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舞蹈>民間舞>

民間舞教學中的個性保護

民間舞 閱讀(1.9W)

個性在一定的社會條件和教育影響下形成的一個人比較固定的特性,而民間舞教學非常注重個性的培養,下面YJBYS小編為大家搜尋整理了關於民間舞教學中的個性保護,歡迎參考閱讀,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具體內容請看如下資訊。想了解更多相關資訊請持續關注我們應屆畢業生培訓網!

民間舞教學中的個性保護

舞蹈藝術中,個性是人的性格特點,也就是藝術個性。它是一個舞蹈家的基本出發點,也是衡量藝術水平的標準之一。它包含了主體意識,理解能力,創作能力,自覺主動能力等。而舞蹈演員在舞蹈表演中顯示出的個性是舞蹈演員以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對舞蹈作品風格消化以後的再創造,是演員個性與藝術作品特性的融合,不同的演員對作品有不同的理解方式和表現方式。我們所學的民間舞,它源於民間,在其中有很強的共性特點,但地域不同的民間舞在風格節奏和習慣動作上,有極大差異。五十六個民族,每一個民族在表現形式上都有其獨特風格,但風格與個性是不同的,同一個舞蹈由不同的人來表演,這其中的差異就很大了,這個差異就體現出了個人的個性特點。

從多年的舞蹈教學實踐中來看,許多教師十分注重培養、愛護和發揚學生的個性,全國有很多優秀的,頗有個性的舞蹈演員,像楊麗萍、沈培藝、於小雪、王亞彬等。但十分遺憾的是也有的教學在個性培養上不盡人意,在正規教學過程中比較注重普遍教學,即共性教學,忽略了個性教學,尤其在民間舞教學中,這個問題則更突出些,一些學生獨特的個性被壓抑了,人才培養受到了不該有的禁錮。我認為,在教學過程中對個性保護是非常迫切地需要解決的一個問題,理解與實行學生的個性保護,需理清一下幾種問題:

  一、個性寓於共性中

在民間舞教學中,共性必須具有,這是教學的基礎,是保障,我們不能丟棄。在共性的基礎上保護個性,就是把個性寓於共性中,其實就是要求解決好普遍性與特殊性的關係。重視個性並不是想怎麼跳就怎麼跳,隨心所欲的教學不能稱之為系統教學,民間舞教學也必須規範,沒有規範就沒有教學標準,就無法衡量教學成果。

然而,民間舞教學非常注重個性的培養,因為最終個性代表著創造、代表著表演藝術的成就,所謂藝高人膽大,膽大人藝高,是說優秀表演人才有膽量按自己的理解去表演,他們有著極強的表現欲,並善於把理性與感情結合起來。著名舞蹈表演藝術家沈培藝曾說過,在舞蹈學院學習的八年中,她系統的學習了中國民間舞和古典舞。大約在中專三年級她就跟別的學生有點不一樣,尤其在學習上始終想努力超過別人,而且她還體會到在老師所教授的舞蹈動作中,常有些微妙的東西是隻能意會而不可言傳的,正是這種微妙的東西常常是整個動作的提神點睛之處,對這種微妙之處的掌握必須通過體會消化,單去模仿是做不到的。因此,在學習階段起就養成了自己的學習方法,恰在這時被老師感覺到了,就對自己這一剎那的想法給予了幫助與支援,幫她分析解決問題,不僅開拓了思路,而且豐富了自己的想象力,並告訴她,對所有要接受的內容除了形式技巧上熟練掌握以外,還要靜下來在腦海裡反覆回憶,就這樣通過老師的啟發和自己的揣摩,發展到後來就逐漸形成了自己獨特理解形式和對作品的表現形式。

當我們實施共性手段時,不要埋沒學生的自信,沒有自信就沒有個性,也不會有什麼創作。在民間舞教學中,學生掌握了一定民間舞語彙和組合素材的基礎,怎樣才能在不脫離民族、民間風格基礎上對個性審美有所展現,從而使個性上升到一種自然,把個性寓於共性中,這是很高的表演境界,於曉雪的成功就說明這個問題,附中六年到大學四年,他認真地把全部教學內容接受了下來。在接受的同時,許淑英、潘志濤老師就告訴他:“在舞蹈發展的歷史長河中,傳統是要永遠繼承下去的,而在這個前提下,發展也是永恆的,如果不繼承和發展,我們民族舞蹈的發展規律和審美的邏輯就會越來越失去民族的特色,失去個性。個性不存在,就像具體的人不存在一樣,離開了自己的土壤,就失去了藝術生命”。因此,他把共性的東西接受下來卻並未就此停步,又投入了自己的思考。作品《殘春》對生命的留戀,《大鼓子》對民間舞的創新,《一個扭秧歌的人》塑造了一個活脫脫的老藝人,充滿了他對人性的理解。可以說,他的成功就是個性與共性的完美結合,是一種理性與感性的結合表現方式,是一種藝術昇華。

應當看出,使學生在把握情感,塑造角度上達到情舞交融,獨樹一幟,這是一種很高的境界,是表演藝術的最終目的,而民間舞教學的目的是塑造人才,培養有生命力的演員,如果在教的環節上,在對組合編排,對元素的運用上注入時代感,民間舞就擁有了時代的脈搏,只有這樣,才會看到舞臺上的“小溪、江河、大海”。

  二、個性是一種創造力的顯示

“藝術想象力和創造力是個性的一種表現形式,藝術家身上所獨具的創造個性,在每個人身上都不是雷同的,創作個性的直接源泉就是藝術家的閱歷、文化背景和努力程度等複雜的因素所形成的不同於常人的獨特的感受與認識,這種獨特的感受與認識達到一定高度,便產生具有美學價值的創新,為創作個性作了鋪墊,這與‘千人一面’的表演有本質區別。”

著名舞蹈表演藝術家賈作光先生每一次的表演都處處閃爍著舞的韻律,充滿了個性美。他的《雁舞》,如果沒有他對生活獨特的洞察力,對客觀事物的模擬沒有給予自己的主觀青絲,如果沒有他火一樣的熱情和別人所不具備的表現欲,就不會給觀眾留下那麼深刻的印象。他創作的《牧馬舞》、《鄂爾多斯舞》,以及充滿超前意識的《海浪》,都是賈作光老師用自己所獨特的靈性,使其個性得到最大的發揮,才使他成為舞蹈界的佼佼者。

舞蹈演員是在用自己的身體寫詩、作畫、吟詩,每個人的不同個性,本應創造出不同效果,不同特點的藝術作品,舞蹈藝術的美學特徵告訴我們:“舞蹈演員在舞蹈作品的創作和表演中,既是創作工具,也是按照美的規律來表演舞蹈的人,從而使人獲得美感。”《一個扭秧歌的人》,是於曉雪首演的,這個作品從藝術構思到舞蹈動作的設計都是編導在長期的生活、學習、研究過程中逐步形成的,但編導的這些構思和設計又是通過於曉雪的人體運動和表演,再加上他個人去民間採風、體驗、創造最終站出來的,不管是編導原來的或是演員創造的,最後均有演員按照美的規律予以融合加工之後表現出來。因此,對這個新的舞蹈形象來說,演員又是創造者,最後,這個由編導先構思,加上演員的二度創作融合在一起的形象,演員實際上又是藝術創造成果。因此,舞蹈演員是集創造工具、創造者和創造成果於一身,從而使自己的個性得到淋漓盡致的發揮,如果說這一類編與演分離的狀況還不足以說明個性發揮的意義的話,那麼,賈作光將編與演集於一身而別人簡直無法模仿得事例則應是最為典型的了。

當前有一種現象令人憂慮,就是舞校學生對自己缺乏信心,對自己的能動作用缺乏認識,在藝術創造中缺乏主動精神,過去的表演專業有舞就跳,沒舞就不跳,有的學生還說:“我就是動胳膊動腿的,老師怎麼教,我就怎麼做還不行?保證不走樣就得了唄。”如果僅僅把自己看作是工具,個性的消失是遲早的問題,那談得上創造力。

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在於,培養藝術個性應當從教學抓起,而豐富的知識,寬厚的文化修養 ,紮實的基本功,又是創造力的基礎,是藝術個性形成的催化劑,這一點已經引起舞蹈教學的注意。前蘇聯彼得堡芭蕾學校為什麼培養大批世界級舞蹈人才,推動全世界芭蕾藝術的發展?相比之下,他們的文化課程設定優於我國,不能不視為一個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