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資格證>社會工作者>

社會工作介入校園欺凌方法技巧

社會工作者 閱讀(7.77K)

對於欺凌行為第一時間採取有效反應,以減少這類事件的發生,特別是嚴重欺凌事件的發生;或者是最大可能地減輕其對當事人和校園環境帶來的負面影響。那麼,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社會工作介入校園欺凌方法技巧,歡迎大家閱讀瀏覽。

社會工作介入校園欺凌方法技巧

  欺凌行為的前期

嚴重的欺凌行為屬於青少年的偏差行為範疇(或者叫越軌行為),而預測一個偏差行為的發生,最強有力的預測因子就是先前的行為,這是任何行為型別產生和發展所遵循的客觀規律,校園欺凌行為也不例外。現在最大的盲區就在於這些前期的欺凌行為沒有引起重視。一方面是因為這些行為性質輕微,往往被老師和家長忽略,甚至欺凌方和被欺凌方都並沒有清晰地意識到欺凌性質的互動正在進行;二是因為這些行為的發生可以在非常小的年齡階段(比如幼兒園小班),被誤認為玩笑打鬧不懂事的可能性很高。

殊不知雙方(甚至包括旁觀者)正是通過這類互動模式的不斷重演,一再確認了雙方力量、地位上的不平等(特別注意,是互動模式的重演,不是某一個行為的簡單重複)。從一開始的試探,到習慣,到升級,再到爆發,最終因為造成了嚴重後果才終於引起注意。大家往往只看到了故事的最後一步,卻沒有看到這種欺凌性質的前期行為實際上已經進行了很長一段時間。另外,很多欺凌行為因為沒有發生嚴重的外在後果,而被長期忽視,導致孩子處於持續的低自尊、認知混亂的狀態,承受著巨大而緩慢的壓力,逐步產生心理和行為方面的問題。而且,這還不是終點!只要以欺凌為解決問題手段的行為模式沒有被及時矯正,它就會繼續發展。今後家庭內部的暴力(伴侶、後代)會變成日常;同時因為採用暴力作為應激狀態的本能反應,那麼激情犯罪的風險性也會大大提高。我們能清晰地看到一條行為模式的發展路徑:輕微的前期欺凌行為—欺凌行為—青少年犯罪—成人的違法犯罪行為。所以從個人到整個社會,如果不阻斷這條路徑,都會付出沉重的代價。

  情景代入

舉一些發生在幼兒園、國小階段的常見例子,來繼續解釋上面的觀點:

場景一:孩子A穿了一件新外套,孩子B把食物弄到了那件衣服上,“你反正那麼醜,你媽媽為什麼還有給你買新衣服”

場景二:美術課上,孩子A剛剛完成TA的作品,孩子B用畫筆在那上面亂塗幾筆,“你畫得太難看啦”

場景三:孩子A帶了一個新的文具盒,孩子B把它搶過來,“這個給我”;或者用小刀在上面畫了幾道痕

場景四:操場上的滑梯頂端,孩子A正在嘗試去滑,孩子B一把推下去,“真是個膽小鬼,不滑就讓開”

場景五:廁所間,孩子A正在小解,孩子B過去一把扯下退到大腿的褲子,“讓我看看你的小雞雞”

場景六:課堂上,老師點名孩子A,“這麼簡單的作業你都錯,太笨了”,“你這麼調皮,不要帶壞了班裡其他孩子”…

這些情景是不是似曾相識?有沒有發生在你身上過?或者發生在你孩子的身上/身邊?這些就是我剛才說的前期的、欺凌性質的行為,它們在很多國家是已經被認為是欺凌行為的。是不是看起來很像玩鬧?當孩子向你講述或者求助時(有時他們自己都忘了),你是不是一笑了之,不以為是?可是你沒有看到的是這些行為背後,是對個人界限的挑戰,一再的挑戰!你也沒有及時地呼應孩子的感受和求助,很有可能當之後更嚴重的欺凌行為發生時,TA會放棄再次向你求助。同時,如果孩子A一開始沒有拒絕和理論,在多次這樣的互動之後,就會慢慢接受弱者的地位,最終成為逐漸升級的欺凌行為的目標,欺凌方可以是孩子B,也可能是旁觀的孩子C,還有可能是好幾個孩子不約而同的攻擊。而作為欺凌方的孩子,因為並沒有足夠的認知水平去預測和承擔自己的行為後果,其實是處於認知和行為雙重的偏差之下。等到欺凌行為的嚴重程度到了我們不得不面對的時候,長期的傷害已經持續很久了,我們已經錯過了太多的介入節點,告訴孩子什麼是不可以做的,什麼是不能接受的,什麼又是可以選擇的更好的行為,什麼是保護和尊重自己…

  行為健康

從上面的分析看到,青少年兒童的行為發展作為他們成長過程的一個階段,早期欺凌行為的發現和應對、樹立基本的個人界限、人際尊重,對於雙方孩子(也包括家長、老師)都是非常重要的。校園欺凌行為不是在發生嚴重後果之後才是介入和干預的最佳時機,這個時候傷害已經造成,屬於事後補救措施。而這個補救不管是從效果來看,還是從花費的精力和代價來看,都遠遠比不上前期的預防。作為欺凌方的孩子可能慣有行為模式已經成形,導致TA產生欺凌行為的各種因素也已經錯過最佳介入時機,比如家庭教養模式,或者之前作為被欺凌方的經歷;作為被欺凌方的孩子,嚴重的心理創傷需要很長時間才能修復,即使修復,以後仍然可能會投射到成人的社交關係裡,影響社交質量。

行為健康作為現代健康領域的一個組成部分,跟生理健康、心理健康一樣需要大家理性客觀地對待,尤其是青少年兒童,更是要像對待其他健康問題一樣,從治療、矯正的角度去對待。只有這樣才能最大程度上減輕欺凌事件裡各方孩子和背後家庭所要承擔的痛苦和責任;才能降低整個社會可能要付出的更為嚴重的後果和代價。

既然屬於健康領域,那麼對於欺凌行為,除了做到及早發現和應對之外,從實務角度說就應該採用公共衛生系統的三級運作模式:

一級:針對普遍青少年群體的預防(家長和學校進行配合)。比如社交技能、品格教育(尊重、界限)、行為禁忌,還有就是針對欺凌行為的發現(identification)和應對;

二級:針對高風險人群的。對於已經表現出欺凌傾向的孩子,及時制止,並提供可供選擇的其他行為模式,樹立清晰地是非觀;或者對於一些有著多重負面預測因素的孩子,比如經歷過家庭暴力或者目睹過暴力行為的孩子,或者家庭條件突出(特別差或者特別優越的),再或者性格孤僻不合群的…給予更多關懷和需求評估,及時發現和解決他們面臨的困境;

三級:針對行為健康問題突出的(這個行為健康問題,可以是表現為已經參與到嚴重欺凌行為中的,也包括有其他的盜竊、逃學等一個或多個偏差行為的)。及時提供專業矯正和治療的方案。個人、家庭、學校、社群資源都應該在同一個層面上,為了孩子的健康發展作出努力,而不是投入情緒、粗暴對待。

  及早預防和矯正

一、早期預防和介入

1、普及校園欺凌的知識,消除大家對於欺凌=嚴重暴力的誤會,掃除前期欺凌行為的盲點,擴大對於欺凌行為的界定範圍。

2、強烈建議在中國小的校園裡,提供專業的學校社工服務。專職老師接受的訓練是教學,對於孩子心理、行為、家庭問題等的處理並不專長。而且從工作量的完成來說,要處理好欺凌行為及其背後的複雜成因,對於專治教師也是心有餘而力不足的。學校社工是經過專業訓練的,不僅可以快速有效地處理欺凌行為及其前期行為,而其還可以提供一些關於社交技能、情緒控制等的輔助教育。

3、分別針對孩子、教師、家長開發相關課程。主要完成以下兩個目的:一是為了讓大家能夠及早的發現欺凌行為,在萌芽狀態予以拒絕和制止;二是教授各方如何辨別前期的欺凌性行為和應對正在發生的欺凌行為,物件包括欺凌方、被欺凌方、旁觀者、和家長、老師等權威角色。在第一時間採取行動制止、急救和處理,儘可能阻斷欺凌行為的升級路徑,同時也降低欺凌行為帶來的負面後果。

針對孩子的,可以是自身的行為管理、前期欺凌行為的辨識、正確有效的應對技巧等;針對家長的,可以是對孩子反常行為的察覺以發現欺凌行為、對於欺凌行為及其前期行為的辨識和家庭教育、欺凌行為發生後的支援和應對(包括雙方家長)等;針對老師的.,可以是欺凌行為現場的第一時間的辨識和處理、相關資源的連線和報告等。這兒只是羅列一二,這塊內容需要另開專題深入討論。最好能在幾年的課程實踐之後,最終能有一套比較完善的系統,包含在每一所中國小關於安全、防侵犯的課程裡。

特別要指出的是,一些家長認為以暴制暴是一個處理欺凌事件的手段(會包含在上面提到的課程裡,但因為最近討論得多,就展開說一下),作者在這兒是持否定態度的。首先暴力絕對不是任何問題的最佳解決途徑,不管對於欺凌者還是被欺凌者,還包括欺凌行為的旁觀者。這篇文章所站的基石就是為了指出這一點,儘可能避免或者降低此類事件的發生。很大一部分的受害者,不僅是校園欺凌的,也包括更為嚴重的暴力犯罪的受害者,最後轉化為了暴力的實施者,究其願意就是TA認可了這種解決問題的手段。對於欺凌行方的青少年兒童,我們希望TA能通過及時矯正而放棄這種行為模式,對於被欺凌方來說,當然也要避免這種行為模式的發生。而且,從實際情況來說,暴力行為是最容易是欺凌行為的嚴重程度升級的,很可能會在一次欺凌行為被暴力制止之後,會發生更嚴重的暴力報復,最終形成不可挽回的後果。這是誰都不願意看到的。而提供給孩子一些早期識別的知識,讓他們及時制止不平等的朋輩互動,或者一些有效的應對技巧,正是我們上面說的課程內容之一。

4、結合學校德育教育,把友愛、尊重和個人邊界作為新的主題,尊重自我、尊重他人、尊重物品、尊重自然,實現對孩子教育的全人關懷。這個是預防欺凌行為的一種正面方式,給孩子提供瞭解決問題可以採用的其他途徑和方法,從源頭杜絕欺凌行為。

5、學校在這方面教育經驗和資源可以跟家庭和社群教育分享,同時家庭教育和社群教育也要跟學校教育進行匹配或者補充,形成一個對青少年兒童全方位的保護網路

二、嚴重欺凌事件後的矯正

1、欺凌方:既然把欺凌行為歸於青少年兒童行為健康的範疇,那麼對於欺凌方,所要面對的是矯正和治療。這個依賴於不久的將來法律和行政上對於欺凌行為的正式界定,然後引入專業人士進行評估診斷,提供最有利於TA健康成長的治療方案。可以是一些行為矯正類的課程,也可以是工讀學校,甚至可以是針對家長技能的培訓,等等。當然,年齡或者行為嚴重程度達到違反法律、法規限度的,由司法機關處理。

2、被欺凌方:主要分為兩大步驟:急救和後續評估治療。急救,包括了心理急救(物理隔離、傾聽、共情、安全確認、和必要的醫療措施)和相應的行政處理(邀請雙方家人在場,瞭解情況,初步結論)。後續評估需要觀察和專業診斷,主要避免因為欺凌行為可能造成創傷後遺應激綜合症(PTSD)。每個人對於創傷的記憶和承受能力不同,可能有一半以上的孩子,即使在遭受嚴重傷害以後,PTSD也會不治自愈,但並不表示有輕微的心理障礙遺留。對於已經出現PTSD症狀的孩子,需要提供專業的治療和後續支援。要知道,一部分的PTSD是終生性的,這也是我一開始強調的,對於欺凌行為(包括其他青少年兒童的越軌行為)防遠勝於治,不管是從對孩子的保護效果上,還是從付出的物質和時間代價上。另外要注意的是,一些被欺凌方是有可能從自己的惡性事件中認可欺凌的方式,而逐步轉變為欺凌方。所以在對他們提供服務的同時,也要再次確認積極的社交技能和處理問題的其他有效的方法和手段。

3、旁觀者:對於暴力目擊者,可能也會成為暴力的受害人,造成心理創傷。需要觀察和專業評估,必要的時候提供服務和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