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醫學>執業醫師>

中西醫結合執業醫師《鍼灸學》章節解析

執業醫師 閱讀(2.03W)

鍼灸學是祖國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內容包括經絡、腧穴、鍼灸方法、臨床治療、鍼灸醫經醫籍、實驗鍼灸等部分。下面是應屆畢業生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中西醫結合執業醫師《鍼灸學》章節解析,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應屆畢業生考試網。

中西醫結合執業醫師《鍼灸學》章節解析

 背俞穴、募穴

臟腑之氣輸注於背腰部的腧穴,是臟腑氣機活動最活躍的部位。又稱為 “俞穴”。背俞穴共12個。 以相應臟腑命名。

分佈:足太陽膀胱經第1側線上,大體依臟腑位置的高低而上下排列。

臨床應用:

① 反映臟腑病候,協助診斷

特點:更側重反映五臟疾病。(背俞穴臨床上最能反映五臟六腑的虛實盛衰。當背俞穴區域性出現各種異常反應,如結節、陷下、條索狀物、壓痛、過敏、出血點、丘疹及溫度或電阻變化時,往往反映相關臟腑的功能異常。)

② 治療相應的臟腑病,特別是五臟病症的重要用穴。

③ 治療與五臟相關的'五官九竅、皮肉筋骨(五官五體)等病症。 “陰病治陽”

常用配穴方法:

俞原配穴:治療五臟疾病。

俞募配穴:是臟腑發病時,使用本臟腑的背俞穴和募穴相配的方法,用於治療臟腑疾病。

募穴:臟腑之氣匯聚於胸腹部的腧穴,又稱為“腹募穴”。募穴共12個。

分佈:募穴多為臟腑在體表的投影區,故分佈上大體與對應臟腑所在部位相接近。

(募穴分佈有集中趨勢,其中有6個分佈於任脈上,為單穴,有6個在循行於胸腹部的經脈上(肺、肝、膽、胃),為雙穴。)

4.臨床應用:

① 協助診斷疾病 特點是:側重反映六腑的疾病。

② 治療相關臟腑病 特點是:偏重治療六腑的疾病

③ 俞募配穴治療相關臟腑病

六腑有病(陽)反映於胸腹部(陰)的募穴

五臟有病(陰)反映於背腰部(陽)的俞穴

“陽病行陰”“陽病治陰”;“陰病行陽”“陰病治陽”

募穴與背俞穴互補,形成了古代配穴的經典理論。應用時,一般 “先陽後陰”

④ 募合配穴治療六腑病證。

郄穴

十二經脈和奇經八脈中的陰蹺、陽蹺、陰維、陽維脈之經氣深聚的部位,郄穴共16個。

分佈:除胃經的樑丘之外,都分佈於四肢肘膝關節以下。

郄穴的特點:生理上:臟腑經絡氣血深聚之處。

病理上:臟腑經脈病變的反應點。

治療上:主要用於治療本經脈、本臟腑的急性、發作性、疼痛性病症。

“氣血多” “位置深” “能救急”

臨床應用:① 有助於診斷相應經脈及臟腑疾患。

② 是治療本經循行部位和相應臟腑嚴重或頑固性疾病,尤其是急症有獨特的療效。陰經郄穴常用來治血證;陽經郄穴常治氣形兩傷病證(痛證)

 原穴、絡穴

原穴:臟腑原氣輸注、經過和留止於十二經脈四肢部的腧穴,又稱 “十二原”。

多分佈腕踝關節附近。

“陰經以輸為原”,“陰經之輸並於原”。

原穴的特點: a與臟腑之原氣關係密切。

b分佈在腕踝關節附近。

c陰經輸原合一。

臨床應用:

① 協助診斷相關臟腑的疾病。② 用於治療相關臟腑的疾病。

絡穴:十五絡脈從經脈分出處各有1個腧穴,稱之為絡穴,又稱“十五絡穴”。

分佈:十二經脈各有一絡穴,均位於四肢肘膝關節以下;任脈絡穴鳩尾位於上腹部;督脈絡穴長強位於尾骶部;脾之大絡大包穴位於胸脅部。

特點:“一絡通兩經”;“一絡治兩經”。 “絡脈正在兩經之間,若刺絡穴,表裡皆治。”

臨床應用: ① 治療本經病證。

② 治療其表裡經的病證。

③ 治療其絡脈的病證。

④ 原絡配穴法。

原絡配穴法:臨床上常把先病經脈的原穴和後病的相表裡的經脈絡穴相配合,稱為原絡配穴法或主客原絡配穴法。

先病、病重者為主,取原穴;後病、病輕者為客,取絡穴。

大接經:久病則由原穴到絡穴,新病則由絡穴到原穴。

軀幹部絡穴:任脈之絡鳩尾治療胸腹部病症。督脈之絡長強治療腰背和頭部疾患。脾之大絡散佈於胸脅,網羅周身氣血大包治療全身疼痛。

 五輸穴 60個

十二經脈分佈在肘、膝關節以下的“井、滎、輸、經、合”5個特定腧穴,簡稱“五輸”。與五行相配,又稱“五行輸”。

五輸穴分佈:

比喻

脈氣狀況

腧穴位置

所出為井

水之初流

經氣所出,脈氣淺小

手、足之端

所溜為滎

水之微流

經氣流動,脈氣稍大

本節之前

所注為輸

水流較大

經氣漸盛,脈氣較大

本節之後

所行為經

水之暢流

經氣通暢,脈氣較盛

腕踝關節以上

所入為合

百川入海

經氣盛大,脈氣充盛,匯合臟腑

肘膝關節附近

五輸穴的特點:a只存在十二經脈之上,每經都有一組。

b每類穴的命名都提示穴位所在部位經氣執行的狀態。

c呈向心性分佈。從井穴到合穴依次從末梢向心排列。

d每個穴位都有五行配屬。

五輸穴的五行配屬:“陰井木”,“陽井金”

“病在髒者,取之井;病變於色者,取之滎;病時間時甚者,取之輸;病變於音者,取之經;經滿而血者,病在胃及以飲食不節得病者,取之合。”

“井主心下滿,滎主身熱,輸主體重節痛,經主喘咳寒熱,合主逆氣而洩。”

近代臨床應用:井穴開竅醒神,治療神志病症;滎穴清熱瀉火,祛本臟腑經脈火熱之邪。

A、按五輸穴主病特點選用

井主心下滿:主治肝之疾患,肝氣不舒心窩部痞滿,鬱悶。

滎主身熱:主治心之疾患,熱傷神明的心煩、心悸、失眠神昏譫語、狂躁不寧及熱傷津液口燥舌乾等。

輸主體重節痛:主治脾之疾患,如脘腹脹滿,食慾不振,噁心嘔吐,肢體浮腫,體倦懶言,大便溏稀等。

經主喘咳寒熱:主治肺之疾患。如咽乾咽癢,聲音嘶啞,鼻塞不通,氣喘少氣,小便不利,大便失調等。

合主逆氣而洩:主治腎之疾患,洩:二陰病變,如遺精、遺尿、大便失調等腎氣失充的疾患。

B、按五行生剋關係選用-補母瀉子法(選舉例)

原則:虛則補其母,實則瀉其子。

臨床運用:⑴本經子母補瀉

⑵他經子母補瀉

 阿是穴

既無固定名稱,亦無固定位置,而是以壓痛點或病變部位、其他反應點等作為鍼灸部位的腧穴。又稱天應穴。

特點

⑴ 無固定名稱、位置和主治。

⑵ 是腧穴的最早形式,阿是穴只要療效確切,就可命名、定位、定主治,作為經外奇穴。

⑶ 阿是穴的出現有一定的規律,多隨疾病的發生而出現,隨疾病的痊癒而消失。

⑷ 阿是穴無一定數目。

阿是穴來源:① 出自《內經》所說“以痛為腧”。② “阿是”之名見於唐代《備急千金要方》。“有阿是之法,言人有病痛,即令捏其上,若果當其處,不問孔穴,即得便快或痛即雲阿是,灸刺皆驗,故曰阿是穴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