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資格證>社會工作者>

社會工作者初級《綜合能力》重點知識:人類行為

社會工作者 閱讀(3.17W)

導語:社會工作是以利他主義價值觀為指導,以科學的知識為基礎,運用科學方法助人的服務活動。我們要科學地幫助別人,首先必須科學地理解別人的行為,明確人們為什麼產生某些行為、為什麼會出現某些狀況。

社會工作者初級《綜合能力》重點知識:人類行為

到底是什麼影響人類的行為呢?是生理因素、個性氣質,還是家庭、學校、社群或者其他的社會環境因素呢?人在成長和發展的各個階段,在生理、心理和社會方面分別呈現出什麼特點?這就需要我們深入研究人與社會環境的關係,這種研究常常建立在生物學、心理學和社會學的視角的基礎之上。下圖為我們展示了行為與環境的基本關係:

  一、人類需要

需要何以產生?因為人的機體在某一方面表現出缺乏和不足,如生理的飢餓、心理空虛等。為此,人們就會實施各種行為來滿足相應的需要。

需要是內驅力的基礎,內驅力的增強會形成某種被激發的動機狀態,這是激發和維持個體活動的直接動力,另外,外部刺激對於形成動機也有重要影響。

  一般而言,需要具有以下幾個特徵:

1、物件性。人的需要總是指向一定的物件,具有特定的內容。如飢餓導致對食物的需要、空虛導致對充實、成就的需要。所以需要指向的可以是物質的,也可以是精神的東西;可以是社會生活、活動,也可以是活動的結果。

2、動力性。需要不會因為暫時滿足而終止,它們或者帶有周期性,如我們隔數個小時就會想吃東西;或者在一種需要得到滿足的同時又會產生新的、更高的需要,如考過了社會工作者初級的又想過中級的。

3、獨特性。世界上沒有片完全相同的樹葉,也沒有兩個完全相同的人,也不會有兩個人具備完全相同的需要。

4、社會性。人具有兩重屬性,一是自然屬性,二是具有社會屬性,但本質屬性是社會屬性。由此也就具有了社會性的需要,社會在變化,需要也在變化。

  二、人類需要層次論

  1、馬斯洛的需求層次論

馬斯洛提出人類需求按照由低到高的順序分為如下幾個層次

(1)生理需求(physiological need):

此需求包括維持個體生存及延續種族所需要的資源,和促進使個體處於平衡狀態,如:食、衣、住行的滿足,需要運動、休息、休閒和睡眠等。

(2)安全需求(safety need):

此需求主要在免於害怕、焦慮、混亂、緊張、危機及威脅,使個體能在安全、穩定、秩序下,獲得依賴和保護。

(3)愛與歸屬需求(belongingness and love need):

此需求主要在被接納、愛護、關注、鼓勵及支援,避免孤獨、陌生、寂寞、疏離,使個體能成為團體中的一份子,與他人建立親密的關係。例如:避免孤獨、寂寞、陌生,並進而成為團體的一份子,與他人建立親密的關係。

(4)自尊需求(self-esteem need):

此項需求分有兩種,一為成熟需求,二為威望需求。前者指尊重自己,例如:相信自己有能力、有自信、獨立及勝任感。後者則指需要受人尊重,例如:有聲望、有地位、受人注意及受人賞識。整體而言是指獲取或維護個人自尊心的一切需求。

(5)認知需求(need to know):

此需求又稱為認知需求,旨在探討、分析瞭解事情的真相(也就是當遇到不理解的人、事、物,有希望理解的需求),例如:充滿好奇心、瞭解和求知的衝動。

(6)審美需求(aesthetic need):

此需求又稱情意需求,指的是追求對稱、系統美感的經驗,對美好事物欣賞的需求,使人更富情趣、生動,例如:希望居住在環境幽雅的住宅,幽雅舒適的生活。

(7)自我實現需求(self-actualization need):

此需求意指充分展現潛能與天賦,完成與個人能力相稱的一切。例如:接納自己、面對問題、自動自發的思考、富創造力、幽默感、民主價值等特質以及最重要的代表——高峰體驗。

  2、ERG理論

ERG理論是阿爾德弗(rfer)於1969年提出的一種與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密切相關但有些不同的理論。他把人的需要分為三類,即存在需要、關係需要和成長需要。

(1) 存在需要。這類需要關係到機體的存在或生存。包括衣、食、住以及工作組織為使其得到這些因素而提供的手段。這實際上相當於馬斯洛理論中的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

(2) 關係需要。這是指發展人際關係的需要。這種需要通過工作中的或工作以外與其他人的接觸和交往得到滿足。它相當於馬斯洛理論中的感情上的需要和一部分尊重需要。

(3) 成長需要。這是個人自我發展和自我完善的需要。這種需要通過發展個人的潛力和才能,才能得到滿足。這相當於馬斯洛理論中的自我實現的需要和尊重的需要。

阿爾德弗的ERG理論在需要的分類上並不比馬斯洛的理論更完善,對需要的解釋也並未超出馬斯洛需要理論的範圍。如果認為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是帶有普遍意義的一般規律,那麼,ERG理論則偏重於帶有特殊性的個體差異,這表現在ERG理論對不同需要之間聯絡的限制較少。

ERG理論的特點有:(1)ERG理論並不強調需要層次的順序,認為某種需要在一定時間內對行為起作用,而當這種需要的得到滿足後,可能去追求更高層次的需要,也可能沒有這種上升趨勢。(2)ERG理論認為,當較高階需要受到挫折時,可能會降而求其次。(3)ERG理論還認為,某種需要在得到基本滿足後,其強烈程度不僅不會減弱,還可能會增強,這就與馬斯洛的觀點不一致了。

  三、人類需要的型別

(一)根據需要的起源與性質,人類需要可以分為生物性需要和社會性需要。

1、生物性需要主要關係到人類生命的維續和種族的繁衍。生命的維續包括吃、喝、睡等方面的需要,種族的繁衍則包括性的需要。但這些需要常常受到社會因素的影響。

2、社會性需要是與人類密切相關的需要,具體包括交往、成就、權力等需要。

(二)根據需要指向的物件分為物質的(如吃喝)和精神的(如娛樂)等需要。

(三)根據需要產生的方式分為原發性需要(與生俱來的)與繼發性需要(後天習得的)。

  四、人類行為的含義

需要是指客觀的'刺激作用於人們的大腦所引起的個體缺乏某種東西的狀態。行為是人類有意識的活動,既是人的有機體對外界刺激做出的反映,又是人通過一連串動作實現其預定目標的過程。

德國心理學家勒溫在1951年提出著名的人類行為公式:B=f(P·E)。其中,B——行為,P——個人,E——環境,f——函式關係。這個函式關係表達了人類行為的基本原理。具體來說,這個公式的意思是,一個人的行為(Behavior)是其人格或個性(Personality)與其當時所處情景或環境(Environment)的互動作用的產物。

  五、人類行為的型別

廣義上講,人類行為包括外顯行為與內隱行為。外顯行為是可觀測到行為,內隱則相反。我們通常講的人類行為是外顯行為,它可分為如下不同型別:

1、根據行為的起源可分為本能行為和習得行為。本能行為起源於遺傳,不需學習就能獲得。習得行為相反,它是在後天與環境的互動中學習而形成。

2、根據特定的標準可分為正常與異常行為。這樣的區分很重要,特別是在精神健康領域中。但是這裡的特定的標準是很難確定的。也就是說正常與異常行為之間沒有絕對的劃分標準和界限。

我們來看一個案例

一寄宿制國小一年級學生小明,得了個“怪毛病”:每週一上學前常有莫名胃痛、腹痛出現,而到了週五回家時,所有症狀均不治而愈。經心理門診診斷:其患的正是“學校恐怖症”。據介紹,這種現象以往較易出現於初進託兒所或幼兒園的兒童,可近年來,發病兒童年齡明顯增大、持續時間延長。其產生的原因很複雜,如父母教養方式不當、學習壓力過大、學校老師過分嚴厲、學校同學排斥等。

用什麼樣的標準來區分或衡量什麼是正常,什麼是異常呢?常用的有:

(1)統計規律。統計顯示出大多數人相似或一致的行為,這種行為可以視為正常的行為,反之則可視為異常行為。

(2)社會規範與價值。當人們行為符合當地的社會規範和價值時就被視為正常行為,否則就是異常。

(3)行為適應性標準。如果無法適應社會,就會表現出異常行為。

(4)個體主觀體驗。以個體主觀體驗為依據,當某些行為超過特定的界限,就會被視為異常行為。

但是這些標準是相對的,會隨著社會的變遷、認識的深入而發生變化。

  六、人類行為的特點

1、適應性。人類行為的根本目的是為了適應環境,當然這些行為同時也在改造環境。

2、多樣性。不同的需要會引發不同的行為。

3、動態性。各種環境的變化以及人類自身的變化都會影響人類行為的動態變化。

4、指向性。人類行為有其原因,同時也會指向特定目標。

5、可控性。人類能有意識地調節和控制自己的行為,使其向著目標前進。

6、發展性。人類現在行為是由過去行為而來,又會朝向未來,所以說人類行為是連續發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