾共同釋出的全球行業分類標準(GICS),結合我國上市公司的實際情況而確定的。

根據2007年最新行業分類,滬市841家上市公司,共分為金融地產、原材料、工業、可選消費、主要消費、公用事業、能源、電信業務、醫藥衛生、資訊科技十大行業。

例4—1(2012年3月真題·單選題)標準行業分類法把國民經濟分為(  )個門類。

A.6

B.8

C.10

D.12

【參考答案】C

椐據我國2007年最新行業分類,國民經濟可劃分為l0個門類。

  證券市場的供求關係

從長期來看,證券的價格由其內在價值決定,但就中、短期的價格分析而言,證券的市場交易價格由供求關係決定。成熟市場的供求關係是由資本收益率引導的供求關係,即資本收益率水平對股價有決定性影響。而我國的證券價格在很大程度上由證券的`供求關係決定。

  一、證券市場的供給方和需求方

(一)供給方

證券市場的供給主體是公司(企業)、政府與政府機構以及金融機構。自1990年我國設立證券交易所以來,上市公司的數目逐年增加。在滬、深證券交易所上市公司增加的同時,我國企業在國內外資本市場的籌資也保持持續增長的趨勢。經過10年的發展,到2000年達到2103.08億元人民幣,增長近400倍。

(二)需求方

1.個人投資者。個人投資者為自然人,指從事證券買賣的居民。

2.機構投資者。它包括開放式基金、封閉式基金、社保基金,也包括參與證券投資的保險公司、證券公司,還包括一些投資公司和企業法人。

特徵:資金與人才實力雄厚,投資理念成熟,抗風險能力強。

機構投資者是市場主要參與者,是市場成熟的一個標誌。

根據投資證券市場的目的不同,可以把投資者分為長期投資者和短期投資者。

從以下三個方面對二者進行區分:時間區分;範圍區分;風險和收益區分。

  二、證券市場供給的決定因素與變動特點

證券市場供給的主體是上市公司,上市公司的數量和質量是證券市場供給方的主要影響因素。

(一)上市公司質量

上市公司的質量狀況影響到股票市場的前景、投資者的收益及投資熱情、個股價格及大盤指數變動,這些因素將直接或間接影響股票市場的供給。質量高的上市公司,易於為股票市場所接受,因而有利於股票供給的增加;反之,質量低的上市公司,其股票很難被市場接受,對股票的供給增加不利。上市公司的質量和業績情況也影響到公司本身的再籌資功能和籌資規模,從而影響股票的供給。因此,上市公司質量與經濟效益狀況,是影響股票市場供給的最直接、最根本的因素。

(二)上市公司數量

決定上市公司數量的主要因素是:

1.巨集觀經濟環境

如果巨集觀經濟執行良好,投資擴張的企業必然增多,融資的需求必然增加,這時將有更多的企業申請公開發行股票;同時,投資者良好的預期會促使其積極參與認購,上市公司數量也隨之增加。這樣,上市流通股份的數量就會增加,股票市場的供給相應會增加。

2.制度因素

影響股票市場供給的制度因素主要有發行上市制度、市場設立制度和股權流通制度三大因素。

從發行上市制度來看,1999年前,我國的股票發行制度主要採取的是額度控制和地方政府推薦企業的股票發行制度。隨著1999年7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證券法》的頒佈實施,股票發行制度逐步走向市場化,2001年3月17日正式取消額度制,改而採取股票發行核准制。這一制度的變化有利於提高上市公司的質量。

從市場設立制度來看,市場的增加或減少會影響市場股票的供給,新增市場會增加整個市場股票的供給;反之,則相反。

3.市場因素

股票市場是廣大投資者交易上市公司股票的場所,也是上市公司進行直接融資的場所。當股票市場處於牛市的情況下,大量的場外資金流入股市,為上市公司的“增發”、“配股”提供了資金支援,也為非上市公司的首次公開募股(IPO)營造了良好的市場氛圍,進而能夠增加市場上的股票供給量。反之,當股票市場處於熊市的時候,市場的資金面壓力增大,從而不利於股票有效供給的增加。

  三、證券市場需求的決定因素與變動特點

(一)巨集觀經濟環境

如果巨集觀經濟環境執行良好,就會增加對股票的需求。

(二)政策因素

包括市場準入政策、融資融券政策、金融監管政策甚至貨幣與財政政策在內的一系列政策,將對證券市場的需求產生影響。

(三)居民金融資產結構的調整

居民的金融資產主要是由銀行存款、證券投資基金、股票、債券及信託資產等構成。目前我國資本市場特別是股市看好,吸引大量的資金流向股票市場,所以居民金融資產的結構發生了調整,調整的結果是人市的資金大量增加。

(四)機構投資者的培育和壯大

第一階段是1991年至1997年。

第二階段是1998年至2000年。1998年,證券投資基金(封閉式)的出現開創了我國機構投資時代的新篇章。

第三階段是2001年至今。2001年9月22日,第一隻華安創新開放式基金宣告成立,從而使基金的發展跨入新的歷史時期,同時也標誌著我國證券市場真正開始步入機構投資者時代。

(五)資本市場的逐步對外開放

資本市場開放包括:服務性開放和投資性開放。2001年11月我國正式加入WT0,我國政府在入世談判中對資本市場的逐步開放做出了實質性的承諾。這些承諾包括:(1)B股業務;(2)合資證券經營機構;(3)資產管理服務。

  四、影響我國證券市場供求關係的基本制度變革

(一)股權分置改革

由於特殊歷史原因,我國A股上市公司內部普遍形成了“兩種不同性質的股票”,即非流通股和社會流通股。這兩類股票表現出“不同股、不同價、不同權”的特徵,這一特殊的市場制度與結構被稱之為“股權分置”。

股權分置問題的由來和發展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股權分置問題的形成。

第二階段,通過國有股變現解決國企改革和發展資金需求的嘗試,開始觸動股權分置問題。2001年6月12日,國務院頒佈《減持國有股籌集社會保障資金管理暫行辦法》。

第三階段,2004年1月31日,國務院釋出《國務院關於推進資本市場改革開放和穩定發展的若干意見》。

股權分置改革的影響與意義:

1.不同股東之間的利益行為機制在股改後趨於一致化。股權分置改革解決了利益相關者之間的衝突問題,不同股東的利益行為機制在股改後趨於一致化,市場的制度基礎發生了根本性改變。

2.股權分置改革有利於上市公司定價機制的統一,市場的資源配置功能和價值發現功能進一步得到優化。

3.股權分置改革完成後,大股東違規行為將被利益牽制,理性化行為趨於突出。

4.股權分置改革有利於建立和完善上市公司管理層的激勵和約束機制。

5.股權分置改革後上市公司整體目標趨於一致,長期激勵將成為戰略規劃的重要內容。

6.股權分置改革之後金融創新進一步活躍,上市公司重組併購行為增多。

7.股權分置改革之後市場供給增加,流動性增強。

總之,股權分置改革是我國證券市場發展史上的“第二次革命”。解決股權分置問題在一定程度上是恢復資本市場的固有功能,即價格發現功能和對上市公司行為的直場約束功能。同時,解決股權分置問題也有利於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以及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的深化,有利於穩定市場預期,有利於資本市場創新和國際化程序。

(二)《證券法》和《公司法》的重新修訂

2005年10月27日,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八次會議審議通過了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證券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修訂後的兩法於2006年1月1日開始施行。標誌著我國證券市場法制建設邁入一個新的歷史階段。

兩法修訂的主要內容和基本精神:

1.積極穩妥推進市場創新;

2.切實加大對投資者的保護力度;

3.完善上市公司治理和監管;

4.促進證券公司的規範和發展;

5.完善證券發行、上市制度。

(三)融資融券業務

融資融券業務是指向客戶出借資金供其買入上市證券或者出借上市證券供其賣出,並收取擔保物的經營活動。融資融券交易包括券商對投資者的融資、融券和金融機構對券商的融資、融券四種形式。市場通常說的“融資融券”,一般指券商為投資者提供的融資和融券交易。

2006年6月30日,中國證監會發布《證券公司融資融券試點管理辦法》,這是融資融券業務的基礎性指導檔案。

融資融券制度的推出是繼股權分置改革全面實施之後,又一個對中國資本市場發展具有根本性影響的制度安排。

1.融資融券制度的積極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作為一種新的交易工具,融資融券業務特別是融券的推出將在我國證券市場形成做空機制,改變目前證券市場只能做多不能做空的“單邊市”現狀。

(2)融資融券業務將增加資金和證券的供給,增強證券市場的流動性和連續性,活躍交易,大大提高證券市場的效率。

(3)融資融券業務的推出將連通資本市場和貨幣市場,有利於促進資本市場和貨幣市場之間資源的合理有效配置,增加資本市場資金供給。

(4)融券的推出有利於投資者利用衍生工具的交易進行避險和套利,進而提高市場效率。

(5)融資融券有利於提高監管的有效性。

2.融資融券在促進市場完善、提高市場有效性的同時,也帶來一定的風險:

(1)融資融券業務對標的證券具有助漲助跌的作用。

(2)融資融券業務的推出使得證券交易更容易被人操縱。

(3)融資融券業務可能會對金融體系的穩定性帶來一定威脅。

總之,融資融券業務的推出是加深我國證券市場基本制度建設的一項重要舉措,其利大於弊。它將改變我國證券市場“單邊市”的狀況,改善證券市場中資金和證券的供給和需求關係,對於提高證券市場的效率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