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資格證>社會工作者>

個案工作主要模式有哪些

社會工作者 閱讀(2.85W)

行為修正模式以服務物件的行為作為分析的起點,探討服務物件不良行為產生的外部條件、機制以及具體發展過程,以便知道求著這調整或矯正其不良的行為方式,更好地適應外部環境。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分享個案工作主要模式有哪些,歡迎大家閱讀瀏覽。

個案工作主要模式有哪些

  (一) 心理社會治療模式

注重藉助“人在情境中”,把心理因素和社會因素結合起來幫助服務物件。受精神分析理論、自我心理學和學習理論、社會學的角色理論和互動理論、人類學的家庭理論以及系統理論等影響。

(1)七項原則:個別化、接納、當事人自決權、不批判態度、表裡一致、保密和受控制的情緒反應。

(2)理論假設

1.對人的成長髮展的假設:認為個人生活在特定的社會環境中,個體的發展受到生理、心理和社會三個方面因素的影響,而且這三個方面的因素又相互作用,共同影響服務物件的成長過程,借用了系統理論的概念——“人在情境中”,把服務物件放到一定的社會環境中去認識,通過了解服務物件的所處環境把握服務物件的問題。

2.對服務物件問題的假設:強調服務物件的問題與服務物件感受到的來自過去、現在以及問題處理過程中的壓力有關。壓力主要來自三方面:

A.過去的壓力:指服務物件在成長早期感受到的因願望沒有獲得滿足或者情緒衝突沒有消除而產生的壓力,干擾當前生活,妨礙適應新的環境;

B.現在的壓力:當前社會環境壓力過大,導致成長早期未被解決的問題表現出來,從而導致服務物件的行為出現偏差;

C.問題處理過程中的壓力:與不良的自我功能和不良的超我功能有關,在這些不良的自我功能和超我功能的影響下,服務物件對外部環境的認識能力以及對自己情緒控制能力減弱,最終導致心理困擾和人際關係的失調。

強調:把服務物件問題產生的背景和現狀結合起來考慮,既要重視服務物件問題形成的原因,又要重視服務物件當前的人格強度。

3.對人際溝通的假設:保證人際互動有效進行的基礎是溝通。人際溝通會影響服務物件的家庭關係和服務物件社會角色的扮演,對服務物件的超我和自我的形成也騎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服務物件的自我功能的強度、自我防衛機制和知覺等都是影響其人際溝通技能形成的重要因素。

4.對人的價值的假設:每個服務物件都是有價值的,他們都具有發展自己的潛能,只是未被開發而已,因此開展心理與社會治療的目的就是要挖掘服務物件的潛能,使服務物件健康地成長。

(3)治療方法和技巧

直接治療:個案工作者直接對服務物件進行輔導、治療,不需要藉助第三者;

間接治療:個案工作者通過改善外部環境或輔導第三者,從而間接影響、幫助服務物件。

1.直接治療技巧(分為非反映性直接治療和反映性直接治療)

A.非反映性直接治療:

A1.支援——核心是通過工作者瞭解、接納、同感和信任等削減服務物件的焦慮和不安,給予必要的肯定和認可。

具體技巧——對服務物件的接納、對服務物件的保證、向服務物件提供實物幫助

A2.直接影響——工作者通過至直接表示自己的態度和意見促成服務物件不良行為的改變和心理困擾的消除,如強調、提議、忠告、堅持和干預.

注意三點——

第一,工作者在使用直接影響治療技巧之前需要了解服務物件的真實情況,最好與服務物件進行商討;

第二,在可能的情況下,工作者需要徵求服務物件的意見,讓服務物件自己決定是否需要指導;

第三,工作者在使用直接影響治療技巧時,需要幫助服務物件,尤其依賴性比較強的服務物件,讓他們學會自己做出決定,培養他們的獨立性

A3.探索——描述——宣洩——工作者通過服務物件的描述和解釋探索服務物件的問題,併為服務物件的情感宣洩提供機會,以便疏導服務物件的情緒衝突,改變服務物件的不良行為)

注意三點——

第一,幫助服務物件表達負面的感受,並提供機會讓服務物件宣洩自己內心的憤怒和不滿,以便減緩服務物件的心理壓力,深入探討服務物件問題的實質;

第二,幫助服務物件減輕意志控制,並鼓勵服務物件表達各種被壓制的感受,以便了解服務物件未意識到的各種內心矛盾和衝突;

第三,在為服務物件提供情感宣洩的機會時,工作者需要區分兩種不同的宣洩型別,建設性宣洩和破壞性宣洩;

B.反映性直接治療

B1.現實情況反映——工作者通過一些專門的治療技巧協助服務物件對其目前所處的外部環境以及內心困擾做出正確的理解和評價;包括外在反映、內在反映、內外在反映、對環境刺激的反應、自我評估、對工作者和治療的反應

B2.心理動力反映——指出服務物件經常採用的不良反應方式,並引導服務物件對自己的問題進行分析、理解,找到自己問題產生的原因以及發展的具體過程

B3.人格發展反映——指工作者幫助服務物件重新認識和評價自己早年的通過經歷,調整服務物件的人格發展

2.間接治療技巧:核心是希望改善服務物件的外部環境來促成服務物件不良行為的改變(支援,直接影響,宣洩和現實情況反映),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A.根據不同的情況採取不同的治療技巧

B.尊重服務物件的自決權

C.選擇合適的角色

(4)心理社會治療模式的特點

治療過程:研究——診斷——治療

1.注重從人際交往的場景中瞭解服務物件

2.運用綜合的診斷方式確定服務物件問題的原因

3.採用多層面的服務介入方式幫助服務物件

(5)貢獻:全面探討求助者的問題、保持開放的態度、強調採用多種治療技巧幫助求助者

(6)侷限:

1.分析的基礎

2.分析的物件

3.分析的方法

4.分析的重點

  (二)行為修正模式

行為修正模式以服務物件的行為作為分析的起點,探討服務物件不良行為產生的外部條件、機制以及具體發展過程,以便知道求著這調整或矯正其不良的行為方式,更好地適應外部環境。

(1)理論假設(經典條件作用理論、操作性條件作用理論、社會學習理論,都是對人的行為獲得的學習機制進行探討)

1.經典條件作用的理論假設

又稱反射性條件作用,以無條件反射為基礎,與中性刺激建立條件反射,由於人具有語言能力,因此就可以建立起以語言為基礎的複雜的條件反射系統(強化、消退、泛化、分化和抗條件作用)

A.強化:伴隨條件刺激的呈現給予無條件刺激,使有機體形成條件反射;

B.消退:由於不再有強化,有機體條件反射的強度就會逐漸減輕,甚至出現條件反射完全消失的現象;

C.泛化:是指條件反應擴散到類似原條件刺激的過程,這樣,相類似的條件刺激就可以產生相同的條件反應;

D.分化:與泛化相反,分化是指有機體抑制泛化反應,形成只對特定條件刺激發生反應的條件反射過程;

E.抗條件作用:如果一個已形成的條件反應撤出原有的強化物,並同時設法使一個條件反應與原來的刺激建立聯絡,就會使原來的條件反應迅速消除(同時適用強化和消退,因此它對服務物件的行為改變具有明顯的效果,像厭惡療法、系統脫敏法等)。

2.操作性條件作用的理論

又稱工具性條件作用,指有機體的某個行為會導致環境的變化,並進而影響到有機體的繼後行為,如果這種行為是積極的,有機體就會傾向於做出同樣的行為,如果這種影響是消極的,那有機體會傾向於抑制這種行為。這樣有機體就可以根據自己行為的後果調節自己的行為。操作性條件作用力量主要涉及影響行為的單元、強化的秩序和強化型別等三方面的內容。

A.影響操作條件作用的刺激:需要性刺激、厭惡性刺激。

B.正增強:當有機體作出一個行為後,給予一個需要性刺激,使有機體的該行為出現頻率增高;

C.負增強:通過消減厭惡型刺激使有機的期待行為的出現率增高;

D.正懲罰:通過給與一個厭惡性刺激使有機體的不適應行為逐漸消退;

E.負懲罰:當有機體做出一個行為,它所希望得到的需要性刺激消失,則該行為的出現頻率下降。

3.社會學習理論的假設

社會學習理論提出了一種新的學習形式,即觀察學習或模仿學習。觀察學習不同於經典條件學習和操作性條件學習,強調認知在學習中的作用,認為人的大部分行為是通過示範、觀察和模仿獲得的。

A.班度拉:觀察學習四階段

注意階段:對模仿行為進行觀察;

保持階段:把觀察到的行為資訊儲存在記憶力;

再現階段:通過自己的行為組合再現觀察到的行為;

動機確立階段:確立行為模仿的動機。

B.班度拉強調個體觀察模仿行為之後會產生三個方面的影響:

通過認知系統的整理使相關刺激線索連線起來;

通過觀察模仿行為產生替代性獎賞或懲罰,從而修正已經習得的行為;

通過觀察模仿行為強化已習得行為。

4.行為修正模式的一般理論假設

A.以行為作為理論研究的中心,不去研究行為背後的人格、動機和自我等問題;

B.以學習作為核心概念,這三種理論都關心行為學習的具體機制和條件,認為有機體的適應行為和不適應行為都是通過學習獲得的,要想改變不適應行為或者獲得適應行為必須通過具體的學習過程。因此,這三種學習理論認為,學習是實現治療的手段,行為的修正其實是一些獲得和消除行為的學習過程。

C.強調外部環境在行為習得中的作用,三種理論的共同特點是注重外部環境在行為學習中的作用。他們認為外部環境的刺激必須會導致有機體的特定行為,只要改變外部環境,有機體的行為就會發生改變,因此通過控制和消除外部環境的刺激因素就可以調整和改變有機體的行為,使有機體產生適應性行為反應方式。

D.注重可觀察和可測量。

(2)治療方法和技術

1.放鬆練習:德雅各布森提出,通過服務物件的身體放鬆緩解服務物件生理和心理的各種緊張,以克服服務物件的焦慮。

常見——鬆弛放鬆法

首先,讓服務物件身體的某組肌肉緊張,以便使服務物件瞭解緊張的感受;

其次,讓服務物件放鬆這組肌肉,並要求服務物件與緊張狀態比較,體會放鬆的感覺;

再次,通過幾組幾次緊張和放鬆的練習,使服務物件逐漸能夠自覺放鬆這組肌肉,知道學會放鬆整個身體,可以緩解服務物件的身心緊張和焦慮症狀。

2.系統脫敏:行為療法的一種,用於消除各種恐懼症狀,如社交恐懼、廣場恐怖和考試焦慮等。服務物件對某物或某事感到害怕、恐懼、不敢接近。系統脫敏法要求服務物件在放鬆狀態下逐漸靠近、接觸恐懼物件,這樣就可以抑制或消除服務物件的焦慮反應,從而幫助服務物件逐漸克服恐懼症狀。

3.滿灌療法:又稱暴露法、快速脫敏法。它是讓服務物件直接處於最嚴重焦慮中,直到服務物件的焦慮症狀消除。因為滿灌療法認為服務物件的害怕是一種條件反應,如果服務物件採取逃避方式,只會增強服務物件的恐懼強度,起到負強化的作用,對此,就需要讓服務物件直接處於最嚴重的焦慮情境中,使服務物件不得不面對自己的恐懼,通過反覆做這樣的練習,直到服務物件對此變得習以為常,不再感到害怕。

4.自我管理:要求服務物件積極參與行為改變的整個過程,並對自己的行為變化負責。在行為修正過程中工作者只是幫助服務物件指定行為改變的目標和計劃,指導和監督服務物件行為修正計劃中的執行情況,並對服務物件行為改變的狀況作出評價,

五步:選擇目標;監測目標行為;改變環境因素;取得有效結果和鞏固收穫。

5.厭惡型療法

當出現一個不適應行為時,就呈現厭惡性刺激,使服務物件的不適應行為與厭惡性反應建立聯絡,這樣,服務物件就會逐漸迴避或放棄不適當行為(想象,藥物,電擊)。

6.模仿

來源於班度拉的觀察學習理論。包括:榜樣的示範和服務物件的模仿練習。首先,工作者需要讓服務物件觀察那些需要模仿的行為,瞭解各種行為的要點;其次,在工作者的指導下服務物件具體聯絡正確的行為,工作者需要及時給與服務物件各種行為反饋,不斷強化服務物件的正確行為反應。

7.代幣管制法

根據操作性條件學習理論發展而來的一種治療技術,它假設一種原無強化作用的刺激物與真正的強化物建立聯絡後,就會獲得強化的作用。代幣管制與直接強化不同,它能在正確行為出現後及時給與強化,消除直接強化滯後的現象,使得服務物件的正確行為反應直接與強化物建立聯絡。

8.果敢訓練

又稱決斷訓練或自信訓練等。主要適用於人際關係的調整,其目的是幫助服務物件在人際交往中順利表達自己難於表達的各種正面或負面的感受,改善服務物件的人際關係。首先,確認需要進行果敢訓練的問題;其次,提高服務物件進行果斷訓練的動機;最後,進行果斷行為訓練。

(3)運用行為修正模式的主要原則

1.建立良好的專業關係

2.準確的行為評估

3.有效的行為修正

4.合理的修正效果評估

(4)貢獻

1.以行為心理學為其理論來源,具有科學的實驗基礎

2.治療方法和技術比較系統,而且也比較容易操作

3.治療方法和技術比較明確,治療的標準和效果易於觀察和測量

(5)侷限

1.忽視對服務物件內心的探討

2.把人的行為理解成對外部環境的適應

3.過分注重行為症狀的消除

  (三)理性情緒治療模式

認知療法中一種重要的理論分析模式,艾利斯確立,他認為靠自由聯想和反映感受等非指導性治療技術都很難改變服務物件的非理性理念,而這些非理性理念恰恰是影響服務物件情緒的重要因素,同時它們對服務物件的情緒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1)理論假設

理性情緒治療模式採取明顯的人本主義價值立場,對人的信念、情緒和行為之間的關係進行了深入細緻的分析。

1.對人性的假設

假設人的存在具有價值,這是人先天同有的本性,使人趨向於成長和自我實現。對於人來說,追求快樂是生活的目標,這種快樂是長期的而非短期。艾里斯認為,人就是人,既有優點,也有缺點,人的價值不是絕對的,只能在某種程度上進行自由選擇,改變生活,是自己的生活變得更好。

2.心理失調的原因和機制

ABC理論:A代表引發事件,是指服務物件所遇到的當前事件,事件的形式既可以是具體的事件,也可以使服務物件思想、感受、行為或對以前事件的回憶;B代表服務物件的信念系統,是指服務物件對引發事件的認知和評價,既可以是理性的,也可以是非理性的;C代表引發事件之後出現的各種認知、情緒和行為。

A——C的原因是B。

因此,有效的幫助是對服務物件的非理性信念系統進行質疑,即對服務物件的非理性信念系統進行質疑,即對非理性信念進行識別和辯論——D。

幫助服務物件克服各種非理性信念,最終使服務物件的情緒和行為困擾消除,形成一種有效的理性生活方式,達到目標E。

A(引發事件)——B(信念系統)——C(事後認知、情緒、行為)——D(識別、辯論)——E(目標)

3.非理性信念

非理性信念具有抽象化、絕對化和普遍化的特點。(11理念)

4.輔導關係

工作者不應對服務物件的情緒和行為困擾作任何價值判斷。人的價值存在不需要任何先決條件,因此工作者需要無條件地接納服務物件,幫助服務物件改變非理性的信念,解決其情緒和行為的困擾。

5.其他一些重要的概念

次級症狀——服務物件會以非理性的信念對待自己的情緒和行為的困擾,從而造成情緒失調症狀加重的現象,即日常說的對焦慮的焦慮。

(2)實施方法

1.輔導目標:第一步,幫助服務物件消除不適當的情緒反應;第二步,幫助服務物件改變不良的非理性信念。

2.個案工作者的輔導角色

A.採取綜合的改變途徑;

B.注重服務物件的此時此地的感受;

C.強調頓悟:理解自己的行為和情緒就是由非理性信念導致的;理解自己的困擾沒有消除是因為仍然堅持非理性信念;理解消除非理性信念是克服自己情緒和行為的唯一困擾。

3、治療過程(特點)

A.明確輔導要求;

B.檢查非理性信念;

C.與非理性信念辯論;

D.學會理性生活方式;

E.鞏固輔導效果。

4、治療技巧

A.檢查技巧:反映感受、角色扮演、冒險和識別;

B.辯論技巧:辯論、理性功課、放棄自我評價、自我表露、示範、替代性選擇、去災難化和想象。

(3)運用理性治療模式的主要原則

1.注重綜合運用各種輔導技巧

2.注重對服務物件的非理性信念進行分析、辨別和爭論

3.注重把服務物件的面談輔導和自信輔導結合起來

(4)貢獻

1.強調非理性信念對服務物件情緒和行為的影響

2.強調工作者積極、主動介入個案輔導過程

3.採取開放的態度綜合運用各種輔導技巧

(5)侷限

1.理性信念含義的不清

2.過分強調工作者積極介入輔導過程

3.忽視對服務物件內部感受的分析和理解

  (四)任務中心模式

(1)任務中心模式應用於人類問題:

人際衝突、不滿意的社會問題、正式組織中的問題、角色困難、社會轉型中的問題、情緒問題、資源不足問題和行為問題。

(2)問題解決的過程

1.問題探索;

2.協議

3.工作者與案主共同制定出具體的目標;

4.邁向目標,完成任務;

5.結束。

(3)工作階段中的步驟與方法

1.開始接觸、探索和協議階段;

2.闡述目標及要完成的任務;

3.結束階段。

(4)任務中心模式的優點

1.在問題探索、協議和確定任務階段,任務不僅是對案主的,也是對和案主有關的系統的

2.人物中心模式的工作物件可以是個人、夫婦或家庭

3.強調案主的優點與優勢及他們網路資源的重要性

4.將工作者和案主置於同等地位,而非單向地由案主向工作者傾訴。

(5)人物中心模式要求的能力

1.技巧要求:傾聽的能力,抓住案主問題核心的能力,和案主達成協議的能力,溝通與迴應的能力。

2.工作者不僅要提供服務,還要成為案主的夥伴;清楚界定實踐限制,提醒案主將要結束“合同”不會傷害案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