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文藝>聲樂>

鑑別小提琴的技巧方法

聲樂 閱讀(2.1W)

好的小提琴,大家希望它的音量音色要好,下面小編將要給大家講述的是鑑別小提琴的技巧方法。

鑑別小提琴的技巧方法

說起來先從發音入手。好的小提琴,大家希望它的音量音色要好。音量判別起來比較簡單,至於音色,用我的方法來說(不採用那些用譜線解讀的方法,它在我國還不普及),一把琴的音色大致可以用兩大類發音特性來決定。第一是它有一種和諧的共鳴聲,打個比方就象管風琴那樣的共鳴,這使它發音洪亮、高貴、醇厚;第二是有一種結實而有力度的顆粒感,打個比方,就象雙簧管發高音時,或者是優秀的義大利男高音發聲時的那種結實感覺。這使它發音明亮、華麗、激越。這兩種感覺要同時存在,比較均衡,那樣這把小提琴就有了很好的音色。再進一步說,大家一般認為:斯特拉德琴在同時含有兩類音色的同時,它是略微向第一種音色靠過一點,所以給人以高貴的諧和感覺,有人說它音色象絲絨一樣;而一般認為瓜內裡琴就向第二種音色靠過一點,給人以明亮的光澤感和顆粒感,更具有穿透力。這兩種音色在同一把琴裡是要求同時均衡地存在,不可走向任一極端。假如琴的音色大多是第一種特徵,那麼這把琴就感覺音色非常“空”,即使很響,其音傳不遠。反之,其音色大多是第二種特徵,那麼這把琴就感覺音色過分“硬”發出象“劃玻璃”那樣的音色來。

這兒人人都知道,小提琴的音色是會變的。這種變化,在不作任何修理改造的情況下,對於品質正常的琴來說,它是一種慢慢從具有第二種音色向多具有第一種音色來過渡。所以我以往一直說,買新琴,一定要挑發音偏“緊”一點的,以後時間推移,就會逐步變得陳化、諧和同時還能保持穿透力。從製作工藝來說,不管制作者掌握了什麼奧妙,只要用新料制琴,那麼其琴板一定要比製作者心目中的理想狀態作得厚一點。那樣,日後才可以保持其優美的音質。

那麼,那些著名的義大利小提琴大師是否瞭解這一點,答案是肯定的。在300年前,科學沒有現在發達,沒有現在的儀器儀表,連電也沒有,沒有楊氏模量的測試儀,他們怎麼判別作琴木料的好壞呢?根據現在可以查到的記載,主要是選料。他們只用一把斧子,在鋸下的樹幹的根部猛烈敲擊一下,然後很快跑向另一頭,用斧子柄頂在樹幹頭上,耳朵貼在斧子柄的另一端,聽樹幹的餘響,決定其好壞。說到這兒,那麼我要引入:“小提琴文化”這個概念,在當時,製作者是完全瞭解他用的材料的,而現在,小提琴製作者很難了解自己用的料。由於現代社會的分工不同,供料是一批人,用料(製作)又是一批人。這是古今小提琴文化的不同。

音質鑑別的技巧:

⒈音量:聲音巨集亮,當然是用正確的拉奏方法得到的,可以按著琴的高把位,試拉一下,尤其是G、D兩弦,如在高把位上奏出的.聲音仍能柔和響亮,就說明琴的發音是比較理想的。反之,如發出刺耳的吱吱聲,就是琴在配件的安置上有不當的地方,即使是普級小提琴也不能有明顯的噪音。

2音色:小提琴因材料、製法、尺寸、琴絃、油漆和裝配的差異而在音色上也有很大的不同,高階琴必須具備高音純淨柔美,低音豐滿深厚有力,並且要發音含蓄,集中。具體到每一根弦上則要求E弦清晰,明亮,A弦柔美如歌,D弦優雅,G弦渾厚深沉。這樣琴聲聽起來就圓潤,優美,沒有任何雜音。

3勻諧:小提琴各把位的五度音必須諧和,不能有差別,普級小提琴也不應有明顯的差別。此外,還要求小提琴四根弦發音靈敏,振動傳導快,不能有遲鈍現象。並且振動要歷時悠長,衰減緩慢。上述鑑別方法您如果還不是很理解或熟悉,也可用最方便的貨比貨法進行選擇。

然後說製作。古代大師是否瞭解琴板要厚一點?毫無疑問,到了斯特拉蒂瓦里和瓜內裡的時代,他們都瞭解這一點。斯特拉蒂瓦里的琴,琴板現在測量還有3.5毫米的厚度,瓜內裡的琴個別有4毫米甚至5毫米多的厚度,這說明,考慮到年代會使木料幹縮,製作時大致還要放出0.5毫米的厚度。這些琴用油性漆,這非常重要,和後來(包括我們現在也是)的酒性漆又不同。油性漆會滲入琴板,酒性漆不會。這樣,這些義大利古琴(或者後來其他古人作的琴)到現在就有了和新琴無法相比的琴板結構:

古琴琴板是複雜的4層結構:

1)最上面是比較軟的油性漆膜層,它使噪音得到阻尼。

2)下面是滲入木料的油漆木材層,它比較硬,使琴聲保持了光澤感。

3)再下面是琴板的主體木材層,古琴的木材層已經充分陳化,非常適合琴的振動。

4)再下面是木材在暴露在琴體內部的不上漆的部分,對古琴來說,它是一種疏鬆的腐朽層,由於它的存在,使琴板的實際振動厚度變薄,並且它也使琴板的振動受到優化阻尼,聲音變得好聽。(這也就很好地解釋了:為什麼有些古琴琴板那麼厚,但聲音又非常好的原因)。這又好比我國的二胡,一定要在下端琴絃和蟒皮之間墊上海綿,聲音才會好一樣。而現在的新琴完全不會有那麼好的琴板結構,它很簡單:上面是通常的酒性漆,它不滲入琴板;然後是木料;木料下面沒有疏鬆的腐朽阻尼層。這是新琴和優質古琴的不同。我們再看巴格尼尼用的瓜內裡“大炮”。它到巴格尼尼手中,已經作好了很多年,而且沒有被好好保管。據記載,當時面板上已經有了裂縫,這從一個側面說明:它的四層結構已經形成。而在此之前,此琴並未太為當時人所重視。這些事實,說了古琴和舊琴(舊琴是不完全的古琴)和新琴的物理不同。木料可以堆放陳化,但是這個四層結構無論如何是要做成後琴後經過多年陳化才會有的。 這樣,我們就會遇到另一個關於小提琴文化的問題:在世界上,一些小提琴文化發達的地方,比方美國或歐洲,他們的市場或者說提琴店裡,會有三個層次的琴:

1)優良的古琴,當然不是斯特拉德,這樣的琴不可能隨便買到。1900年前後的琴,已經可以認為是古琴。

2)一般的有較長時間的舊琴。這兩類琴已經經過鑑定和淘汰(小提琴鑑定和修理行業美國最發達),發音不好的老琴不會再賣出。最重要的是它們的發音質量已經穩定。

3)新琴。 這些琴中其中前兩項價格不菲,而新琴價格相對便宜,新琴可能發音也很不錯。但是沒有人可以出個鑑定證明,說此琴日後必然成為優良的琴。因為好不好是要到了時候才鑑定的。這樣,在這個社會的特定的狀態下,我們可以說,鑑別一把琴的依據是:發音、工藝、年份。而其中年份不長的新琴,因為其以後的實際質量還不可知,即使現在似乎不錯,還不能認定它可以優於舊琴和古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