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才华斋>医学>执业医师>

2016临床助理医师《内科学-血液系统》溶血性贫血

执业医师 阅读(4.73K)

溶血性贫血是由于红细胞破坏速率增加(寿命缩短),超过骨髓造血的代偿能力而发生的贫血。骨髓有6~8倍的红系造血代偿潜力。如红细胞破坏速率在骨髓的代偿范围内,则虽有溶血,但不出现贫血,称为溶血性疾患。正常红细胞的寿命约120天,只有在红细胞的寿命缩短至15~20天时才会发生贫血。

2016临床助理医师《内科学-血液系统》溶血性贫血

  一、发病机制:

1.红细胞易于破坏寿命缩短

(1)红细胞膜的异常

(2)血红蛋白的异常

(3)机械性因素

2.异常红细胞破坏的'场所:

(1)血管内:血型不合、PNH。

(2)血管外: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温抗体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二、临床表现:

短期大量血管内溶血:严重的腰背及四肢酸痛,伴头痛、呕吐、寒战、高热、面色苍白、血红蛋白尿、黄疸,严重者周围循环衰竭和急性肾衰,慢性溶血:以血管外溶血多见,有贫血,黄疸,肝、脾大三大特征。

三、实验室:

1.提示红细胞破坏:

(1)血管外溶血:

a.高胆红素血症

b.粪胆原排出增多

c.尿胆原排出增多

(2)血管内溶血:

a. 游离血红蛋白血增高

b. 血清结合珠蛋白降低

c. 血红蛋白尿

d. 含铁血黄素尿

2.提示骨髓幼红细胞代偿性增生的实验室检查:

a. 网织红细胞增多

b. 周围血液中出现幼稚血细胞

c.骨髓幼红细胞增生

3.提示红细胞寿命缩短的实验室检查:

a. 红细胞形态改变

b 吞噬红细胞现象及自身凝集反应

c. 海因小体

d. 红细胞渗透性脆性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