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體育>休閒體育>

蹴鞠盛行於哪個朝代

休閒體育 閱讀(1.13W)

蹴鞠在我國擁有相當悠久的歷史,傳說它始於黃帝,最開始是用於軍事訓練。鞠是用皮子做成圓形,裡面裝滿毛髮。戰國帛書中,有黃帝殺死蚩尤以後,“充其胃以鞠,使人執之,多中者賞”的記載。那麼,這有“古代足球”之稱的蹴鞠,究竟盛行於哪個朝代呢?讓我們一起來了解。

蹴鞠盛行於哪個朝代

蹴鞠一詞最早見於《史記·扁鵲倉公列傳》,其後在《漢書》中多次出現,《戰國策·齊策》和《史記·蘇秦列傳》等史料表明,戰國時期的齊國都城臨淄,蹴鞠已發展成一種在民間廣為盛行的娛樂方式。而蹴鞠真正迎來快速發展並廣為流行的朝代,在兩漢和唐宋。

兩漢三國蹴鞠:

兩漢三國時期,蹴鞠發展較快。

第一、娛樂性蹴鞠得以繼承。

有“康莊馳逐,窮巷踏鞠”,“上以弓馬為務,家以蹴鞠為學”的記載。

 第二、出現了表演性蹴鞠。

表演性蹴鞠是在鼓樂伴奏下進行以腳、膝、肩、頭等部位控球技能的表演。從漢畫像石上所描繪的蹴鞠表演看,有單人蹴1鞠、單人蹴2鞠、雙人邊擊鼓邊蹴鞠等形式;有足踢、膝頂、雙腿齊飛、單足停鞠、躍起後勾等技術動作。有人稱之為“蹴鞠舞”,是百戲中的重要節目。

第三、出現了競賽性蹴鞠。

這種蹴鞠一般設有鞠場,鞠場呈長方形,一般為東西向,設有坐南面北供觀賞的大殿,四周有圍牆,稱為“鞠城”。

 第四、蹴鞠開始用於軍中練兵

。蹴鞠除象徵“兵勢”、有訓練武士的作用外,也用於豐富軍中生活,使戰士保持良好的體力和情緒。漢代班固把古代足球列入兵家技巧類,並稱:“以立攻守之勝者也。”唐朝顏師古注云:“蹴鞠,陳力之事,故附於兵法焉。”

唐宋蹴鞠:

如果說漢代是蹴鞠文化發展的一個高潮的.話,那麼唐宋則是蹴鞠文化發展的第二個高潮。唐宋時期蹴鞠的主要方式,由雙球門競賽演變而來的單球門比賽,在專門的競賽場地--鞠城,球門兩廂對應,兩邊隊員相對進攻,進球多者為勝。

這種比賽主要用於為朝廷宴樂和外交禮儀競賽表演。進行間接對抗比賽時中間隔著球門,球門中間有兩尺多的“風流眼”,雙方各在一側,在球不落地的情況下,能使之穿過風流眼多者勝。

唐宋時期,蹴鞠活動更為普及。宋代從皇宮內院到平民家庭,都以蹴鞠為樂。元代錢選所繪《宋太祖蹴鞠圖》,便是描繪宋太祖趙匡胤與趙炅、趙普等人踢球的場面。市民也常常在御街和橫街玩蹴鞠,女子中也有蹴鞠活動,不少宋代銅鏡中有男女相對踢球的紋飾,宋代陶枕也描繪了民間少女踢球的情景。

另外,不用球門的踢法逐漸規範。這種踢法叫做白打。從一人場到十人場。“一人場”由參加者逐一輪流表演,稱為“井輪”。除用足踢外,頭、肩、臀、胸、腹、膝等部位均可接球。使球高起落下稱為“飛弄”,使球起伏於身上稱為“滾弄”。

白打以表演花樣多少和技藝高低決定勝負。二人以上至10人分別稱為二人場、轉花枝、流星趕月、小出尖、大出尖、落花流水、八仙過海、踢花心和全場,各有規定的踢球路線。用上身觸球稱為上截解數,膝以上部位觸球稱為中截解數,用小腿和腳踢稱為下截解數。踢法繁多,所以《蹴鞠譜》上說“腳頭十萬踢,解數百千般”。

 第五、出現蹴鞠組織並有社規。

為了維護自身利益和發揚互助,至少在南宋時期,宋代的蹴鞠藝人組織了自己的團體,叫做“齊雲社”,又稱“圓社”。這是專門的蹴鞠組織,專事負責蹴鞠活動的比賽組織和宣傳推廣。