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醫學>衛生資格>

2017婦產科主治醫師知識要點:正常分娩

衛生資格 閱讀(2.93W)

學習的目的是為了掌握新的知識,而考試是驗證自己掌握知識程度的一種手段。本站小編準備了2017婦產科主治醫師知識要點:正常分娩,下面是本站小編分享的一些相關資料,供大家參考。

2017婦產科主治醫師知識要點:正常分娩

  第一節 決定分娩的三因素

一、 產力

將胎兒及其附屬物從子宮內逼出的力量——產力。

包括子宮收縮力、腹肌及膈肌收縮力和肛提肌收縮力。

1.子宮收縮力

是臨產後的主要產力,貫穿於分娩全過程。臨產後的宮縮能使宮頸管短縮消失、宮口擴張、先露下降和胎盤娩出,其特點有:

(1)節律性:宮縮的節律性是臨產的重要標誌。

(2)對稱性:自兩側宮角部(受起搏點控制),以微波形式均勻協調地向宮底中線集中,左右對稱向子宮下段擴散至全子宮。

(3)極性:宮縮以宮底部最強、最持久。

(4)縮復作用:收縮時,肌纖維縮短變寬,收縮後肌纖維不能恢復到原來長度,經過反覆收縮,肌纖維越來越短。

2.腹肌及膈肌收縮力

是第二產程娩出胎兒重要輔助力量,還可促使胎盤娩出。

3.肛提肌收縮力

協助胎先露部在盆腔進行內旋轉,協助胎頭仰伸及娩出和胎盤娩出。

二、產道

產道是胎兒娩出的通道,分為骨產道與軟產道兩部分。

1.骨產道

(1)骨盆入口平面:其前方為恥骨聯合上緣,兩側為髂恥緣,後方為骶岬。

①入口前後徑:也稱真結合徑。恥骨聯合上緣中點至骶岬前緣正中間的距離,平均值約為11cm,是胎先露部進入骨盆入口的重要徑線,其長短與分娩的關係密切。

②入口橫徑:左右髂恥緣間的最大距離,平均值約為13cm。

③入口斜徑:平均值約為12.75cm。

(2)骨盆最大平面:此平面為骨盆腔內最寬大部分,無產科臨床重要性。

(3)中骨盆平面:即骨盆最小平面,中骨盆平面有兩條徑線。

①中骨盆前後徑:平均值約為11.5cm。

②中骨盆橫徑:也稱坐骨棘間徑。兩坐骨棘間的距離,平均值為10cm,是胎先露部通過中骨盆的重要徑線,其長短與分娩關係密切。

(4)骨盆出口平面:即骨盆腔的下口。

①出口前後徑:恥骨聯合下緣至骶尾關節間的距離,平均值為11.5cm。

②出口橫徑:也稱坐骨結節間徑。兩坐骨結節間的距離,平均值為9cm,是胎先露部通過骨盆出口的徑線,其長短與分娩的關係密切。

③出口前矢狀徑:平均值為6cm。

④出口後矢狀徑:骶尾關節至坐骨結節間徑中點間的距離,平均值為8.5cm。若出口橫徑〈9cm,測出口後矢狀徑,兩徑之和>15cm時,一般大小的胎頭可通過後三角區經陰道娩出。

(5)骨盆軸與骨盆傾斜度

①骨盆軸:連線骨盆各假想平面中點的曲線,

②骨盆傾斜度:一般為60°。若角度過大,常影響胎頭銜接。

2.軟產道

由子宮下段、宮頸、陰道及骨盆底軟組織構成的管道。

(1)子宮下段的形成:子宮下段由子宮峽部形成。臨產後的`規律宮縮使子宮下段拉長達7~10cm。子宮肌纖維的縮復——上段厚,下段薄——形成環狀隆起→生理縮復環。

(2)宮頸的變化

① 宮頸管消失:

②宮口擴張:是子宮收縮及縮復向上牽拉的結果。

(3)骨盆底、陰道及會陰的變化

陰道粘膜皺襞展平,會陰體變薄。

三、胎兒

1.胎兒大小

在分娩過程中,胎兒大小是決定分娩難易的重要因素之一。

(1)胎頭顱骨:由兩塊頂骨、額骨、顳骨及一塊枕骨構成。通過顱骨輕度移位重疊使頭顱變形,以利胎兒娩出。

(2)胎頭徑線:①雙頂徑:平均長度約9.3cm;②枕額徑:胎頭以此徑銜接,妊娠足月時平均約11.3cm;③枕下前囟徑:平均約9.5cm。

2.胎位

胎體縱軸與骨盆軸相一致時為縱產式(頭先露或臀先露)。矢狀縫和囟門是確定胎位的重要標誌。

3.胎兒畸形

胎兒發育異常,如腦積水、聯體兒等,由於胎頭或胎體過大,通過產道常發生困難。

  第二節 枕先露的分娩機制

是指胎兒先露部隨骨盆各平面的不同形態,被動進行一連串適應性轉動,以最小徑線通過產道的全過程。以枕左前位的分娩機制為例。

1.銜接

胎頭雙頂徑進入骨盆入口平面,胎頭顱骨最低點接近或達到坐骨棘水平,稱為銜接。胎頭以枕額徑進入骨盆入口,胎頭矢狀縫坐落在骨盆入口右斜徑上,胎頭枕骨在骨盆左前方。

2.下降

胎頭沿骨盆軸前進的動作稱為下降。促使胎頭下降的因素有:

(1)宮縮時通過羊水傳導,壓力經胎軸傳至胎頭;

(2)宮縮時宮底直接壓迫胎臀;

(3)胎體伸直伸長;

(4)腹肌收縮使腹壓增加。

3.俯屈

原半俯屈的胎頭枕部遇肛提肌阻力,變胎頭銜接時的枕額周徑為枕下前囟周徑,以適應產道。

4.內旋轉

胎頭圍繞骨盆縱軸旋轉,使其矢狀縫與中骨盆及骨盆出口前後徑相一致的動作稱為內旋轉。胎頭於第一產程末完成內旋轉動作。

5.仰伸

胎頭以恥骨弓為支點,使胎頭仰伸,胎兒雙肩徑沿左斜徑進入骨盆入口。

6.復位及外旋轉

胎頭枕部向左旋轉45度稱為復位。前(右)肩向前向中線旋轉45度時,胎兒雙肩徑轉成骨盆出口前後徑相一致的方向,胎頭枕部需在外繼續向左旋轉45度以保持胎頭與胎肩的垂直關係,稱為外旋轉。

7.胎肩及胎兒娩出

外旋轉後,胎兒前(右)肩在恥骨弓下先娩出,隨即後(左)肩從會陰前緣娩出

  第三節 分娩的臨床經過及處理

一、先兆臨產

1.先兆臨產

分娩發動之前,出現預示將臨產的症狀。

(1)假臨產特點:——宮縮持續時間短,間歇時間長且不規律,給予鎮靜劑能抑制。

(2)胎兒下降感:進食量增多,呼吸較輕快,系因胎先露部下降進入骨盆入口後,使子宮底下降的緣故。

(3)見紅:在分娩發動前24~48小時內,宮頸內口胎膜與子宮壁分離,是分娩即將開始的一個比較可靠的徵象。

二、臨產的診斷

有規律且逐漸增強的子宮收縮,持續30秒或以上,間歇5~6分鐘,同時伴隨進行性宮頸管消失、宮口擴張和胎先露部下降。

三、產程分期

分娩全過程是從開始出現規律宮縮至胎兒胎盤娩出為止,簡稱總產程。

1.第一產程

又稱宮頸擴張期。從開始間歇5~6分鐘的規律宮縮,到宮口開全。初產婦需11~12小時;經產婦需6~8小時。

2.第二產程

又稱胎兒娩出期。從宮口開全到胎兒娩出。初產婦需1~2小時。

3.第三產程

又稱胎盤娩出期。從胎兒娩出到胎盤娩出,需5~15分鐘,不超過30分鐘。

四、第一產程的臨床經過及處理

(一)第一產程的臨床表現

1.規律宮縮

產程開始時,宮縮持續時間約30秒,間歇期5~6分鐘。隨著產程進展,持續時間漸長至50~60秒,間歇期2~3分鐘。當宮口近開全時,宮縮持續時間長達1分鐘或1分鐘以上,間歇期僅1分鐘或稍長。

2.宮口擴張

當宮縮時,宮頸管逐漸短縮直至消失,宮口逐漸擴張。宮口擴張於潛伏期速度較慢,進入活躍期後擴張速度加快。

3.胎頭下降程度

定時行肛門檢查,以明確胎頭顱骨最低點的位置,並能協助判斷胎位。

4.胎膜破裂

前羊水囊有助於擴張宮口,宮縮增強,羊膜腔內壓力更高,可達40~60mmHg(5.3~8.0kPa)。破膜多發生在宮口近開全時。

(二)第一產程的進展及處理

1.子宮收縮

定時連續觀察宮縮持續時間、強度、規律性以及間歇期時間,並予以記錄。

用胎兒監護儀描記的宮縮曲線,較全面反映宮縮的客觀指標。

監護儀:外監護與內監護。臨床上最常用外監護。

2.胎心

(1)潛伏期每隔1~2小時聽胎心一次。活躍期後,宮縮頻時應每15~30分鐘聽胎心一次。

(2)用胎心監護儀描記的胎心曲線,觀察胎心率的變異及其與宮縮、胎動的關係。

第一產程後半期,宮縮時胎兒一時性缺氧,胎心率減慢,每分鐘不應少於100次,宮縮後胎心恢復。

3.宮口擴張及胎頭下降

潛伏期——臨產出現規律宮縮開始至宮口擴張3cm。平均每2~3小時宮口擴張1cm,約需8小時,最大時限為16小時,>16小時稱為潛伏期延長。

活躍期——宮口擴張3~10cm。約需4小時,最大時限為8小時,超過8小時稱為活躍期延長,

活躍期又劃分3期

(1)加速期——從宮口擴張3~4cm,約需1.5小時。

(2)最大加速期——從宮口擴張4~9cm,約需2小時。

(3)減速期——宮口擴張9~10cm,約需30分鐘。

坐骨棘平面是判斷胎頭高低的標誌。

4.破膜

在宮口近開全時自然破裂,注意羊水顏色,羊水清而胎頭浮未入盤時需臥床,以防臍帶脫垂。若破膜超過12小時尚未分娩者,酌情給予抗菌藥物預防感染。

5.血壓

於第一產程期間,宮縮時血壓常升高5~10mmHg(0.67~1.38kPa),間歇期恢復原狀。應每隔4~6小時測量一次。

6.飲食

鼓勵產婦少量多次進食,吃高熱量易消化食物,並注意攝入足夠水分,以保證精力和體力充沛。

7.活動與休息

臨產後,可適當活動。若初產婦宮口近開全,或經產婦宮口已擴張4cm時,應臥床並行左側臥位。

8.排尿與排便

臨產後,鼓勵產婦每2~4小時排尿一次,初產婦宮口擴張<4cm、經產婦<2cm時,應行溫肥皂水灌腸。

灌腸禁忌——胎膜早破、陰道流血、胎頭未銜接、胎位異常、有剖宮產史、宮縮強估計短期內分娩以及患嚴重心臟病等。

9.肛門檢查

臨產後初期隔4小時查一次,經產婦或宮縮頻者的間隔應縮短。肛查瞭解宮頸軟硬程度、厚薄,宮口擴張程度、胎胞,骨盆大小,胎位以及胎頭下降程度。

10.陰道檢查

在嚴密消毒後。瞭解矢狀縫及囟門確定胎位、宮口擴張程度,先露下降以及發現頭盆不稱。

11.其他

備皮、難產史行骨盆外測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